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时间:2021-02-23 07:53:2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朱自清一生主要精力付诸于散文创作,以“表现自己”,也“表现着,批判着,解释着人生各面”。素负盛名的《荷塘月色》壮写月夜荷塘的静谧美,堪称绝致。

    荷塘本是座落在清华大学校园内的平平常常的一泓静水:但是自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问世以来,大家都称赞荷塘的美景,这正是《荷塘月色》所创造的“第二自然”所产生的艺术魅力。叶圣陶曾这样评论朱自清的创造性:“每回重读佩弦兄的散文,我就回想起倾听他的闲读的乐趣,古今中外,海阔天空,不故作高深而情趣盎然。我常常想,他这样的经验,他这样的想头,不是我也有过的吗?在我只不过一闪而逝,他却紧紧抓住了。他还能表达得恰如其分,或淡或浓,味道极正而醇。正缘于此,使《荷塘月色》像不败的花朵,产生着经久不息的艺术魅力,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作品开篇先言“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抒情缘起。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所以在等夜人静之时,踏着月光游荷塘,来排遣心中的郁闷,另外作品开首直言心里颇不宁静,给全文定下感情基调。为以后的抒情,写景创造了特定的条件,而尤其步入荷塘前的那一段精彩的内心独白:“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一个人在这个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不难体味其中流露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可以说是作者愤世嫉俗的至情之辞。希冀远离污浊现实,能与“出淤泥而不染”的荷为伍。与洁白无瑕的月光同居,含蓄而凝练地表露了自己高洁无暇的内心世界。与黑暗现实形成鲜明对照,也为下文具体描写“荷塘月色”——这一人化自然做了有力的铺垫和渲染。作品除以上直接抒情外,主要还渗透在对荷塘月色的描写之中。王国维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写景和抒情密不可分。荷塘小路“幽僻”“寂寞”“阴森森的有些怕人”够得上凄冷树木的阴森同内心的忧郁是相一致的。当作者望荷塘美景时,说自己沉醉于眼前的景物,像是“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那也不过是暂时的忘怀世虑,愉的片刻的逍遥”罢了,他始终摆脱不掉心上的“淡淡哀愁”,就像形与影不可分离一样。灌木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荷香月色与鬼形憧憧显然是不协调的,正表现出作者的抑郁之情。从树缝里漏着的“一两点路光”——没精打采的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打破了宁静的环境,使作者又回到现实中来,顿扫游塘赏月的意兴,发出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都没有”的感叹,怅然若失的不宁静情绪又袭上头来。“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畔没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来解脱。但又说“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表现作者从中并未得到慰藉。相反,倒是“剪不断,理还乱”。在文章接近于结尾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作者心中的烦闷更浓更重,作者虽然未明说却是寓无限愁怅于平淡之中罢了。

    纵观全文,作者的感情是由无法摆脱的淡淡的哀愁支配的。

    从作品第二段作者的内心剖白中可以感受到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不是由个人琐事引起的。作品写于1927年7月,这一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一手制造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这一阵裹着血腥味的政治“狂风”对朱自清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作者“心上常有一点除不去的阴影而且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颇有些惘惘然”。“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两个月后,作者发表了《一封信》,表示了他对南方的朋友怀念之情。他心情抑郁,“终日看见一样的脸,板板的天,灰蒙蒙的地,大柳高槐,只是大柳高槐而已。”他感到无边的苦闷彷徨。“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肩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似乎要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明白。一部十七史,从何处说起,正可以借来作近日的我的注脚,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苦闷,求索的复杂心情。由于反革命政变,在《一封信,题记》中说,“南方这一年的变动是人意想所赶不上的。我起初还不知道他的踪迹,这半年是什么也不知道了。他到底是怎样地过着狂风似的日子呢?我所沉吟的正在此”。这段话与《荷塘月色》中的心境和处境是一样的。由此可知作者心里的“异样一不宁静”导源于“南方这一年的变动”。形势的突然逆转,作者心乱如麻,理不出头绪来,他想超然而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荷塘月色》正表现了作者这种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理状态。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概括作品的主题,作品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朱自清是一位丹青能手,通过他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工笔细描,呈现给我们一幅优美的荷塘月色图。他写通向荷塘路上的景色,“幽僻的路,蓊蓊郁郁的树,淡淡的月光”,极简括地写了荷塘周围的背景,把荷塘安放在一个特别的环境中。

    文章四、五、六段是文章的文体,集中描摹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第四段写荷塘之美。先写荷塘总貌,然后精雕荷叶,细刻荷花极有层次。写到田田的荷叶美如裙裾,写零星点缀着的荷花多姿多态,对人仿佛在“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作者摹景更注意到动静结合,一阵青萍之末的微风吹过荷塘,作者立即抓住了这一刹那的动态形象——风的流动,“送来缕缕清香,吹动满池荷叶,流水脉脉含情”。

    第五段写荷塘上月光之美。月光本是无形的,作者形容它“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上和花上”,这银白的光就有形了。作者写月光用了如“流水”,如“青雾”,如“牛乳”,如“轻纱”,连用四个比喻,多角度地写出了月光,色,情,韵。另外,作者还善于通过描写影子来表现光的效果,“参差斑驳”的丛生的灌木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满塘光与影的“和谐的旋律”映现出的是一幅逼真的月下荷塘的水墨画。

    如果说上述两段用特写的镜头写到了荷塘的细部,那么,第六段则是把镜头摇起,拉远,表现更深的景致。“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中景;树的梢头,“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远景,对蛙声,蝉声的描写增加了生气,静中有声,反衬了荷塘的幽僻,由荷塘景色联想到江南采莲胜景的虚写,思绪驰骋牵接使画面得以扩展,也更显得清新雅致了。

    总之,这四,五,六段,是工笔的主题,大写意的背景,使构图远近相济,疏密相间,笔笔妥帖,浑然天成,充分体现了作者用笔的独到之处。动静结合,虚实相结,运用反衬更显幽静,注意详略得当,以荷塘,月色为中心,但也点染背景,使画面显得完整,又运用独创性的比喻修辞,以唤起人们的联想。

    朱自清爱用比喻,也最会用比喻,用喻尖新而贴切,荷花如“明珠”“星星一刚出浴的美人”,这些都是独到的见解和传神之笔。作者抓住喻体某一方面的特质,多层次地设喻,造成丰满,美好的视觉形象。风吹荷叶“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如果不是亲自观察,绝不可能写得如此细腻逼真。作者说:“工细而能生动,所以才好,若笔下板滞,虽工细也无味了”。生动的奥妙在于取法自然,还要经过仔细研究,发现景物中各种各样的联系区别。朱自清能够以普通的景物为描写对象而写出佳作,在于他对事物观察仔细,体味人微。如文中写树影有三处,有分辨不出灌木的阴森森的黑影,杨柳稀疏的倩影,群树蓊蓊郁郁的阴影,如不是仔细观察区别,就会写的平板,失之生动真实。关于月夜有无蝉声的问题,自清早年曾做过考察,作品发表后,有人对文中的“月夜蝉声”提出质疑,对此,朱自清请教专家,仔细观察,终于发现蝉在夜晚呜叫的事实,证明了自己作品中所写的是真实的。整篇《荷塘月色》均体现了作者这种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他不但对荷塘作整体以揣摩,而且作局部以审视,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创造了使人沉醉以意境,使《荷塘月色》穿越时空散发它以魅力。

    相关热词搜索: 荷塘 月色 朱自清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