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文艺与政治:意识形态去哪儿了?

    时间:2021-01-20 08:03:3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陈亦水(北京师范大学):今天的题目是“文艺与政治:意识形态去哪儿了?”大家都知道,今天我们面临着一个冷战结束之后的经济与文化全球化的时代。一部美国热播的政治剧《纸牌屋》,可以在中国及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同步分享;一个看似是去政治化的韩国青春偶像剧《来自星星的你》,也可以几乎无障碍地受到跨国、跨区域的追捧。这些文艺现象或许向我们展示了当代文艺想象政治的模式的一个重大变化;在文艺想象的政治生活中,意识形态的对立趋于消失,权力斗争则浮出水面,本期论坛正是意在深入讨论当下文艺想象政治的模式的变化及其成因。

    李玥阳(中国传媒大学):首先想说一下从小说《纸牌屋》到英剧《纸牌屋》的变化。小说《纸牌屋》被《三联生活周刊》称为政治家写的政治小说,认为它开启了黑暗政治小说的脉络。作者道布斯是政治家,一直在英国保守党内担任要职,据说撒切尔第一次竞选首相时就是他告诉撒切尔说,你当选了。但是1987年撒切尔第三次当选时,道布斯说,撒切尔坚定地认为他这个幕僚长期想害她,所以他失宠了。因此道布斯是因为这种比较个人的遭遇,以自己很特殊的身份开始了小说的创作,他想写一部能颠覆传统政治小说的作品,同时希望能对撒切尔政府狂轰滥炸一番。他本来是一种报复的想法,想把撒切尔的保守党政权说得很黑暗,但是就他提供的思想资源看,其实也并不新鲜,其实就是自由主义传统中一直讨论的那些问题:比如人性是自私的、利己的等等。而且他从英国文学传统中信手拈来了现成的东西:比如说《麦克白》、比如说《理查三世》。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也有不一样的版本,小说第一版基本上建立在一个麦克白式的表述当中,是一个现代麦克白的故事。厄克特是这里面的主人公,他因为首相没有兑现承诺,非常愤怒,所以开始了黑暗的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厄克特自身也并不好过,他像麦克白一样,也恐惧、也虚弱、也外强中干。而且在小说结尾,厄克特本人还受到了惩罚,真正胜利的是年轻记者玛蒂。玛蒂拿到了他的录音证据,一番交涉之后,厄克特在第二天早上跳楼死了,最初是这样一个结尾。

    在第一版小说中,厄克特虽然自私、有野心,但他是受到批判和谴责的,还是正义的力量取胜,最终否定了厄克特;因此第一版小说还不构成我们现在所说的“腹黑表述”,还是比较正面的,而且这种正面的表述也和作者对撒切尔的正面评价相吻合。作者尽管想狂轰滥炸撒切尔,但他始终认为撒切尔不是厄克特这个层次,而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追求野心和强权之外的那些东西的政治家。当然尽管这样的作品还不属于后来的腹黑小说,但它相对于英国的政治小说传统还是很不一样;英国政治小说的传统一向都宣扬代议制民主的优越性,小说《纸牌屋》相对于这个传统是非常不同的。这个小说一经出版就很畅销,被BBC拍成迷你剧《纸牌屋》,腹黑的表述大概是从电视剧版本开始的。

    同时电视剧也完全改变了第一版小说的叙事。第一版小说本身没有大段独白,只是叙述了故事;因为没有这些独白,所以小说没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特征。BBC的电视剧试图模仿莎士比亚式的独白,所以就让厄克特对着镜头用间离效果不断去表述内心的思想,而这些独白事实上也的确为这个电视剧增加了更多的意识形态特征。第一版小说中厄克特的这些野心、自私,其实也是自由主义一直在讨论的问题,并不是新世纪我们所面对的这种新自由主义;但是在BBC的电视剧当中,新自由主义就越来越明显了。电视剧改变了小说的结尾,这个厄克特不仅没死,而且还当了首相,大获全胜,不再像小说里那样受到惩罚,所以在电视剧当中,我们进入到了一个黑暗、腹黑的脉络里。

    紧随着电视剧的热播,作者对小说进行了修改,我们现在翻译过来的中文版本,大概就是根据他修改以后的版本来翻译的。我不知道他中间进行了几版修改,但是和原来的英文版本完全不一样了。首先在一开始加入了一个阐述厄克特内心人生观的序言,然后在每一段剧情开头也加入了厄克特的内心独白,比如“要狠就要狠到底,中途心慈手软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的妻子莫迪马总是提醒我,政治和战争根本就没有区别”等等。同时,第二版小说结尾也改了,他最后还是获得了成功,没有遭到任何惩罚。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这本小说为什么会迅速流行,并且立即被拍成电视剧,电视剧也马上流行呢?当然我们可以说这个电视剧的制作非常精良,表演也很有技术,但除此之外,还是会有一些很现实的原因。

    首先,道布斯具有特殊的政治身份,而小说又直接影射当时还在台上的撒切尔政权;撒切尔第三次当选的时候举步维艰,而且最后的确是因为内阁都倒戈了,被迫辞职。这些现实的对应因素,都使得这部电视剧非常敏感。据说在1990年英版电视剧播出时,正好撒切尔夫人下台,当时保守党要重新进行党首选举,选举前两天播出了这个电视剧。电视剧一开始的时候,正好是厄克特拿着撒切尔的照片,然后回过头来跟我们说,没有什么能永垂不朽,即使最辉煌、最悠久的朝代也有结束之时。所以这种现实和政治还有文本的一一对应,使得这个剧非常敏感,据说当时梅杰就要求竞选团队一律不准看这部剧,因为大部分看过英版《纸牌屋》的观众都产生了对政治的破灭感,所以这本身也是一个挺好玩的互文结构。

    当然电视剧的流行还有意识形态的原因。当时英国已经在经历撒切尔的改革,而《纸牌屋》尽管反对撒切尔,却又恰恰是对新自由主义、对撒切尔理念的一次成功书写;当然只不过是从硬币的另一面重新阐释了这个东西。比如说在《纸牌屋》修改后的小说序幕里,阐述了厄克特的人生观,加入了一段表述,他说:还是面对现实吧,人生就是一场零和博弈,说输和赢都要在政坛见分晓。而这个所谓的“零和博弈”与“正和博弈”的关系,本身就是新自由主义内在的二元对立;它一直在试图用好的东西来遮蔽不好的东西,当一个新的自由放任的竞技场被重新构建出来的时候,有个问题一定会被提出:这场竞技是你死我活,还是我们都能活下来?新自由主义学者总是出来澄清说,这是一场正和而不是零和博弈。比如说弗里德曼在他的《世界是平的》里面就不断否认零和博弈。很多美国人表示很焦虑,说我们把制造业都中空化,外包给别人了,那我们自己的工作岗位呢?弗里德曼就出来说,凡是发这种牢骚的人,他的前提都是基于这是一场零和博弈,但事实根本不是这样,我们不会吃亏,我们还会创造出很多其他的工作机会。而反方就不断置疑说,整个资源、能源是有限的,只可能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游戏。

    相关热词搜索: 意识形态 去哪儿 文艺 政治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