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大学与社会共生:地方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时间:2021-03-05 07:58:3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地方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加强地方高校和社会的良好互动。我国地方高校可借鉴美国相互作用大学的成功经验,“以他方为中心”,与社会建立共生共荣的关系,共谋发展。

    [关键词]地方高校,大学与社会,共生,相互作用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8)01-0016-03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革,社会的发展,高等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农业经济时代,高等学校游离于社会之外;工业经济时代,高等学校走向社会的边缘;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走向社会的中心。地方高校是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是区域社会发展的重要源泉。因此,地方高校应该加强和社会的联系,与社会建立协调发展的关系,实现与社会的共生共荣。

    1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地方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时代,地方高校的规模迅速扩大。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4》的资料显示,我国共有 1731所普通高等学校,其中中央部门所属高校 111 所,地方政府所属高校 1344 所,民办高校 226 所[1]。由此可见,地方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地方高校与重点大学的地位和所承担的责任有着明显的差别。重点大学主要进行基础研究,担负着原始创新的重任;而地方高校与社会联系更加密切,肩负着将研究创新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责任。因此,科学、合理地构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除了建设一些数量不在多而在精的由国家举办的一流大学之外,更要重视建设一大批结构合理的地方高校。地方高校是我国各类人才培养的基地和输送源,也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积极建设和发展地方高校,强化地方高校和社会的联系,充分发挥其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新形势下,加强地方高校与社会的关系显得尤其重要。2006年1月9日,胡锦涛主席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发表了题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讲话,提出用15年的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高校是人才培养和科技进步的中坚力量,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柱,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承担着重大的使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是一个以国家目标为龙头,以区域创新体系为基础的完整概念。地方高校应该积极进行科学研究,发挥其在区域创新中的作用,积极为区域经济服务。

    2我国地方高校与社会关系的现状及分析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我国积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应该积极发挥其为社会服务的职能。地方高校和社会应该共谋发展。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体制的制约,我国地方高校与社会脱节,地方高校缺乏主动为社会服务的动力,社会缺乏依靠地方高校的意识。地方高校偏重于自身的发展,其专业设置、招生和就业机制、科研等方面,往往注重地方高校本身的发展,忽略了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而政府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忽视了地方高校的智力作用,因而对地方高校的指导存在偏差。

    我国地方高校的专业设置追求大而全,结构不合理,特色不明确,往往不能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地方高校存在错误倾向,希望办成综合性高校,追求学科门类的齐全,却不注重发展自己的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因而不能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偏离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此外,地方高校的专业设置雷同现象严重,造成了资源浪费,不利于社会发展。地方高校的专业设置往往以人文社科类为主,毕业生供大于求,而地方社会发展急需的理工科类较少,不能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我国地方高校的科研水平比较低,也不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地方高校大多注重教学,而科研活动所占比例少,因而不能很好地为当地社会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

    政府在地方高校的发展中扮演了所有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角色,对地方高校管得过宽,不仅在教育政策的制定等方面发挥作用,而且对地方高校发展的具体事务也进行指导,这制约了地方高校的积极性,想有所为而不能为。政府与地方高校关系不协调,必然会影响地方高校为社会服务的积极性。

    地方高校要加快自身的发展,必须重新建构与社会的关系,才能促进地方高校与社会的共同发展,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地方高校与社会建立良好互动,形成协调共生关系,任重而道远。

    3美国相互作用大学的启示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美国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美国不仅有世界一流大学,而且地方高校的发展也成绩显著,值得借鉴。纵观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美国相互作用大学的出现,树立了“他方中心论”,地方高校与社会建立了一种新型关系,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所谓相互作用大学是指实行相互作用战略的大学,其基本发展战略是使学校与所在社区的企业界、公众及政界的领导建立一种积极的、双向作用的伙伴关系,为实现社区经济繁荣和社会公正的共同目标而努力,相互作用大学的主导方针是以他方为中心的[2]。

