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墨子教育思想略论

    时间:2020-09-08 07:54:0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墨子所倡导的以“兼爱”为核心的教育思想,确定了墨家的教育对象是全社会性的,墨子从道德教育、社会教育两个层面对其教育思想做了具体的阐释,并在社会实践中予以运用,力图以此培养出“贤良之士”,从而消除社会的众多不良现象。

    关键词:墨子 教育思想 略论

    墨子所倡导的以“兼爱”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在理论上予以积极宣传,实际中身体力行,言行一致,将之积极付诸实践。他试图用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打造国民的个性,通过教育来改变整个社会现状。

    中国传统文化“以伦理为中心的系统,建立在家族血缘基础上,宗法等级伦理纲常是贯穿于中国历代社会各个层面的基本精神,并将社会生活各部分都打上人伦色彩,纳入到伦理意识系统中”,[1]P8这就注定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以及理论必然以人文教育为重点和核心,墨子的教育思想当然也不能例外。墨子认为,“古之学者得一善言以附身,今之学者得一言务以悦人”。[2]P724墨子极力倡导“兼爱”观念,力图从道德、情感教育层面上重新塑造人性中“善”的一面,祛除不平等的社会根源:“天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1]P102-103墨子的教育思想重点体现在两个层面:道德教育、社会教育。他的教育观如同他的哲学思想体系一样:全方位地去探讨人的社会教育问题。

    在道德教育层面,墨子认为应当正本清源,在正确理解社会现实的前提基础上,才能有效、广泛地开展教育。他说,“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也”,[1]P113即人与人之间必须相亲相爱,在投入情感教育的同时,还应结合社会客观情况,应当建立在社会实际情况基础上。作为教育者不应只像儒家那样——“我欲仁斯仁至矣”的一厢情愿地搞教育,甚至以主观愿望代替社会现实,过分抬高道德的作用,“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教育的主观愿望虽好,但如周进、范进之流的人才却正是在高喊道德教育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儒家过分注重道德教育形式,忽略社会现实存在,教育理论与社会实践脱节,若此无助于社会道德的建设与完善。墨子把其教育思想放在广阔的社会环境中,他认为,“仁,爱也。义,利也。爱利也,此也,所爱利,彼也”,[2]P391“此”指道德责任的主体,“彼”指道德责任的客体,只有当每个社会客体充分实现了他们的物质愿望和要求,才能达到主客交融,义利统一,才能更好地激发人们一心向善,促使人们在社会群体中和谐相处,自觉地走向爱人、爱社会的道德境界,达到互相帮助、关心,互利互惠的和谐社会。墨子这种不尚空谈,注重现实的教育态度,从教育实践上较好地解决了教育的功利与无功利的冲突。

    在社会教育方面,墨子倡导“兼爱”以取代“别爱”。“非人者必有易之。若非人而无以易之,譬之犹以水救火,以火救水,其说将必无可焉。是故兼以易别”,[3]P391很明显,墨子非常自觉地运用“兼爱”观来否定、替代狭隘的“别爱”论。从墨子的比喻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墨子的教育胸怀与任何偏见、狭隘的教育观念根本不可能相融,而且它们更是格格不入。墨子以为,“兼爱”必“生天下之利”,“别爱”必“生天下之大害”,“兼”字意味着整体、无差别,墨子主张人们不但要爱前人、后人,还应该爱今人以及自己身边的人。“爱人,待周爱人,而后为爱人。不待周不爱人,不周爱,因为不爱人矣”[1]P419,墨子的博爱观不仅教导人自己去爱,而且在这里他还扩大了人的概念:把人的概念外延上升到整个社会群体的水平上。对此,他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兼爱者,圣王之道。王公大人之所以安也,万民人食之所以足也。故君子莫若审兼而务行之,为人君必惠,为人臣必忠,为人父必慈,为人子必孝,为人兄必友,为人弟必悌。……若兼之不可不行也,此圣王之道而万民之大利也”[2]P127。墨子把这种博爱观念上升到社会行为准则上,就是要求每个教育者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去严格执行它,能以一种平和、宽广的胸怀去对待每个受教育者。同时,墨子还要求这种博爱教育思想不应搀杂任何功利的思想成分在其中,在他的眼中,“爱人非为誉也,其类在逆旅。爱人之亲,若爱其亲,其类在官苟。兼爱相若,一爱相若,其类在死也”[1]P415,通过爱的不同境况下的对比,墨子告诫世人只有放下一切功利目的,诚心待人,才能治愈社会的“顽疾”根源。

