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特朗普冲击”与2016年美国大选:基于民调的回溯性分析

    时间:2021-01-20 07:58:1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本文的初稿源自2016年11月13日笔者于哥伦比亚大学访学期间应“发展中国论坛—北美学生智库”之邀面向美国东部留学生群体所作的一次线上讲座互动的一部分,成文后曾在2017年11月“第十届全国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生论坛”上宣读并获二等奖。作者感谢罗伯特·杰维斯、王逸舟、田野、刘丰、钟飞腾、节大磊六位师长及本刊匿名审稿人的建设性意见,也感谢温尧、张祎、杨路三位博士学友在修改中提供的技术支持,错漏与文责自负。

    《国际政治科学》2018年第3卷第3期(总第11期),第106—141页。

    Quarterl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内容提要】以反建制言论迅速崛起并取得共和党总统候选人资格的政治“素人”特朗普,出乎意料地以较大优势赢得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被称为对美国乃至世界的“特朗普冲击”。主流学界在震惊之余展开的许多反思性研究跳过了技术分析环节,而直接上升到了对民粹主义、美国选举—政治制度乃至世界秩序的讨论。本文致力于通过对大选结果及伴随其过程的民调数据的系统性回溯分析填补这一技术空白,为相关研究夯实基础。研究发现,备受打击的大选民调并没有严重失焦,民调出错的地方集中在“铁锈带”的密歇根、威斯康星和宾夕法尼亚3个州。特朗普的胜利是在美国特殊的选举人团制度下凭借3个州分别不及百分之一的微弱优势造就的。在对多种解释“特朗普冲击”的归因进行合并后,本文集中考察了4种主要的竞争性解释,即“铁锈带”蓝领工人的关键作用、白人选民的关键作用、选举资格政策突变以及时任联邦调查局长选前一周重启希拉里“邮件门”调查的影响,发现四种解释均能得到数据支持,且相互间并非简单互斥关系,大选结果更可能是诸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特朗普胜选的原因虽然深刻,但未必必然。

    【关键词】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特朗普希拉里民意调查美国政治

    【作者简介】莫盛凯,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讲师。

    电子邮箱:moshengkai@uir.edu.cn

    一、 直面“特朗普冲击”(Trump shock): 研究现状与价值

    2016年的第58届美国总统大选,是自造就“里根革命”(Reagan Revolution)的1980年大选以来,两党候选人政见差异最大、对立最严重的一次。如果考虑到口无遮拦的政治“素人”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凭借其自投入共和党党内初选以来一贯的反建制(antiestablishment)和频繁挑战体现美国主流价值观的政治正确(political correctness)话语的刺耳言论而异军突起时殷弘:《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对世界和中国的含义》,《太平洋学报》2017年第1期,第98页。,以及两党候选人同时存在的较高不受欢迎度和巨大争议,其在整个美国总统大选的历史上也可谓特色鲜明。与选前美国国内主流舆论和世界各国一边倒的普遍预期截然相反的是,自11月8日当晚开票起,未被看好的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几乎一路领先,并最终以306张对232张选举人票的较大优势击败了民主党资深政治家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当选第45任美国总统。由于出现失信选举人(faithless elector),在本应属于特朗普的德克萨斯州38张选举人票中,1票投给了其党内初选对手、俄亥俄州州长约翰·卡西奇(John Kasich),1票投给了前众议员罗恩·保罗(Ron Paul);在希拉里方面,在本应屬于她的3张夏威夷州选举人票中,1票投给了其初选对手桑德斯(Bernie Sanders),而她在华盛顿州的8张选举人票更是有3票投给了科林·鲍威尔(Colin Powell),1票投给了反对北达科他州油管建设的印第安部落领袖(Faith Spotted Eagle)。因此,双方最终的选举人票是304∶227。参见:Federal Election Commission, “Official 2016 General Presidential Election Results,” Jan 30, 2017, https://transition.fec.gov/pubrec/fe2016/2016presgeresults.pdf,访问时间:2017年7月5日。这一巨大的意外也被认为是2016年世界政治最大的“黑天鹅事件”,连同特朗普所主张的与冷战结束近30年来美国主流内外政策主张相迥异的立场,构成了对美国乃至世界的“特朗普冲击”。

    〖〗国际政治科学(2018年第3期)