    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在社会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美国社会各界强烈要求建立一种新型大学,加强大学与社会的双向流动,要求高等学校主动适应社会需要,与社会建立共生互动关系。20世纪90年代,美国相互作用大学应运而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80年代,美国缅因州的路易斯顿一奥伯恩市还没有高等院校,社会也面临严重的经济问题。后来,南缅因大学在路易斯顿一奥伯恩市设立了分校。路易斯顿一奥伯恩市和南缅因大学根据社区的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一个富有特色的学院,双方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当地社区又恢复了活力,南缅因大学也有了很快发展。弗吉尼亚州的乔治梅森大学也是与社区合作的成功范例。乔治梅森大学曾经是一所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地方高校,学校与周围的社区联系较少。后来,乔治梅森大学接受了社区的要求,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学校与地区之间建立了一种新型关系,联合组建了“乔治梅森”研究所和“信息技术与工程学院”,乔治梅森大学所在的地区获得了巨大发展,学校也取得了很大成效。

    美国相互作用大学与社区建立了一种新型关系,一方面社区的经济、文化、科技等得到了巨大发展,另一方面学校也得到了社区的支持,自身有了很大提高。如果说“相互作用大学”思想的提出有价值的话,恐怕最突出的一点在于从理论上对社会服务的职能给予了概括与总结,并把它升华为一种模式[3]。美国相互作用大学的出现,使地方高校从“自我中心”模式走向了“社会中心”模式,地方高校与社会的这种新型关系,值得我国地方高校借鉴。

    4我国地方高校的应对策略

    我国地方高校数量多,规模大,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加快地方高校的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地方高校的作用不容忽视。我国地方高校可以借鉴美国相互作用大学的成功经验,正确处理好与社会的关系,建构共生共荣的良好关系。

    4.1政府决策的“智囊团”

    地方高校是地方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和“发动机”,可以利用丰富的人才资源和知识资源,为地方政府的决策起参谋作用和助手作用,成为政府的“智囊团”。地方高校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做好理论研究、舆论导向等方面的工作,促使地方政府更好地为地方社会发展服务。地方高校可以根据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研究,提出发展战略建议,为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地方高校可以推荐专家学者到政府的相应部门担任职务,积极参与地方政府的宏观决策和重点项目的咨询工作,帮助解决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地方高校还可以对政府干部进行理论和业务培训,宣传党的大政方针,对政府部门的干部进行政治教育。

    4.2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器

    创新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源泉。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地方高校是技术创新的推动器。目前,我国只有少数大型企业具有自主创新的能力,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比较弱,缺乏竞争力。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其人才和科技优势,与企业建立科技合作,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

    第一,地方高校为企业提供科研服务,建立产学研联合体。产学研联合体是地方高校以人才、智力和技术为要素,企业以资金、设备为要素,两者共同合作而建立的。高校帮助新开办的企业制定企业开发计划,包括资金、销售、收入预算和产品类别的分析,帮助企业寻找开办资金、培训企业职工等[4];第二,地方高校为企业提供教育服务。企业提供资金,选派人员到地方高校接受培训,提高员工的技术能力,有利于技术改进,提高企业竞争力。同时,地方高校也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为中小企业提供紧缺人才;第三,地方高校还可以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如地方高校设立咨询公司,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咨询;设立专利机构,把地方高校的专利转让给企业,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4.3农村发展的“导航员”

    为广大农村服务也是我国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之一。我国农村面积大,人口众多,人力资源丰富,但是人才资源匮乏。根据国际比较研究,人均国民收入在 500~1000 美元之间,即由温饱向小康过渡的阶段是社会对农业科技人才需求最为旺盛的时期[5]。地方高校应该发挥人才优势和地缘优势,主动为广大农村服务。地方高校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整学科专业和教学计划,为农村培养技术型、专业化人才,真正面向农村,服务农村。地方高校还应该组织专家能手,深入农村,进行调查研究,为农民解答疑惑,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添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4[K].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葛守勤,周式中.美国州立大学与地方经济发展[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

    3唐斌,尹艳秋. 走出象牙塔:从“威斯康星思想”到“相互作用大学”[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7,(4).

    4 王廷芳.美国高等教育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5宋亚平,张文峰.区域性高等农业院校的发展思路[J].高教探索,2002,(4).

    相关热词搜索: 共生 高校 选择 地方 社会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