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春风化雨沐化州

    时间:2020-08-31 07:55:1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金秋十月,秋风送爽,花果飘香。在这收获的美好季节里,本刊“革命老区行”采写组来到了著名革命老区化州市。在化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陈土富的陪同下,我们一方面听取化州经济社会建设和革命遗址建设的情况介绍,一方面深入各地参观老区的村容村貌和革命遗址。我们欣喜地看到,过去贫穷落后的化州革命老区,今日却是另一番景象:一条条老区乡村硬底化公路四通八达,一幢幢新楼房鳞次栉比,一座座漂亮的老区学校掩映在树丛中,一条条自来水管延伸到老区群众的家中,幸福的生活使老区群众心里乐开了花。更让我们惊喜的是,逐渐富裕起来的老区群众对革命遗址建设竟是如此的重视和拥护,化州市“党史促和谐”工作竟做得如此之好。

    一、革命遗址建设铭党恩

    化州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向来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化州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无数的仁人志士曾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据不完全统计,化州市为革命牺牲的烈士有848人,参加革命活动的有数十万人,被杀害的革命群众近1万人。损失的财物更是难以计数。革命战争时期,化州是整个南路地区革命活动最活跃,斗争最为激烈,参军参战人数最多,从事革命活动的群众和牺牲人数最多的地区之一,这里还一度成为南路党的工作中心、交通中心、暴动中心。1927年7月,中共南路特委建立,化县(现化州)人彭中英为第一届特委书记。到1928年8月,化县有党员1294人,占当时南路党员总数(3988人)的30%,南路特委机关也一度设在化县。抗日战争爆发后,上级党组织先后派阮明、谢玖、叶信芳等编者按:化州是广东省七个一类革命老区县之一,曾是中共南路特委机关所在地。众多革命先烈在这块土地工作和战斗过,留下了光辉的足迹。近年来,为了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发挥党史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在化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化州市委党史研究室通过争取各方面的支持,不懈努力,在全市建立起革命史迹纪念碑85个,成为我省党史工作的一个亮点。为进一步近距离了解化州在这方面取得的可喜成绩和成功经验,2008年10月,本刊组织“革命老区行”采写组到化州革命老区进行了数天的采访。现将采写组的文章予以刊发,以供我省各地开展革命旧址的保护、利用和革命老区的和谐建设参考。到化县恢复党组织,共产党员从最初的30名发展到1949年的500多名。1945年1月,曾发动著名的化廉人民抗日武装起义和化东南抗日武装起义。解放后,化州被批准为广东省七个一类革命老区县之一,全市23个镇(街道)全属老区,有老区村庄(自然村)2525條,居全省第一。由此可见,化州党史资源何其丰富。

    历史的风尘早已湮没了革命先烈们的足迹,但他们的故事,他们的面容,却仍那么鲜活地浮现在老区人民的面前,成为激励他们前进的动力源泉。然而,在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化州众多革命遗址保护不好,有些遗址则是长久失修或处于长期无人管理的状态,已经破败不堪了。改革开放后,这种状况开始得到逐步改观。2002年11月,化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综合听取李郁、邓刚等老同志、老区群众的意见后,向市委常委会作了具体汇报,提出要在全市立项保存革命文物、建设革命遗址和革命展览馆,以传承革命精神。该建议得到市委、市政府批准立项。随后通过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茂名市和化州市两级老促会及社会力量的支持,化州市的革命遗址建设在全市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碑和馆均由市委、市政府和教育部门挂牌作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八荣八耻”教育的基地。

    “革命老区行”采写组一行先后参观了山口、南岭、旺岭、洪恩堂、沙陇、黄槐、山口坡、白塘、车头儿等地的革命遗址纪念碑和纪念馆。在采访中,很多老同志、群众对我们说:“当时党史办同志下来调研时,我们就纷纷提出老区经济发展了,但不能忽视老区精神文明建设,老区精神不能丢,特别是当前很多后生(包括学生)都不知道‘老区’是什么,不知道今天幸福的生活是怎样来的,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缺失,这种状况令人担忧。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希望党史办要在这方面加大力度,开展革命传统宣传和教育。现在,党史办在各地进行革命遗址和纪念馆建设,我们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弥补了农村基层党建党史宣传教育中的一项空白。”

