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论近年来江苏历史题材小说的叙述特色

    时间:2021-04-18 07:53:0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 作为文学重镇,历史题材历来是江苏作家们描述的重点之一,近年来历史叙事一改以往高大上的面孔,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文章阐述了近年来江苏历史题材小说的叙述特色。

    关键词: 江苏作家    历史题材小说    叙述特色

    作为文学重镇,历史题材历来是江苏作家们描绘的重点之一,特别是经过了20世纪90年代新历史主义的洗礼之后,文学的观念和叙事方式都得到了更新,历史叙事一改以往高大上的面孔,呈现出了多元化趋势。作家们的创作个性多得到了发挥,但是在多种创作理念的背后,江苏作家们还是有着一定的共同性,即基于现实问题的触发,借用历史题材抒发个人情怀,寄托心中的理念。相比其他省份作家而言,江苏历史题材小说有着自己的叙述特色。

    一、从叙事内容上来看,民国史和文革史是历史题材小说的热点和重点,在集体记忆中更多地着重个体经验的描写,经验与史实互相渗透,小说文本成了思想史的寓言化书写。

    江苏南京作为“中华民国”的首都,有着浓厚的民国风情,在南京生活过的人都会有着浓厚的民国情结,因此民国史自然成为江苏作家共同格外关注的对象。但是他们的关注大多是从个体的经验出发的,而非如同刘震云或者陈忠实那样,对历史充满了发言的欲望,要描绘出历史的真实。刘震云的《温故1942》里叙述了民国时期的天灾人祸,陈忠实的《白鹿原》要写“民族的秘史”,为了达到创作目的,他们都查阅了大量资料,因此他们的作品可以作为历史学的旁证。但是江苏作家们写民国史会格外自然一些,他们也查阅资料,也对于那段历史有着非常详细的了解,例如毕飞宇写《上海往事》对于旧上海的了解就颇深入,叶兆言的《驰向黑夜的女人》源于12岁那年父母餐桌上的对话,这个故事在他们心中酝酿、发酵,十年磨剑之后,出来的却是非常轻灵的小说。在他们的叙述中,看不到对于国家民族的明确表达,但是在个体的命运变迁中,却让人清楚地感受到大时代变动对个体人生的冲击。

    毕飞宇《上海往事》借用一个小孩子的目光去看上海滩的大佬和交际花。虽然读者清楚地明了这些成年人之间的勾当,但是在孩子的眼中,这些成年人的事情都让他难以理解,他只能尽量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帮助他建构人生的经验。在他的眼中,能到上海是人的命,“多少人在做上海梦,他们的梦埋进了黄土,深更半夜变成了鬼火还在往上海冲。可我十四岁就成小赤佬了。叫赤佬是上海骂人的话,不好听。话要反过来说,你不到上海你能成为小赤佬?谁不想上大上海?十里洋场呐!可你来得了吗?来不了。老天爷不给你洋饭碗,你来了也活不下去,你连路都不会走。”

    叶兆言《驰向黑夜的女人》借用欣慰和春兰的人生变迁,写尽了中国现代史的分分合合,个体的选择虽然不同,但是在大时代的影响下,人生的走向基本一致。文本中丰富的细节使得整个叙述充满了时代感,例如欣慰父母的婚事,“这些人都是在国外见惯世面的,所谓停妻再娶,在他们看来都不是什么大事,许多留学生都是这么做的。在中国古代,还得找个借口写一封休书回去才行,如今进化到了民国,传统休书已不管用,不如打着反对包办婚姻的旗号,让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统统都见鬼去。这事真办起来远比古人的办法更省事,根本不需要有什么正经八百的离婚,通常的程序就像谈生意订合同。首先是原配的名分没了,什么大房,什么正妻,这些头衔都不可以再有。女方也没什么价码可以还,男方开出的条件是你婚嫁自由。当然,你如果不想再嫁人,一定要留在老家独守空房照顾二老,那就是你自己的选择了。大家都知道,这个选择其实也是唯一的选择”。随着整个社会的变迁,欣慰和春兰学习昆曲也告一段落。传统文化对于两个女孩的影响寡淡无痕,还不如社会经验对她们的影响力大。当欣慰丈夫侵犯了春兰之后,欣慰带着春兰去报警,春兰最后选择了沉默,理由是想起了当年抗战胜利后一个女人出庭指证日本战犯,却遭遇到意外羞辱的教训。

    这样的叙述完全是个人在历史和现实中的经验感受,传统的以史为鉴和批判国民性的叙述方式在这里完全消失,也完全脱离了私人叙述的局限,将个体放置在整个大历史中叙述,描绘个体的命运,在浓厚的民国氛围中营造出“这一个”特性,体现出不同思想理念的交叉融合,足以成为思想史的另类书写。

    二、叙事方式以现实主义为底色,融合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色彩,呈现出了浓厚的“本土经验”。

