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完善教学研究型大学第二课堂的思考

    时间:2020-05-10 07:53:0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随着我国大众化教育进程的高速推进,高等教育“质”和“量”的矛盾再次显现出来,教学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普及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肩负着为国家建设输送大批合格人才的历史使命。如何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关系着国家科教兴国的成败,关系着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健康持续发展。第二课堂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能有效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是新形势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关键词]第二课堂教学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

    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从层次结构上看,大致可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职业型几大类。教学研究型大学是以本科教学为主、科研为辅,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一定科研潜力、一定复合知识、专业基础扎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按照中国管理科学院武书连领导的《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所提出的高等学校分类法,2005年我国教学研究型大学约占高校总数的25%[1]。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研究型大学在推动地方经济建设,为大众化高等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才培养质量是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生命线,也是社会对学校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2002年初,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3年3月,教育部启动了“质量工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获得长足发展,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由于招生规模的增长幅度大大超出了同期各种投入的增长幅度,教学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质”的发展并没有跟上“量”的发展,教育质量出现了滑坡的趋势。据2001年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表的2000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的国民素质、科学技术和国际竞争力在世界的排名连续下滑:国民素质由1998年的第24位滑至第29位,科学技术由第13位滑至第28位,国际竞争力由第24降至第31位[2]。

    在这种背景下,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提高教学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方法是必要而有意义的。第二课堂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能有效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是新形势下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途径。

    一、教学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行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达成共识,认为高等教育质量包涵三方面的内容:① 内适质量:即在知识传递过程中,学生知识准备的充分程度和为以后的“新发现”提供准备的充分程度;在知识生产过程中,表现为生产一部分知识对生产另一部分知识的意义,即学术价值。② 外适质量:指高校所培养的学生满足国家、社会以及用人部门需要的程度。其特点是注重外部需要,并以外部满足的程度作为评价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③ 人文质量:学生个体的认识、情感、兴趣、特长、意志、品质等个性发展程度。强调学生作为人的自立与独立性、完整性、自我指导性,强调学生个体自由发展与在学校和教师帮助下,完成一定阶段的自我实现。

    按照上述标准,现阶段我国教学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在以下四方面存在不足:

    (一)基础设施不足,资金短缺

    以生均计算,教学研究型大学基础设施指标呈全面下降趋势。如,与1998年相比,2000年全国普通高校生均占地面积减少了22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减少了6平方米,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减少了2平方米,生均教学仪器设备投入减少了550元,生均图书占有量减少了33册。有些教研型大学过去是1人一组做实验,现在是4人一组做实验。据某省调查,由于资金有限,高校实验材料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甚至无法开设实验课,不少实验课成了教师演示课。“信息自动化专业教师在黑板上演示计算机操作程序,农学院教师在黑板上种植,冶金系教师在黑板上炼钢”等现象并不少见。正是由于教学设备不足,资金短缺,才使得我国高校教学流于“纸上谈兵”,理论脱离实践,导致大学生动手能力较差。

    (二)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教学投入不够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校的师生比大幅度下降,教师工作量成倍增长,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据有关部门对99所高校外语教师情况调查,周课时一般为14节以上,其中20以上的占37.4%。而据专家研究,外语教师周课时在8节左右最为适宜。而且,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师还要承担繁重的科研任务,甚至有的教师长期脱离教学一线,将主要精力投入科研工作,教学质量必然无法保证。另外,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弊端,教师往往是刚从高校毕业就立即进入高校工作,自身就缺乏教学所需的实践经验,不了解社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因此,这种从高校到高校的师资培养体制也导致了教育质量低下。

    (三)培养方向与实际需求脱节,教学内容陈旧

    在2001年对8省市74所高校14500名学生的调查中,52%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陈旧”是制约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系到学生求知、成才和成功的“最主要问题”之一。大多数教学研究型大学给本科生所开设的课程,无论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容较陈旧,有些知识、观点和材料早己为国际所淘汰,而在我国仍然作为主导观点加以传播。这种“闭门造车”式的人才培养方式必然导致培养方向与实际需求脱节,造成近年来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如:供需结构失衡,毕业生专业不对口、理论知识陈旧、知识结构狭隘、实践能力不足等。

