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让更多人了解科举制度在台湾的发展沿革

    时间:2021-02-19 08:04:0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9月18日,由北京台湾会馆与台南市文化协会共同主办的“台湾进士专题展”在台南开展,吸引了大批台湾民众前往观看。在此前后,北京台湾会馆还与台湾成功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中心联合主办了“科举制度在台湾”学术研讨会及“海峡两岸台湾进士后人座谈会”。这一系列活动意义特殊,为两岸学术与人文交流注入新的强劲活力。两岸学者共同探讨“科举制度在台湾”

    科举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科举制从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废止,经历了近1300年。宋元时期起,中华文化传统已随着大陆垦民传入台湾。明郑时期,儒学文化在台落地生根,大陆的科举制度也传至台湾。科举制度在台湾推行200余年,有据可考的台湾进士就有33人,他们的名字至今铭刻在北京孔庙的进士题名碑上。科举制度传入台湾,不仅促进了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和普及,也使台湾人才辈出、社会日趋进步。

    为进一步研究科举制度在台湾的传人、兴起与发展,促进两岸学术文化交流,9月17日,北京台湾会馆与台湾成功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中心共同合作,邀请两岸有关方面的近30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举办“科举制度在台湾”学术研讨会。台湾成功大学副校长苏慧贞、北京市台湾同胞联谊会名誉会长卢成池、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馆长吴志友等在研讨会开幕式上致辞。

    苏慧贞代表台湾成功大学校长欢迎与会的两岸学者专家。她说,台南人文荟萃,从这次的专题展览,便可了解台南是全台湾进士最多的地方。位于台南的成功大学过去以工学院为主,近30多年来也积极发展医学和社会科学,希望培养造就更多领域的专业人才,为台湾文化教育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卢成池在致辞时指出,北京的台湾会馆是为了举人上京应试而兴建的,原有两处,但是至今只留下大江胡同的台湾会馆,并且已经整修好,重新开张使用,成为史上两岸交流的重要见证和京台交流的重要平台。

    吴志友致辞说,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在孔庙前共有198个题名碑,刻有历代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和名次,是研究历代科举制度最珍贵的史料。中国的科举制度举世无双,也影响西方文化甚巨。他欢迎大家前往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实地参访。

    在热烈的掌声中,台湾最后一位进士汪春源的曾孙、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汪毅夫以《府城的光荣》为题发表主题演讲。汪毅夫全程以流利的闽南语发音,“府城台南是一个适合做梦也适合怀古、适合生活也适合读册的好所在”,精练的开场白一下子拉近了他和听众的距离。汪毅夫说,全台湾所有进士中,陈梦球、施琼芳、陈望曾、施士洁、黄裳华、许南英、汪春源等多位是台南人。其中,施琼芳和施士洁这对父子进士成为台南人最爱讲的一段佳话。施氏父子的旧厝(老房子)在台南米街,由于这个缘故,传说米街的土地公也“破例”戴有官帽。另外,许南英和汪春源同出白干“柱仔行”一带,两人曾分别在广东和江西做乡试的同考官。“宦途最重是文衡”,担任考官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

    研讨会上,来自两岸的专家学者发表了10多篇论文,从诸多面向探讨科举制度在台湾的历史与影响。他们认为,科举制度在公开有效地选拔人才的同时,对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对台湾知识分子爱国精神与民族气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本次研讨会是两岸学术界一场重要的交流活动,有助于促进科举制度与儒学文化的研究,对于推动两岸历史文化交流、增进两岸同胞情感融合具有积极意义。清代台湾进士珍贵史料首次展出

    为了让更多人士从历史的角度了解科举制度在台湾的发展沿革,引起各界人士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兴趣和关注,9月18日,北京台湾会馆与台南市文化协会共同主办的“台湾进士专题展”在台南市孔庙举行开幕式,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汪毅夫出席开幕式并与其他嘉宾一道为展览剪彩。来自两岸各地的近百名专家学者、进士后人和各界嘉宾等出席。

    台南市副市长颜纯左、北京市台湾同胞联谊会名誉会长卢成池、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馆长吴志友在开幕式上致辞。

