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摒弃历史虚无主义之“虚无历史”伎俩的再思考

    时间:2020-03-27 07:58:0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呈现蔓延态势,其传播主要呈现出蔓延速度快、涉及领域广、善用网络新媒体平台等特征。论文通过梳理历史虚无主义的来龙去脉,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曝光其价值中立、学术研究名义下颠覆历史事实的险恶伎俩,提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具体路径。研究表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再度泛起,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迷惑性。它本质上是一股政治思潮,其传播目的是为了搞乱我国人民思想、动摇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颠覆我国社会主义的道路和制度。历史虚无主义“虚无历史”的伎俩主要表现为:披上学术外衣颠覆历史真实、娱乐消遣历史摧毁民众“三观”、放大个体记忆消解大众历史认知、抢占虚无历史的网络舆论阵地等形式。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蔓延与侵蚀,必须设定抵制路径与对策: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强化学者主体责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树立系统思维;坚持三个自信,加强教育大众化引导;加强传播媒介建设,重点关注网络新媒体等。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虚无历史;抵制路径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6)03-0005-05

    新时期新阶段,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再次沉渣泛起,以新形态蔓延,使我们愈加深刻地意识到“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的道理。当前,历史虚无主义传播增加了“时尚元素”,呈现学术化、日常化的表现形态,其诱惑性、迷惑性和隐蔽性明显。因此,借鉴国内外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理论成果,撕开其浮华的表层,全方位、多角度的讨论问题,揭露其内在的险恶用心,以遏制该思潮的传播,阻断其对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侵蚀与消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来龙去脉

    社会主义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人们的思想意识日趋多元化,各种社会思潮风起云涌。在这期间,叫嚣解构宏观历史、歪曲唯物主义历史观为代表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趁机在国内兴风作浪,举着“告别革命”的大旗,打着“重评历史”的学术幌子试图否定党史国史,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产生

    “虚无主义”来源于拉丁语中的“nihil”,意为“什么都没有”。“虚无主义”在哲学、历史、文化、民族、法律、技术等方面都有相应的起源和表现。其中,哲学上起源于1799年雅各比对康德哲学所做的批判,文学上是通过屠格涅夫的文学作品而流传于世。最先出现于哲学领域的虚无主义逐渐渗透到文学领域、史学领域等,现在已经演变成为政治领域的一种思潮[1]。“虚无主义”体现在历史领域就是“历史虚无主义”,它否认历史的客观规律性,认可支流而否定历史主流,接纳个别现象而否认本质,孤立、静止的肯定历史中的发展阶段而否定整体发展过程,其本质是历史唯心主义的体现。

    (二)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的背景

    从国际背景看,唯心主义历史哲学观一直是西方历史哲学的主流观点,其历史事件的孤立性、相对性、任意性、单一性等否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诋毁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社会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面对经济危机、社会问题频现,资本主义社会“把虚无主义与西方现代性的终结相联系,将西方现代主义价值观的没落,将晚期资本主义文化观的颓废,泛化为整个世界存在意义和人类基本价值的消弥与否定”[2]。以唯心史观为基础,20世纪80年代“历史终结论”、社会主义“失败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等在西方喧嚣一时,一些历史学家大肆“攻击革命”:否定英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攻击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诋毁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史[3],提出重新评估、定位“革命”。

    东欧剧变后,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社会主义运动暂时处于低潮,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资”强“社”弱的态势。西方国家的反共势力,通过苏联崩溃的态势看到了历史虚无主义灭人国、夺人志的“价值”,为了使中国也“变得像西方一样非意识形态、实用主义、实利主义,并在文化上和政治上更加自由”[4],他们在社会主义中国极力兜售、倡导、宣扬这一理念。

    从国内看,近年来,我国主流思想积极健康向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巩固,但各种社会思潮充斥,一些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时有出现。通过日益增多的经济和政治交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断渗透,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消极影响不断加深。

    (三)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

    习近平同志曾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和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目前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系统、全方位的思潮,它弥漫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它的影响范围之广,不仅涉及我国的历史研究领域,在文学、艺术和传统文化等各个领域也有所体现。其影响程度之深,不仅歪曲了我国的近代史,而且还纵向深入到古代史和当代史之中。