    在同化州市委党史研究室负责人的进一步交流中我们得知,至今为止,化州全市已建起革命遗址纪念碑85个,革命纪念馆(室)16个,并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在40多个影响较大的遗址纪念地举行揭幕仪式,累计参加人数有20多万人次,这对宣传党史、强化革命传统教育、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有位老同志曾动情地说:“遗址纪念碑和纪念馆建设,把我们这一代打江山的革命精神传承下来,使子孙后代永远知道这段光荣的革命历史,从而接受革命传统和精神的洗礼。”2006年12月,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陈俊凤到化州考察革命遗址建设情况,对化州革命遗址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此项工作很有特色,很有意义,值得推广。2007年10月,广东省老区宣传工作会议在茂名市召开。会议期间,原省委书记、省老促会会长林若同志委托肖耀堂同志率30多位厅级干部、100多位处级干部专程到化州参观考察了革命遗址纪念碑和纪念馆。

    化州市革命遗址纪念碑及纪念馆的建设成为化州党史宣传教育的一道很有特色的风景线,真正实现了党史宣传教育的社会化、群众化、普及化,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引起了茂名、化州两级市委、市政府以及省、市老促会的高度重视,对这些地方采取倾斜政策,从而进一步采取切实措施加快解决化州老区行路难、读书难、饮水难、住房难等一系列问题。革命遗址建设还传承了老区的精神,激励广大老区人民奋勇争先,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在同庆镇山口村采访时,该镇郭书记说出了心声:“如果老区群众总想着过去的成绩,躺在功劳簿里等靠要,老区是不可能发展的,老区人民只有继续发扬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自强不息、勇争先锋的精神,争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排头兵,老区才有希望,才会更发达。山口老区人民就很好地发扬了这种精神,各项事业都走在全镇的前列。”

    二、重视社情民生构建和谐社会

    革命老区化州历届党委政府都非常重视社会民生问题,尤其是近几年来,更是舍得大手笔投入,社会民生问题得到了较大程度的解决。同时,具有革命传统的老区人民,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继续发扬顽强拼搏、开拓进取的革命精神,终使贫困落后的老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喝上清泉念党恩。昔日煮水冲茶变黑色,如今拧开龙头有清水。这是改革开放前和今天化州革命老区群众饮用水前后对比的真实写照。受油页岩、石灰岩、花岗岩三岩地带影响,饮水难问题长期困扰化州老区群众,老区有71.8万人口饮水不安全。

    “革命老区行”采写组一踏上化州大地的当天下午,就来到了大华水厂参观。大华水厂于2005年8月1日正式通水,建在山青水秀、风光旖旎的大华水库旁,水源取自大华水库,水质优良,日供水量5000吨,解决了良光、笪桥两镇共6.3万人的饮水需要。

    参观完大华水厂后,采写组一行来到革命老区笪桥采访。笪桥是南路革命斗争的策源地,著名的革命老区,据不完全统计,为革命牺牲的烈士有122人,被杀害的革命群众多达290多人,为革命牺牲的人数居茂名地区各镇之首。我们在笪桥中村采访得知,中村有500多人,在实施饮水工程改造前,由于长期食用含有有害物质的井水,村民普遍面色蜡黄,被称为“黄种佬”,村里的年轻人连找老婆都困难,近10年患癌症死去28人,最年轻的16岁就死于癌症。2007年,在老区饮水工程改造中,中村引来了高山泉水,经过沉淀、消毒进入蓄水池,然后通过管道送至千家万户。通水之日,该村群众像过节一样高兴,杀鸡宰鹅做酒席,邀请亲朋来庆贺,群众还在蓄水池墙上写上“饮水思源不忘共产党”九个红漆大字。一位老人在同我们交谈过程中曾这样满含深情地说:“这水真是好比羚羊犀角地黄汤!共产党的恩情不能忘啊!”

