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2011年中国广播理论研究简述

    时间:2020-04-24 07:54:2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2011年是中国广播业深化改革、稳步发展的一年,广播理论研究继续沿着务实与理性的方向发展。本文在2011年的中国广播理论研究的同时,集中对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的发展趋势、广播产业发展、广播多元化发展战略、广播媒介批评、广播战线“走转改”实践等五个方面的文章进行了梳理总结。

    关键词:中国广播广播理论理论研究

    2011年,中国广播是在国家“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深化改革、稳步发展的一年。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推进,中国广播进入了多元发展的新时期。这一年,广播理论研究继续沿着务实与理性的方向拓展,与广播媒体的发展趋势结合得愈加紧密。2011年的中国广播理论研究对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的发展趋势、广播产业化发展与经营、广播多元化发展战略、广播媒介批评、广播战线“走转改”实践等方面表现出了积极的热情和较多的关注。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发展趋势研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网络和数字技术不断影响着媒介的生存环境和传播方式。媒介融合成为媒介发展的主要趋势和媒介研究的重要课题。2011年是国务院加快推进“三网融合”的第二年,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借助新媒体衍生出一些新的传播途径和传播形态。相关研究一致认为,在全媒体时代的今天,媒介融合为广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有学者就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思考,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广播出现多种衍生形式,如网络广播、手机广播等。广播多元化的形式满足了用户对多形态信息传播的接受需求,传统广播 “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先天性缺陷恰恰成就了广播移动性和伴随性的优势。研究指出,“内容为王,受众为本”是广播媒体恒久不变的追求,它要求广播从业者以创优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将内容做好、节目做精。在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广播将会以传统广播为主,网络广播、手机广播为辅的多元并举的发展格局向前推进,每一种广播形态都有其生存空间和受众市场,但不论形态如何衍变,坚持按广播的传播规律办广播,强化内容建设都是未来广播发展的第一要务。①

    有研究者提出“内容为王是广播生存之本”,随着今后“内容”作为知识产权的理念进一步明晰,内容仍然是媒介融合时代传统广播对抗新兴媒体的“重兵器”。如何生产出符合市场、技术、时代和群众需求的内容成为解决广播生存的关键性问题,基于广播受众用户化、收听碎片化与内容分众化的趋势,广播在内容生产上应充分体现个性化需求,培养节目品牌和主持人品牌,拓宽新媒体思路,让广播进入更为广泛的传播环节。②还有研究指出,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媒体应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利用信息及节目资源,建立媒体资料数据库与用户分析数据库,对音频资料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并结构化入库,以满足多媒体受众对内容选择的需求。

    二、广播产业化发展和经营研究

    2011年,中央出台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配合国家近年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体制改革中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规定》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中国广播业置身于中国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中,又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近年来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但同时也应看到,中国广播业依然面临着经济体量小、收入结构不合理、发展后劲不足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寻求破解良策。对此,有广播业者对广播产业化发展和经营管理进行了思考,相关研究一方面对产业本身的结构性问题进行了审视,另一方面对我国广播产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分析。

    有研究指出,广播产业经营中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如产业链短,延展性、辅助性业务弱,发展后劲不足,专题广告收入比重过大增加了经营风险,对外合作、资本运营手段少,管理体制条块分割,难以突破地域限制实现规模效应,广播电视横向联合呆滞,广播呈现弱化现象。在广播产业化过程中,事业产业切割不彻底,市场运营方面存在欠缺等。针对上述问题,并结合目前传媒业的发展态势及政策环境,有研究者从产业发展的宏观层面提出突破发展瓶颈的设想和建议,即转变观念,确立正确的产业发展理念,以政策为先导,以资源为基础,以机制为保障,通过微观层面的体制机制调整和资源业务整合,培育产业运营主体,增强核心竞争力,完善产业链条,做大做强广播产业。③

