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高慈善组织的社会公信力

    时间:2020-10-24 07:59:1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现代慈善事业的快速发展,慈善组织的社会公信力备受人们关注,已然成为影响慈善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郭美美微博炫富事件”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热议。慈善组织的社会公信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足以引起慈善业内对公信力建设问题的深刻反思。

    社会公信力是慈善组织赖以成长的土壤,关系到慈善事业的发展前途。一个组织只有具备诚信的形象和良好的社会声誉,才能得到捐助者、受益者、合作者和公众的认可、支持而茁壮成长。反之,就会丧失公众的信任,延缓发展进程甚至走向衰败。

    影响慈善组织社会公信力的因素有很多:首先是慈善组织内部治理结构的合理性,以及与此相关的内部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资金使用和监管的规范,员工责任感和专业技能的提升等等。完善慈善组织的内部治理结构,就要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逐步推行决策、执行和监督分离的运行机制;实行阳光运作、规范管理,进一步提高慈善组织的社会公信力和透明度。

    一、慈善组织治理结构和公信力的相关概念

    所谓治理结构,是为了达到组织治理的目的而设计的组织架构,主要由权力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组成,形成各自独立、权责明确、协调运转、相互制衡的体制和机制。

    公信力是指慈善组织使公众(包括慈善捐助者、受益者、合作者、志愿者等)信任的能力和所受到社会舆论的评价。

    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不同于政府,政府可以依靠强制力;也不同于企业,企业可以依靠营销手段。作为社会组织,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展现,需要依靠将接收的捐赠款物向社会做多元交代(包括财政交代、政治交代、专业交代、服务交代和行政交代)以及组织公信力评估来完成。在公信力评估中,规范的治理结构是保证组织的主要管理者不损害公众利益的重要支撑。

    慈善组织要增强社会公信力,必须完善内部的治理结构,必须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必须施行规范和高效的管理方法。

    二、完善慈善组织内部治理结构的具体做法

    (一)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

    慈善组织是民间组织,其章程是组织一切行动的法则。应依照章程要求,建立以章程为核心的内部管理制度,健全理事会制度和换届选举制度,完善民主决策程序、财务会计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以树立一定的社会公信力。

    一个具有国际标准的理事会对于非营利组织的使命、监督、资源以及对外沟通负有全部的责任,标志着这个非营利组织的诚信度和透明度。在一个典型的国际标准的非营利组织中,理事会的构成情况通常如图1所示,从中可以看出组织内部的主要职能和关系。

    《大连市慈善总会章程》(以下简称《章程》)于2004年10月5日经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经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核准生效。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大连市慈善总会先后在2007年3月30日的一届三次理事会、2010年9月21日的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对其章程进行了修改,为指导总会规范管理、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依照《章程》要求,总会健全了理事会领导下的会长负责制。会长是组织的法人,由德高望重的退休老领导担任,而不是由在职领导兼任;慈善组织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社会团体,没有行政编制,不依靠政府财政开支,完全依法管理运营,民政局是其业务指导和监督部门。这几点表明了组织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独立性,在治理结构上具有先进性,顺应了我国民间组织发展过渡时期由官到民的必然趋势。选拔有社会声望、热心公益事业、具有奉献精神的人组成理事会,设立监事会,并在组织内部设立顾问委员会和议事的各专业委员会。治理结构如图2所示:

    组织最高权力机构是会员代表大会和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在会员代表大会和理事会(常务理事会)闭会期间,重要工作由会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实行会长负责制;办事机构的日常工作、人员聘用及其他事物等则由秘书长行使职权。此外,《章程》还规定了其他重要事项。总之,慈善组织的一切工作原则都从《章程》出发,使慈善行为有章可循。

    (二)推行决策、执行和监督分离的运行机制

    正常情况下,会员代表大会每五年一次,理事会(常务理事会)每年一次,难以完成慈善组织繁杂的日常工作任务。这就要求推行日常决策、执行和监督分离的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首先,会长办公会是日常工作的决策机构。

    会长办公会的职责是贯彻执行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决议;制定本会工作制度,组织实施年度工作计划;决定副秘书长及各部门正副职的任免事宜;研究日常工作中需要集体决定的事项。会长办公会每月召开一次,由会长、驻会副会长、秘书长组成。会议由会长或者受会长委托的副会长主持,轮流吸收不驻会副会长参加。这为不驻会的副会长参与慈善组织的重大决策提供了方便,也有利于发扬民主精神,广泛听取意见,从而实现组织的科学决策。

    第二,秘书长办公会是日常工作的执行机构。

    秘书长办公会负责管理组织的运作,包括募捐与项目、财务和行政、人力资源,宣传联络以及慈善产业运营等。通过秘书长办公会制度,加强秘书长对各部门工作的管理、协调,同时也便于各部门的交流沟通。秘书长办公会原则上每周召开一次,由秘书长主持,通报和研究各部门工作执行情况,参会人员包括各部门部长及相关人员。

    第三,监事室是慈善组织的监督机构。

    设立监事室,加强慈善组织内部的监督力度。总会理事会决定监事会主席驻会,并设立监事室,配备专职内审人员,负责各项资金、经费使用的稽查和内部审计工作,随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和纠正。这样既加强了组织日常对资金监管的力度,也增加了善款使用效度和透明度。

