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鄂西地区土家族传统民居与当地环境适应性研究

    时间:2021-03-09 07:52:4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传统民居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最为真实、丰富的历史印记。鄂西地区土家族吊脚楼以丰富的选址经验、精湛的营造技艺、超凡的审美意境和与自然相适应的生态特色成为民居中的经典。本文通过对鄂西地区土家族传统民居适应当地环境的理念与技巧的研究,为现代农村与城市居住环境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鄂西民居;吊脚楼;生态环境;因地制宜

    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2-0161-02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说过:“建筑之始,本无所谓一定形式,更无所谓一定派别,其先盖完全用于当时彼地的人情风格,气候物产。”①老子也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②就这样,人、天、地、道与自然五者之间的关系被先人用一句简单的话给概括出来了。鄂西地区土家族传统民居从选址、规划、布局、建筑内外部空间的设计到材料的运用,都体现了与当地自然环境的良好适应性,既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体现了土家族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还是乡土文化、乡土建筑、山地生态建筑的杰出代表。

    一、鄂西地区自然环境分析

    (一)地理环境

    鄂西地区地处鄂、湘、渝三省的交汇处,由武陵山脉、巫山山脉、齐跃山脉等三大主要山脉组成,最高峰海拔约3000多米,最低处海拔约60多米,平均海拔约1000米。该区地形复杂,多属喀斯特地貌,以丘陵、山峦和槽谷为主。

    (二)气候环境

    鄂西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山地气候,地形复杂,海拔高度悬殊,垂直差异突出,惯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而且,这一地区四季分明,雨量充足,云雾多,湿度大,年均气温在15.8~18.5摄氏度左右,年降水量在1118~1900毫米上下,

    因而,植被与森林资源也十分丰富。

    二、自然环境对土家族传统民居的影响

    (一)地形因素与民居的选址规划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生态环境,地形因素对民居的建造影响重大。鄂西地区复杂的地理形态,使该地的传统民居在规划布局上有其自身的特点。土家人按照“借天不借地、天平地不平”③的理念,注意建筑与自然在空间上的调和关系,充分考虑地形的因素,在非严格秩序的支配下,依山就势,在起伏的地形上,尽量减少房子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以减少对地形地貌的破坏,随着地形的倾斜度的变化,房屋的底面也会随之改变而与之相适应,这样就形成了多样的建筑形式,如掉层、错层、附崖等。这种结合地理条件的选址方式,既顺应了自然,也反映了当地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观,彰显了本土个性。

    (二)气候因素与民居形制的选择

    印度著名建筑师C·柯里亚就提出过“形式追随气候”的设计思想。气候条件影响着建筑的格局。鄂西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性山地气候,气候条件复杂。此处雨量充沛、多雾、湿气重,在建筑选址时,既要关注区域性范围的大气候,还要注意小范围的局部气候。为了适应不同的气候特征,此区域的建筑形式主要为半干栏建筑,这种建筑形式能很好的适应湿热的气候环境。历史文献《北史·蛮獠传》记载:“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阑,干阑大小随其家口之数。”④《新唐书·南平獠传》:“山有毒草、沙风、毒蛇,人楼、梯而上,名曰干阑。”⑤,此种建筑一般都依山就势、依水而建,并以吊脚木柱的高低来适应地形的变化,不仅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求,同时运用底层架空,或部分架空的形式,楼面与地面之间形成空气层,还达到了防潮、防水、防虫的目的。

    (三)自然环境与村寨的选址原则

    1.依山就势

    土家族传统民居村寨都是依山就势而建造的,大多不会劈山改水,他们认为那样会破坏风水格局,影响地气龙脉。吊脚楼底部架空,这样既利于通风、防潮、散热、避虫兽侵袭和洪水冲击。土家人认为依山就势建寨,居下的方便,人气旺;居上的相对干燥而不失清静;依山而没有前后遭风之累,也没有雨盛时受涝之忧,山水顺势而泄,无需排水,这样的设计巧妙地将建筑、环境、村落与地形紧密的结合起来,体现了古人无穷的智慧。

    2.近水而居

    近水而居,是人类的共同选择,土家族也是如此。建房造屋时,首先要考虑的是附近有无山泉或有无水井。为了取水方便,一般的土家族村落都建在大山的半腰以下;为了农田灌溉用水,民居一般都是散居在三沟两叉之地。此外,土家人深知水与树的关系,故而崇尚“风水”,风即为树,有树便有水,所以土家族的传统村寨,一般都是绿树环绕。

    3.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鄂西地区的森林资源十分丰富,传统民居吊脚楼多采用全木结构体系,以青石作基础,瓦作屋面,简洁朴素。木材是很好的隔热材料,在炎热的夏季,可以避免因围护结构吸收太阳辐射造成的室内温度过高;青石有利于木结构建筑的防潮。此外,木材具有弹性,木框架的节点和一般采用卯榫结构连接,一定程度的扩大和扭转,可以有效地减轻地质灾害。

    吊脚楼所采用的木材、石材、青砖、灰瓦等天然材料,造就了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建筑形象。这样既体现了与自然的紧密融合,又反映了经济实用的文化观,还达到了花钱少、效果好的空间环境效果。

    三、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建构特征

    (一)土家族传统民居的造型特征

    吊脚楼是土家族地区最典型最具文化特色的民居类型。吊脚楼与一般所指干栏式建筑有所不同,干栏式建筑应该全部悬空,而土家吊脚楼并不是全部悬空,所以称吊脚楼属于“半干栏式建筑”,是具有建筑技术美和古朴艺术美的典范。⑥吊脚楼选用木材结构,因地就势,或依山傍崖,或靠岩临水建造,飞檐翘角,如“空中楼阁”。

