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爱国华侨教育家李善基

    时间:2021-02-11 07:52:1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异国满腔育人志

    李善基,字本初,1902年4月13日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小聪慧好学,在困苦的境况中苦学不倦。1926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工业化学系,走上树人育才道路,成为诲人不倦的教师。因国内政治腐败、社会混乱,他于1935年携眷背井离乡,远涉重洋到印尼巴达维亚(1942年恢复原名雅加达)中华会馆学校教书。

    1939年,李善基与张国基、陈章基、李春鸣等教育界爱国华侨,在印尼华侨实业家麦爝煊、张祖砚的支持下,同心協力创办巴达维亚中华中学(简称华中),开辟了华侨教育的新天地。他先后任华中的教务主任、教导主任、校长室主任、代校长等职务。明确提出海外华侨学校原则:“办好华文教育。中学:数、理、化、文、史、地,而以国文为第一。小学:常识;辅以爱国教育,而以不抵触当地法令为原则。爱国教育:介绍祖国建设、进步情况、祖国人民工作情况。但介绍新的成果,不需介绍获致成果的过程。教好国文不等于反对外国语文,尤其是当地语文。避免过火的形式,过多的课外活动,过多的非教育活动,富有刺激性的壁报。”这些真知灼见,都在华中的办学实践中得到贯彻实行,收到良好效果。

    1941年底,日军南侵,不准华侨办学。李善基与华中的部分师生避难至芝巴德。他利用自己的化学知识理论,自制酱油、醋和酒来维持全家生计,过着清贫困苦的生活。但他一直保持乐观的态度,坚信侵略者必败、正义力量必胜。在为生计筹谋的空隙依然与诗友吟诗唱和,自得其乐。

    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雅加达中华中学复办,师生返校。李善基由芝巴德迁回雅加达,全家在华中旧校总务处与厕所之间的一间大房里一住就是15年,直到归国定居。此处住所环境甚差,拥挤酷热,他却处之泰然。

    李善基不仅精通英语,除任华中行政领导职务外,还承担数理化等理科教学任务。他选择教材,聘请教师,购置仪器,撰写教案,备课讲课……工作异常繁重。他总是勇挑重担,不辞辛劳将工作安排得有条不紊,使华中的声誉蒸蒸日上。为了办好华中,他殚精竭虑,全力以赴。侨界评价他:“李善基参与创办华中,对华侨教育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1951年,他支持高中刚毕业的次子李竹君回国求学。1953年,他作为印尼华侨代表回国观光。1955年,他又把最钟爱的14岁女儿李梅芳和13岁的小儿子李友寒送回国读书。

    1960年4月,李善基在夫人陪伴下,携带两个幼小的孙女,回到日思夜想的祖国定居。他被安排在江苏省文史馆工作。8月8日,他在无锡突染伤寒病而发高烧,于10日诱发脑溢血,抢救无效,不幸逝世,享年59岁。

    赋诗抒寄赤子情

    李善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自幼打下了坚实的古典文学基础,他写的诗词文赋辞藻丰富,含意深刻,韵味悠长,耐人寻味。他的书法也刚劲有力,挥洒自如,为行家所称道。梁披云在《赠李善基先生》一诗中吟颂道:“清格元来比诗好,项斯延誉是何人,黄钟大吕惊南国,看舞潜蛟泣鬼神。”

    李善基身居异域时仍牵挂着当时灾难深重的中国,常吟诗作赋寄托思念之情。1938年7月28日,他撰写了一首歌颂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的《大渡河》:

    百年铁索未曾销,悬绝中流当怒涛。

    卅串钢肠牵两岸,万钧石胆压孤桥。

    飞弹叶破千林竹,溅血花殷偏地桃。

    白雪开颜人渡后,旌旗迤逦又红潮。

    全面抗战爆发后,汪精卫认贼作父叛国投敌,作词为自己的无耻行为粉饰辩护。国民党元老吴稚晖深恶痛绝,作词步其原韵给予痛斥。1939年4月16日,李善基又作《忆旧游——落叶步斥汪精卫以应稚老》,跟随吴稚晖对卖国贼进行口诛笔伐。

    1953年,李善基被推举为印尼华侨回国观光团成员回国观光。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何香凝在京亲切接见观光团时,送给他一幅国画《醒狮图》。他如获至宝,还专门赋诗特表谢意:

    神狮睡足酣如雷,风雨潇潇日月摧。

    一日伸腰林莽动,千秋醉眼星河开。

    胡康舞破豺狼胆,道子挥兼翰墨才。

    祖国观光车满载,有图生色五云廻。

    观光结束返回印尼后他撰写了《观光杂咏诗》,抒发观光感想,表达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并寄给了何香凝。

    何香凝1954年2月8日回函盛赞他“对祖国热爱怀想的真实感情至为可贵”,并对他作诗咏赞《醒狮图》国画表示谢意。她还说:“先生返印尼后,将在祖国的见闻实况转告侨胞,这对于加深侨胞对祖国的认识,使他们更进一步地爱国爱乡将是有良好的结果的。今后,希望多多对侨务工作提供意见,以便我们更好地为华侨服务。”