    在现代社会,物质文化的极大丰富并没有带来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化水平的真正提高。以儒家理论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思想(墨家和其他诸子百家的教育理论由于历史、社会的种种原因,在秦汉时期就渐渐被淡化了)所带来的偏颇还影响着相当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人们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成绩分数至上;人文道德教育流于形式;常规教育持续“升温”,而职业教育与以前相较,重视程度虽有所提高,但真正在人们心目中所占的地位却颇显单薄。教育向功利主义的过分倾斜,造成了人们在社会行为、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等方面与社会发展难以同步;教育缺乏感情的投入;官本位意识等依然影响着教育界……这些诸多的社会问题都有待于我们用教育的手段去改变,而墨子的教育思想从这一层面可资我们借鉴吸纳。

    在当今社会的大环境中,如何去塑造人的个性,确定教育对象及范围,已经成了一个教育者首先应该关注的首要问题。墨子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有变,其色亦变,……故染不可不慎也!”[2]P11-12正因为人生来是相同的,无所谓善恶,所以墨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受到平等教育的权利。于是,他把教育的对象扩张至整个人类,“上说王公大人,次说匹夫徒步之士”[9]《墨子·鲁问》,将社会地位反差极大的王公大人与徒步之士都作为自己的教育对象。这种教育机会均等的思想与他的人性“所染”说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墨子在《兼爱》上篇中分析当时的社会形势时说,“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身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故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对于这种社会局势,墨子在此篇文章中提出了一个建设性的设想:“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如果说这些言论在具体的社会政治环境中显得有些过于理想化,那么在重铸个性、改造社会的教育环境中却是可行的,他的教育理念反映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就是要求人们若想摆脱社会陋习的影响,改变不平等的待遇,成为文明的个体,天下大治,最好的办法就要使每个人的心中拥有一份爱人之心。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墨子所确定的教育对象是整个社会群体以及社会个体——个人。

    自孔子办私学以来,“儒者曰:‘亲亲有术,尊贤有等’。言亲疏尊卑之异也”,[1]P287孟子则在《许行》章一文中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可见,儒家倡导的“有教无类”在实际的社会实践中是大打折扣的,并且,儒家主张社会的等级制度是不可打破的;墨子则认为,“官无常贵,民无常贱”,天下的最大祸害在于:“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1]P101而传统社会长期实行的愚民政策以及众多的社会因素为现代的教育制造了很多的难题,梁启超在《论中国国民之品格》中指出,中国国民品格存在四大缺点:爱国心薄弱,独立性柔弱,公共心缺乏,自治力不足。因此实施墨子的“兼爱”教育思想就显得尤为必要,而“兼爱”的标准也注定了墨家的教育对象是普通民众,前提条件必须是没有任何的社会差别与等级界限。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士、农、工、商四种阶层划分中,士的阶层往往既是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又是统治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士的地位相对优越,其他阶层社会地位则较低下,甚至有时他们被上层统治者污蔑为“贱民”、“野人”,墨子在许多场合公然宣称自己为“贱民”,就是对这种冷酷的等级制度的挑战。可以这样说,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教育思想重在培养以“士”为中心的精英,期待于自上而下的社会改变;以墨子为首的墨家教育理念意在以民众为中心的普及教育,期待于自下而上的社会改造。

    墨子的教育观念突破了当时森严的等级制度界限,他期望挖掘出蕴藏在民众深处的力量来消除社会的不平等。墨子把教育范围、教育对象扩大化,有助于全方位地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有助于消除长久存在的教育歧视、教育差别、剥削意识等许多不良的社会现象,同时,他的观念更有助于吸收广泛的社会教育资源,对我们创办全新的现代化全民教育无疑有着很大的帮助和启迪。

