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一篇堪称精品的佳作

    时间:2021-03-21 08:10:4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什么是“新闻精品”,简言之,就是它已超越了“一般新闻”的标准。换句话说,不仅要具备“五个W”新闻要素,还应突出几个方面的问题:1.独家性;2.深度性;3.思辨性;4.广泛性;5.必读性。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文汇报》2005年3月23日头版刊发的“国际述评”:《花招还能玩多久》一文,笔者认为,它是一篇当之无愧的精品报道。

    一、说说它的“独家性”。

    新闻要讲“独家性”,才能引人关注,倘若是大家司空见惯的“大路货”,那就难以吊起人们的胃口。就《花招还能玩多久》一文而言,其报道的是该报驻巴黎记者郑若麟发回的专电,这就有别于来自“新华社”发的“国际方面的通稿”,从而避免了“千报一面”之嫌,此其一;其二,该报充分发挥了驻外记者“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报道突出了“独家的资讯、独家的视角、独家的观点”,从而彰显了该报的个性特点;其三,报道思想深刻,意义重大,力透纸背,入心入脑。

    二、谈谈它的“深度性”。

    新闻要讲“深度性”,正如有人说:没有深度的报道,就像15°的酒如白开水。所以,如今随着受众胃口的提高,浅层次的报道再也无法满足他们的诉求,于是,各媒体都颇为重视“深度报道”,并以此来抓住受众的眼球,如《花招还能玩多久》一文所报道的事,它通过记者深刻剖析新闻事件的原因,即美国为何阻挠欧盟解除对华武器禁运而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这篇报道的长处在于:记者以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剖析后,故而去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特点,使受众从一种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想境界,这就改变了“浅层次报道”的那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不足。

    三、说说它的“思辨性”。

    新闻要讲“思辨性”,因为报道要迸发出“思想的火花”,才能产生出“烛照”的效果,使人“明是非、知道理”。就当前欧盟准备解除对华武器禁运的问题,我们不能盲目乐观,而是要冷静地看到事物的复杂性,因为国际风云变幻莫测。这篇报道,正是针对这个问题应时而作,报道采取“述评”的方式,即:“叙述”与“评论”相结合,本文“以事明理”,其好处在于:不像“动态消息”那样,只是单独地报道新闻发生的事实,而是借“事实”的铺垫来说理,以达到给人启迪、发人深思之功效,正如文中所分析问题的“利”与“弊”:一是解除禁运对我方有利的一面是以“法国”为首的欧盟国家,他们不依附于美国,而是颇有独立性,积极赞同解除对华武器禁运的主张;二是解除禁运对我方不利的一面是以“英国”为首的一些亲美欧盟国家,他们因有求于美国,故不得不采取从中作梗的方式,以拖延解禁的做法来迎合美国。报道分析得当、切中时弊、说理透彻、有胆有识,具有较强的说明力。

    四、说说它的“广泛性”。

    新闻要讲“广泛性”,因为一篇报道,它的受众面广,关注度高,就能收到传播最大化的效果,从而提高报道的影响力。就《花招还能玩多久》一文而言,其报道的不是“上海”方面的事,而是有关国际重大事件的新闻(即:有关欧盟对我国即将解除的武器禁运问题),且又是“独家报道”,所以,报道已超出了地域的界线,凡是有爱国之心的华人和一些国际友人,想必都很关注这篇报道。难怪有业内人士说:精品新闻应该是超越时空、超越民族的。此话不无道理。当然,作为一张地方性报纸来说,应多报道本地新闻,这样无论从地域上还是心理上说,都能在受众心中感到与自己更接近。但也不能忽视其报道外面的事,尤其是国际上发生的一些大事。为此,《文汇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既立足于上海,搞好本地报道,同时,又把视野拓宽到全球,常常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刊发该报驻国外记者从世界各地发回的专电。这恐怕是广大受众青睐于《文汇报》的根源所在吧!

