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诗歌摩声的艺术手法

    时间:2021-02-21 07:59:5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 摩声,是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艺术手法。诗歌摩声可以用来创造意境、渲染气氛,描绘出一种典型环境,可以用来塑造形象,也可以用来抒写感情。诗歌摩声的手法有模拟声态、通感摩声、移情于声、修辞摩声等。

    关键词:诗歌 摩声 艺术手法

    凡自然之物不但有其形状、颜色,而且还有其声音,万物或可以自鸣,或可使之鸣。风的气息、水的流动、鸟的蝉鸣组成大自然和谐的交响乐。诗歌要肖其物,不外乎从形状、声音、动作等方面去进行描写。所以,摩声是由事物的自然属性决定的,是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艺术手法。刘熙载说:“诗有外于知与闻见者耶?”刘勰说:“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沈(沉)吟视听之区”。“沈吟视听之区”,就是说要在视觉与听觉的范围内搜索形象,进行吟咏。即谓诗人之描写事物,不但要图其貌,而且要写其声。

    摩声是诗歌描写事物的一个重要手段,在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很常见。例如,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不乏摩声的句子:“关关雎鸠”、“坎坎伐檀兮”、“呦呦鹿鸣”、“鸟鸣嘤嘤”、“筑之登登”等。当然这些关于声音地描写是最简单的一种手法,它还只是一种初级的象声手法。摩声到唐、宋时代,手法就变得高妙得多了,摩声的作用也就更为明显和广泛。杜甫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个“鸣”字给读者以无限遐想!它不但使人们看到了黄鹂在柳树上,而且使人们听到了黄鹂那婉转的鸣叫声。同时,通过“鸣”那动听的声音,读者还可感知到鸟儿乐春的感情和诗人乐景的情愫。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黄鹂鸣于深树之中,画家是没有办法画出来,而诗人却可以让读者听见,充分体现了诗歌摩声艺术手法的高超之处。杜甫还有一首写瓷碗的诗:“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后人评说:“一瓷碗至微,却用三四层写意:初称其质,次想其声,又羡其色……只寻常器皿,经此点染,便成韵事矣。”不但在视觉方面,而且还在听觉方面唤起读者的美感,这正是诗人有别于画家之处。

    一 摩声在诗歌中的作用

    1 摩声可以创造诗的意境

    诗人把声音作为意象,构造诗歌的意境。这方面诗人王维最擅长,王维写声音的特点突出地表现在以动写静的方法上。即通过声音的描写烘托幽静的意境,以达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例如,“谷静秋泉响”、“山静泉逾响”、“行客响空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古木无人径,山深何处钟”等,这种句子在王维的诗作中屡见不鲜。诗人要描写一种静的境界,却以声音的律动去烘托,正如一颗石子丢在湖中,水面泛起的涟漪,反衬出水面的平静。俗语说:“静得连一根针都能听得见”,这能“听见”正衬托出安静来;吵杂喧哗的场合能听见针落地的声音吗?看来王维是深知此中道理的,他经常运用这一手法,并非偶一为之。有人说王维的诗是“有声画”,也确不为过。苏东坡曾评司空图“棋声花院闭”之句说:“吾独游五老峰,入白鹤观,松阴满地,不见一人,唯闻棋声,然后知此句之工”。东坡以自己的生活经验肯定了这种以声写静的艺术效果。

    摩声也可以用来表现一种气势,或一种阔大、高远的境界。孟浩然《春晓》中“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写春日雨后山村的早晨,百鸟争鸣,一片喧闹。王维《送梓州李使君》中“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诗人以概括的笔法表现了阔大、高远的境界,何等气势。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四面边声连角起”,雄浑而悲壮。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则将笑声、歌声、连枷声组织成一支动人的丰收交响乐,别有一番景象。杜甫《兵车行》中“车辚辚,马萧萧”,只通过两种声音的描写,便把读者带入了一个紧张的出征场面。

    2 摩声可以用于塑造形象

    杜甫的两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自在娇莺恰恰啼”等,通过摩声描写出了生动活泼的黄鹂和娇莺的形象。李贺的《马诗》“向前敲瘦骨,独自带铜声”,马的瘦硬有力,正是通过骨有铜声来表现的。“风劲角弓鸣”是王维《观猎》中的首句:北风劲吹,箭矢呼啸,这种背景衬托下,紧接着第二句“将军猎渭城”,主人公出现,未见其人先闻弓鸣,可谓先声夺人,诗中对声音的摩写正是用来表现这位将军的膂力与勇武的。王维的另一首《从军行》:“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笳悲马嘶乱,争渡金河水。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尽系名王颈,归来献天子。”诗中写了角声、人声、马声与其它战斗的声响,读此诗使人满耳战声,如临战地。声音地描写不仅增强了诗的真实感,诗的氛围,也起到了以声写人的作用,表现出战士们驰骋沙场、勇敢杀敌的精神。

    3 摩声可以表现人的感情

    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王昌龄的《从军行》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都是通过笛声抒写诗中人物(战士)的思想情绪。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则借笛声以写诗人的故国之思。李煜的《捣练子》:“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也是以声抒情的佳作;庭院寂寥,长夜迢迢,人本难寐,梗风送砧声断续可闻,有着故国之思的诗人能睡得着吗?诗人正是借砧声以写其无奈之思。

