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我国群体性事件网络介入的研究现状(2000—2010)

    时间:2020-08-29 10:45:5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转型不断深入以及网络普及率上升,群体性事件与网络之间的交集范围日趋扩大,对网络介入群体性事件的进程及其影响的研究也显得日益重要。借助CNKI全文数据库,运用内容分析法,从研究类型、涉及领域、研究议题、切入视角、观点立场等维度,对我国2000-2010年期间群体性事件及其网络介入相关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进程,展开相应的定量分析。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网络介入;期刊数据

    中图分类号:C91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9-0107-02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利益格局出现了剧烈的变动和调整,由此也使得各类群体性事件频发。与此同时,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日渐普及和网民数量的激增,网络对于群体性事件的介入也日益深化。与此相适应,目前我国有越来越多的学术研究者将群体性事件与网络发展相结合,并涌现出一大批研究成果。那么,截至目前我国有关群体性事件网络介入的相关研究在关注哪些问题?哪些人参与其中?其研究切入和重点落脚何处?又各持哪些观点?因此,本文借助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CNKI),运用内容分析方法对国内学界在“群体性事件的网络介入”这一主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进行展开分析,以加深对这一新兴研究领域的理解,并希望以此推动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本文以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CNKI)中“核心期刊”论文作为主要分析对象。首先是在CNKI中以“网络”为关键词对文章题目进行检索,然后在此范围内,再次以“事件”为关键词在结果中检索;前者搜索完毕后,再次在上述中以“互联网”为关键词对文章题目进行检索,接着以“事件”在结果中检索;之后将两次检索结果合并,通过删选剔除重复检索、一稿多发、书评、会议综述等文章,从而形成较为贴题的研究总体。经过上述数据检索、甄选步骤,本文共搜集相关研究论文336篇。

    (二)变量设定

    通过数据检索获取上述基础样本库之后,本文以研究论文(篇)作为分析基本单位,联系“群体性事件”、“网络”这两大主题及其交互性,设定研究类型、研究者领域、研究视角、研究议题、事件原因、事件评定、对策建议等变量进行编码和后续分析。

    三、结果分析

    (一)研究概况分析

    1.成果年度分布

    通过对所检索的336篇论文进行年度排序发现,进入新世纪,有关网络介入群体性事件的问题逐步受到学界的关注,相关研究成果呈稳步上升趋势。特别是2008年开始,相关成果的数量迅速提升,从2007年的18篇迅速增加到43篇,到2010年单单一年的发表篇数就达到154篇。

    上述有关群体性事件网络介入研究成果数量激增的现象,首先和近年来网络群体性事件量级和影响效力的迅速提升不无关系;其次,研究的聚焦也和网络的普及、网民的激增及其所带来社会影响力的扩大有着联系。

    2.研究者领域

    在不同领域的研究者群体分布中,以传播学领域研究者为主,占研究总体的45.8%;第二大研究者群体是思想政治战线的研究者,占总体的15.2%;公共行政学领域的研究者紧跟随后,占14.9%;而治安学、社会学和政治学领域也各自占一小部分;另外信息学、心理学、法学、伦理学和语言学也有涉及群体性事件的网络介入研究。

    从统计数据可见,相关研究者的学科背景并不单一,但主要以传播学、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行政学等领域的研究者为主;上述统计比较意外的一个结果是,作为网络治理重要支撑的信息学、网络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却鲜有出现。由此可见目前这领域的相关研究,大多还是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

    3.研究视角

    本文在对336篇相关论文进行分析后,发现从网络舆情监控者的角度来展开相关研究的居多(共115篇,占总量的34%),本文设定变量指标时将舆情监控者作为一个特殊的部门列为单独视角以区别于整体意义上的政府。其次则是政府视角的研究,这里主要指整体意义上的政府,有97篇相关文章涉及这一视角。此外,媒体从业者视角和技术管理者视角下的成果则分别占总量的14%和11%,高校管理者的视角占5%。虽然上述视角分布比较分散,但事实上其具有共同属性——即基于管理者本位的研究,如政府(公共管理者)、技术人员(技术管理者)和高校政工人员(高校管理者),甚至包括媒体从业者,因为“公众舆论的价值倾向一般由媒体来调控”[1],其在某种意义上充当着舆论管理者的角色。而从网民群体这个被管理者视角出发研究的相关论文只占总量的7%,这与数量巨大的我国网民在网络介入背景下群体性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极不相称的。

    (二)研究方法分析

    1.研究类型

    通过对相关论文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后发现,现有研究成果过半都属于理论研究(约占总量55%),其次为案例研究,占相关研究总体的42%,其中大多涉及舆论影响力较大的事件。另外有少部分研究成果涉及相关事件及其研究成果的统计(约占总量的3%),如杜鹏基于聚类分析对我国2007-2008年的13个网络群体性事件所做的量化研究[2],贺明华对网络(群体性)事件主题特征的调查[3],以及一些综述性研究。