    (四)实践性环节严重削弱,理论脱离实际

    近年来,由于资源不足,大多数教学研究型大学减少了实验、实习、设计和社会实践的课时,脱离了教学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目标,严重影响了本科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使他们的业务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培养和训练。

    因此,目前我国教学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普遍下降,出现了学生专业面窄、知识结构单一、理论脱离实际、操作能力薄弱、实践经验欠缺、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等问题,素质不能满足社会各界的用人需要。

    二、第二课堂对于人才培养的作用

    第二课堂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参加的教学计划外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其活动的

    广泛性和形式的多样性使之成为第一课堂的拓展和延伸,有益地补充了课堂教育的不足,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刘文伶教授在《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指出,“学校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将第二课堂作为教育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部分来认识,缺乏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将难以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一)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的完全自主性、多样性,克服了课内教学内容的相对固定和单一性局限,更能符合每一位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能力水平,发挥学生个体的素质特点。

    (二)第二课堂内容的丰富性和综合化特点,克服了课内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有利于学生身心平衡发展。

    (三)第二课堂强烈的实践性特点,克服了课内教学偏重于理论传授,学生实际动手机会少的弊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挥学生的实际能力。

    (四)第二课堂活动多以团队合作为主要形式,团队成员间可进行“一对一”的充分交流,克服了课内教学“一对多”的单向思维交流模式,有利于思维的充分碰撞和相互促进[3]。

    总之,第二课堂具有将知识、能力、素质三者有机结合的独特优势,是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应当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三、完善教学研究型大学第二课堂的思考

    目前,我国高校第二课堂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教书育人”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而且第二课堂活动目标不明确,系统性不强。因此,在教学研究型大学第一课堂由于投入不足、师资短缺、教育内容陈旧等原因,不能很好地完成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任务的情况下,构建并完善第二课堂,重视发挥第二课堂的职能,是新形势下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转变观念,将第二课堂纳入教学计划管理

    大学生第二课堂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高校要充分重视第二课堂建设,并把它作为一项教育工作来认真规划,纳人学校整体的教育计划,明确第二课堂的目的和要求,确定合适的学分,建立管理班子,提高第二课堂的制度化、规范化、系统性和针对性。国内已有一些高校迈出了改革步伐,把第二课堂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并规定相应学分。如浙江大学从2002级起在本科生指导性教学计划中规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课内完成必修、选修和实践环节学分外,还须修读第二课堂学分,并获取4个学分后方能毕业”[4]。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当前高校人才质量下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校的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脱节。因此,必须用市场需求来指导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要广泛开展社会调研,明确各行业的实际需求和人才标准;要大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视野、市场意识、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要多开展实用性、操作性、社会性的活动,如模拟招聘会、创业实践、投资理财大赛等。

    (三)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开展第二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通过与用人单位建立实践基地、共建精英班等形式,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由企业对学生进行实战化培养。另一方面可以广泛收集社会各界对学生质量的评价,并征集用人单位对高校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进而完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同时,通过合作还可以建立校企间的人才供需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有效需求,为企业提供更多可挑选的适用人才,从而节省企业招聘成本及风险,最终实现双赢。另外,还可以为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提供经费来源和物质保证。

    (四)加强师资力量的配备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要有高素质的教师来指导。要提高第二课堂的质量,就需要配备一支师德高尚、理论扎实、善于创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尤其需要具有较高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并且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和科技推广能力的“双师型”教师。而且,教师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思想观念和知识结构,通过走访、实践、交流、研讨,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参考文献

    [1]武书连,吕嘉,郭石林,2005中国大学评价[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9)

    [2]郑南宁,改革高等教育,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5)

    [3]李华等,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 拓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渠道[J].高等理科教育.2004,(3)

    相关热词搜索: 教学研究 完善 思考 第二课堂 大学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