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同曲的协奏,变调的错位

    时间:2021-02-24 07:51:2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 本文以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理论为依据,以影片《爱丽丝梦游奇境》中的胡话诗为研究对象,对赵元任(1921)和贾文浩(2008)两个译本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结果提出胡话诗作为电影文学翻译中的一个特殊文体,应特别关注音韵与句式、儿童的视听感受和创造性叛逆的适度把握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 《爱丽丝梦游奇镜》;胡话诗;音韵与句式;视听感受;创造性叛逆

    由蒂姆•波顿执导、约翰尼•德普、海伦娜•伯翰•卡特、安妮•海瑟薇主演的3D立体影片《爱丽丝梦游奇境》即将公映。该片取材于刘易斯•卡罗尔的著名作品《阿丽丝漫游奇境记》及其姊妹篇《阿丽丝镜中奇遇记》(以下简称《镜》)。这两部著作堪称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与《圣经》和莎士比亚戏剧一样是英语中名言隽语的源泉,也是颇具研究价值的语言学与文学资料。《爱丽丝梦游奇境》不到2分钟的预告片里,疯帽子先生、红桃皇后、白女王、叮叮和咚咚孪生胖兄弟、兔子大臣、柴郡猫等众多角色都得以尽情展示,而不论是扑克军团大战,还是红桃皇后古怪的槌球赛等奇异的大场面,均以其花哨、怪诞而标新立异,突显了卡罗尔原著中“胡话诗”这一文学特色。

    《镜》是英国胡话文学的杰出之作。胡话诗是《镜》这部文学作品的一大突出特色。胡话诗是“一种幽默诗歌,故意使用奇怪的、不存在的词语和不合逻辑的想法来逗乐。”(Baldick,2000)卡罗尔在他的胡话诗中,穿插了大量的幽默诙谐的游戏笔墨和“似通不通”、充满逻辑悖论的词语。对于从事文学翻译的译者来说,胡话诗的存在似乎让《镜》变得“不可译”,许多译者“像开凿隧道那样一寸一寸向前挪”,(吴钧陶,2007:7)担心“本来已经是似通不通,再译后变成不通的不通了”。(赵元任,2002:113)赵元任是第一位将此书译成中文的译者。90年代以后,《镜》的译本越来越多。本文以赵元任(1921)和贾文浩(2008)两个《镜》译本中的胡话诗为例,运用动态对等理论和儿童视听感受为导向,对电影文学中的胡话诗翻译进行比较研究,为影片《爱丽丝梦游奇境》的赏析与中文版本的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一、形神兼顾——电影诗歌翻译的审美再现

    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强调,译者应借助于译入语的各种有效表达手段,使译文在内容与形式两方面,以最接近、最自然的方式表达出与原文的对等信息。诗借形以传神,失其形即失其神。“诗歌的美,是依赖于韵律、节奏等形式而存在的;诗歌的情,是依赖于其形式上的美而深入人心的”。(王芳,2002)卡罗尔《镜》中的胡话诗,通过其独具匠心的修辞与句式,表达了幽默、讽刺和唯美的诗歌意象。

    影片《爱丽丝梦游奇境》片尾有一首长长的《跋》诗,这首诗表面描写孩子们急着要听故事的情景,实际是一首藏头诗,诗文纵行的首字母组成了爱丽丝的原型。请看诗中的一段原文:

    (1)Children yet,the tale to hear,/Eager eye and willing ear,/Lovingly shall nestle near./In a Wonderland they lie,/Dreaming as the days go by,/Dreaming as the summers die: /Ever drifting down the stream- /Lingering in the golden gleam- /Life,what is it but a dream? (1981:219)

    赵译:还有小孩儿也会想,/眼睛愿意耳朵痒,/也该挤着听人讲,/本来都是梦里游,/梦里开心梦里愁,/梦里岁月梦里流。/顺着流水跟着过——/恋着斜阳看着落——/人生如梦是不错。(2002:132)

    贾译:孩童催促接着讲,/目光如炽存渴望,/竖起耳朵围身边,/脑海汹涌起幻想。/昼夜飞逝兴致浓,/梦幻泛舟夏将尽,/流浪冲出金涟漪,/人生无非一场梦。(2008:167)