    广播经营研究涉及广播经营的宏观内容、发展策略、广播营销、品牌经营等多方面的内容。随着广播业改革的不断深化,打造专业频率广播、推动广播品牌建设已经成为广播经营的重要策略。有业界研究者就以北京交通广播的品牌发展之路,对广播产业化经营进行了思考,提出应利用媒体优势,扩大外延,形成产业链。研究指出,广播进行市场化经营,利用自身优势,发展其他产业是可以尝试的路径。在不改变主业的基础上,立体利用资源获得多重收益,利用媒体资源优势涉足其他领域,是一条值得探索但又要慎重尝试的道路。在整个媒体市场风云变幻的态势下,广播如何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在更高层次的竞争中夺得先机、拔得头筹,是需要不断认真求索的课题,需要当代广播人深入探讨、仔细论证,在总结经验教训和汲取他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寻找新的增长点。④

    三、广播多元化发展战略研究

    媒体的多元化战略是指通过新的产品和业务来开拓新的市场空间,使媒体的业务领域更加广泛的战略。伴随着传媒产业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广播业的市场行为越来越普遍,而多元化发展战略则成为广播媒体在新的媒介格局下扬长避短、重塑优势、实现突破发展的重要战略,广播多元化战略对广播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相关学者和业者也对这一发展战略进行了学理性的思考。

    广播媒体开展多元化战略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需要进行多维度审视。有研究认为,广播媒体的多元化战略可以使多种业务同时开展,一方面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也为广播媒体提供新的传播途径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多元化经营也有助于使广播走出同质化竞争的困境。⑤媒体多元化经营的优越性在于能有效应对产业化带来的市场风险,争取更多的市场机遇,同时拓宽电台内的营利渠道。有研究者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多元化战略实践为例探讨提出,受众对接收信息的表现形式要求越来越全方位、多元化和个性化,广播媒体的多元化发展可以实现内容资源的多媒体化传播,使广播内容以文本、图片、数据、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出现。多元化的关键是资源优势,可以利用资源优势建立媒体资产库,将数字版权系统、音频磁带库、新闻组员共享平台等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其丰富的内容资源实现传播效应最大化。

    有广播业者结合中国交通广播20年来的探索和实践进行研究指出,广播在整个社会媒介系统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虽然新媒体的冲击越来越大,但广播有自己的空间,而这个空间取决于广播对自身规律的认识和自身潜力的发掘,因此,应努力寻求广播节目新业态,突破局限,以多元化发展战略拓宽广播产业链,开拓广播营利新模式。⑥有学者结合手机广播发展模式进行学理性的思考指出,广播多元化战略是一个大方向,但不能丢掉广播原有的传播优势,多媒体或跨媒体发展是构建广播产业价值链的战略需要,同时在媒介融合中还要发挥广播自身的传播特性和差异化竞争优势。⑦

    四、广播媒介批评研究

    广播媒介批评作为媒介批评实践与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无论是对于促进广播行业的健康发展还是对于构建完整的媒介批评理论体系,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媒介批评繁荣发展的背后,广播媒介批评却呈现出一种相对低迷的发展态势,基于此,相关研究对广播媒介批评进行了深入剖析。

    有学者指出,当前广播媒介批评的相对低迷主要体现为批评的实践有限,既没有形成一定数量的批评规模,也没有达到必要的深度和广度,广播媒介批评理论本身的研究尚未得到有效展开,广播媒介批评研究的平台极其有限。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是广播影响力的下降、社会对广播的关注度降低,广播的社会功能被严重误读,媒介批评的广度、深度、力度和时效性都不够,媒介批评理论体系的不完整,媒介批评研究的自身缺陷以及广播媒介批评机制的缺失,其危害则表现为广播媒介规范长期得不到有效修补,广播公信力持续走低并最终危及广播行业健康发展。研究认为,要解决当前广播媒介批评的低迷问题,必须加强对广播媒介批评的重视,清醒认识到我国广播行业面临的各种问题,发挥新闻与传播学术界的主观能动性以加快广播媒介批评理论研究步伐,并积极建构起有效的广播媒介批评机制,促进广播媒介批评的规范化、常态化和职业化,保障广播媒介批评的充分性、及时性和针对性。⑧

