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江伟:笔墨纸砚间悠然得自在

    时间:2021-02-08 07:54:5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江伟,又名江海安,祖籍浙江宁波,出生于西安,少年时期在南昌生活。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务院侨办禅武文化中心顾问,中国书画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古陶瓷研究会理事、南京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南唐画院副院长。

    或许是出生于古城西安的缘故,江伟身上不仅散发着江西人含蓄内敛的品质,也颇有几分西北人豪放洒脱的个性,他饱汲书法精髓,在小篆和隶书之间收放自如,他饱读生活之书,在世间百态中修炼人格。一笔一墨间,是这位艺术家对生活最为真切的解读。

    弱冠之年 名师结缘

    在江西南昌的一间屋子里,一位小男孩聚精会神、谨慎仔细地用毛笔在纸上抄下时兴的文章,时而喜形于色,时而眉头紧皱,时而托腮遐想,对书法的痴迷在一颦一簇间全然展现,据江伟回忆,这是他小时候练习书法的常有的状态。“那时候条件艰苦,也没有钱买宣纸,就拿着报纸、牛皮纸反复练习。”然而,成长于“文革”的特殊时代中,有段时间内,江伟不得不中止对书法的学习和研究。直到1977年,他又重新将热爱的书法纳入日常生活,拾遗补漏,悉心钻研。

    在庞大精深的中华字库中,江伟对楷书、行书、草书均有所涉猎,尤钟情于小篆和隶书,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小篆当时是为篆刻技艺打基础的,同时,这两种字体出现比较早,具有浓厚的历史韵味。20世纪80年代初,在自己的书法世界磨砺多年后,江伟愈发觉得只有拜访名师才能突破思维桎梏,使自己的书法创作走向更为广阔的道路。一次偶然的机会,江伟认识了陶博吾先生,陶博吾老师是我国近现代著名书法家,其精通真、草、隶、篆四书,其中以大篆、行书成就最为突出,他被视为二十世纪一百年间最杰出的20位中国书法家之一,与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合称近代以来我国四大篆书大家。

    江伟至今仍清晰记得初见陶老时的情景,“1981年除夕前几天,我回南昌探亲,陶博吾老师在一间群众艺术馆讲授书法课,国文老师出身的他,讲起课来引人入胜,课堂上全然没有艰深晦涩的理论术语,反而是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给人以醍醐灌顶之感,课后我立即找到主持人索要了陶老的住址,隔天就去拜访了他,那会儿他还没有现在知名。”由此,江伟与陶老的师徒之缘就此开启,这段师生之情一直维持到1996年陶老逝世,如果说,在二十四岁以前,江伟的书法创作之路主要是在孤身奋战中探索前行,那么,从二十四岁起,则是在名师指点中日益精进。

    在追随陶老的那段生涯中,除了老先生平易近人、谦卑祥和的待人之礼外,江伟感触颇深的还有当时的授課技法。“那会儿书法课堂更像古代私塾的模式,课堂上老师引导启发学生思考,之后学生再将问题抛给老师,这与今天具有一整套写作模式的学院派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区别,对学生的悟性和思考能力要求很高,学习的重点在于对书法创作技巧的交流和沟通、对核心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常年沉浸在这种教学模式的熏陶中,江伟勤于思考、虚心请教、举一反三,在接受陶老的教导之余,他还多次往返辗转于南京和南昌两地,先后拜访启功、林散之、萧娴等书法名家,不断悟出书法创作之道。

    中庸之道 文人之品

    书法家独一无二的创作风格并非一日之功练就,而是在日积月累的研习中不断提升,这些不仅取决于一个人特有的天赋、精湛的技艺,还源于他对生活的感悟,六十二年的人生阅历,无疑使江伟更懂得优秀的书法作品本应折射出的人生哲理。

    “什么是书法呢?在我看来,书法就是写毛笔字,加上你的个性、笔法、结体、章法、墨法,若没有这些系统的融合,单纯拿毛笔写出来的字,不叫书法。书法中一横一竖、一捺一撇都有严格的考究,按照行话讲,就是要达到‘点如高山坠石、横如千里阵云、撇如陆断犀角’,简单讲就是,写的字要有张力。”论张力,在中国历代书法家中,颜真卿无疑是最有代表性的,他与著名书法家柳公权被后世并称“颜筋柳骨”,其“颜体”为人称道,见过颜体的行家都称其结构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浑厚,挺拔开阔雄劲,给人以磅礴大气之感。