    综上所述,在日常工作中,会长办公会是决策机构,秘书长办公会是执行机构,监事室是监督机构,即会长办公会负责治理,秘书长办公会负责管理,监事室负责监理。这种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分离,既能使各机构各司其职,又建立了相互约束的内部监督机制,从而有效保证组织工作顺利开展。

    (三)实行阳光运作,规范管理

    大连市慈善总会自成立以来,一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国务院《基金会管理条例》和本会《章程》的规定,秉承“发动社会办慈善,办好慈善为社会”的宗旨,实施“募捐社会化、项目专业化、财务透明化、宣传立体化”的工作机制,在业务范围内发展慈善事业,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各方面工作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 募捐有办法。制定《大连市慈善总会资金管理办法》、《大连慈善基金会慈善公益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了应急募捐机制和长效募捐机制。在募捐活动中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募捐同时保护捐赠者的合法利益,严格按照捐赠协议约定使用捐赠财产,这样也激发了企业和爱心人士慈善捐赠的积极性。截至2011年6月底,总会共募集善款(物)13.04亿元,目前建立慈善基金115支,规模7.1亿元。

    * 项目有方案。总会在助学、助医、助老、济困、救孤、紧急救援、农民工援助等七个方面,先后开展了28个长期救助项目,42个临时救助项目。每个项目都要按照项目方案的要求逐步落实完成,并及时向公众和捐赠者提供资金使用的专项财务报告。现已拨付救助款物11.26亿元,使200余万人受益。

    * 财务有制度。制定了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和透明的审计制度,出台了“监事会管理办法”,明确了“监事室职责”,设立监事会进行内部审计和财务监督,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可靠。对于“3·4风暴潮”、“5·12汶川地震”等突发性重大捐赠事件还进行专项审计,保证了善款善用。

    * 宣导有体系。对信息发布有公示制度和发布体系。随时通过组织网站、会刊,不定期发布接收、发放捐赠款物,以及组织参与救(援)助和公益活动的情况;定期公示组织工作年报、财务收支和项目运转等情况,使对公众的宣传和引导工作形成体系,以接受公众(舆论、群众、社会)的监督。

    * 结果有评估。定期进行调查研究,对自身建设和项目运行都要有一个阶段性的评估,积极改善行政管理、专业服务的工作水平。

    * 参与有组织。公众参与是提高慈善工作效率和完善社会监督的有效方式。慈善义工组织是公众参与慈善事业的重要平台。随着慈善影响力的日益提高,广大市民纷纷加入慈善义工组织,义工队伍得到蓬勃发展,由当初的810人发展到43.9万人,成立义工站/队1032个。

    健全的治理结构,科学的管理体系使大连市慈善总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得到了社会的信任和肯定,也由此获得了很多荣誉,先后被授予“3·4风暴潮”抗灾救灾特殊贡献单位,省、市“雷锋号”先进集体,全国社区志愿者先进单位,促进中国公益事业发展杰出贡献奖等荣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市慈善总会义工分会及慈善义工个人分别于2005年、2008年被国家民政部授予“中华慈善奖”;大连市慈善总会和下属的义工分会分别荣获了2006年度“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

    三、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提升组织公信力的相关建议

    多年来,在完善慈善组织内部治理结构方面,虽然进行了有益探索,也取得了良好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需要深入研究和有待改进的问题。主要有:

    首先,从理事组成上看,理事会人数多,属于“荣誉性理事会”(理事会从功能上可分为“荣誉性理事会”和“运作性理事会”。荣誉性理事会主要聘请社会知名人士,是扩大基金会影响力、树立社会公信度的一个有效途径。运作性理事会不仅仅局限于产生名人效应,而更注重为基金会解决实际问题)的构建方式,优点是能够提高慈善组织的社会影响力,但缺点是人数较多,不易于充分发挥理事对组织科学决策的作用。一个慈善组织设立理事人数的合理范畴,还需要在实践中研究和探寻。再从职业和专业构成上看,决策和执行层面都缺乏慈善行业的专业人才。这会影响到组织决策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另外,由于各专业委员会的职能与理事会的治理结构设置结合还不够紧密,导致专业委员会流于形式,局限于开一次年会,其资源未能激活,造成了浪费。

    针对上述问题,对进一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升组织公信力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慈善组织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优化理事会结构。从理事会的职能出发,先建立健全决策机构,再选任理事。

    其次,在治理结构中,要逐步调整人员构成,吸收专业人才。这有助于提高理事会决策能力、执行能力和组织公信力。

    第三,参照国际慈善组织的发展趋势,依靠专业性机构对慈善机构实施监督管理,两者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强化组织内部管理培训建设,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从而积极验证自身的公信力。

    在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全社会公民意识日益觉醒的今天,慈善事业备受关注,新的形势对慈善组织提出了新的挑战,慈善组织要顺应新形势,把挑战转化为机遇,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民政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年)》提出的新标准,立足自身建设,勇于探索创新,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增强组织公信力,让公众放心,让社会满意,从而为创建公平正义的慈善事业发展环境做出贡献。

    相关热词搜索: 公信力 治理结构 慈善 完善 提高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