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隶书形式美产生的因素

    时间:2021-02-08 07:51:4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隶书是由篆书逐渐演变简化而成的一种新的书体。它萌芽于战国末期,成型于秦,定型、成熟、繁荣于两汉时期。古文字专家、学者从有关出土的文物研究中得出了隶书产生于战国末期的结论。其依据是:在战国末期秦国兵器铭文中,就已经出现了一些与隶书写法相同或相近的字和部首。如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土的一批秦简牍墨迹,如湖北的云梦睡虎地秦简等。但是那仅仅是一种具有隶书萌芽性质的书体,尚未推广和运用。

    战国、秦汉时期的古隶书迹,大多书写在竹木片和缣帛上。清初金石考据之学兴起,新中国成立后文博事业不断发展,长期埋藏在地下的秦汉简牍帛书被大批地发掘整理出来。其中最著名的除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四川青川郝家坪秦国木牍、长沙马王堆帛书、临沂银雀山竹简外,还有流沙坠简、居延汉简、武威医简,等等。这些简牍帛书大都是秦汉时期的下层士民以及边关小吏出于实际应用而留下的墨迹。它们仪态万方,笔法率意,厚重淳美,天真烂漫,呈现出浓郁的古朴韵味。

    传统的观点认为“盖西汉以前,无熹平隶体,和帝以前,皆有篆意”(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分变第五》)。这是在未见到西汉简牍、只见到传世东汉碑刻而得出的结论。如今在一些西汉简牍中我们可以看出,那时的书写者已熟练地掌握了隶书的书写规律,并且挥运自如,隶书进入成熟期了(如居延汉简之元康四年简)。在元康四年简中,可以看到每个字几乎都取横势,其字形呈扁阔形,左波右磔都较丰肥,可证明隶书已趋于成熟。

    隶书在书法上最大的贡献是出现了方折的写法和波磔,使笔法大为丰富,而这两个特征在汉初早期的隶书中都已经充分地具备了,显示出隶书独特的美感。产生隶书这种形式美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讲求实用。隶书自汉武帝之时开始向扁阔的结构定型,很大的原因可能是在狭长的竹木简上要尽可能将字写得大,而一简中容字又要多,容字多就可以节省篇幅,但是字与字之间不能太挤,要留有一定的距离,以便能清楚舒服地阅览,于是人们便将受篆书的影响而保持纵势的古隶尽量压扁,将下垂的波磔向左右伸展。

    第二,追求美观。出于审美情趣的需要,以及对艺术的自觉,古隶则逐渐产生了华饰性的波磔,但是波磔表现在纵势的字体上,往往使文字结构不平衡,且下垂的波磔占用了简上太多的空间,当波磔横向伸展,就不但不影响结构的平衡,反而使重心更加安稳,在形态上更具有美感(如甘谷汉简之东汉延熹元年至二年简)。

    隶书在两汉中晚期初步定型以后,开始了修饰装扮。在1973年河北定县四十号汉墓出土的汉简,波磔已具装饰意趣,其行笔的提按、收放、擒纵,以及其点画的粗细、曲直、刚柔,都体现出这一时期的书家已经不再满足于篆书字形解散开放后的夸张放纵,它把简朴、直观的隶书变得委婉细致、变化多端、血肉丰满及形神俱备。东汉中晚期的碑刻隶书最见其“藻饰”之功。《史晨碑》、《华山碑》、《乙瑛碑》、《熹平石经碑》诸碑,波磔呈典型的“蚕头雁尾”的形象,点画两端厚重丰满、秾纤适度、刻意求变,极具华滋精丽之意,其转折也不是简牍隶书中的一折而过,或断或连、或耸或收、或折笔潜行或提笔搭折,不一而足,形式多样。这些手法,都使得作品充满了浓厚的装饰意趣。

    总之,汉代的书法,特别是隶书,自西汉中晚期初具规模之后就走向了“夸饰”之路。与魏晋隶书的刻板和宋元隶书的纤巧相比,汉隶朴拙敦厚的风格鲜明浓重,是保留篆书的质朴古厚所必然呈现出的神情。汉人的隶书逐渐走向精雕细琢,蹁跹扬举的蚕头及雁尾就是最好的证明。然而透过这一外表的形象,其骨子里的拙朴刚健仍与当时的主流文化精神相通,向世人展示了两汉时期的文化风貌,使后人对当时的社会心理、艺术审美的认识也更为丰富。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书画所)

    相关热词搜索: 形式美 隶书 因素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