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券商IPO再开闸

    时间:2020-11-10 07:51:4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券商扩大资本规模的同时,仍亟需发展创新业务改善其资产及收入结构,提高抵御市场波动的能力

    停顿五年之后,券商IPO重新启动。

    6月30日,光大证券拟发行5.2亿股的首次公开募股(IPO)申请顺利通过中国证监会发审委的审核。待核准批文、发行程序之后,其将正式登陆A股市场。至此,光大证券有望成为继中信证券之后国内第二家IPO上市的券商。

    根据光大证券预先披露的招股说明书,公司本次拟发行不超过5.2亿股。业内人士预计,以光大证券2007年每股收益1.68元和A股市场券商股13倍-16倍的市盈率粗略估算,本次募资额应超过100亿元。

    排在光大证券身后的,还有一长串券商名单。它们有望紧随光大证券陆续实现IPO上市。

    在沪深股市接连大幅下跌的背景下,启动光大证券这般超百亿的大盘股IPO,显然并非最佳时机。但另一方面,对“靠天吃饭”的中国券商而言,2008年也可能是数年内可预见的惟一的时间窗口。

    “从当前的市况来看,今年不上,明后年的机会就更少了,对于现有水平的券商,IPO的窗口只出现在牛市后期。”中国证监会的一位人士说,“说不定明后年就又要开始券商综合治理了。”

    对排队等候的券商而言,此时上市乃抓紧时机扩大资本规模之良策。“但钱来了是不是能够继续生钱?会不会因为市场波动而引发下一轮风险?监管层应该仔细考虑,如果上市的不是能够持续发展创造利润的行业,对于证券市场并没有好处。”一位券商高管直言。

    从目前券商的业务收入结构看,包括已上市的八家券商在内,经纪及自营等传统业务仍占绝大部分比重,其利润极易受市场波动影响——此轮熊市中,部分有望上市的券商2008年中报已有亏损之虞;而能够脱离市场波动创造利润的创新业务一直未开展。

    这提醒券商在扩大资本规模的同时,仍亟需致力于内部建设,发展创新业务改善资产及收入结构,提高抵御市场波动的能力。

    “剩者”光大

    去年以来,招商证券、华泰证券、光大证券、西部证券一度被视为券商IPO上市“第一梯队”竞跑者。不到一年的赛程,伴随着对手的相继受阻,光大证券以瑕疵最少而得以抢先撞线。

    今年4月中旬,《财经》记者获悉,光大证券、招商证券和西部证券几家券商已进入证监会发行部内部会议程序。而华泰证券因控股联合证券涉及同业竞争问题,IPO进程暂时受阻。

    2006年,华泰证券出资7亿元控股联合证券,持有其70%股权。根据2007年底证监会颁布的《证券公司设立子公司试行规定》,券商与其子公司、受同一券商控制子公司之间不得经营存在利益冲突或竞争关系的同类业务。若证券公司已通过设立、受让、认购股权等方式控股其他证券公司的,应当在该规定施行之日起两年内避免同业竞争问题。

    今年7月2日,接近华泰证券的人士告诉记者,华泰证券目前正根据证监会的规定,本着“保证华泰证券以外的小股东利益不受损害”的原则对华泰证券、联合证券部分冲突业务进行内部整合。其“同类业务竞争”问题将于近期上报监管层审核。上市工作有望于审核后重新启动。

    华泰证券掉队后,东方证券亦因2005年的财报亏损问题而搁置上市事宜。根据新会计准则,东方证券对其三年财务报表进行追溯调整,将2005年亏损3168.55万元调整为盈利。知情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对这一调整,监管层既未认可,亦未否决,但“既然有问题,就得让没问题的其他券商先上了”。

    进入5月,首单竞选者圈定在光大证券、招商证券、西部证券三家之中。

    招商证券本是五家IPO券商中,准备最早、上市呼声最高的一家。2007年6月16日,招商证券即披露其准备首次公开发行上市股票,正接受高盛高华、瑞银证券的辅导。出乎意料的是,此后的招商证券,步入漫长的静默期。

    知情人士告诉《财经》记者,招商证券IPO受阻源于两大障碍。

    一为法律障碍。招商证券股东中招商局为注册于香港的公司,按照规定,该股东为境外股东,遂致招商证券有“合资公司”之嫌,不符合证监会关于证券公司上市的相关规定。

    二为监管障碍。2007年12月26日,招商证券以63.2亿元的天价拍下金信信托持有的博时基金48%股权,加之此前其拥有的25%股权,招商证券共持有博时基金公司73%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知情人士称,当时巨资买入博时基金,招商证券曾向证监会作出承诺,答应在上市时退至49%的合规范围。根据证监会《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办法》规定,基金管理公司股东的出资比例,按主要股东最高出资比例不超过全部出资的49%。

