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高处不胜寒:凶险迭出的空中侦察摄影

    时间:2020-12-15 07:53:5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空中侦察摄影:冒险家创造的新型武器

    据最近从美国的中央情报局传出来的一则消息称,曾一直在朝鲜某港口存放的将近30颗水雷失去了踪影。能打探到这类消息的并不是人们意念中的007般神通广大的特工,而是老掉牙的空中侦察机加照相机。

    与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国家运程和战争胜负的空中侦察照片比起来,一般的艺术照片的价值只能算做是儿童读物里的插图。当然,从另一个侧面讲,为了照一张有价值的这类照片所花的代价,也是任何个人所承担不起的,弄不好即使把命搭上也不为过。此类摄影绝不同于我们过去所熟悉的航拍,这可是驾着涂有军徽的侦察机深入他方领空的间谍行动,把你打下来让你一点脾气都没有。

    大家也不要误以为空中侦察摄影是自上个世纪初飞机发明以后才有的新鲜事。事实上,在上上个世纪后半叶,也就是1870年间的普法战争期间,善于冒险和爱琢磨新玩意儿的法国人就已经利用气球从事空中侦察普鲁士军队的动向了。虽然法国在这次战争中以败北而告终,但毕竟创造了一个率先将照相机搬到了天上的纪录。

    从纯粹的军事角度讲,空中侦察要比平面侦察有效得多,如果要是再能够把这个结果用照相机记录下来,其价值更是难以估量。居高临下的观察能够轻而易举地了解敌人后方的情况,尤其是处于防守状态一方的防御纵深、重型武器的配置、指挥机构的可能所在地、援兵的前进路线等等,都可以通过空中侦察摄影的方法加以掌握。能为在千里之外做出决策的最高军事指挥人员提供有力的依据。

    所以说,当1860年照相机刚刚进入到实际应用阶段后不久,人们就急不可待地将这个笨重的家伙带到了气球上。结果证明,空中侦察摄影确实有效,只可惜当时的热气球远不是理想的运载工具,怎么办?人们此刻对飞机这东西还不敢奢望,这种像鸟一样的东西往往只会出现在科幻小说的插图里。不过此时已处于空中侦察摄影的前夜,而黎明即将来到。

    在人们持续埋头钻研了将近45年以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还是在那块多事的土地上,用于作战的飞机开始布满天空,可以想象,有些人在空中扣动机关枪扳机的时候,另外还有一些人还在不停地按着照相机的快门,虽然是操纵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但他们却是为了获取同样一个目的,即——赢得战争的胜利。

    当时在空中照相的人主要是为了两个目的,一是侦察敌方的动静,二是为了向别人证明自己在空中的战绩。这里有必要向诸位提到一部叫《蓝马克》的空战电影杰作,我估计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不会太多。影片中所叙述的故事就是在一战期间一个德军飞行员在击落敌机后,凯旋回来后空口无凭没人信,上司表示怀疑,战友们说他吹牛。他一气之下“绑架”了一个他的同伙重返天空去寻找那架被他击落的飞机。这个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时的事实。当时也确有一些品行不端的飞行员把子弹在没人的地方乱放一通后,回来报告说击落了多少多少架敌机。弄得你信也不是不信也不是。试想如果要有照片为证的话,那么还会有谁去做这种让人打心眼里就看不起的事呢?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有实力的国家已经在飞机上装置了同步照相机。自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以后,各国军方把这一做法延伸到了几乎所有一线的作战飞机上,飞行员战场归来后夸大自己战绩的不良行为从此一去不返。

    空中侦察摄影:一张照片抵过千军万马

    空中侦察摄影真的就是那么重要吗?回答是肯定的,高级的军事指挥员认为:一张有价值的空中侦察照片到关键时刻能顶上一个步兵师,甚至说是一个坦克师也不过分。尤其是在对手过于依赖步兵作战的时候。它不仅能够帮助指挥员做出正确的判断,还能够为己方军队赢得战场上的主动权创造条件。

    在此,二战期间的英国皇家空军空中摄影分队的侦察机驾驶员们应该最有发言权。这个小分队的成员,无疑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最职业化、出击频率最高、侦察技术最娴熟的一支特种部队。当时雷达才刚刚问世,间谍卫星还没影儿,热气球也因飞行速度太慢已经明显不适用于军事目的,刚兴了没几年的飞艇也由于频发事故而被淘汰出局。所以,飞机就成了胜任空中侦察摄影任务的惟一可靠的运载工具。