    有研究者从监视监听看媒介批评理论地位的角度出发,对媒介批评进行研究提出,新闻媒体在监督社会的同时,自己也成为被监督的对象,这种监督一是来自于上级和社会的监督,二是来自于自身的监督。研究结合上海广播电视台监视监听工作的发展过程,探讨了监视监听、收视收听、审读阅评等自身监督的手段,并将这些监督手段归入到媒介批评的理论范畴。⑨媒介批评对新闻媒介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广播媒介批评对于广播媒介的价值也同样如此,只有充分正视广播媒介批评的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寻广播媒介批评发展的有效途径,才能推动广播媒介批评发展的进程,促进广播健康稳定的发展,而这正是广播媒介批评实践者们和研究者们当前的重要责任。

    五、广播战线“走转改”实践的总结思考

    2011年8月9日,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等五部门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部署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这项活动是坚持“三贴近”、保证新闻真实准确、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重要途径,是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树立和维护新闻工作者良好形象的基础性工程。全国广播战线积极投入到“走转改”活动中,相关学者和业界工作者对广播战线“走转改”活动的实践进行了总结和思考。

    有广播学者指出,“走转改”贵在务实、内化与常态之道,深入社会、深入群众,锤炼队伍、改进报道,是媒体增强自身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需要,从更深层次上讲,则是改善党群干群关系,保障国家长治久安、践行媒体社会责任的需要。⑩很多广播业者结合所在电台或频率开展的“走转改”实践进行了总结。有农村广播研究者认为,对于专业对农广播而言,“走转改”活动是解决从“已经在基层”到“更好在基层”的过程,是一次拓宽视野、完善报道能力的过程,也是一次提升对农广播宣传服务“三农”品质的过程,更是一次强化对农广播责任与使命的过程。对农广播要常年走在农村基层最前线,贴地皮、接地气,成为农民的贴心人,为农民办实事,给农民提供话语权,让农民说话,为农民说话。还有研究者指出,深入基层是锻炼队伍的最好方法,在基层实践中锻炼队伍,是探索办好对农广播的发展之路,在节目制作过程中,应注意选取来自一线生活的题材,强调节目的服务性和针对性,善于使用群众的语言,为农民解决遇到的困难。

    有研究者就全国交通广播“走转改”活动总结指出,全国交通广播不断创新报道手段和方式,开展各项相关主题活动,播发了大量来自交通一线的鲜活报道、增强了新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进一步提升了交通广播的媒体形象,走基层是在“走转改”活动报道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只有走进基层,才能真正了解交通一线的实际,更好地反映交通行业一线工作者的愿望、意见和呼声。此外,还有相关业者就各地广播电视台的“走转改”实践进行思考并认为,“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新闻战线回归本真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活动应该扩大覆盖面并常态化,做到持之以恒,才能更好地完成党和人民赋予媒体的职责使命。

    这一年的广播理论研究的重点除了上述几个重点问题之外,还涉及诸如广播人才、城市及地方广播、广播评论、广播节目主持人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广播理论研究焕发出新的活力,理论研究成果则是广播实务前进的动力。

    总结起来,2011年广播理论研究,其主要特点是:1.研究务实化,对现实实践有及时的策略和指导,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的密切结合,对广播本体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注重挖掘广播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2.研究形式多样化,传统的研究论文和研究专著仍然是这一时期广播研究成果体现的主要形式,各式各样的交流会、研讨会和学术讨论会等对广播研究发挥了作用。3.研究人才高端化,对广播理论的关注,更多的来自广播业界的高端人士,他们能从广播实务和理论紧密结合的视角对问题进行把握。

    广播理论研究在取得了诸多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问题的出现,既与广播的弱势地位有关,也与学术界对广播研究的忽视有关。1.学科建设的非系统性与学科发展的边缘化,广播研究发展相对缓慢,学科建设长期处于非系统化的状态,在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下进行的广播学研究处于边缘化状态。2.广播理论研究相对迟缓,无法对变化迅猛的实务层面进行有效指导。 3.广播研究方法陈旧单一与研究层次浅近化,实证研究缺乏,内容分析法、实验法、调查法、质化研究等方法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运用。4.广播研究队伍理论素养整体上相对偏低,研究机构力量较为有限,对一些广播理论研究难点和盲点,还需要广播界给予更多的学理审视和理论剖析。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本文编辑:吕晓红)

    相关热词搜索: 理论研究 简述 年中 国广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