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道德承续视域下先秦儒家友善美德的创造性转化研究

    时间:2020-10-05 07:52:0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自古就是一个崇尚德治的国家,传统友善美德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道德承續的视域出发,对先秦儒家“友善观”及友善美德的基本含义及思想内容加以具体阐述。从道德承续的角度,追溯其演化的轨迹,讨论先秦儒家对前人友善美德的创造性转化,继而结合当今社会中儒家友善观和友善美德所遇到的现实困境,探讨先秦儒家友善美德的现代价值和意义,从承续到转化这一过程的完美飞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

    关键词:道德承续 儒家 友善观 转化

    中图分类号:G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4-0122-02

    一、道德承续简述

    道德承续建立在道德的客观真实性之上,道德的具体内容细节会因为时代、社会形态和民族地域等而呈现差异,然而在个体呈现和社会组成方式上却有沿袭和共通之处。无论是识文断字的知识分子,又或是目不识丁的市井百姓,虽然并非每个人都能够对于道德有理论性的见解,但是每个人都会在自觉或者无意识的行为中去追求道德和应用道德。处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道德,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能够逐渐留存一些相对恒定和共通的内容,因此在逻辑上道德是具备可承续性的,道德承续的概念由此衍生出来。客观而言,道德的承续是一种伦理现象。通过家教门风,社会风俗习惯,又或是宗教信仰的推广等等途径,许多为世人所坚持和推崇的道德内容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这即是道德承续的基本含义。道德承续基本内容包含前人的诸如伦理精神、价值取向以及道德规范等道德范畴的内容。其主体自然也就是道德的主体,即是个体以及个体与周遭之间各种层次之间的关系总和。然而道德的承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道德,它的标准来自于现时和现世意义,其原动力是当下时代对于社会价值和时代精神的需求。因此,道德承续的立足点在每一个历史以及现时的当下,在对前人的精神进行筛选和沿袭过程中借古喻今,继往开来,发展出为今人服务和适合今人的道德体系。

    二、先秦儒家友善观及演化

    (一)儒家“友善观”的基本含义及思想内容

    1.基本含义

    对于儒家的“友善”观而言,从字面意义来进行破题,即是“友好善良”的缩写,其基本内容涵盖“如朋友一般的善良”。在儒家文化的背景里,它有两个层次的基本义:其一为 “善兄弟为友”,此以亲缘关系为前提,强调兄弟之间,尤其是兄长对胞弟应该保持着“友爱、和善”的基本原则;第二个层次即是 “同志为友”或“友其德”,把人际关系从亲缘关系的兄弟进行推而广之,强调“友善”存在于朋友之间,是用“善”获得相交的那些朋友。儒家体系中,以此两个基本义为基础,既包含但又超越,更加侧重于普遍社会实际中人际关系的“友善”,即“以善相友”。其具体表现出两种理解层面:交往行动和交往氛围,即行动上的友善和社会关系的友善状态。存在于人际关系之间的友善,是基于人际的行为互动所体现的,发起者的“善”的行动引起了接受者的“善”的回应,如此连锁反应从而体现营造出社会关系的“友善”氛围。更进一步的是,儒家关注到在发起者的行为友善中,其“友好”姿态所体现的是“内善”,也就是“内善而外友”。一个人“友善”是道德修养和品质的综合体现,达到“知行合一”——心存善意而外显友好,是儒家所推崇的人格状态。这样的内涵体现了儒家“友善观”的成熟状态,具有稳定而持久的思想基础和影响。

    2.思想内容

    先秦儒家的友善观在本质上是价值观的构建,主要针对的是每个个人如何处理与自我的关系,继而推广到与其他人、与群体(也即是社会)、与自然这样逐步扩大且递增的关系范围。友善观提倡的“和睦”是具有普遍意义和博爱性质的价值要求,涵盖了个人对群体、对自然、对万物的体察和关怀。具体而言其内容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核心内容——人际友善。先秦儒家友善观的核心内容为人际友善,主要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交往,其宗旨推崇友好善意的人际交往。如何和谐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从朋友之间到陌生人之间各个层次范围的关系,其内容探讨贯穿了先秦儒家整套道德伦理体系,包含许多实践方法论,处事原则等内容。

    首先,个体的心怀善念是人际友善的必要前提,关于如何常怀善心,摒除自我欲念的干扰,先秦儒家提出了“持中”这一重要概念和方法论。在他们的观点看来:任凭周遭的环境如何变换,本体自我如何对待和处理周遭事物都不可主观上带有偏见和情绪,始终维持从先天而来的善念,不为外界所动。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中,自我善良的心性得以很好地维持,从而由内而外体现出善行。

    其次,忠恕之道是人际友善的基础要求。忠恕之道可以追溯到先秦儒家的仁爱体系,可以说是人际交往的首要原则,体现了宽厚对人的伦理精神。“忠”是讲人在群体中,如果自己想要的东西,也需尽己所能和努力帮助别人实现。它建立在自立的根基上,从心出发得“为人”,是儒家“助人为乐”友善精神的表现。“恕”从“忠”的反面前提出发,即是自己所不想的东西,体察到别人也极可能不想,从而不强加诸他人。其中蕴含了由己意推及到他意的忖度过程,展现了道德主体对于自我之外不同想法的包涵与担待,充分体现了先秦儒家友善观中宽厚待人的伦理价值。

