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蒲松龄:大清朝“最穷”文人的跌宕人生

    时间:2021-03-02 07:57:5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如果有谁问中国最优秀的长篇小说是哪一部,很多人都会异口同声地回答《红楼梦》;如果有谁再问,中国最新奇最独特的短篇小说集是哪一部,毫无疑问它就是《聊斋志异》。而这部享誉世界的优秀短篇小说集的作者,就是清朝才华横溢的蒲松龄。据史料记载,蒲松龄写过一副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但是,蒲松龄却没有汉皇刘邦、越王勾践的运气,他穷其一生也未能实现自己远大的科举梦想,而这副励志的对联对于蒲松龄来说,俨然只能成为鼓励别人的神话。

    一、父亲是个有文化的乡村暴发户

    公元1640年,也就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执政第13年,那是6月5日的傍晚,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的商人蒲磐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梦中,他看到一个和尚披着袈裟,瘦骨嶙峋,病病歪歪,走进了他妻子的内室,这个和尚裸露的胸前有一块铜钱大的膏药。梦到这,蒲磐顿时惊醒了。醒来后,蒲磐正好听到了婴儿的啼哭声,原来是他的三儿子出生了。“抱儿洗榻上,月斜过南厢”,在月亮的照耀下,蒲磐惊奇地发现,这个儿子的胸前有一块青痣,而这块痣的大小、位置,正好和他梦中所见的那个病病歪歪和尚的膏药完全相符。

    大家看了这段,是不是感到有些似曾相识?其实,古代大凡名人,多喜欢在自己的身世上做些文章。比如孔子,就有人杜撰他出生时混浊的黄河水,忽然清澈见底,这就是“圣人出而黄河清”的典故。大诗人李白也把自己的出生说得很神秘,说他是母亲梦到太白金星入怀而生。蒲松龄称自己是他父亲梦到病和尚入室而生,而且他还解释,他这一辈子这么不得志这么穷困,很可能因为是苦行僧转世。因此,关于蒲松龄的出生,仅当做饭后谈资则可。

    蒲松龄虽然出生在乡下蒲家庄,但家里并不穷,另外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家里知识分子居多。他的高祖蒲世广,是族中第一位廪生(清朝秀才分为三等,成绩最好的称为“禀生”,由国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为“增生”,不供给粮食;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才冠当时,所生四子中一人为训导(县中学副校长),三人为庠生(秀才),而后世子孙中在明清两代出(三名)县令(相当于县长)以及教谕(相当于教委主任,有时是县中学校长)、训导等职的进士、举人、贡生等数十人。蒲松龄的父亲蒲磐,年少时学习十分努力,不久就考上了秀才。但是由于家道中落,便弃学经商,经过几年努力,数年称素封(素封,就是那种无官无爵,但却又爆有钱的人。由于当时商人的地位太低,很多商人都比较自卑。于是一些阿谀奉承之徒就发明了“素封”这个词,来满足那些自卑的大富翁)。从这点来看,蒲松龄的父亲还是很有本事的,虽然没能考上举人,但是却通过聪明才智最终创业成功,挣了一大笔钱,让蒲松龄年少时能够享受富裕生活。

    虽然蒲磐平时忙于做生意,但只要有空闲,就拿着经书卷籍阅读,博古通今,当时乡下的许多读书人都赶不上他。虽然有钱又有文化,但是蒲磐运气不好,生了一个儿子后来又早夭,40多岁了竟然还是没能生孩子。蒲磐觉得自己是不是做生意赚了昧心钱,为了让心里好过,他便散金行善,救济乡里。做了几年慈善,还出钱资助修建城垣,很巧合,后来其妻竟连生四个孩子,蒲磐的事迹也被记载到了县志里面。

    蒲松龄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三,时人都喊他“蒲三”。蒲磐为了让孩子们学业有进,便亲自教四个孩子读书,其中蒲松龄最为聪明,经史过目能了,十多岁就能吟诗作词,最受蒲磐钟爱。

    二、19岁夺下省市县“高考”状元

    时光飞逝,都怪世界变化太快,不知不觉就从明朝到了清朝。蒲松龄18岁这年,也就是清顺治十四年,他与本县罗村镇道口村“文战有声”的庠生刘国鼎的次女成亲。看来,也是“门当户对”,知识分子家庭对知识分子家庭。

