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对“物质文化”一词的深层思考

    时间:2021-01-17 07:53:4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物质文化”是学者们普遍认可的文化学中的一个学术语,然而,物质与文化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词是如何统一起来的,“物质文化”的定义有无缺陷,如何界定物质文化,这些是本文所要论述的。

    【关键词】 物质 文化 物质文化 人 价值

    文化是我们生活中经常提到的一个词,也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它与我们是如此的近,以至于正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雷蒙德·威廉斯)。然而,由于人类的文化现象十分复杂多样,又极其广泛,众多学者均无法给文化下一个全面、准确的定义。不过,在对文化进行分类时,大部分学者却倾向于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其他的文化类型,比如提克松在《文化的构造》里,将文化分为:物质的文化、社会的文化、精神的文化① 陈建宪认为文化有四大部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② 由此可见,物质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类别是许多学者所认可的。在认可物质文化这一概念的基础上,本文对物质文化这一概念进行了一些思考:首先分析了物质与文化如何融合的问题,然后分析了学者们大都认可的物质文化定义及其不足,最后试着从文化对主体的价值的角度给物质文化下一个定义。

    一、物质与文化如何统一

    物质与文化的结合其实就是物质与意识的结合。在哲学上,世界是物质的还是意识的问题,一直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分歧的根本所在,并且两派学者都坚持一元论,这足以说明物质与意识是两个对立的概念。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文化,指的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精神层面的内容,也就是意识,是一种主观反映。“物质文化”这一词语的出现,“物质”与“文化”两个词语的组合本身就是一种矛盾,解决这种矛盾的中介,其实是人。

    (一)人与物质的关系

    人的思维活动,是物质范畴的认识前提,这是因为只有人的思维活动,才能“意识”到“存在”,意识到外部对象的存在,意识到反映主体自身的存在。而人,是思维活动与客观实在的统一基础。物质概念的内涵必须通过人的思维活动体现出来,离开了人的思维活动过程,也就永远不能理解客体世界的存在,而人的思维活动若不适应客体世界,也就无法理解自身。③

    (二)人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成果,是人类的特有现象,文化的历史几乎与人类的历史同步,然而一旦一种文化成熟,它就会形成一种文化迫力,反过来影响人的生活,具有独立的生命力。每个人刚一出生的时候是一个自然人,这时的他站在文化的对立面,与文化没有关系。但是他出生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并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成长,他将不断从周围的文化中学习,周围的文化规定着他怎么做才能成为一个符合社会规范的、受欢迎的社会人,他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所习得的一整套特定的反应模式,如言语、观念、知识、礼节、生活方式等,也表现出特定文化上的才智、技艺和德行。

    (三)物质与文化的统一

    物质文化中的物质其实是与人有关系的、对人有价值的物质,是被打上人类印记的成果,而不是脱离人类社会的纯自然物。文化是人的创造活动的产物,是人的劳动的外化,但这种创造活动和劳动最终还是通过人的心灵、人的经验。我们说某个东西是文化,不是说这个东西本身,而是指其中蕴含的“人”的意义和理念,体现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样式。物质和文化是通过人,说到底是通过人的思维统一起来的。

    二、对物质文化定义的思考

    有学者将文化系统分为三个层次,其中处在表层的是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整个文化的基础,也是其中最活跃、变化最快的要素,它是衡量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文化发展程度的外在标识。然而界定一个事物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一)从理论角度对物质文化定义的思考

    “物质文化是人与自然交互作用产生的、可触知的文化事项,包括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物。”④ “物质文化是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⑤ 分析这两个定义可知,其实他们的物质文化的内涵是一致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内涵是物质文化是可触摸的,是有形的实践活动的产物。这似乎就把物质文化与物质等同起来了。文化无疑是人创造的,是实践成果,或者说,文化的许多内涵体现在劳动成果上。所以我们谈中国文化,总要谈青铜器、瓷器、丝绸,我们也把史前种族制作和使用的物品称为文化,如“龙山文化”、“哈拉帕文化”,但是,如此便把“物质文化”与“物质”等同起来似乎不妥。第一,这样会把文化实体化,仅仅看到文明成果形态,看不到活生生的文化运动本身,以及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内涵,文化就成为了没有生命力的僵死之物;第二,现实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打上了人类活动的印记,都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如此定义,势必把文化看做一个无所不包的大口袋,这就失去了文化范畴的严肃性。第三,从逻辑上来讲,有形的并不一定是物质文化,如书本,无形的也不一定就不是物质文化,如网络技术。

