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医学类高职高专如何开展校外传统文化教育

    时间:2020-09-01 07:50:4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文章以阐述传统文化教育对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作用为起点,论述校外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并重点描述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开展校外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医学类高职高专;传统文化教育;作用;校外教育;重要性;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0-0153-03

    一、传统文化教育对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作用

    (一)有利于塑造医学生健全的人格。什么是人格?《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个人的道德品质;人的能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撇开第三个义项,我们只谈谈前两个义项。

    这两个义项主要涉及人的心理和道德品质。关于二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诸多论述,如《史记·报任安书》记载,“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告诉我们即使身处逆境,也应忍辱负重、奋发有为。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表达了勇于献身的爱国豪情;“天下为公”(礼记·礼运篇)、“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贾谊《治安策》)体现了以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为重的群体观念;“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论语·宪问篇》)阐明先义后利的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只要我们细心挖掘,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它将在塑造医学生健全人格中发挥重要作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要结合时代特点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和“创新”,因为文化是一定时代的产物,世异时移,它很可能就不适合于后世了。例如儒家所提倡的“忠”,包含忠君的内容,很显然不适合民主社会,所以孙中山先生就按照当时的时代特点重新加以诠释:“我们在民国之内,照道理说还是要尽忠,不忠于君,要忠于国,要为四万万人去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要高尚得多。”时至今日,我们以为“忠”既包括了效忠国家、人民,也包括了真诚待人和忠于职守等。这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值得借鉴和推广。

    (二)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对于医学,今天很多人误解为自然科学和技术。“其实医学是人学,人文、人道是医学世界及其实践的本质特征。”[2]医学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在医学领域的具体表现。杜治政教授认为,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技术中凝结的对人类生命尊重与关爱的精神,是医疗保健服务以行善为宗旨,它涉及医学及保健服务的终极价值目标的定位,因而可以认为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的灵魂。[3]可见,医学人文精神其实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精神,只是在医学领域具体表现为尊重生命和关爱病人而已。

    尊重生命和关爱病人的医学人文精神,传统医学文化中有颇多论述。在尊重生命方面,历代医家都有过论述。例如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提出“生命乃至重之器”,强调对生命的重视与关怀;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在其《千金方》中提出了“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的生命观和医德观,并提出了“大医精诚”的观念,即一名拯救苍生于疾病苦难的“大医”,应当同时具有医术之“精”和医德之“诚”,一名合格的医生,除了精湛的医术,其医德、其对人的生命和苦难的关怀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流,儒家一直重视“仁爱”的传统伦理道德。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的主张,将“爱人”作为正确处理人伦关系的主要手段和最高道德原则。[4]孟子在继承孔子的思想时又进一步阐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并且在帮助别人时,不掺杂功利的计较和考虑。推而广之,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尊老爱幼、关爱弱者的仁德之心。

    中国传统医学从儒家文化“仁者爱人”思想中提炼出“医乃仁术”的基本伦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论及这一伦理原则,他说:“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于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我国历代医学思想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其本身也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校外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2015年7月,我们申请了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医学类高职高专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并获立项,拟从实践的角度,以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简称“毕节医专”)为研究对象,开展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眾所周知,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其研究范围不局限于校内,还包括校外。校外传统文化教育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丝毫不容忽视。

    (一)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知行合一的教育原则。中国传统文化一直非常重视“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更重视“致道(学习道)”之后的“躬行”。在《论语·公冶长》中,孔子云:“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就是说,别人说得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看他如何做。学生在学校接受了较为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是否外化为道德之行,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来检验,正如《论语》所言“观其行”,并且以此为依据对校内教育做出某些调整。

