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荒诞叙事下的精神漫游

    时间:2021-02-27 07:57:3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主持人:徐志伟(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

    何凯旋(黑龙江省作家协会萧红文学院院长)

    发言人:孙彦良(作家)、吕瑛(作家)、老长(作家)、孔广钊(作家)、梁帅(作家)、姜胜群(哈尔滨文艺杂志社编辑)、戴志敏、刘志刚、曲光楠(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车志远(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师)、陈秋雷(黑龙江外国语学院教师)、赵聪、范娉婷、韩金桥、刘雪姣、郑美睿、阿尔卡季(哈尔滨师范大学博士生)、刘世浩、冯达、王粟玉(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生)、朱冰鑫、孙崇云、陈慧超、于兆枫、卢中影(哈爾滨师范大学本科生)

    时 间:2018年10月27日9:00-12:30

    地 点: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楼

    徐志伟:首先向初次参加活动的朋友和同学介绍一下这个论坛。这个论坛由何凯旋院长和乔焕江老师创办,已经举办过七期,在省内外引起了较大反响。但遗憾的是,后来因乔焕江老师工作调转离开哈尔滨,论坛中断。大概一个月前,何凯旋院长打电话给我,希望我能接棒主办这个论坛。我对黑龙江当下的文学创作情况了解有限,恐怕难堪此任,但我还是非常愿意推动这个论坛继续开展下去。下面请凯旋院长先来一个开场白。

    何凯旋:我们今天评论的作家是一位凭着直觉写作的作家。他的小说处女作《失火的阁楼》,大概是在二十多年前创作并发表在《小说林》上。今年《小说林》的第四期,又发表了他的一个中篇小说《一地雨水》。

    孙彦良能够进入哈尔滨文学论坛的评论中来,首先得感谢乔焕江老师当初的积极筹办,与志伟老师当初作为优秀评论家的鼎力相助,所以才留下良好的口碑,许多本地写作者希望能够看到更多的关于本地新实力作家的评论,这才是我们继续办下去的动力。另外论坛更为民间、更为自由的表达方式,得力于更多的学子们的参加。正像志伟老师所说的,学院里上至博士下至本科生都可以在这里畅所欲言。除了使作者本人受益匪浅之外,论坛发出来众多不同的声音,让大家听来有新鲜感。

    在遴选作家的过程中,我先来备选几个作家,最后由志伟老师定夺。正是因为这些作者身上所具有的特点不被更广泛意义上的读者和刊物认同的情况下,才需要更专业的老师和学子们给予更精辟地分析、更准确地指导,让更多的读者和写作者学习并领会。如果作品大家都能看懂,放之四海而皆准,这样的作品就没必要耽误大家的时间了。今天的研讨会还是有耽误大家时间的价值的。

    我还是从他的两个中短篇说起,这两篇也是我最先接触的作品。作者凭着直觉一路写下来,我认为他有六分指向明确,还有四分自己也不知道怎样敷衍成篇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失火的阁楼》单纯一些,叙述出来的故事与现实存在有距离感,这样就产生一种审美的效果,加上他近乎侦探的手法,弄得比较迷离,有更多的空间可以联想,有可以判断并共同参与的岔路口。二十年前,我也吃惊于他的这篇处女作。当时作者在非常偏远的小城,有这样的写作手法是难能可贵的,是向先锋小说学习的心得。二十年过去了,他的良好的直觉尚有保留,只是更加依靠当下生活的感触,感受到二十年间中国经济浪潮带动下既蓬勃旺盛同时也混乱不堪的现实。尤其对人们内心的普遍泛起的焦虑不安以及难以判断的乱象,这些都一股脑地充满孙彦良小说的情绪当中。但是他保持了自己独有的优点,依然有那么多的岔路口让读者前去参与、前去猜谜。另外,从短篇到中篇,中间还有几部长篇创作、应景的剧作创作,这些长篇以及剧作我倒是没有多么的看好。他有代表性的、有个人风格的、今天依然可供大家谈论的作品,还是他的这些中短篇小说。

    他的中短篇小说有一种荒诞的成分,令人不解。我对小说荒诞的理解,就是违背常理和惯常思维的起承转合过程中,让我们摸不着头脑、并费尽心思地去琢磨:他怎么可以这么处理?他不这样做又能怎样处理?在现代派作家当中,我认为做的最好的还是卡夫卡。卡夫卡写到某一日突然一些莫名其妙的人去找一个人,最后这个人莫名其妙地自己走向莫须有的里程。我们现在的小说每每遇到无常的变化,每每都要回到常理中去,回到大众可理解的道理中去完成,并且最终达到安适的和解。这也是我拿出来孙彦良小说讨论的原因。他的作品不诉诸常理,不诉诸合理,不抵达安适的和解。哪个更对呢?完全可以诉诸常理的解释,他不给予这样的解释也不给予这样的指向,这里面就有一个很好的东西,就是抵达潜意识的深处,更个人化的、更纠结的、更深处的触动。同时,也会给我们更大的带入感,带入他无法诉说的个人触动当中去,从而唤醒我们众口一词的麻木。这是孙彦良小说自始至终保持的品质,尽管并不完美但独特。正是这些不可理喻的行为,不进行庸常化的解释与庸常化的和解,并且纠结到底,创作二十年还能够保持这样不同凡响的优点,是难能可贵的。

    另外,就是远和近的问题。他最初的小说与个人之间都有适当的距离感,我们能够感到距离的美、可以拉开距离地审视与欣赏。但是现在他把当下嘈杂的生活,一股脑地推至眼前,更贴近我们生存的时代,并产生十分的纠结乃至于愤懑的情绪。

    依靠着他良好的直觉,没有距离地呈现出来,也许是使用直觉的触角,反而更为个人化一些,更为逼真地反应了个人理解的现实,反而显得异常,从而成就了荒诞。如果与现实冷静、理智地保持距离,人物、情节可能更清晰、更艺术化一些,但也就可能流于平庸了。这就是他第二个中篇《一地雨水》明显的变化,我反倒认为这样的处理,对现实的荒诞揭示更加逼向自我认识的真相。

    另外,他的写作除了具有自己感知的方法之外,有一点我也是存在疑问的:他的作品最终要落在什么上面,比如说死亡啊、犹疑啊、无常啊等等,这种略带哲学意味的含义最终给我们精神层面上的揭示。但阅读他的作品时没有给我精神层面上的安慰,只是一味地凭着个人直觉把你内心深处的现实景象呈现出来,也许这样更为独到。

    以上是我的三点看法,期待各位师生更专业、更系统的解读。

    徐志伟:凯旋院长刚才的发言已经远远大于开场白了。按照惯例,我们还是先请作家本人谈谈创作感想。

    相关热词搜索: 荒诞 叙事 漫游 精神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