•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图纸下载 > 正文

    海南花生果腐病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时间:2020-09-21 11:52:1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刘小玉 付登强 余凤玉

    摘要:近几年,花生果腐病是花生上发生较为严重的一种病害,为明确海南花生果腐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有效开展病害防治工作,降低该病危害,采用病原菌分离、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通过对其培养特性、形态特征的观察及rDNA的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简称ITS)序列测定,与GenBank中同源性较高的菌株进行序列对比,最后将菌株JGF2确定为镰刀菌。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JGF2菌丝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最快,菌丝生长的最适宜温度为20~35 ℃,最适pH值为8,乳糖为最佳碳源,牛肉浸膏为最佳氮源。

    关键词:海南省;花生;果腐病;鉴定;生物学特性;转录间隔区

    中图分类号:S435.65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0)06-0104-03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之一,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近年来我国各大花生产区不断受到植物病害的侵染,严重影响花生产量和品质[1-3]。花生果腐病,别称烂果病,主要表现在花生荚果腐烂,轻者半个荚果为褐色或黑色,里面的籽粒小而硬实,发育不良,严重者整个荚果都为深黑色,果皮和籽粒均已腐烂。花生果腐病在我国各大花生产区发生,轻则减产20%,严重的减产80%以上,尤其是在重茬地块,有逐年加重趋势[4-5]。国内外研究报道,花生果腐病的病原菌种类复杂,不同地域有不同的致病病原菌,目前我国山东[6]、河北[7]等地有花生果腐病病菌分离鉴定的相关报道,但海南花生还未见相关报道。鉴于果腐病对花生产业的潜在威胁,本研究通过组织分离法对海南文昌花生果腐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并对形态学及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旨在明确病原菌种类,探明其发生传播规律,为该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培养基

    1.1.1 试验材料 从海南文昌花生地采集5株地下荚果有黑色不规则病斑、地上部叶片脱落的花生样品。

    1.1.2 培养基 培养基配制方法参考余凤玉等报道[8]。

    1.2 方法

    1.2.1 病原菌的分离 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9]。

    1.2.2 致病性测定 按照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

    1.2.3 病原菌形态学观察 将纯化后的病原菌接种到PDA培养基平板上,在25 ℃恒温培养箱中黑暗培养,观察记录菌落形态学特征。

    1.2.4 DNA提取、PCR扩增及序列测定 将分离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培养5~7 d后,收集新鲜的湿菌体0.1~0.3 g,用液氮在研钵中磨碎,装入 1.5 mL 的离心管中,然后用基因组DNA快速提取试剂盒(真菌)提取DNA。利用通用引物ITS1和ITS4对病原菌的rDNA-ITS区进行PCR扩增。并将PCR产物送至北京六合华大基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测序。将该序列通过Blast程序与GenBank中核酸数据进行比对分析,采用BioEdit、Mega 5.0等软件对菌株进行系统发育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

    1.2.5 培养基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将活化的供试菌株用打孔器打成直径为6 mm的菌饼,接种于直径为9 cm的6种供试培养基平板中央,25 ℃恒温培养,每个处理重复5次,2 d后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

    1.2.6 pH值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用0.1 mol/L HCl溶液和0.1 mol/L NaOH溶液将PDA培养基pH值调节到4、5、6、7、8、9、10、11共8个酸碱度。其他同“1.2.5”节。

    1.2.7 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以Czapek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其中蔗糖分别用等质量碳素的甘露醇、D-果糖、葡萄糖、可溶性淀粉、乳糖、阿拉伯树胶粉、甘油等7种碳源替代,设置无碳作为对照,配制成不同的碳源培养基。其他同“1.2.5”节。

    1.2.8 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以Czapek培养基为基礎培养基,其中硝酸钠分别用等质量氮素的蛋白胨、硫酸铵、硝酸钾、牛肉膏、磷酸二氢铵等5种氮源替代。设置无氮作为对照,配置成不同的氮源培养基。其他同“1.2.5”节。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原菌分离纯化及致病性

    从发病花生果壳样品中,分离到5个分离物,用孢子悬浮液接种到花生荚果上,5株均产生与田间相似症状,其中JGF2致病性最强。从接种发病的花生病健交界处分离纯化病菌,经比较与原接种菌株在形态上相同,确认所分离到的分离物为发病植株的病原菌。

    菌株JGF2 25 ℃在PDA培养基上菌丝为白色,绒毛状,显微镜观察到2种不同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型,稍弯曲,3~5个隔膜;小型分生孢子长椭圆形至卵圆形,无隔或1个分隔。依据Leslie等的方法[10]鉴定该病原菌均为镰刀菌。

    2.2 病原菌基因序列分析

    经rDNA ITS1和ITS4引物对菌株JGF2进行PCR扩增,获得1条长度为595 bp的片段。将该序列与GenBank中核酸数据库(http://ncbi.nlm.nih.gov/blast)进行同源性比较,基于IT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如图1所示,菌株JGF2与镰刀菌同源性高达100%,进化分析聚在同一分支上,因此可以确定菌株JGF2为镰刀菌。

