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稽古与时雍:《尚书•尧典》开篇述义

    时间:2020-09-30 07:50:4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尚书》保藏着华夏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根本,为华夏道纪之大原。《尧典》篇首的概述,开头是帝尧稽古,结尾是黎民时雍,无异于说帝尧稽古最期望达到黎民时雍。帝尧稽古的同时,想的是时代问题。“观之以今,稽之以古”,搞清楚古今关系,会在阅读古书和思考时代问题的过程中给我们更多启发。

    关键词:稽古;时雍

    中图分类号:B222.2A008308

    “尚书”之“尚”,大致有两种解释:一说上古,《春秋说题辞》云:“尚者上也,上世帝王之遗书也。”① 一说上天,《尚书琁机钤》云:“尚者上也,上天垂文象布节度书也。书者如也,如天行也。”②“尚书”,如天之书,古代圣王法天出治之书。言“上古”者,取义于时间;言“上天”者,取义于空间。时空不可分,人也不能出离于时空,合而言之,可以认为《尚书》是一部记录人在上古时空活动的书。时空对人有极深的影响,而所谓民族,就是一群在特定时空中生活的人逐渐形成的共同体。上古世界诸种文明风貌不同,最初源于时空的差异,进而导致风俗政教有别。《尚书》保留的记载,上至唐虞,下至春秋早期秦穆公,前后一千多年的历史,沉积着华夏民族对中国时空及其相应生活方式的深刻认识,其中包藏着华夏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根本,为华夏道纪之大原。细读《尚书》,深入理解华夏民族的根,在如今中西之争的语境中,尤显重要。

    《尚书》,最初源自史官的记录,《汉书·艺文志》云:“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一国君主,言行会影响一国人,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君举必书,一是提醒人君自身谨言慎行,二是为后王镜鉴。由于君举必书,记录的文件自然很多,《墨子·贵义》云“昔者周公旦朝读《书》百篇”,可见当时篇目繁多,亦可见圣王修养。据《尚书琁机钤》的说法,最初孔子搜求的书,上至黄帝玄孙帝魁,下至秦穆公,共计三千二百四十篇。最后“断远取近,定可以为世法者,百二十篇”③。

    秦焚书后,《尚书》最早传自伏生,藏于壁中的百篇仅剩得二十八篇,后加入一篇民间献出的《泰誓》共二十九篇,即《今文尚书》,传承在惠帝与景帝之间。至景帝与武帝之间,鲁恭王刘余坏孔子宅得《古文尚书》四十五篇,除二十九篇与《今文尚书》基本相同外,还多出十六篇,皆由孔安国写正并作传。这部《古文尚书》因武帝时“巫蛊之乱”,未能呈送朝廷,转而保留在民间。积累于汉代的今古文《尚书》毁于“永嘉之乱”,由西晋而东晋,北方为胡人占据,中原文化基础几丧。值此民族危亡之际,豫章内史梅赜献出一部《孔传古文尚书》,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尚书》本子,不过这部书后来经清人考订是伪书。定此书为伪书,对这部《尚书》的伤害颇大,因为它不仅保留着《今文尚书》的基本面目,而且,那些清人以为作伪的篇章,与其说是对古书的钞缀,④ 不如说是对古书的提炼,是对保留在先秦古书中的华夏精神的重新汇聚。所谓“涣奔其机”,此书作者的基本用意,是在永嘉之乱后重续上古圣王根脉,赓续华夏文明道纪,继而在危难之时稳固华夏民族的根基。

    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将逊于位,让于虞舜,作《尧典》。

    郑玄、马融、王肃都说此序出于孔子之手,是对《尧典》的概括。“昔在”,追溯远古,远古王者多矣,孔子所见书亦不少,修《书》断自尧舜,为孔子独特见识。在这部讲述中国政教文明的典籍中,孔子为何以尧舜作为开头,至少应是我们阅读《尧典》的一个主要问题。“聪明文思”,相应于内圣,为德;“光宅天下”,相应于外王,为行。“逊位让虞”,为王权的传承,尧舜之间王权的传承为禅让,与双方的德行相关。

    典,《说文》云:“五帝之书也。从册在丌(jī)上,尊阁之也。庄都说‘典,大册也’。”最初的典特指五帝之书,《左传·昭公十二年》记“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所谓“五典”,即记录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帝政教之书。典字,甲文作,两手奉册于几上之象,圣王遗文,奉之高阁,以示敬重,后世奉行以为常道,故典引申为经。《尧典》,是记录尧的德行政教之典。

    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

    曰,发语词,周悦让认为“曰”字本与“《尧典》”相连,为“《尧典》曰”,所以真正的经文开始是“若稽古帝尧”,可备一说。参周悦让:《倦游庵椠记》,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第35页。 郑玄所注《古文尚书》及梅赜所献《孔传古文尚书》皆作“粤”,至唐改为“曰”,“曰”为“粤”的借字。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24页。 曰字平白,粤则审慎。《说文》:“粤,亏(yú)也。审慎之词者。从亏从宷(shěn)。《周书》曰‘粤三日丁亥’。”徐锴云:“凡言粤者,皆在事端句首,未便言之,驻其言以审思之,《书·召诰》‘粤三日丁亥’是也。心中暗数其日数,然后言之,其声气舒亏,故从亏,会意。”所谓“粤三日丁亥”,即斋戒诚心,口不妄言,敬慎静待三日至丁亥日的到来。观粤字从宷,宷即审的本字,宷从宀(min)从釆(biàn),釆为分辨,与“平章百姓”之“平”通。从宀从釆,意思是说在内部或内心加以辨析。粤字又从亏,象气之舒,气之舒就是言语。故粤字之义,当是经过长时间慎思明辨之后准备开始说话。这就是《尧典》同时也是《尚书》开篇的语境,表明下面要说的是经过审慎思考并充满敬意的话。

    “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这句话有断句的问题。一是“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考之于古,帝尧称之为放勋。如此,考之于古者是写作此篇的史官,上古史官实为掌握当时最高文明之人,后来诸子的学问皆渊源于史官。 文意平实。还有一种读法:“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则稽古者为帝尧(不过仍系史官之记录),马融、郑玄及《伪孔传》皆如此读,王鸣盛:《尚书后案》,顾宝田、刘连朋点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页。 其义或更长。若是顺的意思,稽是考察,稽古是说考之于古。《尚书》本身属稽古之书,而稽古所追溯到的最古帝王尧帝,呈现给我们的第一个印象仍是在稽古。这个稽古与我们如今所谓的考古不同,此处的稽古为顺考古道,是对古代治法的稽考。“周公旦朝读《书》百篇”,属此类稽古,唯其能稽古,才能为当时的周代制礼。换句话说,稽古是为了御今,御今则须稽古。《尚书·兑命》中,傅说曾对高宗说:“事不师古,以克永世,匪说攸闻。”稽古与御今,其中有古今变化的张力在,古法能否今用,进一步说涉及改制与变法,乃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大问题。孔子曰:“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礼记·中庸》),明言变古。如何摆正稽古与变古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理解稽古的涵义。

    相关热词搜索: 尚书 开篇 与时 尧典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