    再次,谦让礼敬是具体交往过程中人际友善的基本原则。恭敬的本质在于对于他人行为、人格、思想观念的尊重。而礼让是建立在合礼仪的前提下所体现的谦让,重点归结在“让”一字,先秦儒家提倡“和为贵”,礼让即是其具体的现实表达,礼让行为是道德主体对于自我的约束和控制的结果。谦让礼敬原则强调:自我在面对处理人际复杂矛盾冲突时,能自觉地对于自我言行加以约束。从“友善观”上来讲:谦让礼敬体现了人际交往原则中的尊重、宽容和礼貌。

    (2)重要内容——兼善天下。在人与社会关系的层面来看,先秦儒家友善观提出了“兼济天下”的重要内容。儒家对于自我与国家社会的关系相当重视,认为个体组成了社会关系,个体无法完全脱离关系的总和而独立存在。因此,在先秦儒家看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自我友善关系建立之后,为更多人,为社会国家进步贡献自我的力量,是“至善”的表现。

    (3)外在延伸——代际友善。代际友善即是在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生态友善,体現了先秦儒家仁爱万物的核心思想。作为友善观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人际关系的拓展。人与自然的相处,本质来说是人际间利益链接的外显反应。因此,代际友善对现时生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要求,同时超越了现时,关爱到了未来的个人生产发展,是儒家友善仁爱的价值取向较高境界所在。

    (二)儒家“友善观”的演化

    儒家的“友善观”自孔孟以后,才正式确立了内容和具体所指,其演化由内及外,以小见大。首先,“友善”的主体由血缘至亲过渡到没有血缘关系的朋友。先秦儒家在“兄友弟恭”的基础原意上,将“友”的指代独立出来,特指没有血缘关系的“朋友”,体现了儒家友善观在演化过程中,对于朋友关系的独立性的确立。其次,儒家的“友善”强调:志同道合方能为友。类比西方亚里士多德的相似理论,儒家的友善观对于朋友之间的友善,侧重于因善而友,从善出发而结为友,并非是因为“友”而生出的善。再次,先秦儒家对“友善”的层次和内容进行了扩充。从友善,发展到与人为善,人人相善,至更高境界的物我相善。体现了先秦儒家对于友善美德创造性的转化,从狭义的朋友之道演化为普适意义上的准则,朝向普遍的社会人际层面发展。

    三、儒家“友善”美德的现代价值重建

    (一)现代巨变和儒家“友善观”的现代困境

    近代中国从物质、制度、文化各个层面,由于外来文明的巨大碰撞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变革和更替。从历史观出发,儒家友善观受到巨大冲击,其主要来自于政治和经济层面的影响。政治意识形态的波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儒家友善观所沿袭下来的人际关系,而经济因素的入侵挑动了个人欲望的迅速膨胀。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本质上的“生存竞争”“丛林法则”促使着人际联系趋向利益和物质,“友善”被冲击。而从理论出发,儒家友善观的被冲击也是其在此时间节点上的现代性困境。现今的时代易变且短暂,而儒家友善美德的营造,经过根本上的动摇之后,重建人际信任的过程需要时间和空间。

    (二)儒家友善美德的现代价值

    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前进,儒家友善观的本质价值逐渐得到凸显。从友善观中的个人、社会、国家和自然这四个基本层次出发,诠释出的现代意义和价值,仍具有极为强大的生命力,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个人层面——人际关系的优化:现代社会有别于传统的人际关系在于,血缘关系逐渐被淡化,人际交流的范围延伸到更为广阔的公共空间,与陌生人的交集愈发必然和必需。在如何处理亲缘和陌生人的关系时,实际生活里常见的是走向两个极端,要么是“亲友人,远生人”,要么是“亲生人,远友人”,这两种状态均反映了友善观的缺乏。现代社会人际关系中更需要我们心怀善念,于日常生活中贯彻善行,提高个人修养,加强人际情感交流,优化人际关系。(2)社会层面——和谐社会的构建:儒家友善观的社会层面的内容无疑契合了当下“和谐社会”构建的精神内涵,对于目前社会上许多不良的风气和行为,根本解决之途在于个体心态的改善,友善观的倡导有助于每一个个体的善念,从而消除社会的不正之风,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3)国家层面——国泰民安的实现:儒家友善观在个体和国家的关系上有许多阐释,对于现今国家安定富强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它能帮助政府往友善型政府转变,政府友善人民,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念,为民众营造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4)生态层面——人与自然的和谐:儒家的友善观推而广之,其仁爱最高的境界在于对万物的博爱,现代社会由于高速发展,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微妙动荡,备受考验。经历磨难,人们愈发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和必要。友善观对待万物的仁爱态度很大程度上能够修补和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唤起人们心中对待万物、对待自然的善念,从而促进两者的和谐。

    参考文献:

    [1]段江波.友善价值观:儒家渊源及其现代转化[J].社会科学,2015(4):139-146.

    [2]张瑜.儒家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5.

    [3]林彩展.先秦儒家友善观的德育价值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

    [4]谢新裘.先秦儒家友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

    [5]熊文洋,朱方长.浅析儒家友善观及其现代价值——以《论语》为基础[J]. 改革与开放,2016(14):116-117.

    [6]李建华,冯丕红.道德承续初探[J].道德与文明,2014(5):28-33.

    责任编辑:于蕾

    相关热词搜索: 儒家 友善 视域 先秦 创造性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