    英国皇家空军于1939年组建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支专门从事空中侦察任务的飞行分队。当时用的是F-24型空中侦察照相机,这种专为空中侦察设计的照相机配备有125毫米到550毫米的两种定焦距镜头,它被装在英国制造的莱桑德和布兰海姆轻型侦察飞机的机身下方,这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简陋相比可以说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20年前的时候既没有专用的侦察照相机也没有专门用于侦察的飞机,并且几乎所有从事空中侦察摄影的人都先是摄影爱好者,而后的身份才是军人。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情况完全反过来了,首先要是职业空军驾驶员才谈得上有资格当空中侦察兵。

    虽然空中侦察兵执行的不是枪对枪炮对炮的“硬任务”,但其危险性并不亚于驾驶战斗机同对手格斗。有一点是起码的,为了保证照片的清晰,飞机一定要飞得低,特别是像在欧洲那种经常是阴天的气象条件下。对于空中侦察员来讲,飞得高虽说是保险一些,但拍回来的照片主子看不上,等于白搭,到头来还是你的事。后来虽说换了性能比较好的飞机,可基本事实没有改变,飞机飞快了固然对逃跑有用,但对拍摄空中照片几乎没有任何帮助。这也是为什么至今美国用于执行空中侦察任务的飞机,还有相当一部分是老式螺旋桨飞机的缘故。

    二战中后期飞机的升限很容易达到6000米以上的高空,不过要想拍到实用价值高的侦察照片,一般都要降到1000米以下的高度,这样一来,即便是普通的步兵武器都能把你揍下来,这简直是一个无法调节的矛盾。说句消极话,每次出去执行任务就是去“撞大运”,能好胳臂好腿的回来就算赚了。

    二战时期的英国空军侦察机驾驶员吉米·泰勒是这方面的老手,1944年盟军准备诺曼底反攻的那阵子他特忙。当时老式的F-24型空中侦察相机已被更为先进的F-52型所取代,这种相机在原有的基础上加装了一个820毫米的超长焦镜头和一次可以照500张片子的机箱。820毫米的镜头据称可以在3万英尺的高空拍下12000∶1的照片,经后期放大处理后,可以清楚地显示出地面上一个骑着自行车的人。而最早的125毫米的镜头必须使飞机降到1000米以下的高空才能拍到类似的照片。不过为了保证照片的质量,富有经验的泰勒经常使用的反倒是原先的550毫米镜头,这里有一个常识,凡是玩照相的人都知道,镜头的焦距越长照片的质量就越难以保证。

    直到这个时候的空中侦察机才真正算得上是个玩艺儿,在机腹、机的两翼、机头都装有照相机,它们各自的镜头焦距不同,其行使的功能也不一样,几台相机全由驾驶员一人操纵。此前军方也曾经考虑到拍摄重要目标时用一次可载两人的侦察机,这样驾驶员同摄影师可以各司其职,但这个奢侈的方案刚一出笼就遭到了一帮吝啬鬼的否决。这话没错,1944年11月泰勒在荷兰上空执行侦察任务的时候就由于发动机故障而不得不在德军占领区迫降,当地的荷兰农民冒着生命危险掩护了他。德军因为没有抓到失事飞机的驾驶员一气之下杀了4个荷兰的平民解气。通常驾驶侦察飞机的驾驶员如果被俘获可按间谍论处,不受日内瓦公约的保护,所以驾驶侦察飞机最好不要落入敌方手中。联想到上个世纪60年代前期,美国U-2高空侦察机驾驶员鲍尔斯因其飞机被苏联导弹击中而落入苏联人手中,苏联人就拿他当间谍论处,这并不冤枉。因为鲍尔斯本人当时也的确是受雇于美国中央情报局而不是军方的谍报人员。

    空中侦察摄影:射击一切被认为是“敌人”的目标

    作为一个富有经验的侦察机驾驶员,在执行空中侦察任务的时候必须要记清自己所飞过的航线,可以有重叠但不可以有遗漏,否则的话在将来用航拍出来的照片制作地图的时候就会因为出现空隙而对不上,这一条是最要命的。另外在做战术侦察的时候遗漏就意味着丧失发现敌人的机会。这种情况在海上和欧洲的平原地区最容易发生,在西欧的大部分地区,除城市之外一般乡村的地貌都差不多,由于1944年6月盟军诺曼底登陆之后的大部分作战行动都在这一地区展开,所以空中侦察照片的准确度是很重要的。要知道,在从天上朝下看的时候,法国同周边的国家如比利时、德国及荷兰的边界几乎难以分清,但当时德军防守的重点部位就在这些国与国的交界地带,美英两军的侦察机在这一带低空反复拍照,仍无法完全掌握德军防御的重心部位,可见空中侦察摄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有趣的是时隔将近60年后,美国又试图用最先进的空中侦察摄影手段,来向世人证明伊拉克隐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件本来想让全世界在“一夜之间都相信的事”又是由中央情报局来牵头。可没想到当国务卿鲍威尔亲自上阵在联合国出示所谓证据的时候,人们才发现这只不过又是间谍飞机和间谍卫星的“远距离观察结果”,不足以说明问题。虽说美国的科技领先世界,但毕竟还没有领先到从高空就可拍摄具有透视功能的X光照片的技术,你说大箱子里装的是违禁的化学武器,伊拉克人说里面装的是奶粉,你到底信谁的呢?在伊拉克,用重兵来看守奶粉是件很平常的事。

