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全盘西化”论文化思潮述评

    时间:2021-04-17 08:23:3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全盘西化”论,是近代中国文化思潮演进过程中的一种以彻底否定民族文化传统、全盘肯定西方价值取向为特征的文化思潮,它反映了近代中国有识之士对西方文化模式的推崇与选择。其主要代表人物为胡适、陈序经,二者主张“全盘西化”论的主要目的是为打击封建复古倒退文化思潮,这在当时具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因其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全盘西化”论最终演变为一种激进的文化观。

    [关键词]“全盘西化”论;传统文化;近代中国

    “全盘西化”论,又称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文化激进主义,是近代中国文化思潮演进过程中的一种以彻底否定民族文化传统、全盘肯定西方价值取向为特征的文化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胡适、陈序经,二人主张“全盘西化”论的主要目的是反对当时“闭关自守”和封建文化复古倾向,并为抵制封建文化复古倒退思潮提供理论依据,这对加深国人对中西文化的认识、推动近代中国思想启蒙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全盘西化”论从根本上否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传统文化存在的合理性与传承性,并且“全盘西化”论在社会实践中无任何可操作性,这样“全盘西化”论就演变成为了一种激进的文化观。

    一、“全盘西化”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全盘西化”论的产生与近代中国的屈辱史密不可分。1858年6月签定的《中英天津条约》是“中国官方对西洋人态度开始前倨后恭的转折点”。(1)此时的中国人仍然坚信中国在器物层面上的落后是导致自己失败的根本原因。随后,甲午之战的惨败以及1895年4月中日《马关条约》的签定才真正刺痛了所有的中国人,当东洋人真正崛起的时候,中国人对自己的道德文章的自信、对中体西用之“体”的自信的心理防线被彻底击溃了。正如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所说,“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则甲午一役也。”(2)惊醒后的紧张和焦虑导致了西化的改革倾向,国人从原来相信中国的道统、文化不可变,仅在器物层面的求新求变转为开始相信精神文化层面也必须改变,并将西学视为“国家、民族求富求强的万灵丹”。(3)

    在亡国灭种的危机意识的刺激下,1898年一个叫樊锥的人在《湘报》发表《开诚篇》,提出了最早的“全盘西化”论:“洗旧习,从公道,则一切繁礼细故、猥尊鄙贵、文武名场、恶例劣范、诠选档册、谬条乱章、大政鸿法、普宪均律、四政学校、风情土俗,一革从前,搜索无剩,唯泰西是效,用孔子纪年”。(4)同年另一个叫易鼐的人也在这份报纸上发表《中国宜以弱为强说》,希望中国“毅然自立于五洲之间,使敦槃之会以平等待我,则必改正朔,易服色,一切制度,悉从泰西,入万国公会,遵万国公法”。(5)中国士人自古以来便怀揣大中华的天下中心主义思想,并且长期始终处于东亚的文化中心地,于是构成了一种偏激的自尊心态。在大国地位不断受到外来挑战的情况下,中国人常常急于证明自己的大国地位,当残酷的现实将中国知识分子阶层长期置于心理失衡的状态中,他们必然会萌生体用皆无的思想,进而采取全盘摒弃传统文化的极端做法。“全盘西化”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东西文化大论战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武器,对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纲常礼教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从思想观念和文化的深层价值意义上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最深刻和最全面的反省,这在当时无疑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二、“全盘西化”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理论表现

    1926年,胡适发表《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初步提出他的“全盘西化”论主张。1929年,胡适在为《中国基督教年鉴》撰写的英文短文《中国今日的文化冲突》中提出了wholesale westernization(全盘西化)和whole hearted modernization(充分世界化)两个概念。1934年,胡适又在《独立评论》上相继发表《信心与反省》、《再论信心与反省》、《三论信心与反省》三篇文章,文章深刻批判了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和纲常礼教,同时感性的表述了其“全盘西化”的主要观点。“从此以后,我们所有的,欧洲也都有;我们所没有的,人家所独有的,人家都比我们强。试举一个例子:欧洲有三个一千年的大学,有许多个五百年以上的大学,至今继续存在,继续发展:我们有没有?至于我们所独有的宝贝,骈文,律诗,八股,小脚,太监,姨太太,五世同居的大家庭,贞节牌坊,地狱活现的监狱,廷杖,板子夹棍的法庭,……虽然‘丰富’,虽然‘在这世界无不足以单独成一系统’,究竟都是使我们抬不起头来的文物制度”。(6)但是,“全盘西化”的口号是在当时的守旧文人卷起一片封建文化复古逆流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他们“极力宣扬中国固有文明,鼓吹东方文化救中国,救世界”。(7)因此“全盘西化”口号提出的动机主要是为强调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是一种“矫枉过正”的手法,是一种斗争的策略。正如胡适所言:“抗拒西化在今日已成过去,没有人主张了。但所谓‘选择折衷’的议论,看去非常有理,其实骨子里只是一种变相的保守论。所以我主张全盘西化,一心一意的走上世界化的路。”(8)“现在的人说‘折衷’,说‘中国本位’,都是空谈。此时没有别的路可走,只有努力全盘接受这个新世界的新文明。全盘接受了,旧文化的‘惰性’自然会使他成为一个折衷调和的中国本位新文化。……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风斯下矣。’这是最可玩味的真理。我们不妨拼命走极端,文化的惰性自然会把我们拖向折衷调和上去的。”(9)因此,胡适之所以主张全盘西化,是因为他要使国人从落后的社会现实中去追赶时代的潮流,要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在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省中重新振作起来。胡适坚信,通过“全盘西化”的洗涤,中国的传统文化必将发扬光大。“我的愚见是这样的:中国的旧文化的惰性实在大的可怕,我们正可以不必替‘中国本位’担忧。……如果我们的老文化里真有无价之宝,禁得起外来势力的洗涤冲击的,那一部分不可磨灭的文化将来自然会因这一番科学文化的淘洗而格外发挥光大的。”(10)

