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从接受视野看嫦娥奔月神话

    时间:2020-05-07 07:54:4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嫦娥奔月”的神话是一个流传千年的神话故事,但是对于这个神话的最初记载却极为简单粗糙。然而正因为它的简单,它的“留白”,才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后人在接受这个神话的同时,对它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理解和发挥。

    一、秦汉及秦汉以前嫦娥奔月神话的产生及发展

    在先秦古典文献中,说到嫦娥奔月,便会提到后羿射十日。遍搜古籍,发现最早提到这一神话的古籍是一本叫《归藏》的占卜巫书,但不幸的是这本书早已佚失。六朝梁代的刘勰在其书《文心雕龙(诸子篇》中说:“《归藏》之经,大明迂怪,乃称羿毙十日,姮娥奔月”。与刘勰同期的萧统在其《文选》一书中注引《归藏》:

    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为月精。(《祭颜光禄文》)

    昔嫦娥以不死药奔月。(《月赋》)

    到了汉代,“嫦娥奔月”的故事第一次有了较为正式的完整地记录,汉初《淮南子(览冥训)》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何则,不知不死之药之所由生也。”这个记录依然十分简要,但相对于前引《归藏》遗文,内容已经丰富了许多,这一段记录的丰富之处在于:把不死药的由来和嫦娥获取药的方式都记述下来了。此后,《初学记》卷一引《淮南子》:“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以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后汉张衡在《灵宪》中记载: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以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辑)

    六朝梁代刘昭在注释同朝宋代范哗著的《汉书·天文志》时从《灵宪》中引用了这段文字,在东晋干宝的《搜神记》(原书已佚,后人辑录而成)卷十四也有同样的文字。经严可均、郭沫若及袁珂等人考证确定是《归藏》的佚文。据上,我们虽不能确定这些引文是否就是《归藏》的原文原义,而没有引注者添加的内容,但可知嫦娥奔月神话的一些基本情节在汉代逐渐丰富和完善。同时,这也是较早提及嫦娥奔月后变为蟾蜍的一个文本。嫦娥变成蟾蜍的这个结局虽然可能在当时并不具有普遍性,因为我们并没有在同时代的记录“嫦娥奔月”神话的文本中发现相同的纪录,但它确实能代表当时一部分人的看法,否则不会被记录在书中。

    东汉末,高诱为《淮南子》作注,注曰:“嫦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嫦娥窃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奔月或作坌(ben)肉,药坌肉以为死畜之肉可复生也。”从以上的记录中,我们可以获取一条重要的信息,即到了汉代嫦娥和羿的夫妻关系确定了下来,这是以前的记录中所没有的,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是汉代人对这一故事的一个外延。并且他们的这一关系被后人接受和肯定,一直流传到现在。据以上的资

    料,我们可以相信至少在东汉这个神话故事就定型为“妻子偷吃了丈夫得来的不死药,舍下丈夫,升月而去。”

    二、秦汉以后嫦娥奔月神话的流传和演变

    嫦娥奔月的神话流传到了魏晋时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即嫦娥形象的变化。如果说嫦娥变为蟾蜍的结局在汉代的时候还比较流行的话,魏晋以后这种说法已经基本销声匿迹了,嫦娥开始恢复她的女儿身。人们不愿意把美女嫦娥和一只蛤蟆联系在一起。接受者在接受这个神话的同时对它进行了善意的改造。南朝宋颜延之《为织女赠牵牛》“婺女俪经星,洹娥栖飞月。渐无二媛灵,托身待天阙。”将嫦娥与织女并喻。同时陈时的徐陵在《玉台新咏序》道“麝月共洹娥竟爽”,以月色的皎洁衬托嫦娥的娇美。谢庄《月赋》有“引玄兔与帝台,集素娥于后庭”,说嫦娥已侧身于天帝的宫廷。在这句赋中,除了提到了嫦娥,还提到了奔月神话中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玉兔。其实它跟嫦娥原本没有什么联系,据李忠华先生考证“蟾蜍、玉兔捣药(或分工或合作)原为西王母神话内容,后移植到月中成了嫦娥奔月神话的内容,昆仑山不死树随蟾、兔移入月宫,汉代以后演变为月中不死桂树。”这表明,人们在接受“嫦娥奔月”神话的同时逐渐与其它神话相融合,将其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到了唐代,“嫦娥奔月”神话的外延再次被夸大,人们又在月宫上加上了吴刚和桂树两个成员。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载:

    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刚,西河人,学仙有过,滴令伐树。

    我们无法考证文章中所称的“异书”是从什么时代流传的,但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即至少到唐代,人们已经普遍接受了月中有桂树和吴刚伐桂这一说法。

    与此同时,当时的文人们在歌咏嫦娥的时候总是抱着同情怜惜的感情和态度。杜甫《月》:“斟酌姮娥寡,天寒耐九秋。”陆畅《扇》:“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在其《霜月》:“清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蝉娟”。其专咏嫦娥的《嫦娥》:“晕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都对嫦娥孤寂、凄冷的生活报以无限同情。

    “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流传到元明清时代,又有了新的特色。

    第一,神话故事进一步被仙化,染上了浓重的道教色彩,这个故事在人们心中更多的是一个仙话而不是神话,嫦娥本人也变成了一个或一群仙女而不是一个女神。这个特色具体的表现在明清的一些关于嫦娥奔月的小说中,如《西游记》、《开辟演义》、《有夏志传》、《七十二朝四书人物演义》、《历代神仙鉴》。其中以《西游记》最具有代表性。通过第八回、十九回和九十五回的叙述,我们可获得这样一种理解:月宫(又称广寒宫、蟾宫、桂殿)宫主太阴星君,由众嫦娥相陪侍,其中有姮娥仙子、素娥仙子、霓裳仙子等,此外尚有“广寒宫捣玄霜仙药之玉兔”。第九十五回中有这样的描述:“宝幢下乃月宫太阴星君,两边的仙妹是月里嫦娥。”太阴即指月亮,太阴星君是后世民间传说中的月神,实际上就是由原来的月精嫦娥所演化,只不过她的形象改变了,是一个有很高地位的天上仙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嫦娥地位的提高,但同时也反映了她由女神被仙化成了仙女。而且“嫦娥”也成了月宫仙女的代名词,就像“罗敷”是古代民间美女的代名词一样,这反映了“嫦娥”在人们心中的美好形象。

    第二,人们在普遍接受这个神话故事的同时把它和民俗相结合,使得“奔月”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神话故事,而具有了深厚的文化意味,成为“月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代伊士珍《嫏环记》引《三余帖》云:

    嫦娥奔月之后,羿昼夜思惟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诣宫求见,曰:“臣,夫人之使也,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做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呼夫人之名三夕可降。”如期果降,复为夫妇如初。

    于此可知,正月十五元宵节食汤圆的风俗即因之而起。嫦娥由最初的孤栖月宫到后来夫妻团圆,可见故事变化之大。其实,这一传说,只是体现了人们对嫦娥寄予的美好愿望而已。

    三、结语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几千年来一直受到历朝历代的人们的喜爱和欢迎,并且在流传过程中呈现出被仙化的特点。之所以呈现出以上的特点是有其自身的原因和特定的历史文化原因的。

    第一,“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背后隐含着深厚的文化和人文因素。如前所述,因为月亮自身的特质,它的阴晴圆缺,它的皎洁美丽,都引起远古人们的敬畏以及崇拜,慢慢的这种崇拜被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被保存和流传下来。一直流传到今天。

    第二,“嫦娥奔月”神话的被仙化与我国浓重的神仙方术思想有密切关系。其实,不只“嫦娥奔月”的神话呈现出被仙化的特色,其它的神话也呈现出这一特点,如西王母神话等。有的学者指出神话的历史化、仙化化是中国神话演变的显著特色,而其中神话的仙化化尤其具有中国特色。

    庄晓英,苏州大学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相关热词搜索: 嫦娥奔月 视野 接受 神话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