    改革开放以来,为解决老区群众饮水不安全问题,化州市委、市政府以及两级老促会的同志多次深入老区调研,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实情,向上级争取项目和资金。至2006年底,化州老区共计得到省和茂名市拨款1127万多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捐资320多万元,总投入1447.8万元,建起4个有一定规模的水厂以及13个小型自来水厂,解决了14.7万人饮水难的问题。

    ——水泥公路通财路。化州市的革命老区村庄大多分布于交通不便、远离市镇的山区和边远地区。“行路难”是困扰革命老区发展的突出问题,路通才能实现财通。

    一场秋雨把老区硬底化的乡道冲洗得干干净净,采写组的汽车在宽敞、平整的道路上飞驰,就好像在老区的大地上划上一条美丽的弧线。同行的市委党史研究室的同志说,同样的乡道,在硬底化前,要颠簸三个小时,而现在硬底化后只要一个小时。

    在化北宝圩镇,从宝圩西岸至茂坡村委会十几公里的路边,连片的香蕉林颇为壮观,蚕桑基地郁郁葱葱。宝圩镇调马村委会党支部书记黄永杰说:“过去这里的路非常难走,遇上雨天路面全是烂泥,村民要卷起裤筒走路,种植的香蕉根本没法运出去,只能让它烂在地里,现在村里修通了水泥路,汽车可以直接開到田边,收获的香蕉源源不断地运往外地,北运香蕉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最高时每公斤收购价达3.4元,依靠四通八达的乡村公路网络,宝圩镇连绵数十里的香蕉长廊呼之欲出。”调马村的交通条件改善是全市革命老区交通建设的缩影。

    从2005年开始,省、市政府就实施了镇通老区村委会公路硬底化建设的重大举措。据统计,化州市140个老区村委会建成了水泥硬底化公路,总里程520公里,投入资金1.3亿元。化州老区公路硬底化建设的热潮,有效地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为老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站在化州老区的道路上,我们依稀听到了老区人民前进的足音……

    ——老区学校换新颜。过去,化州老区的学校不仅教室缺乏,而且破危残旧,严重威胁着学生的安全,制约革命老区教育事业的发展。现在,一幢幢漂亮的楼房巍然屹立在老区的学校里。

    来到化州的第二天下午,我们采写组来到四育小学、平田小学,同学校领导进行了座谈交流,校领导对党和政府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做法表示了高度的赞扬。合江镇四育小学是一间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不寻常的乡村小学。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化县特派员陈醒亚在这里从事秘密的革命活动;解放战争时期,这里又是化茂边区区长李锋开展革命工作的根据地。由于久经风雨,原来的四育小学已经破旧不堪。在各级党委、政府和老促会的关心下,1997年8月对这所革命老校进行了改造,1998年10月建成。2002年后,四育小学还和广东碧桂园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扩大了育人的效果。四育小学改造的成功推动了化州革命老区破危小学改造高潮的到来。

    2001年1月,在各级领导、老促会及各界人士的支持下,新安镇平田小学重新规划建设。现在,校园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新建教学楼高四层面积1700平方米,还建成了200米环形跑道的标准运动场。一个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校园跃然在采写组的眼前。

    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大力支持下,化州从2002年以来实施了革命老区破危小学改造工程。化州市有老区农村完全小学370所,获准改造136所,共投入6180万元,新建教学楼160834平方米,为7万多师生改善了教学条件。现在的老区学校,低矮、破危的校舍不见了,一幢幢崭新、宽敞、明亮的教学楼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住新居,建新村,人欢颜。中国人的思想是“居者有其屋”,但“屋”也有好有差。从2001年开始,化州市委、市政府开始实施“告别泥砖房工程”。这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和谐工程,直接惠及老区人民。利用“泥改”时机,很多老区村庄动员社会力量和外出老板支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要求,掀起了建设老区新农村的高潮。