    第二天,才新婚拜堂的蒲松龄就去参加童试,没想到初次应试,就以县、府、道三第一补博士弟子员,文名藉藉诸生间。如果将童试以高考举例的话,那么蒲松龄就相当于考了县、市、省的文科状元。当时,蒲松龄写的考场作文题目为《蚤起》。顾名思义,就是要阐述孟子在《蚤起》里面所讲的那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蒲松龄怎么写的呢?他是用文言文写的,我们用白话文把它说出来就是:“我曾经观察过那些追逐富贵的人,君子追求金榜题名,小人追求蝇头小利,至于那些本身并没有富贵,但是经常迫不及待地守在那些富贵人的门前者,也大有人在,只有对功名不感兴趣,只有那些深闺的女子,她们才可以悠然自在地睡个懒觉,不去追名逐利”。这种写法很特殊,本身是不符合八股文要求的,有别于其他中规中矩的作文,但是蒲松龄遇到了一个很有才华的考官。这个人是谁呢?他是大文学家施闰章,更是个爱才如命的山东学道(山东教育厅厅长)。在看了蒲松龄的考场作文后拍腿叫好,大为赞赏,于是拿起笔来写了批语:“首艺空中闻异香,下笔如有神,将一时富贵丑态,毕露于二字之上,直足以维风移俗。次,观书如月,运笔如风,又掉臂游行之乐。”大概意思就是说蒲松龄的文章把人们那种追名逐利的丑态通过《蚤起》这两个字写绝了,写活了,并且写起文章来既轻松愉快,又非常流畅。于是,施闰章大笔一挥,便将蒲松龄点为山东秀才第一名。

    考了全省状元后,蒲松龄相当踌躇满志,心情那个高兴就不摆了。很有可能,当时蒲松龄的老家轰动了一番。就像现在的某些学校,考了一个全市文理科状元,不仅要放鞭炮庆祝,还要拉着横幅在大街上“显摆”,希望全市人民跟着他们一起欢庆。不过蒲松龄的例子,却给一些状元敲响了警钟,北大才子也可能回家卖猪肉,清华博士也可能找不到满意工作,因为蒲松龄不就是一辈子没能继续前进一步么?

    不过,当时的蒲松龄还沉浸在美好的喜悦之中,对于自己的未来那可是相当自信,因为下一步功名就是要考举人了。于是,第二年,踌躇满志的蒲松龄便与同窗挚友张笃庆(历友)、李尧臣(希梅)、王鹿瞻等结为“郢中社”。大家聚在一起喝酒吟诗,寄兴唱和,好不痛快。名义上是交流学问,消躁志,以补文业,其实是几个“大学生”找着乐子玩。

    其后,蒲松龄又年年游学在外。先去城西沈家与宁绍道参议沈润之子沈天祥(燕及)“共灯火”;又应李尧臣之邀,于康熙三年春到城东李家与之“共笔砚”。这段时间的蒲松龄可谓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三、数十年私塾生涯跌宕起伏

    然而,正当蒲松龄春风得意,靠父亲出资到处游玩过好日子时,家中却出现了变故。由于他的两个嫂子都是文盲,还是泼妇,常常闹家庭矛盾。蒲松龄曾在书里说过这样一段话:“家家床头有个夜叉在”,可能就是说他两个嫂子是典型的夜叉。她们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经常把家里闹得鸡犬不宁。没有办法,商人蒲磐只好选择给儿子们分家。

    但是,分家又分得很不公平,由于两个嫂嫂能打能叫能抢,而蒲松龄的妻子刘氏非常的贤惠,沉默寡言躲在一边。这样分家分的结果就是蒲松龄只分到了农场老屋三间,再加二十亩薄田,二百四十斤粮食。其实看到这里,很多人就觉得蒲松龄穷了。不过,要以什么样的角度去看。很多朋友还记得小学曾学过一篇课文叫《小马过河》,松鼠说河水很深,老牛说河水很浅,而小马过河时才发现既不像老牛说的那么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么深。为什么呢?因为角度不同。对于本身就富裕的家庭来说,蒲松龄分得的这点家产肯定是穷得叮当响了。但是,对于自己祖先当过佃户的家庭来说,蒲松龄好歹还能有20亩薄田,算是不错了。我还记得家里人提说曾祖父为佃户时,家里一共只有三分薄田,当时他给富农家里打长工,而富农家里的田地也未超过20亩。因此,蒲松龄所分得的田产,在农村还算过得去,至少可以招长工帮助自己种庄稼,进行分成。

    但是,这对于从小在富裕乡里生活惯了的蒲松龄来说,却是一场灾难。之后的他,不得不自谋生路了。于是,蒲松龄再也不能到处游学,只得开始四处“找工作”,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养活妻儿。

    康熙五年,蒲松龄到城西王村课蒙,开始了他的塾师生涯。这是他的初馆阶段。所谓的私塾教师,其实就是咱们现在边远乡村的小学教师,而且是私塾——到私人家里面去教书。

    在乡村教了4年书后,康熙九年秋,蒲松龄为了开阔眼界,同时也为了多挣点钱养家,便应聘到本县的进士、江苏宝应县令(县长)孙蕙处,为其作幕宾,帮办文牍(相当于县长秘书之类的职位)。由于路途遥远,蒲松龄便骑马南行(从此处可以看出,蒲松龄的穷是相对的,要是佃户家庭,多半是走路去了),从益都县颜神镇(今博山区)西南青石关入莱芜县境,经沂州进苏北,渡黄河(清初由苏北入海),最后到达宝应县。宝应县地处淮河下游并临大运河,当水路之冲,因而迎送官员驿站供应繁重;且遇连年水灾,土地村舍俱淹,百姓号寒啼饥,流离失所。孙蕙自康熙八年任此灾邑,处境困难,蒲松龄的到来确实帮了他的大忙。在给孙县令当“秘书”期间,蒲松领代孙蕙共拟书启、文告等稿90余篇(帮助县长写材料90余篇),大都体现了州县官吏的艰辛、难以强项的处境与灾区的惨状、百姓的困苦,为孙蕙赢得了一定的政声。