    陈序经是“全盘西化”论的另一位主要代表人物。1932年,他撰写了《中国文化的出路》一书。“他(指陈序经)认为,欧洲近代文化的确比我们进步得多,而且不论我们喜欢不喜欢,他是现世的趋势,我们如果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除了去适应这种新趋势外,只有束手待毙。”(11)陈序经比胡适更为激进,他在回应吴景超的“全盘西化”论相关文章时指出:“总而言之,从东西文化接触的趋势来看,接触以后,东方固不能存其固有,西方也不能存其固有;因为前者正在其趋于消灭的途程,而后者正趋于为共有的道路。……从文化的各方面的比较来看,我们所觉为最好的东西,远不如人家的好,可是我们所觉为坏的东西,还坏过人家所觉为坏的千万倍。”(12)“中国文化根本上既不若西洋文化之优美,而又不合于现代的环境与趋势,故不得不彻底与全盘西化。”(13)

    三、对“全盘西化”论的评价

    “全盘西化”论是近代中国士人对西方文化的一种选择模式,它对封建伦理道德和礼教纲常所进行的深刻批判,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对于加深国人对中西文化的认识、反对封建复古主义、推动近代中国思想启蒙的历史进程,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全盘西化”论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只能在理论层面上进行研究,却无法在社会现实中得以实施。正如胡适在论述“全盘西化”的《充分世界化与全盘西化》一文中所说:“我们不能不承认,数量上的严格‘全盘西化’是不容易的。文化只是人们生活的方式,处处都不能不受到人们的经济状况和历史习惯的限制,这就是我以前说过的文化惰性。……况且西洋文化确有不少历史因袭的成分,我们不但理智上不愿采取,事实上也决不会全盘吸收。”(14)

    “全盘西化”论主张用一种文化代替另一种文化,势必造成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完全肯定西方文化,另一个极端是完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两者非此即彼,势不两立。用这样极端的方式来对待异质的文化,必将导致尖锐的矛盾和对抗,其最终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全盘西化”论“否定了文化的民族性这一文化的基本特征”。(15)文化的民族性是一种文化区别与另一种文化的最根本特征,它是在文化的创造者所处的一种特定的社会空间和氛围中所形成的。各民族的文化或处于不同时期的文化都具备文化之所以为文化的共同本质,同时也具备其自身的特殊性,即每一种文化自身的民族性。而且,不同文化的共性与文化自身的民族性这一文化的根本特性之间并无冲突。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继续向前发展的内在基础。文化的优劣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优秀文化,也没有绝对的落后文化,每种文化各有所长。“文化的时代性决定了一切文化价值的判断和历史认识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16)对一种文化进行相应的价值判断,应该以这种文化所处的时代作为首要的判断依据。

    注释:

    (1)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年.673.

    (2)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38.

    (3)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年.684.

    (4)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年.686-687.

    (5)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年.687.

    (6)胡适.信心与反省[A]. 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二集第六册)中国文化问题论战[C].沈阳: 辽宁大学哲学系,1982.79.

    (7)许全兴,陈战难,宋一秀.中国现代哲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56.

    (8)王继平.论近代中国的文化虚无主义-中国近代文化思潮剖析之三[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11.

    (9)陈序经.再谈“全盘西化”[A]. 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二集第六册)中国文化问题论战[C].沈阳: 辽宁大学哲学系,1982.145.

    (10)胡适.试评所谓“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A]. 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二集第六册)中国文化问题论战[C].沈阳: 辽宁大学哲学系,1982.90.

    (11)王继平.论近代中国的文化虚无主义-中国近代文化思潮剖析之三[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11.

    (12)陈序经.关于全盘西化答吴景超先生[A]. 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二集第六册)中国文化问题论战[C].沈阳: 辽宁大学哲学系,1982.139.

    (13)陈序经.关于全盘西化答吴景超先生[A]. 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二集第六册)中国文化问题论战[C].沈阳: 辽宁大学哲学系,1982.141.

    (14)刘鹏,王艳秀.对胡适中国文化态度的再思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3):44.

    (15)王继平.论近代中国的文化虚无主义-中国近代文化思潮剖析之三[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13.

    (16)王继平.论近代中国的文化虚无主义-中国近代文化思潮剖析之三[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13.

    作者简介:赵晓娜(1983.2),女,汉,辽宁抚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

    相关热词搜索: 西化 述评 思潮 全盘 论文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