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封杀奥数”折射了什么

    时间:2020-05-19 07:55:0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升学考试不公平、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教师待遇不公平……教育不公,已被称为社会最大的不公。成都近年来推行的一系列城乡教育一体化举措,在力促教育公平上走出了一条新路。

    2009年10月25日,成都市教育局出台的一个文件引起了媒体和民众长达两个多月的报道和热议。

    这份文件备受关注的一项内容,是有关整顿和规范学科培训和竞赛的“五个禁止”:禁止奥数比赛,禁止入学前奥数测试,禁止将奥数成绩与入学挂钩,禁止公共教育资源流向奥数,禁止在职教师办奥数班。这“五个禁止”被媒体形象地称作“奥数封杀令”。

    治理“择校风”,从“封杀奥数”开始

    早在去年年初,成都将要“封杀奥数”的消息就见诸报端,如今以文件的形式“板上钉钉”,令许多家长欢欣鼓舞。“终于出台了‘五个禁止’,太好了!”家住成都莲花南路的魏开莉女士,女儿在盐道街小学(东区)上五年级,从三年级起就开始周末参加奥数班了。“为了考名校,奥数让我和孩子痛苦不堪。”

    被“疯狂奥数”所折磨的学生和家长覆盖面之广,令人咋舌。据不完全统计,成都“奥数热”最火的时候,“官方”、“半官方”和“纯民间”的奥数培训机构就多达上千家。成都每年参加奥数培训的小学生、初中生,保守估计也在10万人以上,奥数培训市场这块蛋糕至少有十几个亿。而支撑这个庞大市场的源动力,就是长久以来愈演愈烈的“择校热”。

    “如果学‘奥数’对升学没用,谁还强迫孩子去学啊。”许多家长都如此抱怨。一个心照不宣的事实是,时下与奥数相关的杯赛如华罗庚金杯赛、希望杯、迎春杯、全国小学数学奥林匹克赛等,几乎都拥有一个共同的职能:小学生进“名初中”的“敲门砖”、高中生进“名高校”的“助推器”。

    学生想上好学校,学校想要好学生,于是奥数成绩成为有效的衡量工具,在这样的消长关系下,奥数找到了疯狂的起点。而这背后,凸显的是教育资源严重失衡的现实。新上任的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的“第一把火”也烧到了择校问题上,认为解决择校的根本途径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基于此,“封杀奥数”这一项举措并不被专家看好。“即使规定了升学不看奥数成绩,但不排除仍然会有学校暗中以此为依据,那么奥数市场也就一定不会回归正常。在义务教育阶段,如果各中小学校办学质量大致相当,均衡发展,择校热不再,奥数热也就自然消退。”四川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莫智文认为,要遏制奥数的泛化和异化,仅仅依靠下禁令是不够的,下禁令只是治标,而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改革高考、中考以及小升初制度,淡化奥数指挥棒效应才是治本之策。

    规范办学行为,把快乐还给学生

    其实在“封杀奥数”闹得沸沸扬扬之时,很少有人关注到,成都市教育局出台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若干规定》中,涉及奥数的规定只是20条中的5条,而且封杀的范围并不仅仅是奥数,还包括艺术、体育、科技等学科培训和竞赛。规定涉及的层面除整顿和规范学科培训和竞赛之外,还包括“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面清理和规范招生行为”、“深化考试评价改革”、“加大责任追究和处罚力度”等。

    “20条规定掀起了冰山一角,整治‘疯狂奥数’只是第一步。” 成都市教育局副局长娄进坦言。娄进透露,未来两年,成都市将大刀阔斧推进素质教育,核心即三项整治和三项改革。整治疯狂的奥数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整治又多又乱的中考加分项目。据了解,成都市的中考加分项目3年内从原来的10项增加到现在的37项,中考加分的学生由100多人增加到5000多人。

    对此,成都市教育局已对今年中考加分项目进行了初步梳理,除保留烈士子女等优抚对象,以及华侨子女、港澳台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等国家政策规定的项目外,其余加分项目将一律取消。

    第三步是整治过早过乱的招生秩序。从2010年起,成都市教育局将逗硬问责,学生毕业前学校不能启动招生工作。

    成都市还将从控制考试次数、改革考试评价方法等多方面着手,进一步深化考试评价改革,对小学考试一律实行无分数评价,采取等级和评语评价办法;初中学业成绩鼓励采用等级评定方法。