    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它的惯用手法是将支流主流化,将现象本质化,将我国历史上的某些失误普遍化,并极力地丑化我党的英雄人物,这一系列操作背后的目的就是歪曲历史,将历史进行虚无。概括来说,历史虚无主义违背实事求是的历史研究原则、违背全面、客观的历史研究方法,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方法。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虽然是史学研究中的支流思想,但我们仍须认真对待,因为历史虚无主义歪曲历史思想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试图从虚无历史入手,进而达到颠覆现代社会,掌控未来世界的目的。

    在学术研究上,历史虚无主义者大力吹捧的学术创新运用范式转换为旗号、颠倒是非,充满迷惑性。这种学术研究显然没有任何学术价值,因为它既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又带有险恶的政治目的。但从政治上看,如果任由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肆意蔓延,导致思想领域的混乱,甚至冲击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我们应高度警觉、对其进行全面抵制[5]。

    我们应时刻以前苏联为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历史被否定、被抹杀,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前苏联的解体,历史虚无主义的“功绩”不可抹杀。从全面否定斯大林,演变到全盘否定列宁和俄国十月革命,使苏联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遭到人民质疑。戈尔巴乔夫实行的重评苏共历史的改革夸大了历史错误,打击了民众心理,这在本质上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重新评价历史的后果类似。西方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和平演变策略从未停息,前苏联的教训时刻提醒我们要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侵蚀。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蔓延的目的就是消解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动摇共产党的执政根基,开展西化和分化社会主义中国的战略,企图动摇我国的立国之本,堵塞我国的复兴之路。面对该思潮妄图毁掉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目的,我们必须深入地分析这一思潮颇具迷惑性的表象并有效抵制。

    二、历史虚无主义“虚无历史”伎俩之表现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并不虚无,思潮不断蔓延,从学术研究走向日常生活,从专业知识分子走向普通大众,浸润多个领域,日益呈现多种精心包装的时尚表现形态,这些不同的表现形态相互支持、相互补充,成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发展的新特点。

    (一)披上学术外衣颠覆历史真实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往往是“以‘学术研究’的名义企图颠覆历史;以‘重新评价’幌子肆意歪曲历史;以‘艺术’的形式戏说和恶搞历史;以虚假的谎言,抹杀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合法性”[6]。他们打着解放思想、学术创新的旗号,披上西方的学术话语外衣,号称与国际接轨,而实际上是宣扬西方的意识形态。通过预设好一个能表达自己政治意图的结论,然后积极去“发掘”能够印证自己结论的只言片语进行论证,或者直接颠覆黑白的“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7]。历史虚无主义者精心选取了复制、拼贴、移植、拷贝与戏仿等方法来消解人们对深度意义、核心价值、科学理性等的追求[8],通过采用巧语诱导的方式,宣称坚持“价值中立”,却肆意丑化和歪曲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业绩,对一些已有定论的历史人物进行所谓美化和“翻案”,例如,把李鸿章描绘成“争取国家利益”者,将袁世凯赞为“有能力的人”。对于历史伟人的丰功伟绩进行贬损,特别是极力抹黑毛泽东等。习近平同志曾指出:革命领袖是人不是神。他们拥有很高的理论水平、丰富的斗争经验、卓越的领导才能,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认识和行动可以不受时代条件限制。不能因为他们伟大就把他们像神那样顶礼膜拜,不容许提出并纠正他们的失误和错误;也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9]。坚守历史真实是尊重历史、从事学术研究的底线,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来评价革命领袖与历史事实。

    (二)娱乐消遣历史摧毁民众“三观”