    世事难料。2007年底,博时基金管理资金总规模高达2500亿元,公司管理费收入逾30亿元,净利润10亿元。及至今年一季度市场大跌,博时基金资产管理规模减至2000亿元左右,缩水20%。

    “招商证券现在很尴尬,不卖的话,不符合监管要求。卖的话,当时每股131元的价格,现在100元都难以卖出去。即便卖得出去,作为大国企,高买低卖也是不允许的。”知情人士称。

    行至6月,上半年即将结束的关键时刻,领跑券商仅余光大证券、西部证券两家。

    西部证券设立于2001年,注册资本10亿元。目前在陕西、上海等地拥有34家证券营业部和20家服务部。虽然各方面业务在行业内均不突出,但自成立以来,西部证券已连续六年保持盈利。

    西部证券一位高管称,“一直盈利是因为我们自营控制得很好,基本没有亏损,成本控制也很好。”至于投行业务,“我们刚刚起步。”

    “如果西部证券拿下第一单的话,不能服众。一个依靠自营生存的券商怎么会成为行业标杆呢?”一位竞争此轮IPO的券商高管称。

    相形之下,无论财务状况还是股东背景,光大证券的出线更可以理解。光大证券拥有76家营业部、18家服务部。2007年,其净利润46.86亿元,每股收益1.70元,每股净资产3.45元,多项指标排名位居业界前10名。中国光大集团和中国光大控股有限公司分别持有其40.92%和39.31%股权。

    从借壳到IPO

    与一年前风生水起的券商借壳潮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目前诸多酝酿上市的券商中,除目前陷入借壳困境的广发证券和仍在缓慢推进的西南证券,几乎全部将上市路径选择为IPO。

    一位券商人士坦言,如果业绩达到三年盈利的要求,现在都会选择采用IPO的方式,因为借壳的不确定性太大,信息保密难以控制。据《财经》记者了解,目前监管层亦鼓励券商采用IPO的方式上市,对新出现的券商借壳将不会批准。

    目前,国内券商上市的公司已有八家,除此前上市的中信证券(上海交易所代码:600030)和宏源证券(深圳交易所代码:000562),2007年共有六家券商上市,其中有国元证券(深圳交易所代码:000728)、长江证券(深圳交易所代码:000783)、国金证券(上海交易所代码:600109)、海通证券(上海交易所代码:600837)、东北证券(深圳交易所代码:000686)等五家券商通过借壳上市,另有一家太平洋证券(上海交易所代码:601099)则是以既非借壳又非IPO的离奇方式实现上市。

    这些券商通过对壳公司的重组,并同时解决壳公司股改问题,借道股改政策的便利,从而实现一步踏入资本市场的目标。但几乎上述所有券商借壳案例,都会在资本市场掀起波澜,其中以太平洋证券尤甚。

    太平洋证券原为云南证券重组而来,偏安云南一隅,此前并不为业内所熟知。2004年、2005年分别亏损1623万元和2亿元,2006年才盈利。但2007年最后一个交易日却悄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并启用新的股票交易代码。

    太平洋证券通过与云大科技(上海交易所代码:600181)股东换股而上市。这一路径既非新股发行也非借壳,因为新股发行要通过发行部和发审委。借壳上市涉及重大重组,需要重大重组审核委员会的审批,从使用新的股票代码来看不属于借壳,但又达不到IPO标准。

    更加蹊跷的是,太平洋证券挂牌是由证监会办公厅向上海证券交易所发文。目前已被“双规”的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王益,即与太平洋证券的蹊跷上市有关。围绕其上市的争议至今未息。

    广发证券借壳S延边路(深圳交易所代码:000776),目前因广发证券原总裁董正青涉嫌在其中有内幕交易罪而搁置。董正青在广发证券借壳中,向其弟董德伟、同学赵书亚泄露消息,使董德伟、赵书亚非法获利4000余万元,目前董正青仍在押,等待最后宣判。

    在其余借壳案例中,其壳公司在二级市场也多有异动表现。之前最明显的是西南证券欲借壳的*ST长运(上海交易所代码:600369),在停牌一年后,其股价连续出现42个涨停,目前这一借壳仍未有新进展。