    成都市教育局负责人表示,争取用一年左右的时间,认真治理办学不规范行为,真正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健康和快乐还给学生,把兴趣和爱好还给学生。

    四川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刘莉对此评价说,成都市从前期的整顿“疯狂奥数”,到这次出台的一系列规范办学行为的意见,完全符合国家和省上的相关规定,而且更加具体细化,便于操作,在全省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教育均衡化创出“成都经验”

    “到2020年,中心城区共规划小学400所,提供学位49.4万座;规划中学219所,提供学位38.2万座,高中阶段优质学校比例达到85%以上;教师将逐步实现同县同酬,同圈层同酬,最终实现市域同酬……”2009年12月2日,成都市教育局正式颁布了《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十大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成都市教育学会会长张乃文说,《实施方案》的出台,是成都市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又一重大举措,实质是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目的是为了教育公平,受益的是成都市的广大学生和家长,这是真正的惠民工程。

    成都是西部繁华大都市,不过在成都市的地图上,除了5个主城区和高新区之外,还有14个近郊区(县)和远郊县(市)。随着城乡统筹的强力推进,成都市推行的城乡教育一体化战略,一下子拉近了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的距离。

    “如果不是推行城乡教育一体化,石室、树德、七中这些成都市的名校就不可能在彭州、崇州、都江堰、金堂等地落户。如果不是因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成都市的名校长、名教师也不可能在偏远的乡村小学上课,而且一呆就是几年。”娄进感叹道。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借助灾后重建的机遇,成都市区名校纷纷进驻灾区,有的“领办”,有的“结盟”,有的干脆纳入其名下。新建起的都江堰聚源中学已更名为“成都七中都江堰聚源分校”,彭州白马中学也更名为“成都石室白马中学”,年轻精干的管理团队全是从校本部派来的精英。援建省(区、市)也及时援手,主动帮助培养教师。上海市计划在三年之内,为都江堰市培训600名中小学骨干教师。都江堰19个乡镇的51所学校与上海19个区(县)的中小学签订了对口帮扶协议;福建省、重庆市也签署了相关的协议。都江堰市教育局局长张庆兴奋地说:“新校、名校从天而降,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啊!”

    在《实施方案》中,成都将对教师实行“县管校用”和“无校籍管理”。教师全部由單位人变成系统人,统一聘任、统一管理人事、工资,统一配置师资,教师在本区域内可以无障碍流动。以解决农村教师待遇和住房为基础,构建起教师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流动的长效机制,实现教育人力资源的城乡合理分布。

    成都市教育局普一处处长何荣说:“现在绝大多数家长都感受到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给自己带来的好处。过去,不要说安排名师下乡支教,名师在校区之间交流都会遭到家长的强烈反对。这些年,一大批名师成长起来了,教师流动就显得很平常了;学校之间的差别小了,刻意择校的就少了。”目前,成都市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如期进行,城乡教师“同县同酬”基本上已经实现,甚至有些地方,农村教师收入高于县城教师收入;而到2020年,教师将通过实现“同圈层同酬”,最终实现“市域同酬。”

    2009年8月,由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城市竞争力项目组”撰写的《中国城市教育竞争力比较》成果首发,里面提到的“成都现象”引起全国教育界关注。

    报告显示,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成都市教育综合竞争力排名第四。在硬件投入方面,成都资金投入排名14,位列倒数第二;软件投入方面,居前五位的依次是广州、成都、厦门、宁波和深圳;在教育政策这一软件投入上,成都排名第一。

    “成都从教育财力投入来讲是比较落后,但是成都综合水平靠前,这和成都推动教育改革分不开。”教育部规划建设司副司长陈锋表示。有关人士认为,“成都教育现象”击破了中国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的一种偏见,即“没钱就没有好教育”。教育体制改革的长板弥补了资金投入不足的短板,诸如“城乡学校规划布局的一体化”、“公用经费一体化”、“师资配备一体化”等经验,有望在其他城市“复制”。

    教育不公是最大的不公,教育公平是检验社会公平的重要尺度。对此,成都市教育局局长周光荣说,成都将借助全国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这个平台,统筹配置全市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改革实践,办好每所学校、教好每个学生、成就每名教师,在中西部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让优质教育的阳光普在下一代身上。

    相关热词搜索: 封杀 折射 奥数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