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浙江风”醉靡世博园

    时间:2020-04-18 08:00:1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2010年6月18日,满天乐的“浙江风”吹醉了上海,遍地欢的“浙江元素”舞热了世博园。奔放的歌声和喧天的锣鼓在黄浦江畔久久回荡,飞向云霄。

    这一天上午9时,随着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在上海世博园宝钢大舞台举行“浙江活动周”开幕式上敲响一声开场锣,上海世博会走进了“浙江时间”。

    宝钢大舞台里充满了“浙江元素”。鬼斧神工的东阳木雕、精妙绝伦的浦江麦秆剪贴、玲珑剔透的青田石雕等18个浙江传统民间工艺作品展示,如诗如画,令人赞叹不已;萧山花边、温州米塑、湖州制笔等10余个浙江民间艺术家魔法式的神技现场表演,震撼了每一个中外观众。而美轮美奂的海宁花灯、灵活传神的长兴百叶龙、曲尽其妙的彩蝶女乐等民间艺术在“春涌浙江”广场的精彩演出,同样让观众们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浙江风在活动周的“龙腾盛世”巡游中更是表现非凡。跃起吞云、翻滚吐雾的永康“九狮图”,人走狮舞,互动生趣;舞得活、舞得圆、神态真、套路多、速度快的“奉化布龙”,变阵自如,出神入化,动人心弦。而在整个巡游中,最遭抢眼,最受追捧的要数具有惊、险、奇、怪、妙等特征的“浦江迎会”了。难怪《钱江晚报》以“13个会飞的浦江娃娃最抢眼”为题作了报道。

    宽敞的世博大道两边站满了数万中外观众,一面高高飘扬的大旗幡在浙江民间艺术大巡游队伍中徐徐而来。压阵的“浦江迎会”来了,“高高在上”的“浦江迎会”出现在中外观众的眼前。有人在喊:“快来看哪,这是天下第一会桌。”人群开始涌动,许多人踮脚引颈,先睹为快。欢呼声,拍照声,鼓掌声,声浪如潮,经久不息。

    在欢快激越的音乐声中,浦江迎会《八仙赴盛会》如空中戏台,如天降仙境,在观众眼前演绎着八仙过海赴琼瑶盛会的民间传说。看那手执莲花的何仙姑不时地向观众抛笑眼,骑着仙鹤的韩湘子不停地吹笛子;听那张果老的鱼鼓“咚咚”作响,曹国舅的阴阳板“的笃”有声,逗得观众“人仰马翻”;八面特大铜锣敲得震天动地。转眼间,《水漫金山》来了,白娘子喜笑颜开,在半空中频频向观众们挥手致意,而蚌精则半调皮半认真地双手开闭着蚌壳吸引观众。

    天哪,悬在半空中的13个戏曲人物扮演者,居然都是3-7岁的童男童女,他们扮演着不同戏剧人物角色,摆出一副资深舞台演员的姿态,表演出难以置信的剧中人物动作,在滑稽中尽显幼儿的童趣与天真,在童趣与天真中又体现出她们对戏曲人物的朦胧参悟。尤其是他们身下猜谜般的巧妙伪装,更令人惊奇。祖籍浙江青田的西班牙华侨徐松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空中飞人是木偶,凑到跟前细看才知是真人,不由得大叫“简直不可思议!”不止他一个,很多人为之紧追不舍,想要一探究竟。“太神奇了!”人群一片赞叹声;“太可爱了!”许多外国友人向远去的小演员招手示意,恋恋不舍。

    “浙江活动周”巡游的压阵节目浦江迎会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国人称之为“中华第一会桌”,外国人称它为“会桌上的东方绝技”。

    浦江迎会起源于宋代,至道元年,江淮大旱,颗粒无收。官居工部侍郎的胡则上疏求免江南各地身丁税。这使皇上恼火,但胡则赢得百姓的拥护和爱戴。浙江方岩一带百姓尊之为“胡公大帝”。为纪念胡公,浦江黄宅一带每到农历八月十三日,人们就要抬着胡公巡游,因为这天是“胡公大帝”的生日。从此,每年的这一天,浦江黄宅等乡村都会汇集一堂,拿出各自看家本领,一展迎会风采,形成“迎会”风俗,会桌内容也戏剧化了。

    迎会的会桌一般重到百斤以上,迎者必须身强力壮。迎会队伍由炮仗开路,大锣鸣道,前有华盖大旗先导,后有鼓乐助威。由童男童女装扮而成的各种古代人物形象在半空中“装腔作势”,童趣横生,逗人开怀大笑。挑中的小演员既要求外形与角色相似,又要有气质和胆量。没有一定胆量,站到半空中晃来晃去可受不了的。选定演员并不是万事大吉了,大人还要根据剧中人物的性格,按照剧情背景的需要,教会小演员们如何使用手势与体现表情,找到貌似与神似之间的契合点。因此,大人们根据儿童爱听故事,模仿能力强的特点,经常给他们讲述剧中故事与人物,悟性高的儿童很快便会掌握所扮演角色的人物性格和所需表演的表情与姿态,在正式演出时大显身手。在世博会上,浦江迎会《水漫金山》表演中扮演许仙的小朋友就是这样一个相当自信、悟性特别高的小演员。别看他年纪小,他在世博园里跟一位老记者的交谈中,不时流露出得意与自豪。他说他已先后扮演过3个角色,且对3个不同角色扮演的感觉讲得头头是道,5岁那年他还出国到过新加坡演出呢。