    (二)校外为我们开展此项教育工作提供了十分广阔的教育空间和多样的形式。家庭和社会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大课堂,传统文化渗透在我们的家庭、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只要我们有心就能够学习和感悟到很多东西,比如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和传统礼仪、各民族不同的饮食服饰和建筑文化、传统文学艺术在生活中的体现……受地域的限制,校内教育活动一般只能进行课堂教学、表演、竞赛、举办讲座等,而社会服务、走访、实地调查、参观考察等无法开展。但是,校外教育则不受此限制,校外广阔的空间和多样的形式,可供学生选择,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调动学生校外实践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

    (三)在校外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中,学生能获得具体直观的感受,有利于传统文化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建构。学生从书本和课堂上获得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一般比较抽象,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校外实践则不同,学生通过调查、走访、参观等活动,直接接触身边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有了直观感受,并且结合课堂所学,学生重新审视中国文化。例如尊祖孝亲的家庭伦理观念,在书本上以图片呈现或者课堂上教师讲解之后,给学生的印象还是流于表面,如果让学生亲自参与一场祭祖活动,在现场感受下,学生对于祭祖仪式的庄重气氛和祭祖礼节的体会就会变得深刻得多。从这个角度来看,校外传统文化教育有其特殊性和校内教育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不应该被忽视或者轻视,而是值得大力提倡并且积极动员学生参与的。

    三、校外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一)社会调查。“作为研究社会的一种实践方法与技术手段,社会调查是社会科学界使用最多的研究方式之一,也是人们认识社会现象、探索社会问题的有利工具。”[5]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其变异现象,属于社会文化领域的问题,因此利用社会调查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合适的。

    2015年9月,项目组在毕节医专2015级大专生中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其中对“你想通过什么形式更全面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回答,有62.5%的学生选择了社会调查[6],这表明学生对社会调查这一形式是比较认可的。据此,2015年寒假,本项目组特为2015级大专生安排了一次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寒假社会调查,以期通过此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和家庭中的渗透和影响,比较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异同,从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并自觉成为中国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

    在调查开始前,项目组组织教师对学生进行培训,包括文化知识的讲解、调查内容的选取以及调查报告的写作;调查进行中,我们要求指导教师保持手机畅通,以便与学生直接沟通;调查结束,学生上交调查报告,项目组组织教师认真评阅。

    通过这次社会调查,学生对相关的文化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增强了他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感,部分学生还能用文化发展和比较的眼光看待社会文化现象,表现出视野开阔、眼光敏锐的一面,如年味如何变淡了、洋节为什么比传统节日要隆重、当今中国传统文化为何开始热起来、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保护、春节消费观念产生了哪些变化,等等,将这些问题写入调查报告中,其中的一些思考有独到的一面。但是,尚有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全面,或比较肤浅,尚需系统学习。总之,本次活动基本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二)社会服务。从事社会服务工作,首先需要公民有爱心和奉献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仁爱”和奉献,“仁爱”在此不必赘述,现在谈谈奉献。奉献,是一种不求回报的利他行为。这里的“他”,我们可以理解为他人、社会和国家。“奉献”,也就是利于他人、社会和国家,个人真诚付出,包括自己的生命。中华民族是一个乐于奉献的民族,像岳飞、文天祥等为国奉献的历史人物不胜枚举,中国古代诗歌中也不乏赞美奉献精神的诗句,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因此公民从事社会服务工作,有利于培养他们的“仁爱”之心和奉献精神。

    医生是一个需要爱心和奉献精神的职业,爱心和奉献也即医学人文精神。在培养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方面,社会服务是一个重要的平台。医者的仁心,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后天培养。为了培养未來医者必备的那颗“仁心”,学校团委每个寒暑假,都会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孤儿院去做志愿者,或者自行组织关爱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等活动,让学生在关爱行动中深切感受到老弱病残等群体生活的艰辛和苦楚,并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别人,从而获得服务社会、关爱他人的快乐和成就感。另外,我们还组织学生去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进行义诊,关爱生命、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三)阅读经典。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国文学、艺术、历史、宗教、哲学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于一部部经典之中。诸子百家的“百家争鸣”、历代诗人的不朽诗篇、琴棋书画等传统艺术,以及中华民族的历史、饮食、建筑、工艺、医学等方面的著作,它们虽历经岁月的洗礼,却没有被蒙上厚厚的尘土,反而更显光彩,更具魅力。阅读经典,就是阅读人生、品味人生,能让阅读者开阔眼界,陶冶性情,提高自身人文素养。

