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河南省大学生支教长效机制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时间:2021-04-16 07:58:0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边远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支教队伍是支教团队的中坚力量,对支教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河南省高校大学生短期支教团队为研究對象,采用多样化研究方法,基于暑期支教实践活动中相关主体的特定视角,对支教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解决策略,以期为我国支教事业的发展提供有效指导。

    【关键词】大学生支教;长效机制;解决策略

    一、引言

    近年来,为进一步发展农村教育,很多高等院校响应教育部提出的“大学生扶持农村教育”的号召,积极组织在校大学生深入广大农村地区开展支教活动,扶持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在我国支教事业显著发展的同时,大学生短期支教却存在着诸多问题,一篇名为《哥哥姐姐们,请你们不要再来支教了》的文章更是引发了人们对大学生短期支教问题的热议。支教本是公益性活动,为何会招致多方不满?大学生支教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对河南省高校支教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二、研究过程

    本次调研自2017年11月起至2018年9月止,以调查问卷法和访谈法为主,文献研究法为辅。其中,问卷调查范围涉及河南省众多高校,主要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为主。以支教团队和有意愿支教学生为调查对象,涵盖不同专业和年级,共回收1567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483份,有效率为94.64%。访谈主要选取受援地学生和家长以及受援地学校领导为访谈对象,主要受援地有贵州铜仁坝竹村坝竹小学、开封市尉氏县永兴镇王寨小学、濮阳市六市小学、许昌市长葛市小学、焦作市南官庄村小学等。

    三、河南省大学生支教现状

    (一)支教活动成绩显著

    大学生支教活动开展至今,每年全国各大高校均有数以千计的大学生参加支教活动,现阶段河南省内的大学生支教团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高校团委主导的长期支教团队,如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校团委组建“谷雨”志愿服务队,“研究生支教团”,这些支教团队深入贫困地区进行支教扶贫工作。另一类是由学生自愿组织的短期支教团队,如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大手牵小手关爱留守儿童实践队”,河南理工大学“情暖留守,爱心支教”暑期社会实践队;这些支教队伍都极大的促进了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给支教地带来了良好的影响。

    1.对大学生成长影响深远

    高校大学生在参与支教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帮扶了支教地的发展,对于自身的成长和能力提升都有重要的作用。根据支教过的大学生反馈,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历练,将自身知识运用到实践教学中,使得自我素质得到提升,完善了自身的综合能力,并且通过与孩子们的共同相处,培养了集体意识和关怀意识。

    2.受援区得到切实帮扶

    高校大学生支教在一定程度上给受援区带来经济帮扶,通过对受援区的相关报道使得社会公众关注并寄送物质资料等给予帮助;另一方面受援区的儿童收获到充实的知识,拓宽了对新鲜事物的认知,同时引导他们学习心理学等知识,使得留守儿童思想健康的成长;还有关于急救、火灾等应急课程的开展,与生活紧密结合,真正的帮助受援区孩子体验丰富多彩的教育课程。

    (二)存在问题

    1.大学生支教效果不佳

    支教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大学生丰富阅历,增强社会责任感。但是同时也存在部分学生支教形式化的现象。部分支教大学生除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外,不再参加其他扶贫志愿活动。还有部分志愿者注重形式,大肆宣传摆拍,牺牲支教质量,引起受助对象的反感。

    一位有过短期支教经历的大学生志愿者认为大学生支教志愿者都有很大的功利性,且支教队成员选定门栏太低,志愿者的素质和能力等系列问题都被忽视。

    2.大学生支教缺乏资金支持与生活保障

    在访谈过程中,河南某一贫困地区中学王老师反映,很多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是支教团队通过软磨硬泡的方法“逼迫”校长让步才得以进行。大学生作为一个主要依靠家庭的消费性群体,他们参与支教活动的道德动力更强,但凭借自身条件参与的能力却较弱,而大学生支教时间多在寒暑假且和当地政府没有联系,学校几乎没有任何工作人员,因而无法保证支教经费支出以及大学生的安全和食宿问题。对比研究生支教团队,他们能够很好的发挥自媒体优势和高校媒介资源募集资金,并大量输送教学器材、设备等教学物品,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公益活动的宣传教育在极大程度上保证了支教活动的顺利进行。

    3.大学生支教缺乏系统的奖励机制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短期支教团队并不会在支教过程中对成员表现进行奖惩,这直接影响了支教者的积极性,不利于贯彻支教的公益性和效益性。反观一些长期支教团队,他们会利用评选称号、网络宣传优秀事迹等新形式表彰优异者,构建了优质的舆论支持体系,这些精神层次的奖励比物质奖励更能激励大学生参与支教的积极性。大学生支教如何通过合理的奖励机制提升效率水平,是影响支教进一步深化的重要因素。

    4.短期大学生支教地点不固定

    在我们的调查中,短期支教团队频繁更换支教地点,就连支教团队负责人都不确定下一次支教是否会在同一地点继续支教,这种“过客式”的支教容易流于形式,无法建立与支教地长期的合作关系。而支教结束后与支教地学生的沟通交流也较少,对支教地孩子的影响仅限于学习方面,未能注意其情感需求。

    (三)原因分析

    1.政府对支教关注度不够

    通过调研资料不难看出,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对教育的扶持主要体现在宏观教育整体大背景下,侧重于城市中等、高等教育的发展体系;相继出台的“三支一扶”、“三下乡”政策,在支教工作具体层面上,重点关注研究生支教团队这一类的长期支教队伍,缺少对大学生短期支教的切实帮助,这也导致我国长短期支教事业的发展出现失衡。如图所示,三分之二以上的政府投资资源被研究生支教团这一类的长期支教团队囊括,而数量为研究生支教团数量的五倍左右的大学生支教团仅占三分之一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间接造成我国支教事业的畸形发展。

