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时间:2020-06-09 07:56:5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让人养成良好的习惯”,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良好品德素养在行为活动中形成和得到体现,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因而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必须面向学生生活,追寻品德理念和道德规范的源头,把思想品德的概念返回到生活之中,创设体验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新生成品德知识,通过实际行动得到巩固和加强,最终得到品德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源自生活;回归生活;活动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0-117-03

    一、问题提出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因而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实际。与之相应的是,思想品德新课标也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生活化教学。基于生活而开展的教学活动才会是有鲜活生命力的,脱离生活开展的教学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必须面向学生生活,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才能走出单纯的知识灌输,乏味的道德说教的怪圈;只有生活化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才能引发学生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因此,空洞的说教是不易提升学生的良好道德素质的。在教学时,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感悟,注意将已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经验,充分利用学生已经知道了的知识,充分发挥已有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原有的知而不行,到知而行之,内化行为,提升感悟的过程。

    教师创建生活化的活动情境,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生活活动和社会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走入生活,体验生活,享受生活,课堂教学必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二、实践探索

    1、在面向学生生活中追源

    在教学的时候,教师指导追寻思想品德概念定义的源头,把思想品德概念回归到生活之中,让学生自然感悟到品德的规范都来自于生活的需要,理论知识就与行为活动“等同”起来了。只有知道了品德理念的起源,并且通过亲身体验之后,才能够促使良好品德习惯的形成,并且付诸于行动。。

    例1: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早已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中。诚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小到为人诚实不说谎,大到对企业、对祖国的忠诚,诚信二字渗透在生活的各个层面。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呢?

    材料一:杭州解放街百货商店的买卖

    有一次,一位裁缝从解放街百货商店买来一块布料给顾客做裤子,当裁缝裁剪好之后才发现布料上有一个破洞,裁缝打电话给解放街百货商店的相关人员,对方马上送来一块新的布料。

    因为诚实守信,解百的生意一直很好。

    材料二:几个小商贩的买卖

    在江南综合市场上有几个小商贩,买卖上观察能够力够“强”,看见年长或戴眼镜等顾客就会缺斤少两,而且还乘机提价,结果,这几个人的生意做不下去。

    分析与评估:

    1、衣食住行是我们生活的第一需要,因此,衣食住行的材料是最贴近生活的材料,学生就会产生亲切感。

    2、案例内容浅显,但是阐述的道理很明确。

    总之,因为坚持诚信,能够赢得信任。卖主正是欣赏解放街百货商店的诚信,才能够有更多的顾客去解百买东西——坚持诚信就能够取得信任,诚实是诚信的前提,对人不诚实就会产生信任危机。

    2、在回归学生生活中体验

    教学来自于生活,在课堂内和书本上学习品德理论知识的时候,教师不能够以灌输的方式把现存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追寻概念的源头,探讨概念、定义等的来龙去脉,让学生了解思想品德的概念、定义来源于生活的需要,同时服务于生活。

    例2:“我们应尽的义务”理念起源的追寻

    教师在给学生传授“我们应尽的义务”理论知识和“应尽义务”的具体内涵——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之后,教师尽量运用贴近所教学生生活的案例:应尽义务之后到的社会良好评价和不应尽义务得到制裁的实际例子,再把课堂学习的内容辐射到生活活动之中。

    材料一:为保护水环境而制定的环境保护法探讨

    保护富春江的环境——生活化内容:富春江的水是我们的饮用、灌溉、淡水鱼类生活的场所,一旦受到污染,直接关系到我们和我们的子孙后代的健康和发展。

    教师:投影“母亲河”富春江与我们的生活、生产关系的图片内容。

    学生:讨论水资源与我们的切身利益的关系。

    教师:布置学生为保护我们的水环境需要怎么样的自觉行为、制定怎样的法律?

    学生:制定和创设(创新)保护水环境的法律。

    材料二:还我青山绿水

    教师:在课内播放文字材料和实际观察到的相片和设想材料,例如鲥鱼的绝迹,乌龟、甲鱼也频临绝迹等,水质下降:对比现在的水域与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骈体文的《与朱元思书》中描写的富春江水的情况: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jiā)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xuān)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yīng)嘤成韵。蝉(chán)则千转(zhuàn)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lún)世务者,窥(kuī)谷忘反。横柯(kē)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xiàn)日。

    学生:阅读《与朱元思书》、观看现场拍摄的富春江干流以及流入富春江溪流的相片的内容,分析对比之后分组讨论。

    只要一下雨,富春江水就像泥浆水那样,富春江干流和支流内存在着大量的生活垃圾,有些支流的水发黑、发臭,这都是人们不当行为活动的结果。

    1、富春江污染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分析图片上的污染是怎么形成的。

    2、探讨保护水资源与生活、生产发展的关系;