    赴上海世博会演出的《八仙赴盛会》,气势恢弘,惊险奇趣。这台会桌出世之初,便被《人民日报·海外版》称为华夏一绝,《中国文化报》则誉之为“天下第一会桌”。令人惊奇的是,创办这台号称“天下第一会桌”的人,竟是浦江县前吴乡寿溪村一位普普通通的山村农民。他叫张根志,如今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人。

    寿溪村地处浦江西部山区,经济虽然不及东部发达,文化底蕴却十分深厚,既有百年昆腔流传,又有叠罗汉民间杂技代代相传。张根志自幼爱好戏曲艺术,先后办过剧团演过戏,坐过后台拉过琴,可谓多才多艺。张根志在叠罗汉中得到启发,他想把叠罗汉的造型移植到会桌上。传统会桌每桌最多不超过3人,如果移用叠罗汉的十八罗汉,来一桌18人的大型会桌,会有新看点!

    张根志说干就干,与村里几位热心人一起筹办大型会桌。谁知在砍伐做会桌的木材时,张根志被压断了腿。腿虽然断了,但他的热心不减。张根志忍痛拄起双拐,为早日做成会桌东奔西走,出外购买材料,在家组织木匠、花匠、油漆匠、铁匠、篾匠、裁缝六班师傅按草图打造制作,忙得不亦乐乎。村民们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纷纷加入到制造会桌的行列之中。

    经过40多天的全村通力合作和张根志的不懈努力,一台突破传统的大型会桌终于问世了。这台会桌比一般会桌大5倍,可坐18名小演员,由32名青壮年汉子轮流抬扛表演。会桌以王母娘娘举行蟠桃盛会为主题,体现瑶池众仙聚会的盛况,表达了喜庆吉祥、万民同乐的美好愿望。整整2年,张根志不断创新,《蟠桃盛会》大到道具机关、艺术造型、会桌装饰,小到服装色彩、兵器式样等,都花样百出。

    最后,张根志大胆采用了疏散、腾空的手法,设计了立鹤展翅腾飞的造型,使13个小演员全部设置在展翅飞翔的巨鹤之上,凸现空灵感觉,惊险效果。并根据力学原理,会桌底部设置转轮,起到升降与旋转并用而能变换造型,一改传统固定滞板的模式。这样一来,《蟠桃盛会》在观众面前如从天降,动感十足,妙趣横生。看点多了,亮点大了,观众对它的印象也就加深了。

    果然,《蟠桃盛会》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浦江举行的民俗风情中国摄影艺术大赛开幕式上,立刻引起了上千名中外摄影爱好者的浓厚兴趣。30多位来自美国、澳大利亚、韩国的摄影师看到大型会桌《蟠桃盛会》的精彩表演,不禁一边拍摄一边连声说:“Good! very good!”当他们得知创作《蟠桃盛会》会桌的竟是一位普通农民时,纷纷赶到张根志家中拍摄,说:“了不起,中国农民了不起!”

    《蟠桃盛会》成功了。2001年,中央电视台为浦江迎会制作了10多分钟的专题片,并誉《蟠桃盛会》为“天下第一桌”。

    张根志成功了。2001年,他和他的《蟠桃盛会》赴杭州参加了第五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荣获最佳表演奖;2006年,他和他的《蟠桃盛会》代表浙江省参加了第九届北京国际旅游文化节;2007年,他的会桌又应邀到新加坡进行文化交流表演。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在看到《蟠桃盛会》来到他眼前时,不由自主地站起来,报以热烈的掌声。

    张根志在接到省里邀请他组织浦江迎会赴上海世博会浙江活动周演出后,兴奋得睡不着觉。他逢人便说:这一次演出非同平常,是我们为国争光的大事,《蟠桃盛会》要从头到脚换新,把新的面貌、新的精神带到世博会。

    历经多年的《蟠桃盛会》会桌本身及许多道具既有些破损,又有些陈旧,很不雅观。村干部表态:再困难也要让会桌焕然一新。村民表示:有力大家出。张根志更加来劲,购置新材料,制作新道具,东奔西走,串门走户。筛选排练小演员是一件难办的事,但他不厌其烦地教好为止。为买到称心的铜锣,他不辞劳苦,远赴江苏去购置。因为他打听到苏州的铜锣声音效果比其他更好,更能敲出浙江的气魄与浦江迎会的气势。

    张根志太辛苦了,太劳累了。就在浦江迎会到达上海后,张根志的右眼红肿如桃,疼痛难忍,但他顾不得休息一会,手足并用地组装会桌,虽挥汗如雨,也顾不上喝一口水,直至第二天凌晨3点才从世博园区回到地处石龙路的上海航空酒店休息。第二天上午,他被送往上海市人民医院急诊部就医。

    浙江活动周在世博会展示了魅力,浦江迎会在巡游中展示了艺术风采,这将永久留在上海世博会的史册上。□

    相关热词搜索: 浙江 世博园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