    二 诗歌摩声的艺术手法

    1 模拟摩声

    其中又可分为音响的描写与形象的描写,所谓音响的描写便是以象形词去模拟事物的声音。例如,“关关雎鸠”、“伐木丁丁”、“唧唧复唧唧”等。这是一种最常见、最古老也是最简单的方法。所谓形象的描写是在时空关系中去对声音作出一种近乎可见的或一种动态的描写。例如,“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个“到”字便是一种动态描写,使钟声给人由远及近,悠然而来的感觉。钱起的《赠阙下裴舍人》“长乐钟声花外尽”,则给人由近及远,逐渐消失的印象。杜甫的《赠花卿》“半入江风半入云”,收声之高逸;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霜重鼓寒声不起”,收鼓声之低沉,这些描写都能给人一种动态感。贾岛《题李凝幽居》中的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个“敲”字形象地描写了人的动作以及发出的声音,更是衬托了深夜的寂静,给人以美感。

    2 通感摩声

    通感又叫移觉,用通感摩声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创新。杜甫的《船下夔州别五十二》 “晨钟云外湿”可为典范之作。这个句子,叶燮在《原诗》中花了好些笔墨去解释,而语写不详,终归为“妙悟天开”。这确是一个好句子,五个字有五层意思,而本文在这里只讲“湿”字。钟声之所以用“湿”来描写,是因为时间是在早晨,地点在夔州,这里山高、江深、雾多。钟声发自山上,透过浓重的云雾落到江中船里,诗人想象钟声也被云雾沾湿了。一个“湿”字写出了时间(早上雾更浓)与空间的特点,写出了钟声在云雾中慢慢传来的滞涩之感。诗人不用“度”、“至”、“到”、“落”等字,却用了一个摸得着、看得见的“湿”字,表现了诗人体物之微,用视觉写听觉,这种通感的运用大概便是叶燮所谓“妙悟天开”吧。

    通感的方法被现代作家发扬光大,朱自清就是一位擅长通感的大师,他散文中的通感艺术,能够强化事物的某种特征和形状,巧妙地揭示了自己瞬间的艺术感受,给读者以美的艺术享受。例如,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等名句,巧妙地把视觉与嗅觉与听觉互移,如临画境。

    3 移情摩声

    即将客观的声音主观情感化。声音本无所谓忙于闲、哀与乐,但是诗人可以说:“窗外鸟声闲”(王维《戏赠张五弟》),可以说“城上斜阳画角哀”(陆游《沈园》),可以说“寒蝉凄切”(柳永《雨霖铃》)。曰“闲”、曰“哀”、曰“凄切”,都是诗人将主观感情移入声音中的结果。这种经诗人感情处理过的声音,比纯客观的声音更容易感染读者。因为在这声音中诗人放入了情感的酵母,诗人对读者有了一种特别的提示。同样是写画角秦观的《满庭芳》 “画角声断谯门”不过是一种景物,以点明时间罢了。而“城上斜阳画角哀”,这一“哀”字,我们立即感到这声音之不同凡响,有一种凄凉之味了。这个“哀”字从感情上抓住了读者,使诗有了浓郁的悲凉气氛。

    一切声语皆情语。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转轴拨弦三两声”、“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等诗句运用了高超的摩声技法,将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音乐,写得真切感人。其中既有描写弹奏的神态,更抒发了琵琶女的思想情感。金昌绪《春怨》中“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鸟语与花香本都是春天的美好事物,而在鸟语中,黄莺的啼声又是特别清脆动听。人们不禁还要追问:为什么不让莺在枝上啼呢?接下来诗说明了“莫教啼”的原因是怕“啼时惊妾梦”。但人们仍不会满足于这一解释,因为黄莺啼晓,说明本该是梦醒的时候了。那么,诗中的女主角为什么这样怕惊醒她的梦呢?她做的是什么梦呢?最后一句诗的答复是:这位诗中人怕惊破的不是一般的梦,而是去辽西的梦,是惟恐梦中“不得到辽西”,这便是移情于声的好处。

    4 修辞摩声

    用拟人与比喻手法写声也是古人常用的。辛弃疾《清平乐》词:“破纸窗间自语”;宋人萧立之《第四桥》诗云:“柔橹风前语夜深”;杜甫《堂成》诗:“桤林碍日吟风叶”;又《发潭州》“樯燕语留人”等,均以拟人手法写声,不但使事物更生动,而且别具情韵。“樯燕语留人”,燕多情,唯诗人可以感知。以比喻写声,贾岛的《思客》算是十分新奇,诗云:“促织声尖尖似针,更深刺着旅人心”。贾岛不愧是一位苦吟诗人,这比喻形象、新奇,而抒情精湛,艺术效果强烈。

    有鬼才之称的李贺,其写声更为奇特。他不但可以细腻地写出现实生活中的声音,而且可以写出鬼界的声音,例如,“夜闻马嘶晓无迹”、“秋坟鬼唱鲍家诗”,甚至还可以将无声的事物写出声音来;例如,《天上谣》“银浦流云学水声”,流云有声;《秦王饮酒》“義和敲日玻璃声”,太阳可以敲出声来。这种大胆的想象,使无声之物有声可听,描写更生动、更可感。这就是从形与声两方面去唤起读者的美感,这是诗歌中声音描写的一种特殊手段,可谓无声之声。

    总之,诗歌摩声的艺术手法可以用来创造意境、渲染气氛,写出一种典型环境,可以用来塑造形象,也可以用来抒写感情。诗人感物不但要有眼之明,而且还得有耳之聪,这样写出的诗才形“神”声“似”,才能感动读者。

    参考文献:

    [1] 陶文鹏:《唐诗鉴赏作》,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2] 傅望华:《巧笔绘声文出彩——漫话“声音”的描写》,《写作》,2009年第8期。

    [3] 王宏远:《古诗声音描写摭谈》,《语文学刊》,2011年第14期。

    [4] 谭梅、谭德兴:《〈诗经〉中的动物声音及其文化意蕴》,《毕节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李国英,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相关热词搜索: 手法 诗歌 艺术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