    近年来的小说普遍都回归于传统的阅读趣味,曾经风靡一时的先锋小说逐渐淡出了作家们的创作过程。但是小说文本的叙述技巧却因先锋小说的洗礼而得到很大的改善,恰如毕飞宇所说:“就我们受过现代派文学洗礼的作家来讲,重新回到恩格斯所谓的‘现实主义’基本上不可能。《玉米》也好,《平原》也好,它是高度现实的作品,但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们的时空切换哪里还有一点传统‘现实主义’的影子?它们的叙述自由得多,视角差不多全是主观的。《玉米》和《平原》最让我得意的地方就在于,它是标准的现代主义的作品,但是,几乎没有痕迹了。还有一点,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品描写的比例远大于叙事,但《玉米》也好,《平原》也好,几乎没有描写,全部是叙事。所以,拿传统的现实主义标准来衡量我的作品,我想我是不及格的。然而,意义也许就在这里。我指的关注是一种精神向度,对某一事物有所关注,坚决不让自己游移。福楼拜说过,要想使一个东西有意义,必须久久地盯着它。我以为,这才是现实主义的要义。”①这虽然是毕飞宇的一家之言,却可以代表很多作家的叙述方式。

    在很多小说中,叙事人称的转换随处可见。叶兆言的《驰向黑夜的女人》有一大段是作家叙述自己的创作过程,看似文本的断裂,但深厚了整个小说的意蕴。特别是对欣慰女儿小芋这个有现实原型的人物形象来说,作家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审视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和思维的有限性,弥补了第三人称全知全能叙事的不足,增强了文本自身的开放性。

    文学与图像的互相渗透体现在文本之中。叶弥《风流图卷》开篇就用文字描绘出一个图景,两个疯女人的对话夹杂在电影语言中,“银幕上的女主角字正腔圆地说了两个字:‘我——恨!’瘦女着急,‘她恨什么?我听不清。’胖女便转过头,好奇地看着瘦女的嘴巴。”

    直接自由引语在毕飞宇的小说中更常见。《玉米》中玉米对于飞行员的爱恋,都是体现在文本叙述中,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叙述技巧的提高和完善,使得历史题材小说可感可知可信。白话小说在这些作家的手上更进一步。

    三、从美学效果上来说,抗战史叙述壮怀激烈,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叙述平淡冲和,但是整体来说,反思力度有所欠缺,思想的冲击力不足。

    抗战史是作家们一再书写的对象。最近两年相当多的作家书写着抗战记忆,例如陈建波的《密谋》、沙锦程的《谍卒》、刘方冰的《寇风烈》分别从谍战和全景展现了抗战时期复杂的军事政治冲突,特别是《寇风烈》第一次全景再现了连云港保卫战的过程。这是当代江苏作家教给历史的一份答卷,写出了被大历史忽视的“抗战记忆”。但是这些文本的美学意蕴略显不足,悲剧有余,厚度不足。以民国阿垅的《南京南京》为例,阿垅既写了中国军人的拼死抗敌,又写出了中国人自身的懦弱无能,从军事和人性的角度全方位地反思了南京保卫战。前鉴不远,如何让抗战史叙述真正超越已有的创作模式,这是需要作家们思考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叙述多着重于日常叙述,即便是论述特定年代的特定现象时,也格外节制,多以个体的感受和经验为主。例如毕飞宇《平原》中的三丫、顾先生和吴蔓玲。他们分别是地主子女、右派和下乡知青。作家丝毫毕现地展示了喜怒哀乐,但是这种叙述内容及所抒发的情绪并未超越目前已知的史料。范小青的《赤脚医生万泉合》所描绘的是中国乡村的医学政治。但是作家所展现的是万泉合的所见所感,对于赤脚医生这一身份在中国乡村的政治意义、经济意义和文化意义都未深入思考。王清平的《麦田云雀》展示了苏北泗洪县石集乡石圩生产队的世态炎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麦田云雀》是中国农村的一部断代史。

    既然是对于历史的叙述,就必须从文学和历史学的角度同时审视这些作品的成败。自新历史主义思想冲击人文学科以来,文学和历史之间的界限逐步模糊,历史学也是一种关于“叙述”的学科,那么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历史题材小说同时拥有两种参照系。从文学性来说,这些小说都达到了目前国内一流水准,人物生动可信、叙述丰富细腻,富有情感上的冲击力。但是从历史学的角度上来看,这些作品都略显不足,主要是作家集中于“个体记忆”的营造,他们并没有关注这些个体记忆中有什么可以成为民族的“社会记忆”,日常经验却成为建构史观的障碍,作家对于历史的思考或者附加于个体的生存体验中,或者淹没于日常情感的宣泄之中。虽然江苏作家历史题材小说的创作有着自己的特色,但是真正想要让这些小说留名青史,在思想史或者历史叙述中占一席之地,还是有很大距离的。

    注释:

    ①张均,毕飞宇.通向“中国”的写作道路——毕飞宇访谈录.小说评论,2006(2).

    此文是江苏省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江苏历史题材文学作品研究”(编号10ZWD017)的阶段性成果。

    相关热词搜索: 江苏 叙述 题材 特色 历史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