    墨子的教育思想并非只在理论上泛泛而谈,庄子评价他:“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用心笃厚,勇于振世救敝,殆非韩、吕诸子伦比”。他“达于天下之理,熟于事物之情,又深察春秋战国百余年间时势之变”,[2]P1-2正是在熟悉洞察社会实际的前提下,他以为“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2]P7在注重书本教育过程的同时,他更倾向于教育的实际应用,这是墨家学派的一贯主张,因此,在其教育思想的驱使下,墨子试图培养出大量的“兼士”。他认为,一个国家有众多的“兼士”,才能“国家之治厚”,“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1]P44教育理论只有在具体实践中才能有所收获。

    首先,墨子认为,要使受教育者具有“兼爱”思想,就要培养他们树立坚强的意志和严格的行为准则,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行者行不果”。[2]P10他不但教诲自己的弟子要遵守这些要求,而且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为天下人做出了一个教育者应有的操守和典范。在这一思想的教育与启发下,他的弟子们同样也“可使赴火蹈刀,死不旋踵”。[1]P706根据笔者的从教经历和教育调查,现在的学校教育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学生中间物质享受的互相攀比之风盛行;盲目追求新奇,导致学生的个性难于展现;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又使他们内心世界敏感脆弱,很少对他人有宽容的一面,缺乏社会责任感;大中小学生厌世自杀的事件屡屡发生,这使得我们有必要吸纳墨子教育思想的精华,实施挫折教育,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培养团队精神,提升合作能力,强化沟通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以此来加强他们的个人心理“防线”和生活意志。

    其次,墨子的教育思想能够把握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墨子说,“默则思,言则诲,动则事,使三者代御,必为圣人”,[1]P12墨子的这番思想言论意图很明确:他反复强调必须把思想(理论)、教诲(教育)、行动(实践)三者结合起来,才能成功地实施教育理论。在教育体系的完善中,墨子主张把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结合起来,使人们广泛地学习,甚至是终身学习。中国墨学学会副会长王裕安先生说,“墨子的教育……其最突出特点就是综合教育加实践锻炼。……墨子的多科教育和注重实践,实在是避免传统教育之短,开素质教育之源的伟大创举”。[4]P122墨子流传给后世的文章,其中许多篇章如《耕柱》、《号令》、《备战》都说明了这一点,而这些文章的思想核心就是对其教育理论的具体实践。在墨子看来,如果没有一个多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没有社会实际能力掌握,没有大量德才兼备的“兼士”,墨家的教育理念注定会落空。德国前总理科尔就曾表示:面对“一个工业和服务社会提出的挑战靠单方面发展学院化的人才培养是对付不了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现在同样由国家来扶植也是很重要的”。[5]P25-26西方教育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如注重人文情感和社会能力的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及社会实践能力,严格遵守社会各种规章制度,从不掩饰自己的真正情感,从不无视社会法则的存在,他们的社会职业技能所为世人称道等众多的事实,都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墨子的兼爱教育思想是积极且可取的,这一教育思想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而我国以儒家理论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教育过分推崇人文道德的教育,忽视人的实际存在和情感,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过分抑制人的情感世界,过分压制社会实际技能的运用,制造出了一大批诸如“举孝廉,父别居。举秀才,不识书”式的平庸、无用之才,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教育体制使得大多数人都只知按部就班、因循守旧,不敢有自己的情感呼声和真实创造,这些无情的事实说明了,我们有必要汲取墨家教育思想中的科学精华,更好的塑造我们的教育对象。

    在新的历史时期,墨子的教育思想作为一种传统的教育资源,将给我们极大的科学启迪,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它,继承并不断充实、发展墨子的教育思想。蔡尚思先生认为,“墨家近于后代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意识形态偶然巧合,有助于我们现在的教育事业更好地借鉴墨子思想。科教兴国战略不仅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也更需要德才兼备的爱心奉献者。在一个信息发达的新型社会中,我们可以借用“他山之石”,不断发展完善我们的教育思想。这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也是整个中华民族前进的需要。

    基金项目: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0122147);陕西教育学院科研基金重点项目(2008KJ004)。

    参考文献:

    [1][清]孙诒让撰.墨子间诂[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王炳照主编.中国传统教育[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

    [3][英]培根著.培根随笔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

    [4]李广星著.墨子与当代教育[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7.

    [5]法兰克福汇报书籍出版社编.21世纪议事纲领[P].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

    作者单位:陕西教育学院中文系

    相关热词搜索: 墨子 略论 思想 教育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