    历史本身庄严而客观,在外族侵略、掠夺中探索出路,经过各种艰难曲折而获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并日益走向民族复兴的中国近现代历史更是如此。由于文化产业管理不力,影视制作意识形态门槛较低,一些人通过“戏说历史”“恶搞英雄”提高收视率和赚取商业利润,模糊了社会价值评价标准、扰乱了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整体认知。不容忽视的是历史虚无主义在篡改、消遣、臆造历史的喧嚣中,好像只为哗众取宠、获取经济利益而不涉政治,但掀开其浮华的表层和时尚的包装,显露出的真正面目却险恶至极。他们把正义而艰辛的中华民族抗战史变成了一场娱乐闹剧,其实质是借助娱乐化、世俗化方式,将其核心理论观点传递给大众;通过捕捉大众猎奇心理来开拓自己的历史虚无主义市场,从而在一般受众的精神世界中蔓延;通过“发掘历史细节”来以偏概全篡改历史[10];通过对社会舆论和社会心理进行塑造,来破坏民族精神的传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而这种否定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行为,已经潜移默化地在一定程度上摧毁了民众的“三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放大个体记忆,消解大众历史认知

    人们一般会根据一定的史料和历史观念对客观历史进行叙述与阐释,具有一定的“变动”性,因为记述、研究的主体不同,研究者所依据的史料不同,其历史观与历史思想也不同,所以人们对客观历史的叙述、理解与解释往往呈现出不同的面貌[11]。但是,在历史的记录、叙述、理解等层面一定要坚守一个底线,那就是尊重历史的客观真实。历史虚无主义者却违背了历史研究的底线原则,他们以个体颠覆整体来改造大众的历史认知,消解整体记忆中不符合个体情感愿望的内容,利用个人记忆制造历史幻象,将“个人记忆”汇成历史具体化,并用浅显通俗的“接地气”语言讲述特定时期普通个体的日常生活,从而影响大众的历史认知。这些行为目的,是在历史与现实上竭力否定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从而消解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涣散民族凝聚力,淡化人们对中国道路的信念,降低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以致使广大人民的思想日益混乱。

    (四)抢占虚无历史的网络舆论阵地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等新媒体成为舆论宣传主阵地。其中微博、微信、论坛、QQ等工具成为人们自由抒发情绪、表达主观意愿、评议时事、小道信息传播和舆论制造的主要平台。历史虚无主义利用新媒体作依托,不顾基本史实,颠倒黑白、贬损革命历史和英雄人物,布下虚构的舆论陷阱,大肆渗透其观点[12],进行着一场人心争夺战,其关注重点对象是知识分子和年轻人。他们通过制造“中国威胁论”“意识形态终结”等言论,利用网络新媒体大造声势,抢夺意识形态话语权,进而消解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网上疯狂转发的文章《在武力胁迫下,乡亲们颤抖着,铡死了刘胡兰》、微电影《热血雷锋侠》等便是他们利用网络等媒体颠倒黑白、混淆视听的铁证[13]。可见,历史虚无主义者充分利用网络传媒的功效与便捷,发挥网络等新媒体传播形式的多样性、受众范围的广泛性及形式的虚拟性,正在改变传统的信息控制格局和舆论引导格局、抢夺网络等新媒体的话语权阵地。

    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虚无历史”的路径思考

    习近平同志指出:坚决反对任何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面对当前新形势和新任务,我们必须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做到思想清醒、态度鲜明、手段主动,积极从不同层面探寻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有效路径。

    (一)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强化学者主体责任

    学术界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在历史研究中的主导地位,科学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和主流,用坚定的历史唯物主义信仰与历史虚无主义斗争,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泛滥。在学术研究中,学者们进一步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始文本文献,深刻把握文献的本意与实质,实践中切实与中国的历史、社会实际紧密结合,防止唯物史观教条化。同时,要在学术领域深化对该思潮的认知,从学术学理上批驳和克服历史虚无主义,透过该思潮的外在的学术伪装把握其内在的虚无本质。学者们研究历史、编撰历史、普及历史的行为本身就是在警示现在、塑造未来、推进历史知识社会化进程。在历史知识的社会普及层面,学者们要主动发声,设置议题,引导社会用正确的历史观来认识历史,在关键问题上抢占主流声音的制高点,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客观性、全面性的原则[14],实事求是地评论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15]。

    相关热词搜索: 虚无主义 历史 伎俩 摒弃 虚无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