    颜纯左说,台南是台湾著名的历史古城,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对于此次展览在台南展出表示欢迎和感谢。卢成池指出,北京台湾会馆作为当年台湾人赴京赶考落脚的场所,是现在大陆仅存的一座台湾会馆,有百年历史,与科举有着很深的渊源。台南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历史上儒学人才辈出,冠绝全台,是科举年代台湾涌现进士最多的地方,展览在台南孔庙举行开幕式具有特别意义。

    “台湾进士专题展”由120余块展板组成,内容包括科举制度在台湾的设立和发展、知名台湾进士介绍以及科举制度对台湾社会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等,再现“台湾进士”这一群体的风采和成就,让观众进一步感受科举制度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展品在台南孔庙旁的武德殿展出,其中包括北京孔庙进士题名碑中镌刻有清代全部台湾进士名字的22通题名碑的拓片。这些碑帖不仅是第一次在台湾展出,在两岸亦是首次集中对外展出,在台湾引起不小的轰动。台湾观众纷纷表示,能够近距离地欣赏到这些珍贵的拓片,在上面找到台湾进士的名字,既惊讶又感动。此次展览还集中展示了部分记录有台湾进士名字的大小金榜、进士齿录等史料,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对清代台湾进士历史有深入研究的汪毅夫,仔细观看展品,边看边向其他观众讲解有关情况,并对展览工作人员所付出的努力和辛劳表示感谢。许多进士后人看到金榜、石碑上的先祖名字,也抓住机会拍照留念。

    两岸进士后人在台南喜相聚

    科举制度在台湾推行的两百余年里,涌现出的有据可考的台湾进士共有33人。他们在政治、文化、教育、经济等方面给台湾社会带来了深远影响。为回顾这些台湾进士的事迹及他们对台湾社会所产生的积极影响,9月18日下午,北京台湾会馆与台湾成功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中心共同在台南市祀典兴济宫的“官厅”举行了“海峡两岸台湾进士后人座谈会”。

    黄登瀛、许南英、施之东、陈潜芝、汪春源、曾维桢、杨士芳、施士洁、丁寿泉、丘逢甲等10位进士的17位两岸后人参加了此次座谈会。台南市教育局长郑邦镇主持座谈并致辞。

    进士后人、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汪毅夫及胞弟、厦门大学副教授汪一帆,堂弟、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两岸关系》杂志社总编辑汪舟3兄弟一起参加座谈会,并讲述了其曾祖父、历史上最后一位台湾进士汪春源的生平与故事。座谈会前,3人还偕同汪春源进士好友许南英进士的曾孙女、台湾民主自治同盟重庆市委副主委许沛,回到台南曾祖老家“柱仔行”(汪许两家当年在台南曾为邻居)寻根访祖。

    许沛在座谈会上动情地表示,父亲在2007年去世之前,多次在病榻上嘱咐“有机会一定要回到台湾的老家,看一看祖辈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今天,她来到了台南,瞻仰了先祖辈们出生长大的地方。在这里,她仿佛看见自己的曾祖父同他的好友一起吟诗作画,仿佛听见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和追逐嬉闹的笑声,仿佛嗅到许家“窥园”里花草树木的芬芳,这一切对她来说,既陌生又熟悉,从书中读到的人和事都鲜活起来。她说,回到重庆,她可以在父亲的坟前告慰,“父亲,你和爷爷的回家梦,我替你们圆了!”

    台湾进士林启东第四代外孙女、成功大学前校长赖明诏的夫人翁惠瑛女士表示,在报纸上得知座谈会的消息后,第一时间从台北赶到了台南。她对两岸进士后人能够在台相聚表达了激动之情。

    此次座谈会,是两岸台湾进士后人的第一次聚首,甚至是分居两岸的同一位进士后人的首次碰面,意义十分特殊。而此次活动的举办地“官厅”,是台湾目前仅存的一座“官厅”,为旧时官员祭拜前换衣休息之处,与科举入仕等文化颇有渊源。会上,两岸进士后人畅所欲言,热烈交流,追怀祖上的情谊,共叙亲情乡情,都希望能将进士后人相聚的活动定期举办下去。

    时值中秋临近,座谈会后,两岸进士后人、参会专家学者等一起在“官厅”参加了祀典兴济宫特别准备的传统“办桌”筵席,感受台南传统文化,共叙中秋佳节之情。

    相关热词搜索: 科举 沿革 人了 制度 更多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