    “特朗普冲击”与2016年美国大选: 基于民调的回溯性分析〖〗

    从一般政治科学的学科意义上看,恰如有关媒体的描述:如果说2000年那场依靠最高法院裁决的小布什(George W.Bush)对戈尔(Albert A.Gore)的胜选让宪法学家尴尬,那么刚刚过去的这场让人大跌眼镜的大选打击的则是政治学者。祁玲玲、王皓:《重新审视2016美国总统大选中民调的预测偏差》,澎湃新闻2016年11月13日,http:///20160826/100981997.html,访问时间:2017年7月5日;刁大明:《2016年美国大选及其对中美关系影响预估》,《当代世界》2016年第2期,第61—64页;尹继武:《浅析希拉里的政治心理及对华政策偏好》,《现代国际关系》2016年第9期,第20—26页;乔木:《大陆学者:美国大选结果,我们为什么预测错了?》,联合早报网2016年11月12日,http://.sg/wencui/politic/story20161112689401,访问时间:2017年7月5日。,少数严肃对待了“特朗普现象”的分析也仍然对其胜选前景并不看好周琪、付随鑫:《深度解析美国大选中的“特朗普现象”与“桑德斯现象”》,《国际经济评论》2016年第3期,第9—25页;刘瑜:《民粹与民主:论美国政治中的民粹主义》,《探索与争鸣》2016年第10期,第74页。。即便个别成功预测的学者也没能在其私人社交媒体以外提供其基于直觉外的令人信服的经验证据与逻辑解释架构。Jessica Meyers, “How a Professor in China Predicted Trumps Victory More Accurately Than Most U.S.Pollsters,” Los Angeles Times, November 14, 2016, http:///world/asia/lafgchinapollster20161114story.html,访问时间:2017年7月5日。然而,与日本首相安倍代表的政客们迅速的政策调整相似,学界对于未能成功研判特朗普胜选的反思也迅速地转向了对其当前争议性政策及其影响的热烈讨论。有限的反思虽然深刻,但往往直接大而化之地上升到了对美国选举制度甚至整个政治制度的检讨或是聚焦于对民粹主义的深奥讨论。黄仁伟:《2016年美国大选与世界政治变化新趋势》,《当代世界》2016年第12期,第8—11页;吴冠军:《阈点中的民主——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的政治学分析》,《探索与争鸣》2017年第2期,第16—23页;王希:《特朗普为何当选?——对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的历史反思》,《美国研究》2017年第3期,第9—29页;刘人营、肖娇:《西式民主制度局限性的集中暴露——对英国“脱欧”和美国大选的反思》,《红旗文稿》2017年第1期,第33—36页;杨光斌:《滥用“民粹主义”已成西方掩饰政治真相的手段》,《北京日报》2016年12月12日,第14版;杨光斌:《新自由主义酿成全球民粹大潮》,《环球时报》2016年5月18日,第14版。相反,对于技术层面特朗普如何胜选、为何胜选的形而下的系统总结反而成了灯下黑的空白点。孟亚波副研究员等在选后当月见刊的论文虽致力于评析此次大选,但同样是高度抽象概括性的,并未追踪还原其细节过程。美国民调研究协会历时一年出台的反思报告,从技术的角度重新审视了诸多可能导致预测失焦的因素与环节,但并未致力于提供完整的因果解释链条。宾州大学政治系黛安娜·穆茨教授利用一项在2012年10月和2016年10月连续进行的全国性选民态度追踪民调,提出了地位威胁感知而非经济困境导致特朗普胜选的解释。南京大学祁玲玲副教授则利用美国国家选举研究中心在2016年大选前后的全国性民调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认为是反对政治正确的保守文化复兴导致了特朗普的胜出。参见:孟亚波、黄放:《美国大选结果评析》,《国际研究参考》2016年第11期,第45—49页;Courtney Kennedy et al., “An Evolution of the 2016 Election Polls in the United States,”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Vol.82, No.1, 2018, pp.133;Diana C.Mutz, “Status Threat, Not Economic Hardship, Explains the 2016 Presidential Vot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Vol.115, No.19, 2018, pp.110;祁玲玲:《选举政治的逻辑——美国反政治正确的归因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17年第10期,第67—89页。这种技术层面分析的缺乏在相当程度上会损害宏观分析的可靠性与说服力,旨在从选票数据上进行的回溯性分析依然有其特定的价值。

    相关热词搜索: 回溯 大选 美国 民调 冲击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