    以前化州农民住在泥砖房中,实在是苦不堪言。改革开放后,他们富裕起来了,他们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住上了舒适的楼房。说起这些变化,他们的高兴实在是无法用笔墨来形容。在笪桥镇瑶村,我们采写组一行亲身体验了“告别泥砖房工程”和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化州市笪桥镇瑶村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村,属泥砖房改造户的有73户,现已全部改造完毕。目前,该中心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正逐步推进,自来水、有线电视网已进村入户。一名村干部说,告别泥砖房后,瑶村可以说是“有新屋,有新村,有新貌,有新发展”。特别是该村集中建设,建好后再抽签分屋,统一进住的办法,确保公平、公正,使群众对党委、政府的信任大大增加,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至今为止,笪桥镇累计投入资金4250万元,改造住户1594户,并建成了高志塘卫生村、石板生态村和边岭泥改中心村等样板村。利用这些样板村的带动和辐射作用,笪桥革命老区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化州市还以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周镇宏的固本强基工程联系点新安镇新安村(原是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欧广源的联系点)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行点和示范点,以点带面,典型引路,迅速在革命老区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活动。至今,新安村已先后投入180多万元建设了村委会办公楼门前的42米商业街,投入36万元建设新安圩至大面垌长6公里的村路,投入100多万元将自来水拉到该老区村。

    在著名革命老区同庆镇悦义村,村委会利用省公路局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十百千万”干部下农村基层驻点的机会,累计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建成集村委办公、小市场、商铺及车站一体的办公楼、悦义村文化中心、村文化广场;开通通往市区的专线车及开办村幼儿园;完成各自然村水泥硬底化道路的铺设工作;修复泵站和其他水利设施等。由此,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展现在采写组眼前的是一个中心突出、功能齐全、配套完善、辐射能力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林尘镇坦塘村在革命战争年代曾发生过多次战斗,为革命作出过重大的贡献。2005年后,该村充分发挥省水利厅挂点的优势,大力抓好村道硬底化、水利排灌示范区、山塘扩建等基础设施建设。如今,这个曾经硝烟弥漫战火纷飞和革命先辈们浴血战斗过的村庄的周围,已变成了一片片肥沃的稻田和郁郁葱葱的果园。

    ——合作医疗解民困。“合作医疗救了我”!这是采写组在化州市新安镇采访时听到的一位村民的肺腑之言。原来,该村民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作为家庭主要劳动力的他在2008年2月患上肺气肿疾病,住院费用高达32446元,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不算,还背上沉重的债务。根据他的实际困难,镇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在按规定给予他报销补偿医药费8345元的同时,又给予他医疗救助1270元。该镇负责合作医疗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合作医疗在新安已基本实现全覆盖。为了缓解日益突出的“看病难、看病贵”甚至因病致贫的问题,化州市从2003年开始,就积极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2008年,化州市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进一步得到了推进,建立了稳定的筹资机制和合理的报销机制,并健全了医疗救助制度,各项工作走在茂名市前列。全市参合人数102.27万人,占农业人口的100%,超额完成省下达的覆盖率任务。2008年1至9月,合作医疗住院报销33818人次,报销金额4541.32万元,门诊报销62154人次,报销金额218.2万元,较好地解决了全市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化州市委书记秦刚指出,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目的是为了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是执政为民、以人为本工作方针的充分体现,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从数天采访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化州老区人民正以自己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勇敢实干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开拓着自己更加美好的未来。在化州市委提出着力打造“工业化州、文化橘州、宜居江城、和谐社会”发展目标的强力推动下,化州老区建设正如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春天一样,将更加灿烂辉煌,和谐之音必将在化州大地唱得更响……

    相关热词搜索: 化州 春风化雨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