    3、野生水生动物的减少甚至绝迹(鲥鱼等)和水环境的破坏对我们自己和子孙后代生活、生产的影响。

    课堂辐射:教师布置课外探究材料。

    1、布置学生调查富春江赶干流以及各支流的水质情况和污水处理情况。

    2、研究富春江的水体生态系统以及水体生态系统的变化情况。

    3、撰写遵守环保公德的调查研究报告。

    分析与评估:

    1、“灌输式”教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学生被教师“灌输”进现存的理论知识之后,难以形成自觉的行为,甚至连怎么进的良好的行为活动都不知道。这就是理论与实践活动的差距。

    2、有一位大商人的两个女儿被老鼠咬死之后,他下了很大的决心(不考虑创利的大小)办了老鼠药工厂,期望把世界上所有的老鼠毒死。到了他的儿子手里的时候,卖掉了老鼠药工厂,原因是开办鼠药厂无利可图。这就是体验,老子深深地体验到老鼠的危害,儿子没有类似的体验。

    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自然,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污染和环境破坏的危害,大量的污水流入富春江,生态受到严重的破坏,学生有了体验之后,就能够自觉遵守环保公德和创新环保公德。

    3、当学生得到的知识是从自己的体验活动中得到的时候,本身也参与了行动,因此,良好的品德习惯就容易养成了。

    3、在融入学生生活中感悟

    人类的任何规章制定都来自生活的需要,例如民事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障人们的生活,因此,教师在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中,也得把思想品德概念定义生活化,把思想品德理念融入到生活之中。

    例3:把“规则”理念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体验之中

    在“规则”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回忆、交流自己曾经碰到的规则而产生的种种心理反应,如紧张、消极、烦躁等来加深学生对规则含义的理解。

    教师布置探索理念源头的内容:斑马线的起源和作用:

    斑马线源于古罗马时代的跳石。早在古罗马时期的庞贝城的一些街道上,车马与行人交叉行驶,经常使市内交通堵塞,还不断发生事故。为此,人们便将人行道与马车道分开、并把人行道加高,还在靠近马路口的地方砌起一块块凸出路面的石头——跳石,作为指示行人过街的标志。

    教师布置学生探讨:

    1、斑马线是根据生活中的什么需要而产生的?

    2、怎么修改斑马线更切合生活实际?

    3、红绿灯又是怎么产生和发明的,红绿灯的效用是什么?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观察红绿灯的变化情况,例如,华光宾馆处的红绿灯和新华书店的红绿灯的变化是否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

    以上的讨论可以延伸到课后,要求了解斑马线、红绿灯的来龙去脉,调查本地的红绿灯的变化情况。

    分析与评估:

    去过欧洲的人士回来之后都有同感,欧洲人遵守交通规则和环保意识是相当强的,行为是非常自觉地,例如,几乎不会有闯红灯的人。因为他们的遵守公德意识是在生活中自觉形成的。

    1、学生通过对斑马线起源进行探讨之后,知道斑马线中隐含着品德的理念之后,学生就能够领悟到生活中的标记、符号等都“隐含着”品德的规范的。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地意识就会出自内心。

    2、把课堂延伸到生活和社会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探索研究,就是把品德教育融入到了生活之中。在自觉地体验活动之中形成的公德意识是出自内心的,而且也能够领悟到怎么样去遵守公德。

    4、在参与学生实践中固化

    品德素养的提升和良好的品德习惯的形成需要有品德准则的指导,教师设法了解本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创设体验活动情景,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感悟爱国是怎么回事,同时产生爱国之情。

    例4:参观爱国主义基地,在体验和感悟中行动——考察和采访“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支队纪念馆”

    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爱国情素的教育活动中,如何化空洞说教为学生真实情感体验,利用好革命实践基地的教育功能,组织学生到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支队展览馆参观,事先布置学生收集金萧支队的活动材料、性质和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所起的作用。然后利用双休日带学生参观纪念馆,让学生在切实的体验中感悟革命先烈的光荣事迹,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油然而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产生报效祖国,为家乡建设继承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和作风。

    分析与评估:

    1、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之后,所产生的情感是真切的,因此,课堂辐射到了社会。产生的爱国情绪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际的行动。

    2、学生切实了解了当地的革命发展史,油燃而生一种革命情素,对先烈的尊敬。这是课堂教育无法获得的。

    例5:敬老院和福利院献爱心活动

    爱的教育还得在体验感悟开展,俗话说,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感悟爱的需要是爱的教育的良好方法。教师组织学生到敬老院活动、到福利院活动,操作方案如下:

    1、以班级为单位,与福利院、敬老院建立服务关系

    以初二(11)班为例,与福利院做好了长期的服务联系,每周六活动。

    2、开展以“尊老爱幼”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分析与评估:

    当学生走进社会,观察到老人和被遗弃的小孩时,心理就产生了感悟:爱是多么的需要呀!

    例6:开展个性化班级的创建,实行低碳班级实践活动

    相关热词搜索: 生活 中去 中来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