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民生路左脚繁华,右脚落寞

    时间:2021-02-19 07:57:2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路边小摊的旁边就是周恩来和民主人士曾经往来的地方;再往前走上一段,突然想起,这曾是三联书店在重庆的旧址;在一个不起眼的巷子深处,曾是农工民主党重庆市委成立之地……这样的地点,在民生路有很多。虽然现在民生路是落寞的,可是谁也无法遗忘,这里曾经辉煌过。

    民生路的前世今生

    跟民生路结缘,缘于我曾经在那里住过两年。

    那时喜欢每天傍晚都出来走上一圈,顺着民生路到解放碑,再原路返回。随意地在书店里翻翻书籍,看看拔地而起的高楼和街道上喧嚣的人群,或者去路边的火锅店吃一顿火锅,闻着重庆的味道从锅里四溢开来,然后再走进路旁曲径通幽的窄巷,踏入高墙灰瓦的深宅,去看看一些颓败的老房子和独坐在院中落寞的老人,体会历史在现实里,留下的那些烟消云散后的梦。

    从市中心的繁华,到巷里老宅的落寞,有时只需要这一条路的距离。

    民生路起于民权路,先向北后向西,曲折而行,止于中山一路和金汤街,由当年的米亭子、杂粮市、武库街、售珠街、劝工局街、杨家什字、方家什字等合并而成。民生路是重庆著名的“三民”路之一,另外两条是民族路、民权路,缘于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

    据史料记载,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后,因重庆已经被国民政府内定为抗战的后方基地(不久后就定为陪都),占据重庆的刘湘对重庆城内的街道进行了一次大的整合,并重新命名。当然刘湘这样做,有他的政治考虑。那时,“中央”肯定是要入川来的,想挡也挡不住,不如洒扫庭除,以表示欢迎“中央”迁渝。于是,在这次街道的整合重新命名中,重庆著名的“三民”路被遗留下来。

    据了解,当年重庆城内修筑公路,从七星岗进城后,就沿民生路到市中心。后来有了临江路,到市中心不必再走民生路,其街巷才显得冷清了一些。不过,这条街上依然店铺林立,名流云集,从现在遗留下来的众多古迹中,依旧能找寻它曾经的辉煌与荣耀。

    在民生路由北向西的拐弯处,有一栋三楼一底,灰白相间,砖木结构的民国时期老式建筑,便是人民群众称之为国统区“茫茫黑夜里的一盏灯塔”,毛泽东誉为“共产党另一方面军”的《新华日报》营业部旧址。

    《新华日报》于1937年10月筹备于南京,1938年1月11日正式创刊于武汉,1938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报社迁重庆。直到1947年2月28日,被国民党当局查封。《新华日报》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存在的9年零1个月又18天中,其中,长达8年多的时间是在重庆出版。

    这份辉煌的报纸,不仅被董必武称之为 “共产党的嘴巴”,也被毛泽东誉之 “我们的报纸”。翻开历史簿,关于《新华日报》有着清晰的记载:“抗日战争时期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发行的大型机关报,也是抗战初期中共在国统区唯一公开出版的大型日报”。作为中共机关报刊发行销售的前沿阵地,这栋老式建筑,它曾是南方局领导周恩来、董必武等中共领导开展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场所。周恩来在重庆期间,每晚都会来到这里,在二楼会见章伯钧、沈钧儒等知识界朋友,宣传中共主张,推动民主运动发展。更有无数仁人志士在这里,为了一份报纸的印刷出版,抛过头颅,洒过热血。1974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将此处底楼辟为纪念地。1986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这栋老式建筑,早已经安静成一段历史。门口,沿街叫卖的报童已换作了匆忙的行人,只剩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还在墙角悠闲地卖着香烟和报纸,一阵风吹来,吹开的只是一片娱乐的花边新闻。阳光透过黄葛树的枝叶,打在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写的“新华日报”几个大字上。走进建筑,里面保存着一些革命烈士留下的文物,看着这些物品,似乎依然能回望见战火硝烟中那些新闻人物的故事和风采,领略到他们在那样一个动乱的时代依然坚信共产主义、追求光明的激情。

    若瑟堂:隐藏在黄葛树下的信仰

    沿着民生路向西,在距新华日报社旧址不到100米处,便是若瑟堂。也许它太过隐蔽,若不是在路边仔细辨认,定不会轻易发觉这一处教堂的存在。从一个正对街道的梯坎的走下去,若瑟堂的几个大字连同它的基督十字,一起若隐若现在高大的树木之间。

    若瑟堂,始建于1893年,因奉大圣约瑟做主保得名。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正中经堂面积约500平方米,可容纳1000余人。1917年建尖顶十字架钟楼一座,高36米,内置吊钟3口,大时钟1口。若瑟堂每个主日安排三台弥撒,逢重大祭祀活动,有千余教友来堂参加弥撒仪式。

    如今的若瑟堂,整个钟楼由于危险已不能上去,里面的楼梯也因年久失修损坏而不能通行。墙上的爬山虎努力地向上攀岩着,似乎要盖住整个墙面和浮雕。整个教堂陷在高楼中,两边的副塔原来是钟的地方如今贴着五角星,据说是文化大革命时给贴上去的。整座教堂只有一层还开放着,堂内两排大柱托着乳黄色厅顶,华灯高悬,烛光交映,正中有彩塑耶稣、圣母、若瑟像,两壁有十四耶稣苦修油画像,常有一些老人在里面做着祷告,坚守着自己的信仰。

    据了解,1913年,为了反对袁世凯称帝,杨沧白和熊克武响应其他地方的讨袁救国军,宣布重庆独立。失败后,由于重庆城已经被黔军占领,城门出不去,杨沧白就曾在若瑟堂里避难。

    像若瑟堂这样,隐蔽在高楼或者淹没在历史中的地方,在民生路还有很多很多:比如民生路17号,几间不起眼的房子,却是中国民主同盟机关报——《民主报》的创立之地。从张澜主席开始,到李公朴、周新民、梁漱溟、沈衡老、邓初老等民盟的许多同志,都在这里为报纸的开创筹划和坚持,费了许多心血。又比如已经拆除的原民生路73号,曾经是重庆“生活”、“读书”、“新知”三家书店决定联合经营,成立三联书店,三联书店被誉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影响了新中国几代知识分子。

    喜欢民生路,正是喜欢这些隐藏在高楼下的古迹,喜欢它守着辉煌的低调,喜欢它众芳芜秽,如美人迟暮的凋零之美。走在民生路安静的街头,左脚繁华,右脚落寞,就这样一脚一脚走下去,灵魂的漫游之旅永不惧时空。

    相关热词搜索: 右脚 左脚 落寞 繁华 民生路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