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中国代课教师

    时间:2020-03-26 08:02:5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国家办学力量严重不足和私营办学不被提倡的特殊情况下,民办教师产生了。民办教师绝大部分任教于农村(含县镇)中小学,收入靠公社给工分的多少计算,后来渐渐有了工资。作为教育界的一个特殊群体,民办教师没有享受公办教师的待遇,却同样担负起了教育的重担。

    1979年10月,国务院决定将全国136个边境县的8万余名中小学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

    截至2000年,8万余名中小学民办教师在担负了30多年教书育人的任务后彻底退出了中国教育的历史舞台。

    民办老师没有了,另一类似的“农民教师”群体——代课教师产生了。

    代课教师最早叫耕读教师,与民办教师产生的年代大致相同。20世纪60年代中期,耕读教师演变成民办教师。此后,民办教师的称谓一直延续到1984年。再往后又叫代课教师。可以说,代课教师的产生是中国乡村教育阶段性的产物。

    自2005年底开始,国家教育部开始对44.8万名代课教师实行“清退”。至2009年底,我国农村尚有36万名代课教师。

    第一章 挂在草房横梁上的“犁铧”

    在贵州,在铜仁地区,德江县煎茶镇新场村是个毫不起眼的小山村。有一天,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村突然来了好多人,这些人的到来让偏僻闭塞的山村一下子喧嚣,不不,是悲痛起来。那一刻,整个山村陷入了一场空前的悲痛,悲痛来自一个教书20多年积劳成疾去世的代课教师。

    这一天是2010年4月18日。去世的老师叫周明道。

    几天后,举行了追悼会。周老师教过的学生,远在贵阳等地工作的来了,近在本地工作的也来了。青岛海洋大学支教团的代表,煎茶镇教办的领导……

    追悼会上,六年级学生杨丽,泣不成声地念着写给周老师的悼词。

    杨丽在悼词中说,每当听见周老师敲击的犁铧声——煎茶镇新场村望海小学(先前的桂花小学)上下课,是老师用木棒敲打挂在草房横梁上的犁铧——总会想到吆着牛在地里犁地的爸爸。周老师先前也是农民,当过农民的周老师教书教得这么好,为什么就没有转正呢?

    这话让在场的所有人揪心!

    杨丽,周明道教的最长的一个学生,从学前班教到六年级。

    杨丽跟我讲周老师给他们上语文、数学、音乐、体育,还上毛笔字课。讲着讲着,就流泪。

    “周老师平时是怎么给你们上课的?”

    杨丽歪着头看我:“就是专心地仔细地教我们呀。”

    “早上从几点钟开始上课呀?”

    “七点半。”

    “下午呢,下午从几点到几点?”

    “从两点到四点半。”

    “一整天的课都是周老师一个人上吗?”

    “是。”她说。

    “那,你记不记得周老师留给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

    “记得,是那次给我弟弟看病。”

    “给你弟弟看病?周老师还会看病?”我问。

    “会看病,周老师还会输液。”

    桂花组离场镇远,交通不便,村民经济状况普遍贫困,一旦有个三病两痛,就医就成了问题。前些年,周老师从其他村民嘴里知道了旷忠南,这个村子里特别贫困的人。破败不堪的屋子门口,旷忠南患有癫痫的妻子守候在那儿。屋子里蠕动着——由于长期吃不饱饭,小点点个的孩子连站都站不稳——两个类似活物的孩子。除了旷忠南,年迈的父亲是家里唯一的男性,却因为患病丧失了劳动力。一家人全靠旷忠南种田的微薄收成艰难度日。偶尔,邻居也给些接济。

    偏僻的山村,穷困的村民,让人揪心的旷忠南家人,周明道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于是教书之余挤出时间,学了一些简单的医学知识,掌握了注射技术,免费为学生和村民们治病。

    “哦。当时你多大?”

    “我在读五年级。”

    “你弟弟呢?”

    “二年级。”

    “弟弟也是周老师班上的学生了。当时周老师给你弟弟输液是什么时候?”

    “晚上。”

    “晚上给弟弟输液?周老师家离你家近吗?”

    “就是在我弟弟生病发烧的时候,从他家跑到我家给弟弟输液,一直到凌晨四点钟。周老师家离我家,要走一个多小时山路呢。”

    “这是他的本子,还有这个。”周明道的妻子找出两个旧笔记本给我看。一本是生物课笔记,讲的生物细胞。另一本是物理备课本,上头记着光的基础知识。往后看,本子上写着这样一句话:

    粉笔:耕耘中磨灭自己纯洁的身躯,理想的种子播进了青年的田埂(应为“心田”)——“田埂”一词叫人联想起那块挂在草房横梁上的锈迹斑斑的铧犁。

    另外一个小本子上记着一些药方,有治支气管炎的,有治哮喘、咳嗽用的。无论是备课笔记,还是记药方的小本子,都记得非常认真,一笔一画,一丝不苟,像学习认真,成绩好的学生的作业本。

    备课本,记载药方的笔记,这些遗物,叫人再次想起那则比喻:蜡烛,不,还有火把。周明道既是一根照亮了乡村孩子的蜡烛,又是一支温暖了患有疾病的村民们的火把。他照亮和温暖了他人,烤焦了家人——教书21年,却没有给孩子和妻子留下任何财产——最后烧掉了自己。

    面前的备课本和记载着药方的笔记,在我眼前幻化成挂在草房横梁上的锈迹斑斑的犁铧……将悬置不用之物挂上草房横梁代替上课铃声是一种创造,还是别有一番深意?巧用犁铧的人的苦心局外人很难得知。但有一点似可推测:代课的周明道在用挂在横梁上的犁铧,向世人表明自己农民的身份。在这儿,锈迹斑斑的犁铧既代表着他的过去,也向所有人,主要是那些掌握着自己命运的人,默认了自己不可改变的宿命身份?

    相关热词搜索: 代课 中国 教师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