    项目组为我校学生制定了一份阅读书目——“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生阅读书目”,让学生在课外、校外自主阅读经典,以期让他们在泛黄的书页和温润的墨香当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中华文明,领会中华民族“重德贵和”“兼容并包”“爱国爱家”“自强不息”等优秀传统,加强品德修养,提高精神境界,培养创新意识、创造精神。经过两年的实践,我们发现,学生在校园中的行为习惯变文明了,大声喧哗、打架滋事的少了。另外,由于阅读经典,学生从中学习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将其用于写作中还能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2015级药学4班王坤同学的征文《陋习处方》在省级征文中获奖就是例证。

    (四)实地考察参观。课堂教学内容一般比较抽象,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实地考察参观则不同,学生可以直接面对参观对象,因而感受更真切具体;如果有教师或解说员在现场讲解,学生的理解会更为全面、深刻。实地考察参观所具有的直接性、生动性、深刻性,是课堂和校内活动无法比拟的,这种教育途径值得我们大力提倡。

    “地域文化,是永不枯竭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的灵感源泉。”[7]因此,我们可以凭借地域文化优势,规划好教育活动,包括活动的时间、地点和主题。我校可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如川滇黔革命委员会旧址、遵义会址纪念馆和四渡赤水纪念馆,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和现场教学,让学生在亲身经历和体验当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2016年6月19日,在公共教学系主任李伟、综合科副科长姚钢的组织下,全体德育教师和2015级的64名大专学生代表参观了“川滇黔革命委员会旧址”,学生通过现场参观和体验,以及教师的现场讲解,接受了一次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激发了浓厚的爱国主义热情。当然,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名人故居和纪念馆,例如毕节大方的“奢香夫人纪念馆”,以此来了解名人的生平思想,感受其人格魅力;参观欣赏传统音乐、舞蹈、书法、绘画、建筑等,例如毕节彝族舞蹈——中国最古老的舞蹈之一,接受艺术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四、结语

    对于学校教育而言,人文素养和科技素养如同鸟之两翼,缺一不可。高职高专类学校在重视学生专业教育的同时,切不可忽视人文教育的作用,北京大学学者王义遒曾说:“人文是科学创造的动力源,人文是科学态度的试金石,人文是科学途程的指路灯,人文是科学应用的方向盘。”[8]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精华直到今天还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成为我们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教育工作者应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塑造医学生健全人格、培养他们的医学人文精神服务。

    校外传统文化教育是学校传统文化教育中重要的一环。针对医学生实际,我们在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经典阅读、实地参观考察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学生在校的精神面貌有了一定的改观。但是,这还远远不够,教育尚未产生全局性、根本性的改观。要让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真正出实效,发生“全局性、根本性的改观”,我们还需在教育队伍建设、校社(学校和社会)平台建设、评估机制等方面展开研究,然后将研究成果付诸实践。这些工作,有待我们今后进一步展开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巴德年.开放社会的人生教育[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1.

    [2]孙嘉义.医学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8.

    [3]杜治政.当代医学人文理念与实践论纲[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1):2-7.

    [4]刘新科.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0.

    [5]黃盈盈,潘绥铭.中国社会调查中的研究伦理:方法论层次的反思[J].中国社会科学,2009,(2):149.

    [6]王伟.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知多少——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调查问卷分析[J].名作欣赏,2016,(2):38.

    [7]张玲娟.青少年综合实践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5,(3):61.

    [8]王义遒.科学呼唤人文,人文导引科学[J].复旦教育论坛,2003,(2):18-20.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