    据了解券商借壳审批流程的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首先是券商与壳公司接触,达成协议的末期要咨询证监会的上市部、机构部及交易所相关部门,随后由机构部出具监管无异议函;然后转入股改程序,由证监会股改办批文,其间要由证监会主要领导签字。在进入股改办程序中,壳公司方能召开股东大会并停牌,随后进入各部门的例行签字,最后由办公厅下发文件。

    该人士表示,壳公司停牌前需要审批的流程很多,知道借壳事宜的人员也很多,内幕交易的避免相当困难。再者,借壳上市规避了严格的上市监管程序,也不利于投资者认识券商的经营性风险。

    期待创新业务

    无论是借壳还是IPO,对券商而言,更关键的问题并非融资方式,而是改善资产、业务结构,摆脱“靠天吃饭”的痼疾。事实上,去年10月来的一轮熊市已令众多券商狼狈不堪。

    市场人士表示,此番选择6月30日作为光大证券IPO过会日,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一旦拖过7月,IPO申报材料将需补充中报,为一再拖延的券商IPO增添更多变数。

    “今年的市场背景下,预计多数券商半年报不会太理想。”海通证券证券信托行业分析师谢盐表示,上半年A股大幅调整,多数券商自营业务由去年的盈利转为浮亏;股市持续下跌、交易量锐减,券商经纪业务也将比去年同期萎缩30%;一些大型IPO项目的减少也令一些大型券商投行业务下滑严重。

    从目前看,经纪、自营、投行传统的三项业务仍然是券商收入的主要来源。根据光大证券一份报告数据,2007年,整个证券行业经纪业务收入为1641亿元,自营业务收入为1185亿元,投行业务收入为138亿元,而资产管理业务仅为45亿元,经纪、自营、投行三项业务占据了绝大部分比重。

    好景不长。今年上半年,沪深两市成交量为1.13万亿股,成交额16.79万亿元,和去年下半年环比下降24.02%,同比下降近三成;沪深两市IPO融资总额同比下降了41%。券商行业的经纪、投行业务收入大降已属必然。

    市场下跌,最受考验的还属券商的自营业务。据光大证券研究报告,八家上市券商在一季度的自营收入合计同比下降49%。一家券商的交易与衍生产品业务部负责人表示,目前券商自营操作方式与基金非常相似,规模上是由于公司根据自身净资本规模,设定一定的比例,但由于投资亏损是亏公司的钱,所以比基金要谨慎得多。

    但对那些自营规模较大、经纪与投行业务又不强的券商而言,上半年出现亏损完全有可能。

    目前已经上市和计划上市的券商中,2007年,自营收入占整个业务收入比重最大的是东方证券。东方证券2007年投资净收益30亿元多,其中绝大部分为自营收益;2007年,东方证券共实现30.66亿元投资收益和19.88亿元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其中自营业务为主要来源,二者合计对税前利润的贡献超过80%。

    知情者向《财经》记者透露,东方证券为了做足利润上市,去年的投资收益全部体现为利润,而今年其自营投资损失较大,东方证券的半年报可能不会好看。

    也有部分券商在自营方面控制得较好。国泰君安、国元证券等均在本轮下跌较早就大幅减仓,从而部分避免了损失。

    除了上述三项传统业务,券商在创新业务方面乏善可陈。

    经过三年券商综合治理及一波牛市行情之后,各家券商的净资本规模积累迅速,尤其是已经上市的八家券商。截至2007年末,目前计划上市的券商净资本(除西部证券)都在50亿元甚至100亿元之上,中信证券和海通证券的净资本规模已经分别达到超过400亿元和近350亿元之巨。 理论上,这为券商开展创新业务提供了净资本空间。

    但是,“目前证监会同意开展的创新业务少得可怜,最终利润中的很大一部分还是要靠市场行情。”一位券商高管说。

    以目前国内券商的领军者中信证券为例。从2006年开始上一轮牛市里,中信证券仅仅获得了直投业务以及委托理财业务的牌照,并无其他创新或者避险产品推出。整体来看,券商资产管理业务规模尚小,直投业务也仅有中金、中信两家券商得以获批试点操作。融资融券业务、股指期货业务仍在等待政策开闸。

    对于监管者来说,推出任何创新产品都有非常大的风险,除了市场风险,还要考虑社会风险,因此求稳成为重要的监管理念。加之当前美国次贷风波有愈演愈烈之势,对于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防范更是监管重点。

    国泰君安证券业分析员梁静表示,券商上市仅是促进其更加规范化发展,融资之后是为了开展新业务,从长期看,通过创新,改善资产、业务结构是券商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关热词搜索: 券商 再开 IPO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