    2.3 培养基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菌株JGF2在6种不同的培养基上均能生长,但在PDA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快,菌落直径最大,2 d后均长满平板,且菌落致密浓厚;其次为Richard培养基,菌落直径为(8.0±0.8) cm;在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较差,菌落直径最小,仅有(4.5±0.3) cm,菌丝也最稀疏。由图2可知,菌株JGF2在不同培养基上菌丝生长差异明显,PDA培养基最有利于菌丝的生长。

    2.4 pH值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由表1可知,菌株JGF2在pH值为4~11条件下菌丝均能生长,其中pH值为8时,菌丝生长最快,长满平板,而且菌丝生长茂盛、紧密;而在pH值为9~11条件下,菌丝生长差异不显著。

    2.5 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6 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由表3可知,不同氮源对菌株JGF2菌丝生长的影响显著,最适宜的氮源是牛肉浸膏,长满平板;其次是硝酸钠,菌落直径为8.1 cm;硫酸铵作为氮源菌落直径最小,为2.7 cm,不适合该病原菌的生长;对照的菌落直径为7.1 cm,但菌丝相当稀薄,在生长范围内,培养基并未完全被菌丝覆盖,而其他氮素培养基上,在生长范围内培养基被菌丝完全覆盖,菌丝浓密。

    3 讨论与结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嫩花生作为鲜食食品越来越受大家的青睐,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然而,近年来我国各大花生产区不断受到植物病害的影响, 特别是花生果腐病发病频繁。花生果腐病别称烂果病,在多年重茬种植的地块结荚期遇雨水较多时发病加重。由于常年高温多湿的气候影响,海南花生果腐病已成为花生的一种主要病害,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极其严重。本研究通过对花生果腐病病菌的鉴定,尤其是对其进行系统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为该病害田间防治奠定理论基础。

    根据病原菌的形态学特征分析结果,花生果腐病病原菌鉴定为镰刀菌。镰刀菌尤其是茄病镰刀菌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是多种植物及动物的致病菌[11-12],能引起植物根腐、枯萎等症状,其产生的毒素不仅影响植物生长,也影响植物品质[13]。本研究结果表明,从海南省文昌市采集到的花生果腐病主要是由鐮刀菌引起的,其镰刀菌ITS序列长度为 595 bp,是否还有其他病菌与之混合侵染,需进一步采样分离鉴定。另外,本试验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菌株JGF2菌丝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最快,菌丝生长的最适宜温度为20~35 ℃,最适pH值为8,乳糖为最佳碳源,牛肉浸膏为最佳氮源。

    参考文献:

    [1]傅俊范,王大洲,周如军,等. 辽宁花生网斑病发生危害及流行动态研究[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3,35(1):80-83.

    [2]张宗义,许泽永,陈坤荣,等. 黄瓜花叶病毒CA株系在花生上流行的研究[J]. 植物病理学报,1993,23(4):69-74.

    [3]何晶晶,周如军,崔健潮,等. 不同杀菌剂对花生网斑病菌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研究[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5,37(4):525-531.

    [4]李术臣,贾海民,赵聚莹,等. 河北省花生果腐病病原鉴定及致病性研究[J]. 河北农业科学,2011,15(5):37-39.

    [5]李术臣,陈 丹,贾海民,等. 花生果腐病研究进展[J]. 河北农业科学,2010,14(9):74-75.

    [6]张成玲,张田田,吴翠霞,等. 花生果腐病病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J]. 花生学报,2016,45(3):27-31.

    [7]王传堂,禹山林,于洪涛,等. 花生果腐病病原分子诊断[J]. 花生学报,2010,39(1):1-4.

    [8]余凤玉,林春花,朱 辉,等. 椰子茎泻血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J]. 热带作物学报,2011,32(6):1122-1127.

    [9]方中达. 植病研究方法[M]. 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153-154.

    [10]Leslie J F,Summerell B A. The Fusarium laboratory manual[M]. Ames,IA:Blackwell,2006:212-219.

    [11]Kriaa M,Hammami I,Sahnoun M,et al. Biocontrol of tomato plant diseases caused by Fusarium solani using a new isolated Aspergillus tubingensis CTM 507 glucose oxidase[J]. Comptes Rendus Biologies,2015,338(10):666-677.

    [12]Tomioka K,Hirooka Y,Takezaki A,et al. Fusarium root rot of prairie gentian caused by a species belonging to the Fusarium solani species complex[J]. Journal of General Plant Pathology,2011,77(2):132-135.

    [13]赵 杰,王 静,李乃会,等. 烟草镰刀菌根腐病病菌致病粗毒素的研究[J]. 植物保护,2013,39(3):61-66.张俊喜,成晓松,葛兆建,等. 稻曲病田间简易接种方法——厚垣孢子直接喷雾法[J]. 江苏农业科学,2020,48(6):107-109.

    相关热词搜索: 海南 病菌 生物学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