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失乡的孤云:“文学女人”吉铮及其小说

    时间:2021-02-27 08:01:3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吉铮,作为台湾五六十年代留学生文学的代表作家,在其短暂的生命中,她以《孤云》、《拾乡》、《海那边》三本小说集在台湾文学史中留下了青春不老的记忆。其小说典型地体现了五六十年代台湾留学生文学的审美内涵,小说主题中体现了留学生以及海外华人的苦闷、彷徨、迷惘。

    关键词:留学生文学 无根 主妇病 吉铮

    吉铮(1937-1968),河北省深泽县人。1937年出生,1968年6月27日在美国旧金山附近芭城自杀,时年31岁。与台湾当时大学毕业后才出国的留学生不同,她就读台大外文系之时,同时考取高中留美,19岁就到贝勒学院继续念英国文学,1955年出国,1958年毕业,1959年同大多数女留学生一样结婚生子,为了生存,放弃了爱情。然而作为“文学女人”[1]的吉铮,情关难过,16岁的初恋犹如一枚定时炸弹,沉寂10多年后终于还是直接导致了她的离世[2]。在六十年代的文学花园里,她的早逝令人惋惜,而凋零的芳菲,却充分把握住了短暂的花季,在六十年代留学生文学多彩的花园中散发者高雅的清香。她及她的作品在台湾文学史中留下了青春芳华的不老记忆。

    她短暂的三十一年的生命,为文坛留下了三本小说集:《孤云》(1967)、《拾乡》(1967)和《海那边》(1967)。她和孟丝、於梨华同是六十年代留学生文学的代表作家,她们在美国也是交往密切的好友,常有书信往来,交流创作心得。隐地曾经给予她们高度的评价,认为“她和於梨华、孟丝是六十年代最杰出的三位旅美作家,她们是‘留学生文学’的代言人,是生活在美国的中国人的心声,留学生以及海外华人的苦闷、彷徨、迷惘和成就,经由她们的笔端,传达给了我们”[3]。

    《孤云》是短篇小说集,包括《会哭的树》、《门槛》、《黑色郁金香》、《负情》等12个短篇小说及中篇《孤云》。吉铮曾说:“这本集子中的十二篇小说都是离开可留恋的国,可留恋的家,在美国自己独挡一面开始生活在现实里以后写的。”[4]书中描写了形形色色的男女留学生在学成前后、婚前婚后、失婚或不婚的状态下,在失落自我之后共同的寂寞与悲哀。

    《拾乡》是吉铮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书名原为《失乡》,吉铮原想引用李白江南怀旧诗“青春几何时,黄鸟鸣不歇。天涯失乡路,江外老华发”中的失乡路意象,因嫌“失”之悲观,后更名为《拾乡》,一字之改,却意味着从痛苦、无奈转变到重新出发。

    《海那边》则是她第二个长篇,“写初来的人较尖锐的感觉,写Love young dream”[5],1967年于林海音的纯文学出版社出版。她在给林海音的信中说:“我试用一种attitude of detachment from the subject,因为小说不应是自传,也不是disguised 散文。我自己严格地说,已不再是留学生,所以可以move far enough from mysubjects to see several sides of it,只是写完有点慌恐too far away,所以你告诉我读时不禁流泪,我才稍稍放心。海那边写的是几个男女留学生,都各自代表一型,他们可怜,或者可爱,由读者去决定,我第一个目的是使他们可信。他们也许平凡,而这种平凡的挣扎也是人生。”[6]吉铮在此表明了《海那边》的创作视角是跳出以往感性的、自传式的写作,跳出故事之外,以外围人的视角审视留学生生活及其心境,这样可以更加客观理智。她摆脱了自己,以观察、体验所得,创造了范希彦、于凤、赵士元、李一梅等一系列海外华人的形象,他们都各自代表一型,或可爱,或可恨,或可怜,作者通过不动声色的娓娓述说,让读者自己去体悟。

    小说中于凤是个任性倔强、充满幻想的女留学生,她美丽脱俗、才华洋溢,但在艰辛的求学打工生涯中,不断在理想和现实中摇摆,且有逐步放弃理想、自甘堕落的倾向;范希彦是她相识六年的恋人,为了爱情自台来美就读理科,艰辛的学习打工生活、窘迫的经济状况,自然无法满足好强任性的于凤。于凤受到阔绰的富家大少雷亨瑞的诱惑,几乎迷失,好在最后终于觉醒,摆脱了留学生文学中女留学生抓住安全、舍弃爱情的俗套,“与其万里迢迢跑来美国出卖自己,我不如让移民局送回去!”她重新找回了自己的爱情和幸福。

    失根的民族情是吉铮小说中最具有感染力的一点。别家离国来到美国,浓浓的乡愁、无根的痛苦发乎心底,诉诸笔端,书写成为旅美作家安顿生命、告慰自我的唯一方式。吉铮笔下的主人公就时时刻刻在思乡的痛苦中煎熬。《孤云》中的蕴茹跟着旅行团来到欧洲,所到之处却处处想到中国。对于导游吹嘘的古迹和文化,她心里却不由地反应:“‘罗马废墟跟中国长城比起来,又算什么?’自然,她没有出声,她立刻警觉地截断自己飘远的思绪,她禁止自己想长城,想中国,想回不去的家,想见不着的人……她独自一个人遥远地从纽约来欧洲,不像每年夏天上千上万的游人为的是制造记忆,她来为的是要遗忘。”海那边的于凤同样也常常因为失根的痛苦,而产生不能控制的心悸:“大千世界围着旋转,而你连脚的低昂都寻不到,这种虚晃的感觉,这种无根的感觉,怎么办,怎么办?”《拾乡》中的荣之怡如同同期於梨华的小说《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中的牟天磊,感受着有家归不得的迷失与失根的民族情感,对人物失根之痛的书写使小说尤能打动人,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从留学的热望到异国的飘泊,从梦幻的美丽到现实的冷峻,从爱情的憧憬到婚姻的失落,吉铮笔下的人物特别是女留学生们走过了几近相同的道路。她的小说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个生动的无论是未婚、已婚,还是不婚的失意爱情故事。

