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科研院所军工高技术园的新型科研与管理机制

    时间:2021-02-08 08:01:2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科研院所构建高技术园主要是为研发军民两用高技术,但其重点是将两用技术先转为军用。但是,在目前我国的一些武器系统中还使用着国外的技术,从而不利我国的安全。所以,科研院所的高技术园,应研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军用核心技术,更好地保卫国家安全。

    关键词:科研院所;军民融合;高技术园;科研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E224 文献标识码:A

    1 必须建立新的科研机制

    科研院所构建的高技术园,应改变过去的科研与管理办法,采用新型的、创新的科研与管理机制。

    1.1 建立项目管理,整合相关资源

    根据研发的项目,组织研发团队,应该与相关的大学、研究院所以及公司、企业合作技术的研发。高技术园用合同方式管理各研发分中心的技术项目 促使军用和民用技术充分地兼容,才便于在民用技术的基础上,二次开发所需的军事技术才能很容易地适应“民用转军用”。而绝不是将科研院所本身能做的移植到高技术园来做,那建园的目的将失去意义。

    “虚拟企业是当今发达国家的先进企业竞相研发的企业运行模式,作为未来的企业形式,而且我国已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新兴企业采用了先进的敏捷企业管理模式”[1]。比如,三一重工就用“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组织进行技术研发,最终组织起多家国内外公司、企业或研究机构开展所需技术的合作研发。同样,科研院所,特别是军工科研院所建设的高技术园区,也可以以类似的方式进行所需军民两用技术的研发,进而提高技术研发能力。也要以国内外两用技术的推广和科研院所技术的需求为牵引,并配合武器研发的需求来研发所需的两用高新技术,但是重点仍是保证关键军事技术的需要,加快新技术的开发和转化。此外,高技术园区还应加强基础和关键性技术的研发。总之,要建立结构优化的研发体系和开放、合作的新的科研机制:建立市场化、技术创新型的新成果转化机制。要完善科研和现代企业制度,以克服行政方式管理科研的缺陷。

    1.2 实行动态化技术合作模式,联合组成虚拟技术研究团队

    采取多种合作方式,与有关企业、大学和两用技术研究机构协商他们在高技术园参加相关技术的研发和成果转化。要以项目来整合相关技术资源,推动高新技术的融合和军用步伐。尤其要把重点放在促进科研院所技术进步和对武器装备发展具有实质性和重要作用的军民高科技项目上,实施重大突破(如导航技术等)。最终形成高技术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园区,以便为未来高科技武器装备提供核心技术支撑,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科研院所自主技术创新的军民结合式发展道路。

    更要在整合现有国内相关科研院所、高校和军民用企业、公司技术的基础上,以项目来整合相关的技术资源,共同促进项目开展。要积极开展国际技术项目合作,吸引国外先进高科技人才流入,最终推动高技术园所需技术在集成的基础上,再对技术进行再创新转化使用。

    进行人才合作时,要关注各方利益,以最终获取多元化的技术支持,这也是科研院所自建高技术园的技术目的之所在,也是其持续发展的技术动力。而不是仅仅只靠科研院所自己的人才的封闭式技术创新,中科院自建的高技术园就是在借鉴德国弗郎霍夫应用研究促进会(简称“弗郎霍夫学会”是德国四大科研机构之一,也是德国及至欧洲最大的应用科学研究机构)的做法,目前是比较成功的。因它采用了美国等发达国家采用的开放式技术创新。当然,这也涉及园区的新型科研方式和人才的招聘和使用问题。

    1.3 参加国际技术转让

    技术转让指“将军品等尖端技术项目的设计和生产资料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家的过程”[2]。积极与国外企业、公司、高校及其研究机构开展技术合作关系。当然,在与其他公司分享技术的同时,也要借鉴美国的做法:与友分享,防止敌人偷窃。也就是说,在鼓励合作伙伴之间的技术合作分享技术成果的同时,我们应该谨慎地不允许潜在的竞争对手和不符合规定的公司获得关键和敏感技术。

    同时,还可以用“技术换技术”的方式,获取所需的技术。就合作的项目而言,我们要提供军民两用技术,而合作方则提供我方需要的两用技术,并要发挥高技术园机制灵活的特点,加快与民用技术的融合。因此,作为科研院所的高技术园,更应该积极参与国际技术的交流,在交流中取长补短。

    2 建立新的管理机制

    建立专门机构,统一对科研进行规划和管理。高技术园区应重点发展中长期科研机构急需的关键技术和两用技术。因此,我们要以军用技术自主研发为重点,着力培育和发展对未来武器装备具有重大创新性、前瞻性和影响力的关键技术。同时,要做好项目监控工作,加强對私营企业及其单位的管理,真正做到保密,最终通过技术创新取得所需的军用技术。