    五、说说它的“必读性”。

    新闻要讲“必读性”,因为“精品新闻”应当为大多数人所必读,并能产生出“过目难忘”的效果。就《花招还能玩多久》这篇报道而言,之所以引起受众关注,并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其根本点在于:它报道的事,不是泛泛而谈、浅尝辄止,而是有“深度”和“力度”,从而凸显出了报道的“穿透力”。如报道新闻事实,鲜明生动、翔实可信,颇具吸引力;分析问题,见解独到、有理有据、无懈可击。

    另外,谈谈本文标题的特色。常言道:看文先看题。如“花招还能玩多久”这则标题,颇为抢眼,寥寥7字,就简洁明快、形象生动地揭示出文中的“题意”所在。因此,收到“画龙点睛”之效。

    (作者单位:贵州商报新闻出版部)

    附原文:

    花招还能玩多久

    □郑若麟

    欧盟要解除过时的对华武器禁运,美国人拼命反对,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为何《纽约时报》日前突然越俎代庖,替欧盟宣布解禁日期(原定六月份)要“推迟”?唯有四个字:耐人寻味……

    冷战时期美国一打喷嚏,欧洲就要感冒的时代早已成历史。但美国人却仍然生活在过去的梦幻之中。自去年欧盟表露出要解除15年来对华武器禁运的意向伊始,布什当局便使尽了浑身解数对欧盟施加种种压力:政府以人权为由公开施压,军方则私下以中断军事合作相威胁,甚至经贸领域也被纳入施压的范畴,欧洲几乎所有军工集团均遭到来自美国类似讹诈式的恐吓,“出售武器给中国将遭到来自美国的全面经济制裁……”。

    然而欧洲人并不买账。去年年底欧盟便决定要解除对华武器禁运。法国外交部一位官员向我透露,最近布什的欧洲“和解之旅”确实在众多问题上缓和了大西洋两岸的紧张关系,唯独在对华武器禁运问题上,尽管美国“喷嚏连连”,欧盟却“拒绝感冒”。白宫对此尽管恼火得很,但也已无可奈何。

    然而,近一周以来,局势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伦敦传来消息,六月份解禁已“不再那么确定”。由于欧盟目前无论什么问题仍然需要在25个成员国一致同意的情况下才能获得通过,因此只要有一个国家反对,解禁就有可能流产。而英国则可能正在扮演这一角色。据消息人士透露,英国将于今年6月底成为欧盟轮值主席国,布莱尔不愿就此与美国较劲,并私下竭力拉拢意大利、波兰等其他亲美国家一起拖延解禁。英国的表面理由是中国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使得解禁的“政治氛围更加困难了”(英国外长斯特劳语)。然而法国分析人士认为事实绝非如此。

    无论是法国还是欧盟,其官方立场都很明确:解禁与《反分裂国家法》是两个分开的问题,没有逻辑上的联系。故以此反对解禁是站不住脚的。以人权为由呢?那就更为荒谬:美国人自己也放弃了在今年联合国人权会议上提出针对中国的提案,还有什么理由以此为借口反对解禁呢?因此,套用一句美国电视连续剧《X档案》的名言,就是“真相在于他处”。一位匿名的法国分析人士认为,美国人为了达到拖延解禁的目的,正在不择手段地玩花招:他们无法公开反对中国《反分裂国家法》,便将祸水西引,以此为由向英国人施加了巨大的政治压力,迫使英国改变支持如期解禁的立场。可以预见的是,美国人将会反过来再对中国人说,瞧,这是你们通过《反分裂国家法》的后果。该分析人士认为美国想一箭三雕:一则推迟欧盟解禁日期,二是借欧盟反对《反分裂国家法》,三则以此来离间欧中关系。而对于英国人来说,借口美国的压力,对主导欧盟事务的法德轴心从桌子底下踢上一脚,以此显示自己的存在,也不是“坏事”。于是,美英玩起了双簧。

    不过,花招玩到头,只能让人看清玩花招者的真实面目。要想以此阻止解禁,历史将会证明只是美国一厢情愿的幻想而已。

    目前此间流传着解禁的两个版本:一是推迟至今年九月欧中峰会前夕,二是推迟至2006年初。但不管是哪个版本,就欧盟官方来说,均乃谣言而已。不过,回顾半个多世纪以来对美国亦步亦趋的英国外交史来看,谣言成真的可能性也还是存在的。这令人想起40年前戴高乐将军的断言:英国一旦进入欧共体(欧盟的前身),将意味着欧洲联合画上一个终止符。1967年11月戴高乐将军公开拒绝英国成为欧洲共同体(当时仅六个成员国)的一员。而后来蓬皮杜总统将英国引入欧盟时也是同样以此思想为基础。正是因为蓬皮杜总统不愿意看到欧盟发展成一个联邦,所以才故意让英国进入欧盟,以此来阻止欧盟走向联邦……现在看来,戴高乐将军还真是堪称英明。

    (原载2005年3月23日《文汇报》)

    相关热词搜索: 佳作 堪称 精品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