    但是,给人当秘书是最累的工作之一。蒲松龄觉得如果整天忙于写材料,可能会耽搁自己的学业,难圆科举梦,于是干了一年多之后,他便写了辞职信,并于康熙十年初秋回到故乡。

    然而蒲松龄错了,从孙蕙处离开回到故乡后的七八年间,他并没有考上举人。由于把时间花在学习上,自己少于整理家业,仅凭妻子管理20亩薄田,家里的日子便异常穷困。这段时间,蒲松龄只得在丰泉乡王家等缙绅之处找差事维持生计。同时,他还写了一篇文章叫做《祭穷神文》,其中写道:“穷神穷神,我和你有什么亲,你怎么整天寸步不离地跟着我,我就是你一个护院的家丁,我就是你护驾的将军,你也得放我几天假呀,但是你一步不放松,好像是两个缠热了的情人。”

    康熙十八年,这时的蒲松龄已经40岁了。未能考上科举的他,应同邑毕家聘请,设帐城西西铺庄。毕氏乃淄川四世一品的“名门望族”。馆东毕际有之父毕自严是明崇祯间户部尚书(财政部部长)。毕际有原任江南通州知州,康熙二年罢归,优游林下,诗酒自娱。他与王士祯、高珩等诸多名门多有交往联姻,就连任淄官吏亦多与攀结。毕家财力富足,居第宏大。除尚书府外,有绰然堂、振衣阁、效樊堂、万卷楼等,第后石隐园方广十亩,厅台廊榭,竹石花树,景色宜人。于是,蒲松龄为毕家教授八个弟子,还兼职大量应酬文字,并参陪迎送接待,因而博得了信赖。他与老少东家相处融洽30年,同时也为自己营造了一个读书、应试、著书的安定的生活环境(蒲松龄的工作既像年轻时的贾雨村,给林黛玉当家庭教师,又像《点秋香》里的唐伯虎,为蔡府的儿子教习作画。同时,蒲松龄还有点管家的味道,负责迎来送往。因此,此时的蒲松龄已进入退休省部级领导家,生活渐渐宽裕起来)。

    四、生前终生不仕,死后声名鹊起

    从19岁考上省、市、县童试状元后,蒲松龄随之又参加了10余次科举考试,但其命运不济,终身未能如愿。

    在蒲松龄参加科举考试的过程中,其中有两次特别有意思。当时情况是这样,康熙二十六年秋,48岁的蒲松龄在考场书卷时,由于“得意疾书,回头大错,此况何如!觉千飘冷汗沾衣,一缕魂飞出舍,痛痒全无”。意思是他当时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只见笔刷刷地在纸面上游动,但没想到竟“越幅”了。越幅之后,他的震惊状态及颓丧心情表露无遗。

    还有一次,就是康熙二十九年,51岁的蒲松龄再次落第。当时他的妻子便劝他:“君勿须复尔!尚命应通显,今已台阁矣。山林自有乐地,何必以肉鼓吹为快哉!”大意就是:“老公,还是算了,别考了,如果你命中注定有功名,现在怕连宰相都做上了,又何必一定得去考呢?你看,现在咱们在村里住着,日子小康不也挺好的吗!你何必一定得像县官一样去听那个打着板子找老百姓催税的声音呢?”

    蒲松龄觉得妻子说得很有道理。但是有专家考证,在妻子劝说之后,蒲松龄又去参加过考试,但还是失败了。直到72岁时,他才成为贡生,并且这个贡生是排队排来的。有了贡生身份后,蒲松龄还得到了一个虚衔,叫做儒学训导,县学的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一个中学副校长,但是蒲松龄儒学训导前边还加了两个字:候补。

    许多人肯定不明白,蒲松龄都给省部级领导的孩子当老师了,家里也算小康,为何还要不断去考科举呢?因为封建时代的文人,比较在乎功名,而科举制度是蒲松龄这样的知识分子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所以他才会不遗余力地考下去。

    不过,蒲松龄虽然一生未能实现自己的科举梦想,但却写了一部优秀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蒲松龄也因这部作品饮誉海内外而名声大震。另外,现在的蒲松龄老家,山东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还专门修造了“蒲松龄故居”,故居内有当代文化名人老舍、臧克家、丰子恺、李苦禅、俞剑华、李桦、戴敦邦等书画家所作的书画、题词100余幅。大门两旁是郭沫若手书的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厅内是74岁时江南著名画家朱湘鳞为其画的肖像。同时,蒲松龄故居1977年还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成为山东省的一张文化名片,每天前往该地观看的海内外游客络绎不绝。一代文学天才,虽然生前未能实现自己的雄伟抱负,但是死后却赢得了显赫的名声。

    相关热词搜索: 跌宕 清朝 文人 蒲松龄 人生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