    欧洲国家虽然说在空中侦察摄影方面先走了一步,但和后来居上的美国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这和美国的经济实力及爱管闲事摆布世界的习惯有关。美国的空中侦察活动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全面超过了曾经所有的国家。美国的几乎肆无忌惮的空中侦察摄影活动一方面使美国花费了巨大的物质代价,同时也为美国的国家利益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成果。

    相信我们当中的许多人都不会对发生在40多年前的那场危机感到陌生。1961~1962年时,美国的侦察机发现并拍摄到了苏联在古巴的领土上部署和苏联货船运载中程导弹的照片。这些“证据”后来也被拿到了联合国向公众展示,一时天下大哗。美苏两国剑拔弩张,核子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美国总统肯尼迪要求苏联将所有的导弹无条件地从给古巴撤走,其实当时肯尼迪心里也没底,要是苏联愣是不撤怎么办?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也在揣摩美国人的心理:“要是美国真的轰炸设在古巴的苏联导弹基地,我们就为此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吗?”事实证明赫鲁晓夫显然在处理国家大事上要比希特勒清醒得多,所以最终将导弹撤走了事。自打这件事发生以后,美国更把空中侦察摄影看成是保证国家安全的不可或缺,干得更来劲了。

    对我们来讲最为不幸的是美国侦察飞机于1950年底在朝鲜战场的后方拍摄到了位于大榆洞附近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的地形照片,从而导致了毛岸英牺牲的严重后果。我军当时是初次面对世界强敌作战,在防空和地形隐蔽上经验不足。我军有些入朝作战的将领一开始认为美军在朝鲜不过十来万人,就在刚刚结束的解放战争中,我军一下子就让几百万蒋军从地面蒸发了,这几百万蒋军用的不也是美国武器吗?从而忽视了美军的空中优势。空中优势是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空中侦察安全和有效的条件。

    自二战以来美军就有一条不成文的理论,就是“射击一切被认作是敌方的目标,无论大小”。这一“大手大脚”的做法当初很让日本人甚为不解,在太平洋战争中,“哪怕我们只有一个人,美国人就开炮射击,难道他们不知道要节省弹药吗?”。而美国人的理论则是:“在战场上任何一个敌人的士兵都可能射杀我们的一位将军”。

    追溯历史此话不假,在1805年著名的特拉法尔加海角遭遇战中,英国海军虽然大获全胜,但主帅纳尔逊却被一名法西舰队的普通士兵射杀。那个士兵或许永远不会知道他射出的那粒子弹是多么的致命,它使这一辉煌的胜利黯然失色。

    这个悲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又得到了重演。当时德国空军的尖子,击落过几十架敌机有着“红色伯爵”称号的里希特霍芬的“永远不会被击落”的红色座机,在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被地面的一名至今还搞不清是谁的澳大利亚士兵用步枪击中而坠毁。

    以上的故事好像还在延续。1950年的时候我们的志愿军显然没有把不具备进攻条件的照相侦察机放在心上,尽管侦察机是比较容易被打下来的。据后来披露,美军的侦察飞机先是拍到了志愿军总部一带的地形照片,在经过一番判读后美军得出了一个较为模糊的结论:根据有数条电线通向洞里和旁边有一辆翻倒的运送蔬菜给养的卡车这两个情况判断,这里一定隐蔽着某个志愿军的指挥机关。因为中国军队后勤补给困难,能吃上蔬菜的必定是要人,所以决定用凝固汽油弹攻击这个隐藏在地下的可疑目标。但当时并不知道这里就是志愿军的最高指挥机构所在地。

    美国的空军一向奸诈狡猾,当年日本和德国就曾经因为小看了美国的空中力量而吃尽苦头,这回我们的损失可以说是不大,实际上只牺牲了两个人,但也可以说这次的损失很大,因为在这两个人里有一个却是领袖毛泽东的儿子。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曾说:如果不是毛岸英英年早逝,中国的近代史将会重写。由此可见,一张或者说是一组空中侦察照片,所带来的效果是难以估量的。

    为进行空中侦察摄影所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但也能得到可观的回报。这也是许多人为其不得不搭上自己性命的理由。在上个世纪的60年代里,驾驶U-2高空侦察机的驾驶员远不是个个都像鲍尔斯那样走运,活下来的竟然不到一半。美国情报部门后来由于难以承受这种损失,索性把挑子撂给了台湾的国民党空军,直至后来的SR-71超高空侦察机问世以后,执行空中侦察摄影任务的凶险才算有了实质性的改善。

    空中侦察摄影:立体判读比拍摄更重要吗?