    2.高校对大学生支教关注少

    在对部分短期支教队队长和支教志愿者的访谈中发现,高校在短期支教组织过程中并没有发挥很大的实际领导作用,所有事情都是由支教团队一手操办后,汇报团委,然后放任自流。而相比对研究生支教团队的全程关注、扶持,对短期支教团队则不够重视,缺少统一的规划和系统的援助,学校宣传资源也更少。通过问卷数据可以得出,约有62%的学校资源(物质资源、宣传资源)都投入于研究生支教团,而对大学生短期支教团则仅有些许的关怀。

    3.部分受援学校对大学生支教感到不满

    在对受援地单位调研中发现其普遍对志愿者教学水平、组织能力认可度不高,他们更愿意接受形式简单的物质帮扶,仅有少数人认为支教形式更受益。在访谈中我们还了解到,较多的大学生实地支教在一定程度上给当地学校带来压力,学校不仅需要保证大学生的人身安全,且还需要找合适的居住地并保证志愿者的生活条件,这进一步加大了受援学校的财政压力,也导致了受援学校对支教志愿者的不满。

    4.大学生支教者自身问题

    大学生支教者是支教活动的主力军,但是通过数据分析,仅有18%的支教大学生支教原因是来自于自身优秀品质,而大部分支教者是为了自身评优评先等利益而被动支教;其中45%支教者参与支教前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仅仅凭自身经验参与教学,这直接影响了受援地的支教质量和效果,这也造成社会公众对大学生支教评价一般。四、构建支教长效机制的策略与建议(一)政府应加大对各类大学生支教活动的扶持力度政府可以通过给予一定补贴并按月发放,要求服务单位为志愿者提供住宿等必要的生活条件,志愿者在一定期限服务结束后报考公务员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报考研究生的初试加分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志愿者进入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其志愿服务期限计算为工龄等,同时可以设置一定的奖励制度,从而加大对个人发起的支教活动的政策支持。

    (二)高校应利用资源进行选拔培训、对口帮扶和宣传资助等活动

    高校应建立科学化、全面化的岗前培训体系和与之相对应的有效管理机制,选拔能力突出,知识过硬的参选人员,保证支教队伍的专业性。在培训时注重对支教大学生的跟踪培训,引导本单位的骨干教师与支教大学生构建一对一辅导模式。利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平台资源,在学校到学院纵向管理和学院之间横向管理两方面构建网状信息交流和管理机制,加强对外信息收集、整理和发布等功能,同时,根据支教点各方面的条件对支教地点进行科学的等级划分,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支教活动。

    高校需要利用新媒体资源和各类社会关系对已有的支教活动进行扩散,广泛宣传,激励更多的优秀学生投身其中,并积极与社会公益机构和商业企业沟通合作,以此获得企业等社会组织的物资支持、培训资源和相关赞助活动,从而建立长期稳定的对口帮扶关系,成立有规模、有质量的支教实践平台。

    (三)支教人员应加强自身团队建设

    支教人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自身团队建设:一是组织者要提高全体团队成员对受援地的认识。对于受援地环境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帮助团队成员正确认识支教行为,增强自我管理意识,提升整体素质,促使支教工作在不影响受援地学校自身教学秩序的情况下有序开展;二是要求支教人员强化备课,掌握沟通讲解的技巧,多开设常识类和活动类等非传统课目。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团队内部及时商量解决方法;三是整理受援地學校的需求,通过支教团队所拥有的资源,利用网络等相关渠道进行发布引起关注。

    (四)建立“四位一体”的支教“心”模式

    结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支教实践,探索在大学生支教志愿服务中引入企业力量,形成政府、高校、受援地和企业“四位一体”的支教“心”模式。使其在经费保障、选拔培训、监督反馈等方面充分联动,聚沙成塔,做到优势互补,促进受援地区教育教学发展和经济社会的总体进步,加强了支教活动各个方面的保障。经此次随同支教队的实践证明,该模式更适用于校团委或其他由学校组织的长期性、规范性的支教行为。

    政府提供着大学生支教活动的精神指导和政策扶持,是“四位一体”的支教“心”模式的引导者。通过召开座谈会、组织相关培训、检查教学质量等方式对大学生支教志愿者进行指导和监督,此外要与企业进行沟通,要鼎力支持企业在高校开展的助学工作,要对高校的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并建立起沟通联络的渠道,切合实际地做好后勤保障、交通服务等相关工作。

    高校作为大学生支教的输出中心,是“四位一体”的支教“心”模式运行的关键所在。要与政府、受援地和企业在选拔培训各方面进行详细商讨,选出合适的支教志愿者。并以校企合作为背景,通过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实地走访、通信联系、探望慰问大学生支教志愿者等方式建立与企业、支教学校间不定期沟通联络的机制,确保四方之间的信息对等;大学生支教志愿者也要逐步形成以立项申请为主的支教方式。

    受援地承担着接纳、监督与帮助大学生支教志愿者的重要工作。一要和对口高校进行沟通,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二要配合高校、政府做好支教人员的接洽工作并对助学项目进行监督,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三是为支教人员提供帮助,和地方政府联合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防范制度等。

    企业作为“四位一体”支教“心”模式中资金和物资的供给者,需要成立相关的支教工作小组,并要受到大学、政府和支教学校的监督。它的主要职责是对助学项目申报方案与预算的审查和批复,并对助学资金、物资的募集与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与审计等。

    通过“四位一体”的支教“心”模式,我们集四方力量合力并进,创造大学生支教长效机制,形成体系化的支教流程,杜绝有一年没一年的“过客式”支教行为。让受援地区的广大民众切实感受到“心”模式,真正对我们的支教活动放心。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