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说“卑怯”

    时间:2020-08-14 07:53:1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我感觉,鲁迅先生最憎恨的中国人的民族根性还不是“精神胜利法”,而是“卑怯”。

    何谓“卑怯”?先看《阿Q正传》。阿Q喜欢与人吵嘴打架,但事先必估量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若是遇上小尼姑那样毫无还手和还口之力的,阿Q则不惟动口,甚且动手动脚,大肆其轻薄。

    中国“封建社会”为何绵延几千年而不绝?这曾经是一个在史学界引起热议的话题。我想最起码有一个方面的原因是,中国人总是习惯于向下寻求平衡,而不是向上寻求突破与反抗;一个人混得不管有多糟糕,他似乎总能找到比自己更弱小的,凌辱之、欺压之,从而寻得心理平衡。即使像阿Q这样的在未庄算是最底层的人,尚有小尼姑为他“垫底”。其实,阿Q、王胡、小D、小尼姑都是奴隶,奴隶的世界是最好统治的,因为奴隶之间也是分了等级的。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对于这种“卑怯”的人格说得再透彻不过:“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懦,狐狸的狡猾。”至于什么时候做狮子,什么时候做兔子,无疑:在兔子面前做狮子,在狮子面前做兔子也。翻成流布更广的一句话就是“在羊面前是狼,在狼面前是羊”。明末农民“英雄”张献忠杀人如麻,当其操刀向无辜百姓时何尝眨一下眼睛;然努尔哈赤大军一到,便乖乖地躲进深山,不敢露头。晚清国力衰颓,军力随之,每临战阵,不战而逃的现象多多;但同样是这些“兵”,对付起手无寸铁的无辜百姓,却又横暴得可以,往往见人即杀,见屋即烧,女子玉帛,悉数入于军,以致谭嗣同当年愤激曰:“由此观之,幸而中国兵之不强也。使如英、法,外国尚有遗种乎?故西人之压制中国者,实上天仁爱之心使然也。”谭氏此言自然过激,然实由内心之沉痛引致也。

    鲁迅曾与徐旭生讨论中国的“民族性”问题,鲁迅在答复徐旭生的信中说:“这不是由于惰性,是由于卑怯性……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自慰,倘他有了权力别人奈何他不得时,则凶残横恣,宛然如一暴君,做事并不中庸。”

    汪兆铭先生当年发明了“曲线救国”法,其实早在汪先生之前多年,未庄的“阿Q”先生即发明了“曲线报仇”法。比如,阿Q被假洋鬼子欺负,最后却在小尼姑身上把仇报了。鲁迅说:“勇者愤怒,抽刀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刀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很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这些孱头们!”

    鲁迅所指斥的“孱头”,可不单是南平的郑民生之流,那只是卑怯行为的极端形态;“孱头”有可能是你,是我,是他。

    让我们设想一个情境,有扒手在公共汽车上行窃,车上的乘客即使见之,想必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是我这人“小人之心”,君不见现今若是出一个“挺身而出”的“憨大”,已经算是了不得的新闻事件了),所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所谓“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堤高于岸,水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自然是很合于“中庸”的圣道的。现在且让我们换一个情境:在超级市场里,捉住了一个小偷,当该小偷已被制服,决无还手的可能时,则一窝蜂而上,群殴之。同样是那些群众,你看他这回可一点也不“中庸”了。

    最厌见的影视镜头是犯人坐囚车赴法场,围观之群众则向其扔烂菜叶、垃圾、鸡蛋。你千万不要以为这反映了什么“惩恶扬善”的汹汹民意,其实说到底,还是“卑怯”!

    相关热词搜索: 卑怯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