    我想所有好奇的人都会关心那些常人根本无法看明白的侦察照片,最终是怎样被判读出来并发挥作用的。摄影爱好者尤其如此,尽管在此没有半点艺术享受的成分可言。情况一般是这样的,当执行完空中侦察任务的飞机刚一着陆,首要的事情就是赶紧把飞机上的胶片取出来,并立即送往洗印部门冲洗出来,因为在这些照片中往往会有最近的敌情动态,在战场上,几个小时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

    为了抢时间,美国军方于上个世纪50年代初特地委托柯达公司研制了一台一次可冲洗1000英尺胶片的A-9型冲洗机。大概在飞机回来的12小时后(已经够慢的了),上千张黑白照片就可以摆在照片判读人员的桌子上了。判读人员分成若干个小组,第一阶段组负责迅速将这些照片中的有“最新敌情价值”的部分挑出来并立即送达指挥员的手中。比如新出现的敌人的车队、炮兵阵地以及刚刚进行过的轰炸所造成的损失等。余下的更大量的照片将会传到第二阶段组。这个组将对照片进行详细判读,比如敌人建筑物和机场的损坏程度,需要修复的时间、还余下多少需要攻击的目标。第三阶段组的任务则是大量的计算工作,为未来的行动规模提供可靠的依据。也就是说再出动多少飞机才能够达到下一个目的。

    在1944年5月的诺曼底登陆准备阶段,盟军的判读员根据侦察照片制作出了非常详尽的,反映德军防御阵地的立体地图。当时已经有了非常先进的立体判读镜。

    众所周知,空中照相不是空中拍电影,由于照相机快门的开启有间隔,可飞机还在行进当中,所以画面的连续性不能保证。通常是几张照片叠起来一起判读,制成原始的三维画面。专业人员也可根据因物体高低所造成的阴影计算出物体的高度。要知道,自然物体的高度和敌人目标的高度都是重要的参数。而最初的侦察照片山峰和山丘几乎无法分清。现在更有了立体模型比较判读法,它是用硬纸材料做一些同照片上物体形状相同的立体模型,再用高级的,能体现出立体效果的判读镜作比较判读,这样就可以得出与实际物体非常接近的数据。

    空中侦察照片的判读工作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在二战时都由非军方的专业人士担任。二战后此类人才极度短缺,美军不得不从军中临时找一些替补,但这些替补判读员专业水平不佳,经常同飞行员就地面目标的识别上发生争执,这倒有些像我们前方的记者与后方的编辑之争。前者认为完全按照要求照完了,而后者则认为由于飞得不够低或其它原因使照片无法判读,必须重拍。在执行侦察任务过程中,照相机发生故障、航线出现误差,气象条件突变等都会影响到照片的质量,虽说百分之百的飞行员都不愿意这种事摊到自己头上,但碰上了只有自认倒霉,还得再来一次。不过任何一名间谍都知道有着这样一句格言,就是:“当你第二次深入险境时,肯定会比第一次更加危险。”

    空中侦察摄影:天马行空在数字化时代……

    现在,尽管间谍卫星已经可以承担起绝大部分原来只有飞机才能够完成的空中侦察任务,但在关键时刻和关键的地方仍需飞机出动,所以就有了美国间谍飞机在我国的海南省上空同我国战机相撞这一幕。

    在最近的伊拉克战争中,虽然无人驾驶飞机承担了绝大部分的,在敌占区上空侦察的危险航行,不过它们传回来的大多数是即时的电视画面,这在确定关键性目标的时候还略显不够,真要想得到货真价实的照片,恐怕还得指望带着里面装着胶片的,高分辨率照相机的侦察机。

    现在在判读空中侦察照片时虽说判读镜仍没有完全过时,但数码技术的应用使判读工作比以往更加简便和有效,它能够使照片清楚地显示出地上掉落的一张扑克牌。在这种先进的侦察手段之下,人类几乎在地面上已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不过地底下的弦关秘籍仍在困扰着美国人。

    相关热词搜索: 迭出 凶险 侦察 高处不胜寒 摄影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