    原文中作者将随韵式扩展为三句一韵(aaabbbccc),贾的译文前四句为aaba韵式,后四句首尾行用[eng] 与 [ong] 的后韵母押韵,韵式不明显,且句式语义关联稍显牵强。赵的译文用 [ang][ou] 和 [uo] 三三构成押韵,巧妙地选用了“想、痒、讲”“游、愁、流”与“过、落、错”三组词,把原诗唯美的意境娓娓道来,展示给观众。

    郭沫若说要“以诗译诗”,曹靖华说“把诗译成解释的散文,那结果就无异成了榨尽汁的甘蔗的残渣”。诗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在文体形式上有别于散文、小说等其他文体,因此,诗体至少应该具有两大内容:诗的音乐的常规形式和诗的形状的常规形式。(王珂,2008:13)诗歌翻译作为文学翻译的一种,是原诗的审美再现过程,特别需要作为审美主体的译者发挥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在充分领悟原诗意境的基础上,注重诗的韵味,即注重诗的节奏感和音乐感,调动精辟的语言,将原诗的“形”与“神”恰当地再现出来。

    二、视听感受——电影文学翻译的核心导向

    动态对等理论不仅要求译作在音韵、语法结构、词汇用法等语言形式上和原作保持对等,更要求译文读者对译文所做出的反应,要与原文读者对原文所做出的反应基本一致。这就使得译者必须重视目的语观众的反应,置目的语观众于核心地位。

    译《镜》的目的是要把这部风靡于国外的优秀儿童文学介绍到中国,其观众群是中国的青少年和儿童。如何让这些观众能够原汁原味地品味到原著中那些胡话诗的幽默、搞笑及古怪之处?如何在电影文学这一特定文体的文学翻译中找到中英两种语言的最佳切合点,譬如把英文中的胡话诗译为中国孩子熟悉的童谣或打油诗,让他们的确能够感原文之感,笑原文之笑呢?卡罗尔在《镜》中刻画了一个身体圆滚、傲慢无比、思维怪异的蛋形人Humpty Dumpty形象。请看下面的例句:

    (2)Humpty Dumpty sat on a wall: /Humpty Dumpty had a great fall./All the Kings horses and all the Kings men /Couldnt put Humpty Dumpty in his place again.(1981:165)

    赵译:昏弟敦弟坐在墙中间儿:/昏弟敦弟一轱辘摔两半儿。/所有皇帝的马,跟所有皇帝的人,/也再不能把昏弟敦弟拼成个囫囵屯。(2002:69)

    贾译:大胖墩,坐墙头,/一个跟头摔下来,/国王派马又派人,/怎么也不能把他扶到墙上头。(2008:125)

    两种译文节奏感都很强,但比较后不难发现,虽然赵的译文借助“儿”“人”和“囫囵屯”,更具口语化特征,但对于少年儿童观众群来说,则更倾向于贾的译文。因其接近于老北京童谣“小小子儿,坐门墩,哭着喊着要媳妇!”一句两顿,朗朗上口,节奏明朗,形象生动。因此,重视目的语观众的接收心理,并以此为翻译的核心导向至关重要。“我们的生命开始于品味催眠曲的节奏,开始于重复托儿所合唱曲的节奏。在学会阅读之前,我们就学会了欣赏声音重复的优雅,认识一种声音范式,甚至一种声音的和谐对称。”(王珂 2008:16)

    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个结论:“每一个心理活动领域都趋向于一种最简单、最平衡和最规则的组织形态。”(腾守尧,1984:37)一千个小观众就是一千个小哈姆雷特。每个小观众都会把他们独特的“思维模式”带入阅读过程,都因他们的天资与禀赋不同,经历与修养不同而用不同的方法去理解译文。但少年儿童读者群有其共性特征:他们形象思维较强,更适应“一种最简单、最平衡和最规则的组织形态”。因此,面向少年儿童的诗歌翻译,应少用抽象词,多用表达色彩、声音与形状的象声词或短句,重视小观众的视听感受,力求语言生动活泼,内容通俗易懂,把原诗的音乐美和形态美声色双馨地展示给小观众。