    《海那边》中的范希彦和于凤,两人尽管相爱,但爱情之路并不平坦,远离家漂泊异域的学子境遇使他们的爱情处处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艰辛的打工生活、窘迫的境况,时时考验着他们的爱情,婚姻更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于凤就说:“你我都是挣扎在激湍里的泅水人,束在一起势必没顶。我无力帮你念书,你无法帮我谋生,婚姻只是幻觉。”而《负情》中的乃茜,是一个因选择错误而离婚的女人,她同大多数的女留学生一样,毕业后,为了海外生活的安全,选择放弃爱情,背弃了心爱的恋人狄克,选择了多金的理想丈夫乔治,然而物质的补偿,仍然填不满其心灵的空虚。“当初以为最理想的丈夫,表面上他可给予她的似乎很多,但是事实上除了一本银行取款支票外,他一无所予,而他要求她付出的竟是全部的她的信仰、嗜好和性格。”《拾乡》中的之怡,结婚多年生活安定富足后却开始意识到“他们的婚姻像一双摘取的太早,又搁置得太久的椰子,一旦敲开封牢的硬壳,采发现里面空空的干枯,珍藏的干果竟没有内容”。于是,之怡毅然返台,试着冲击婚姻的茧壳,却不料,丈夫撞车伤重的命运,又使她无可奈何地再度返美。《拾乡》对婚姻的实质与内涵,以及两性心理的基本差异、追寻与失落给予了生动的表现。

    与於梨华的一些小说一样,吉铮笔下的婚姻女性多患有“主妇病”。六十年代留学生们多是在历经身份的焦虑、求学的艰辛后,选择了长期居留,男性毕业后进入职场,女生把所有的梦想与崇高的爱情都摔到海洋里,“委委屈屈”地结个婚,在获得安全感后,成为家庭主妇却又渐感空虚和失落。吉铮短篇小说集《孤云》中的多篇就描写了留学女性这种“身为主妇”的“不是不快活,只是不是快活”的烦恼。《会哭的树》是典型代表,这篇实属散文的短篇将留美的中国少妇的生存境遇与心迹,把“来留学而终于留在厨房里的女人的无可奈何”表现得入木三分。女留学生一旦结婚变为家庭主妇,那就意味着“是厨司、洗衣妇、保姆、护士、司机、女秘书、女管帐的总和”。文中那两个当年的女留学生,一个为家事所累搁置了画笔,一个“对写作犹如一个无能的母亲偏爱自己那见不得人的私生子一般,既不敢光明正大的爱他,又狠不下心置之不顾”。她们感慨“出了洋,留了学,仍然跑不出一个这样狭窄的生活圈子”,她们不甘心于此,一次次地尝试着心灵的挣脱与放飞。正如吉铮在《孤云》的后记中说:“我把它《会哭的树》放在这本集子中,将它献给那些过了做梦的年龄,扔不掉梦的影子,不是不快活,只是不是快活的人!”[7]

    总之,吉铮结合自己的海外生活经验,以细腻的笔触描写海外学子在失乡路和爱情路上的苦闷、痛苦和彷徨,精细地刻画了六十年代留学生的流寓生活及其落寞心境。她的小说,用简洁精练的文笔,抒发纯朴细致的感情,或怅惘,或苦闷,或失落。她以明敏多彩的色彩,抒发苦闷、黯然的乡情离愁。罗兰曾这样评价吉铮的小说:“她的文章真像她的名字,那么爽脆有力,那么豪纵任性。标示出那份‘一甩头,不顾而去’的飘逸与奔放不羁的热情。她的文章有颜色,而且都是极强烈的颜色,好像六月阳光下的世界——艳红、浓绿、金黄、鲜橙、明蓝与深黑。她笔下的人物都是动的,而且是快速果决的。她是最长于捕捉文字的一个人。信手拈来一些寻常字,轻轻妙妙地把它们一拼,就变成鲜艳夺目的词句,令你心驰神往。”[8]

    (本文为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资助(IIFSDU)项目“五六十年代台湾女性文学研究”,项目编号:IFW09092。)

    注释:

    [1]“文学女人”一词原是海外华人作家赵淑侠女士自创的名词,指的是内心细致敏锐,感情和幻想都特别丰富,格外多愁善感,刻意出尘拔俗,因沉浸于文学创作太深,以致把日常生活与小说情节融为一片,梦与现实真假不分的女性作家——多半是才华出众的才女。参见赵淑侠:《文学女人的情关》[EB/OL],http://read.shulu.net/novel/wbs/013.htm。

    [2][5][6][8]孟丝:《海那边》,台北:纯文学出版社,1967年版,第273页,第3页,第255页,第259页。

    [3]隐地:《隐地看小说》,台北:尔雅出版社,1981年版,第313页。

    [4][7]吉铮:《孤云》,台北:文星书店,1967年版,第225页,第226页。

    参考文献:

    [1]吉铮.孤云[M].台北:文星书店,1967.

    [2]吉铮.海那边[M].台北:纯文学出版社,1967.

    [3]吉铮.拾乡[M].台北:皇冠出版社,1967.

    (王勋鸿 济南 山东大学图书馆文献检索教研室 250061)

    相关热词搜索: 女人 文学 小说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