    2.研究议题

    经过数据分析及统计后发现,目前我国相关研究集中关注网络环境下群体性事件所表现出的各项特征(特征研究),以及网络介入背景下群体性事件治理方略的探讨(对策研究)(二者在研究总体中分别占30%),另外有20%的论文探讨网络对于群体性事件所产生的具体影响,探讨群体性事件网络化的原因和发生机理各占总量的10%。

    (三)研究内容分析

    1.事件原因

    在考察网络介入背景下群体性事件发生及激化原因,不同学者所持观点各不相同。在分析的336篇论文中,约34%的论文认为现阶段网络群体性事件激增的主要原因来自于网民群体的参与意识空前增强,且在网络意见的渲染下容易形成稳定且偏激的群体意识,从而诱发或激化群体性事件;此外,认为信息技术条件催生群体性事件集中突发的占到27%。除此之外,包括社会转型期的大环境变化、政府行为失误失调以及媒体的过度渲染等,也被认为是造成目前网络介入背景下群体性事件多发的重要诱因。

    2.事件评价

    这一指标主要考察研究者如何看待网络介入这一全新背景下群体性事件的发展及其治理。根据统计数据发现,辩证地看待网络介入条件下群体性事件的相关论文占研究总体的74%,认为网络介入会对群体性事件的防治及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的相关论文占总量的24%;值得一提的是,认为网络介入后群体性事件具有全面积极意义的仅占总量的2%,这表明我国相关研究者对于群体性事件在网络环境下的发展及其治理,大多还是持着一种相对谨慎的态度,认为“特定事件和议题经由网络舆论传播而放大,形成网络舆论压力,将特定组织和机构面对的‘事件’建构成‘公共事件’,甚至造成产生重大影响的公共危机[4]。

    3.对策建议

    根据对相关论文的分类统计,相关研究提出的群体性事件治理对策落实在制度层面和行为层面的各占总量的39%;心理层面占总量的16%;而技术层面则有6%。其中,制度层面的对策主要涉及相关法律制度以及政府信息管理有关规范和写作机制等方面,而行为层面的对策则主要指群体性事件治理主体的具体措施,包括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加大巡查打击力度、展开群防群治等;心理层面则主要涉及网络道德建设、网络危机意识的培养、网民情绪的识别与宣泄等;而技术层面的对策则更多涉及具体的数据挖掘、关键字索引、情报信息研判等方面。

    四、研究评价

    从总体概况来看,我国相关研究呈现出全面繁荣的趋势,相关研究成果的数量、层级成长迅速,涉及的学科领域也日趋丰富,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共同发展。但总体说来,目前的研究大多基于管理者本位,在网络交互这样一种管理主客体交往频繁的背景下分析群体性事件的发展及其治理,忽略网民群体这一重要管理相对方显然是不恰当的,并容易造成相关对策的“文件化”,从而缺乏基层群众的支持。

    从研究方法上看,纯理论研究依然是目前相关研究的重点,实证研究依然相当罕见。除此之外,相关的理论研究并不完全符合规范,缺乏严谨的逻辑关系和思辨体现,而往往落定为就某种一般问题泛泛而谈的对策研究。此外,在有关研究议题的选择及其分析视角的选取过程中,重复性现象大量的存在,缺乏对既有问题的独特观察。

    从研究内容上看,国内研究者对于群体性事件的关注,依然集中在有关事件起因、影响、对策等方面,且大多数论文停留在一般性介绍和分析的基础上,引用数据资料也大多来自新闻报道,而缺乏对真实情况和一线数据的把握。

    五、结语

    目前我国学术界有关群体性事件网络介入的研究,已经蓬勃开展并在应用和交流的过程中取得长足发展。但是其中依然存在着一些紧迫的问题必须予以重视,包括研究视角管理者本位的调整,研究方法上更多规范的实证、规范研究方法的引入、研究内容上研究者视野的拓展,以及相关研究成果之间的交流互通、理论碰撞的推进等。

    网络空间造就了现实社会绝对不允许的一种大环境——自由而不混乱,有管理而无政府,有共识而无特权的沟通平台[5]。这一全新空间给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及其治理带来诸多的未知因素,其间存在着广泛的学术研究空间,需要研究者秉持更为审慎、负责的治学态度,在全面理解网络空间真实情况的前提下,通过规范研究和谨慎分析,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知识积累,从而为社会实践中群体性事件的有效治理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43.

    [2]杜鹏.基于聚类分析的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内涵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0,(8).

    [3]贺明华.网络事件主题特征的调查与思考[J].青年记者,2008,(30).

    [4]张先国,刘娟,杨成军.公共事件凸显治理脱节[J].瞭望,2009,(7).

    [5][美]劳伦斯·莱斯格.代码——塑造网络空间的法律[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4.

    相关热词搜索: 介入 现状 我国 群体性事件 研究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