    三、“胡话”胡说——把握叛逆的“度”

    意大利有句古谚“Traduttore é traditore”——译者即逆者,指任何翻译都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对原作造成背叛。诗歌,这一特殊的文学形式,使译者在形神兼顾并力求与读者群达到动态对等的同时,所产生的创造性叛逆更加明显。以下面两段胡话诗的翻译为例,探讨叛逆的“度”应如何把握。

    (3)Tweedledum and Tweedledee /Agreed to have a battle /For Tweedledum said Tweedledee /Had spoiled his nice new rattle (1981:141)

    赵译:腿得儿敦跟腿得儿弟,/他们商量好了打一架;/因为腿得儿敦说腿得儿弟,/他毁了他的新的花啦啦。(2002:39)

    贾译:特威达和特威迪 /两人发起大脾气 /特威达说特威迪 /弄坏他的新玩具。(2008:108)

    在这段胡话诗的翻译中,出于诗歌韵律的考虑,贾的译文在第二与第四诗行选择了意译,将“打架”叛逆的译为“发脾气”,将“拨浪鼓”创造性的译为“新玩具”。从语篇分析,这种叛逆并未影响诗意的传达,相反,却更好地与“迪”呼应,使句式整齐,韵律工整,可谓“同曲的协奏”。再看下面一段胡话诗的翻译:

    (4)Then fill up the glasses as quick as you can,/And sprinkle the table with buttons and bran: /Put cats in the coffee,and mice in the tea- /And welcome Queen Alice with thirty-times-three! (1981:208)

    赵译:快斟满了酒杯子大家别慌,/在桌子上撒些纽扣儿跟砻糠:/把猫在咖啡,耗子在茶里泡透—— /来三十倍三欢迎阿丽思皇后!(2002:120)

    贾译:快往华杯中灌满美酒,/再朝餐桌上堆上好肉,/猫鼠同桌餐都是贵客,/九呼爱丽丝王后万岁!(2008:159)

    这是几百人欢迎爱丽丝王后入席的一段吟唱诗,在这段诗的翻译中,贾叛逆地将“buttons and bran”“变调”成“好肉”,将“Put cats in the coffee,and mice in the tea”“变调”成“猫鼠同桌餐都是贵客”,译文句式整齐且押韵,但却完全丧失了原文中胡话诗的幽默与古怪之处,姑且称之为“变调的错位”;相反,赵在顾及音韵的前提下,忠实的将第二、三诗行的胡话成分译为“纽扣儿跟砻糠”和“把猫在咖啡,耗子在茶里泡透”,这段译文虽然看似古怪难懂,但却恰恰准确地传达了原诗中的胡话成分,可谓“胡话”胡说。

    四、结 语

    影片《爱丽丝梦游奇境》中看似内容荒诞的胡话诗,却有着明快的节奏韵律、出人意料的奇想与荒唐的逻辑,在荒诞与幽默中,又透出一丝讽刺与智慧,被喻为“美味的胡话”(Cohen,1981)。本文从“语言形神”“视听感受”和“叛逆度”三个维度,提出笔者对《镜》中胡话诗翻译的一点拙见。

    [参考文献]

    [1] Baldick C.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2] Carroll L.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 Trough the Looking-Glass by Lewis Carroll[M].1st ed.New York: Bantam Books,1981.

    [3] Cohen M.Introduction to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 Through the Looking-glass[M].New York: Bantam Books Inc.1981.

    [4] [英]卡洛尔.爱丽丝漫游奇境记[M].贾文浩,等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5] [英]卡洛尔.爱丽斯奇境历险记[M].吴钧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6] [英]卡洛尔.阿丽思漫游奇境记[M].赵元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7] [英]路易斯•加乐尔.走到镜子里[M].赵元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8] [美]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腾守尧,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9] 王芳.论以格律体翻译英语格律诗的理论基础 [J].外语教学,2002(03).

    [10] 王珂.诗体学散论——中外诗体生成流变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作者简介]张艺宁(1977— ),辽宁丹东人,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与英语教学。

    相关热词搜索: 变调 协奏 错位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