    (二)从实践角度对物质文化定义的思考

    根据上文给的定义,我们似乎很容易就可以判定某一个人类的劳动成果究竟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上文的定义告诉我们,物质文化是人们创造或使用的,为人们的感官所直接触及的客观存在物。但在现实中,我们很难判定某一成果到底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因为文化具有时间性,其时间性包括三个方面:(1)文化在量上的累积和延续;(2)文化在质上的变异与区分;(3)文化特质在流变过程中的暂时性或长久性。⑥文化的时间性说明文化并不是恒定不变的,随着人类的发展进步,文化的某些内容也会产生相应的量上和质上的变化。现在的旅游景观,如长城,在古代是抵御北方民族的建筑,在当时它是物质景观,它对于人的价值就是保护本民族的安全;在现代是著名的旅游景区,显然已没有当初军事防御的作用了,更多的是供人欣赏,反映古代中国人民的勇敢和智慧,从而可以说是精神景观,是具有物质形式的精神景观。由此可见,同一件劳动人民的实践成果在不同的时代可能具有完全不一样的文化类别。然而,按照上文对物质文化的定义,长城就是物质文化。显然,这样的定义,并没有考虑到文化也是发展变化的这一层面,所以是不全面的。

    三、从对主体价值的角度来定义物质文化

    英国哲学家伊格尔顿认为,文化的本质在于它蕴含着一种与人之间的矛盾,因为文化“暗示了人造物与天然物,我们对世界所做的以及世界对我们所做的事情之间的一种辩证法”。⑦文化如果是一种“培养”(在西方,文化的原始意义是耕作,后由自然的耕作演化为对人的心智和头脑的耕作),那么这种“培养”就是外在于人的东西对人的原始本性的改变。人通过后天的教育、学习,培养作为社会成员的基本素质,人习得的这些内容就是文化。然而,人改变自己的天然状态,自然本性,习得一套社会习性,依凭的是什么?为了什么?孙美堂在《文化价值论》里认为,通过培养、教育、教化,使人获得社会习性、社会素质,意味着变自然人为社会人,变本能、兽性为人性,亦即按“人”的价值标准美化、完善化、文雅化、自由化,使人向人自己设计、创造的理想和应然状态转化。⑧所以判断一个实践成果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关键是看在我们探讨的阶段此成果对人类的价值是什么,如现在的长城的价值在于供人观赏,使人从中得到精神的升华,所以,即使它是有形的,但也只能是具有物质形态的精神文化。再如,城市里的雕塑,它们从产生之初到现在对人的价值都是观赏和瞻仰,所以它们也是精神文化。

    由此,我们可以给物质文化一个定义,首先,物质文化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创造的,其次,物质文化对人的价值是直接服务于生产和生活,再次,物质文化中的物质对人的价值是为生产服务,或者是被消费,最后,物质文化是人类的宝贵财富。综合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给物质文化下一个这样的定义:物质文化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创造的,直接服务于生产和生活的,被直接用来生产和消费的文化,它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四、结语

    哲学研究员任恢忠在他的哲学力作《物质·意识·场》中用物理学的概念、原理、定律和现象来解释哲学问题,他指出物质与意识是通过“场”而有机地联系起来,场是物质与意识相互包容、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中介与引渡的环节。他这里的场是电场,磁场、量子场以及引申开的不同领域的不同场,如,“生物场”“权力场”等。物质与文化统一的“场”即为人。“物质文化”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功能学派的开创者,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是工具、器械,他用个人生理、心理的需要来解释各种风俗习惯。从他的观点出发,文化的作用在于满足人类的需求,如果某物质可以满足人类的特定需求,那么它对人就是有价值的。判定某物质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的立足点就是它对于人的价值是什么。文化、人、价值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物质文化属于此系统中的一环,也是文化系统中最基本的一环,对物质文化的深层次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注释

    ①陈序经.《文化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

    ②陈建宪.《文化学教程》.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7页

    ③任恢忠.《物质·意识·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1月,第5-6页

    ④陈建宪.《文化学教程》.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7页

    ⑤王玉德.《文化学》.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81页

    ⑥王玉德.《文化学》.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8页

    ⑦祈林.《电视文化的观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

    ⑧孙美堂.《文化价值论》.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第12页

    (作者: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07级传播学研究生)

    相关热词搜索: 一词 物质文化 思考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