    江伟认为,书法的张力背后实质上就是对中庸之道孜孜不倦的追求。“拿小篆来讲,它的笔法包括横、竖、左半圆、右半圆四个笔画,书写时要裹锋用笔,线条粗细一致,无提按无波磔,看似柔细圆润,实则韧劲如筋,字的效果要实现‘画如铁石,字若飞动’。刚开始接触小篆时,我急于求成,总想着怎么把字写好,结果却是适得其反,总找不到其中的感觉,但积累了多年的人生阅历后,心境和灵魂得到洗礼,对事物的看法更为平和理性,现在再写篆书,就会很尽兴,生活也愈发和书法分不开。”江伟坦言,书法创作的最高境界就是打破原本的平整,制造冲突与矛盾,在冲突矛盾中实现和谐统一,最终体现在一字、一文中即为“平衡”,也许,这就是对中庸之道最好的诠释。

    在书法的表现形式上,我国一直流传着“书如其人”的说法,清代文艺理论家、语言学家刘熙载在其《艺概》一书中曾论:“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对于“人”对书法的影响,江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书法的创作与人的个性息息相关,而个性和人品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书法的精研是人品的折射,假若书法家的品格不高尚、胸怀不开阔、格局不高远,那么他的书法创作立意也不会高。”在这种思想的长期熏陶下,江伟的书法创作与人格共塑,从而达至较高境界,功夫不负有心人,历经多年修炼和沉淀,他的书法和人品得到同行的赞许,其好友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史正浩曾评价“先生姿宇魁伟、器量方峻,其书亦然,用笔厚重饱满,结字沉稳开张,呈现出一股浑厚磅礴的宏大气象。”

    书画同源 古质今妍

    在中国书法和绘画发展的长河中,二者的关系具有清晰的历史脉络,并且一直是书画界讨论的重点话题,即谓“书画同源”,诸如苏东坡、吴昌硕等大家也都是书画兼修,我们常见的作画题字也不无展现着书与画的某种自然联系。其实,书画同源的说法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至唐代绘画理论家张彦远在其《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的论述:“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

    在书法世界浸淫多年的江伟并未涉足国画,但这丝毫不妨碍他对“书画同源”这一话题的深入研究。“为什么讲书画同源呢?首先,书法和绘画在创作时使用的媒介一致,无非是笔、墨、纸;其次,书画同源的重点在于创作中都讲究骨法用笔,所谓骨法用笔,是指在行笔过程中手腕的硬朗与顿挫的运用,在作品中的表现就是有血有肉,有立体感、立意不俗;再次,最早是书法向画看齐的,文人画出现后画又向书法看齐,二者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一定程度上讲,‘同源’是互为促成、相互衍生的。”

    不同时代孕育不同的审美观念,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在其著作《书谱》中提出:“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孙氏论述了古人书法讲究质朴归真,今人创作讲究秀美华丽,同时又表达了艺术创作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理念。“今天的创作在追求高古的同时,融合了一些新的创作技法,突出时代特征,追古而不拘古,创新而不抛古,是我们在书画创作中应有的品质。”江伟认为,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都要有“求异不求同”的精神,在作品中展现艺术家独特的审美、气质和神韵,在一笔一画中体悟人生、感知自然。

    或许就是因为拥有在师古中创新的认知,江伟才能不断精研书法之魂,体悟人生之道,虽至花甲之年,仍笔耕不辍,徜徉在自己的书法世界中,随性、自在又洒脱......

    名家点评:

    但凡在中国传统书法领域功夫了得且有创造力的大家,其必定具有非常个性化的不平凡之处,出生于陕西的江伟先生,就是中国当代书法界一个了不起的奇才,50年临池不辍,尊师重道,潜心钻研书法,唐、宋、元、明、清历代书圣碑帖精华一一反复临摹默背,尤其他的大篆小篆,字字珠玑,行笔运笔流畅有力,字型结构布局合理,上下呼应恰当妙连,近年来,江伟先生的篆书在中国书坛稳步前行,并得到前辈的肯定及同行的认可。

    ——何俊华

    (广东省关爱艺术家公益促进会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团成员)

    相关热词搜索: 笔墨纸砚 悠然 自在 江伟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