    2.1 用项目管理合同

    采用欧洲“尤里卡”项目管理类似的方式——用合同加强高技术园与高校、研究机构以及民企、外国公司联合技术创新。正如,文兴吾主编的《现代科学技术概论》中说,“项目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把一定的资源组合在一起,为完成特定的任务所进行的相关活动”。而“项目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是指在项目的整个周期所发生的管理行为。具体地说,就是项目管理者依据项目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既定的环境条件下,运用相关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对项目的全过程进行的管理活动[3]。”目前项目管理广泛应用于国防等领域。

    项目管理也叫做型号管理——指根据技术项目,或者武器型号建立的组织形式或管理模式。它最初由美国陆军创建。优点在便于监督和调整机构,以重点保证解决关键问题。也如,美国国防系统管理学院的Schmer教授在《国防采办管理导论》中讲:“项目管理是规定集中的权力和职责(以协作小组或特别工作组为基础),以便优先完成其一特定项目或任务所采用的特殊管理方法。这种方法要将各种分散的专业和活动及时统一起来,使之成为相互关联、协调一致的管理结构[2]。

    美国大学通过项目合同参与美国军事技术项目。各部门的团队和教授可以参加。因此,在参与研究的方式上,高技园区也应该是灵活的、也可以借用。如果技术成熟且急需,不妨都可以通过项目合作方式引入高技术园进行联合研发。研发人员要以开放式办法 “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的人才模式。

    科研院所要通过高技术园区完成自己的关键或者基础性技术项目的研发,要表现出引导高技术园进行技术创新的意图。

    2.2 通过“合同科学研究”[4]方式

    高技术园通过合同形式,委托给高校或民营企业等有针对性的研发特定所需技术。由于合同的契约关系,使得科研院所通过短期的联合技术研发,可以提高其技术灵活性。因此,广泛在高新科技企业和公司中运用。比如,美国能源部在1991年,就与俄罗斯库尔恰托夫研究所签署了一项关于核聚变的研究协议。在1992年,又雇佣上千名俄罗斯杰出科学家研究自己的项目。从技术移动的角度看,合作既可以借鉴对方的优缺点,也可以从其他国家获取自己没有的先进技术的捷径。美国能用,我们也应该运用高科技园区以类似的方式开发所需的技术。除了合同模式外,还可以就特定的技术项目或课题进行联合研发。

    通过较多机构的技术合作,可以得到“量身定做”的技术成果。所以,在发挥本国人员聪明才智的同时,也可以用多种方式吸引发达国家研发人员参加技术合作。这就充分利用了国内外的技术研发资源为我所用。因此有必要借用西方“资源外包理论”,即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其他企业或公司,园区主要关注其核心业务。同样,非核心技术及其在高科技园区的部分专有技术的研发也可以外包。但是,高技术园区必须保留与核心技术有关的技术研发,防止技术合作造成其他企业或高校的技术控制和技术入侵。

    3 建议

    3.1 妥善处理好“保”与“放”的关系,加强军用技术知识产权管理

    高新技术研发是高新技术园区的重点,如何保守秘密是不可回避的问题。高新技术园区采用开放式技术创新,必然涉及如何妥善处理“保护”与“开放”两者间的关系。可以说,没有对研发的技术的保密,高技术园区研发的高新技术即使再先进,也不能应用于我国的武器装备中。因此,只有当我们都拥有相同的技术但仅仅之间有差距时,或别人拥有“我没有”的技术时,我们才能进行适当的技术交流。对于关键的核心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园研制出我有别人没有的技术时,在研发完成后,应立即调回科研院所总部。为实现保密,需要做好:

    第一,要时刻把握好技术的“保”与“放”的尺度。要确保核心技术机密万无一失。为此,我们需要与进入高技术园区的研发人员签订保密协议,后从事我们需要的“我没有别人拥有的技术”的研发。这也是目前发达国家的做法,泄密将承担法律后果。

    第二,要加强军用技术的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对于需要引进或联合研发的技术,首先要参考专利限制,合理利用法律盲区。如果我们想要的技术不久将失去专利保护期的话,我们就等它在解密期后直接应用,这样可以节省资金。因此,在军事技术保护中应始终发挥知识产权的作用。

    由于高技术园从事的科研院所自身没有但又必须要,或尚待解决的技术项目,所以,它应是将科研院所和外部相关机构连接的枢纽或桥梁,见图1,也保住了科研院所核心技术不泄密。