    (二)土家族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

    土家族吊脚楼民居从建筑的平面类型上可分为一字形、L字形、U字形、□字形等基本形式,在基本形式的基础上发展延伸为天井院落和组合形平面等类型,不过,鄂西地区现存的传统村寨民居主要以前三种为主。吊脚楼的平面布局遵从自然,巧于取舍。“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理想和最高境界,土家族传统民居在选址、布局、设计中特别强调体现这一生态观,创造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合理的利用地形条件,不仅使民居的内部空间富于变化,也使其外部体形错落有序,形成居住空间丰富多变的特点。

    (三)结构特点

    吊脚楼多以穿斗架式为主,以木柱做支撑,前部或两厢悬空,再在悬空部分与后部实地平齐的高度搭置横木,铺以木板,四周围上墙壁,设置门窗,盖上屋顶,就形成了最基本的吊脚楼结构。整个木构架之间榫卯相接,不用一钉一铆也十分坚固耐用。吊脚楼的这种架空与悬挑结构,既有通风、防潮、散热,防虫兽的侵袭和洪水冲击的特点,还体现出传统人居环境适应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四、土家族传统民居适应自然的技巧

    (一)外部结构与地形的巧妙结合

    吊脚楼以其别致优美的外形特征和艺术特色,与周边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吊脚楼的底层架空,在转交部位作一圈转廊,?转廊出挑较大,均不落地,从底下仰视,如同吊在半空。吊脚楼多数沿河分布,但不紧贴河面,以躲避山洪水涝灾害。洪水冲击过后,在河岸边形成一片土地肥沃的缓冲区域,土家人用来种植庄稼。这样层层递进的空间关系,也构成了吊脚楼丰富多彩的外部空间层次。

    吊脚楼在外观造型上具有别致的形式美和丰富的审美个性。吊脚楼的外部结构,一般是长方形与三角形的组合,屋檐由于排水的需要,须是双面或多面, 如此建构就确定了它最稳定的三角形结构。屋顶的形式灵活多变,虽大体上保持对称,但会在主体建筑屋顶之中凸起一个歇山式屋顶,并对正脊的两头加瓦起翘,突出“吊脚”,如此便打破了建筑机械对称的体形和直线的僵硬感,从横向观察则变成了一条灵动的弧线,给人以美感。吊脚楼的外部造型除顺应多山的地形外,底层架空的方式也适应了湿热的山地气候,在住宅之间形成穿越式通风,能有效降低室内室外温度,改善建筑内外部的微气候条件。

    (二)内部空间对自然环境的巧妙应用

    吊脚楼除了屋顶以外,其余都是用杉木搭建。屋柱用大杉木凿眼,柱与柱之间用杉木斜穿套连在一起,十分坚固。吊脚楼分为上下两层,既节约土地,又节省资金,上层干燥、通风、防潮,是饮食起居的地方,下层则用来堆放杂物或圈养家禽。有的吊脚楼架在小溪流上,正房建于实地上,而厢房除与正房相连的一边靠在实地上,其余三面都悬空,以柱子支撑。在这种条件下,为了使房屋的木构件不会因为潮湿而朽坏,顶层四周都不封闭,以确保良好的通风。

    五、土家族传统民居的生态理念及设计经验对现代建筑的启示

    在理论上,土家族生态文化知识体系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独特民族色彩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⑦这是当地的群众在长期实践中所创造的,并经过时代相传不断沉淀、过滤和积累起来的,它的这种理念适合武陵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对山地资源进行了充分合理的利用,达到了可持续效应,它所体现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对当下的建筑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传承意义。

    在建筑实践中,我们应向淳朴的土家人学习,选择最适应环境和最经济合理的居住方式,最大限度利用空间。建造之前,重视对设计地段的地方性、地域性的理解,延续地方场所的文化脉络,在构造上保持与自然共存的有机空间形态。在建造之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尽量使用可再生性地方材料,进行技术革新以及材料的再利用。还要注意节约运输成本,减少运输材料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增加太阳能、地热、风能等绿色能源在建筑上的利用,改进采光、遮阳、通风等建筑技术,避免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促进生态环境和谐发展,达到与自然高度统一。

    六、结语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说过:“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种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⑧鄂西地区土家族传统民居的外部造型与内部空间的营建融合了这两种因素,不仅体现了实用与审美、建筑与自然的完美结合,还诠释了土家人对于生活与美的追求,以及顺应自然、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同时,鄂西地区土家族传统民居中的营造观念、建筑技术、生态观等与今天我们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建筑体系、低碳建筑、节能与环保在许多方面是一致的,我们应该发掘其生态理念的内涵,加强保护和深入研究,并使其在现代 建 筑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本文为三峡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鄂西地区土家族传统民居与当地环境适应性研究》。

    参考文献:

    ①⑦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05.

    ②王红英,吴巍.鄂西土家族吊脚楼建筑艺术与聚落景观[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3:08.

    ③王玉孝,司惠国,张爱军.老子·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五章[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01.

    ④李延寿(唐).北史·蛮獠传.卷九十五:列传第八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4:10.

    ⑤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南平獠传[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5:02.

    ⑥吴正光.西南民居[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05.

    ⑦张良皋.土家吊脚楼与楚建筑——论楚建筑的源与流[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01):101-105.

    ⑧孙大章.中国民居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相关热词搜索: 土家族 民居 适应性 传统 环境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