    对于新中国的诞生及发展,经历过旧社会黑暗和殖民主义压迫的他感到很欣喜。1954年8月9日,他作了《庆祝国庆排律百韵》,共200句,1400字,内容十分丰富,从《宪法》 说到钢铁,说到交通,说到宝成铁路建设……古往今来作七言排律百韵的作者很少。他功底厚实,感情充沛,文思流畅,洋洋洒洒,赤子情怀,展示无余。他将这首长诗用毛笔工工整整地书写,隆重地邮寄北京,呈送给毛泽东、朱德和周恩来,表达对新中国缔造者的崇敬和热爱之情。他吟诵新中国新气象的诗作接连问世,犹如清泉喷涌,把满腔爱国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9月22日,他作《庆祝人民宪法的诞生》。1957年9月20日,他作《庆祝八届国庆》。1958年9月24日,他作《庆祝九届国庆,九言六韵,以应九州六亿之数》。

    1956年,李善基再度回国观光,并回南通老家省亲。两次回国观光他都写了大量的诗词,歌颂社会主义祖国辉煌的建设成就,抒发他对新中国的深厚感情。7月22日,他在《题观光团友林寿山先生手册》一诗中吟道:

    日月山河磨万古,于今始得见光华。

    此来共觉尧天暖,真个神州是我家。

    1956年7月22日,在何香凝80岁辰寿前4天,他怀着由衷崇敬的心情写下了律诗《寿何主任香凝八十》:

    千万同侨舞彩衣,欣欣寸草报春晖。

    松年岂外养风雪,芝秀寻常生翠微。

    翰墨精英权大药,仁和丽泽发清徽。

    海天正是诗肠涸,遥忆寿泉带雨飞。

    何香凝和李善基虽已作古,但他们之间交往的函件诗作,已成珍貴文物,见证着海外赤子对新中国的热爱与祖国侨务部门对广大侨胞的关怀。

    桃李天下永传承

    李善基从1926年开始从事教育事业至1960年病故,可谓桃李遍天下。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德高望重。认识他的人都知道他虚怀若谷,和蔼可亲,待人接物总是彬彬有礼。他的学生对他满腔热忱的关爱和循循善诱的教导启迪,无论过了多少年,总感念于心,永志不忘。

    当年有个林姓13岁华侨女孩,插班到雅加达华中初中一年级。担任国文课教师的李善基有一天让学生自由命题写一篇作文。她就下功夫写了篇《我的志愿》,文中流露出好高骛远、虚而不实的倾向。结果,他一字未改,只给了64分。时隔不久再次让大家自由命题作文时她顺手写了一篇《印尼兵和印度兵大战记》,记叙二战结束后八国联军进驻印尼、发生在苏甲巫眉的真实故事,有战争难民不幸受伤、无家可归惨状的亲眼目睹,有作者提心吊胆躲避空袭、钻地下室用棉褥裹身的亲身经历。此作文朴实无华言之有物,他同样是一字未改,却给了84分。通过前后对比,学生认识到,老师为人处事的风格是不尚空谈、不喜炫耀、只重实干;老师喜欢和倡导的,是“做人要做一个不说空话、不图虚名、求真务实的人”。类似这样的指点迷津对受他教育的年轻人的成长影响深远。

    李善基作古后,他的学生纷纷以各种方式悼念,他们说:“他的音容笑貌永存我心,他是我心中一座永远的丰碑!”

    李善基对于儿孙后裔,从不打骂,而是无时无刻不给予慈爱关怀, 是春风化雨般的言传身教,是潜移默化的殷切期望。他为4个子女分别取名松平、竹君、梅芳、友寒,期望他们像松、竹、梅“岁寒三友”一般,不畏冰雪严寒清风亮节,能在多变环境和复杂社会里挺起腰板做正直的人。

    人们欣喜地看到,李善基的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正在后辈身上薪火相传。长子李松平在印尼时就子承父业,手执教鞭,从事华侨教育工作。1961年1月李松平携家人回国,抵无锡不久即任该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全心全意为侨胞排忧解难,把党和国家的侨务政策落到实处,深得归侨侨眷和华侨华人的拥戴。

    次子李竹君在父亲教育影响下也成栋梁之才。在中学时代即半工半读积攒回国经费,并于1951年离开印尼回国升学。回国后他靠自己的努力上完大学。后远赴鞍山冶金热能研究所工作。曾任第三届鞍山市金属协会焦化协会委员会副主任,任职期间他研究了我国气载和固载两类热压型焦工艺,获得5项职务专利和1项非职务专利。于1958年代表热压焦专题组出席第二次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并获得团中央颁发的荣誉证书。1978年热压型焦工艺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他先后两次获得鞍山市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1995年获得国务院为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责编 孟红)

    相关热词搜索: 爱国 教育家 华侨 李善基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