    从科研模式看,高技术园应完善武器系统的总体设计、装配、测试及其特殊能力,最后形成科研院所自身研发武器核心系统。把一般的分系统和零部件技术的研发,尤其是核心系统需要但自身又不能研发的技术,转由高技术园区去解决,最后再转为军用。同时,将有市场潜力的科研院所拥有的成熟军用技术转为民用。这样就形成了“小核心、大合作”的动态、开放式体系,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军民兼容”。

    这种新型的体系,需要不断从科研所外的全社会的技术资源中汲取所需要的技术。因此,诚邀先进国家的技术专家和人才进园研究或讲学,使高技术园完成科研院所不能或不愿研发的技术,可采用技术外包,到众包,再到高技术园二次研发,最终使科研院所的高新技术不断提升。不妨借鉴类似美日欧等国的两用技术融合模式,用于国防尖端武器系统的研发,将涉及众多企业或者公司的分、子系统及其零部件承包商的大量技术。

    高技术园区主要研究开发我无别人拥有的武器单元技术,而不是科研院所的整体和核心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3.2 加强技术交流和国际合作

    在过去的20多年里,高科技项目越来越复杂,使得一个国家或单个企业或公司,甚至像美国这样的大型军事企业或研究机构,都单独无法完成。因此,与相关企业、公司共同解决关键技术成了必然的选择。这在先进国家较普遍。作为发展中国家,也要采取类似办法克服自己技术研发的局限性。

    3.2.1 加强国际技术交流

    一是在学术方面:聘请资深或者退休的外国学者和技术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或研究,发展双边或多边技术合作;二是在技术交流方面:除了购买和引进所需技术外。应该加强所需技术的联合研发力度,特别是通过增加国外专家的合作,也是打破西方军售垄断的途径之一;三是在人才方面:选派研究人员参与国际技术交流,扩大技术交流范围。同时,我们也可以邀請海外华人专家参与技术研发,并尽最大努力吸引国内外先进研究人员参与研发;四是在信息方面:积极与国外信息机构合作,以为高科技园提供技术信息。

    3.2.2 加强与先进国家的技术合作

    尽可能增加“技术外交”,与技术先进、发达的国家及其企业、研究机构建立长期的技术合作。高技术园区可以投资于发达国家的科技项目,并将成果带到高技术园再次开发。特别是要充分利用欧美债务危机,扩大技术合作,从而打破对中国的技术禁令。我们还可以在美国和欧洲开办“民用技术”研发公司,雇佣当地人才进行研究。无论是高技术园区的对外科技项目投资,还是园区优秀的研发人员被派往欧美的高科技公司或研究机构进行技术项目的联合研发,都可以实现技术引进与转移的目标。当然,也可以在海外建立分支公司,对外技术合并或投资,也可以聘请当地高技术人才研发需要的民用技术,从而研发我们需要的高新技术。这样,我们就可以了解国外高技术动态。也要防止外国公司、雇员窃取我们高技术成果,从而掌握高技术园的发展趋势。

    3.3 加大技术预见,提升技术创新

    科研院所要发展一流的武器装备,必须提高高技术创新能力和先进技术的综合集成与再开发能力。我国科研院所要紧紧把握新一轮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就要正确预测未来高技术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的企业缺乏战略预见和转换能力,“当市场环境、需求环境或者技术环境发生变化时,许多企业无法采取相应的对策,从而陷入困境”[5]。然而,技术预见恰能满足这一需要,有助于科研院所调整未来的高新技术,提高掌握技术发展趋势的能力,增强技术创新的创新能力和与产业相结合的集成能力。

    近些年,较多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加大技术预测,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也为我国科研院所加强技术前瞻性,实时捕捉新技术提供了启示。

    对技术预见,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观点。较主流的观点认为是“技术预见是对科学、技术、经济、环境和社会的远期未来进行有步骤的探索,其目的是选定可能产生最大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战略研究和通用新技术”[6]。可见,技术预见,现在已成为一种趋势预测的工具。

    现在,美国是世界科技中心,其軍用技术,尤其关键技术的发展趋势,很大程度上也预示着未来美国军事武器和装备的发展,以及世界军事用技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也预示了未来世界军事用技术发展的基本方向。所以,我们应该把关注的重点放在美国陆军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和美国国家实验室。我们还应该关注美国MESA(梅萨)诊断公司和里奥格兰德基金会(它们都是从事大学技术转让的)。

    参考文献:

    [1]黄毖清等.虚拟企业系统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张连超.美军高技术项目的管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7.

    [3]文兴吾.现代科学技术概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4]李建强,陈鹏等.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5]郭斌.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竞争优势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6]中国未来20年技术预见研究组.中国未来20年技术预见(绪)[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陈明春(1963-),男,汉族,籍贯:四川广元,学历:硕士,研究方向:军民用技术创新研究。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