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加味建中汤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60例临床观察

    时间:2021-04-23 07:59:5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疗法;肠系膜淋巴结炎;小儿;腹痛

    【中图分类号】R726.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050-01

    肠系膜淋巴结炎是肠系膜淋巴结的非特异性炎症,好发于7岁以下小儿,是引起儿童腹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典型症状为发热、腹痛、呕吐,有时伴腹泻或便秘[1]。高频超声检查为其主要的客观诊断依据[2]。目前多以抗感染治疗为主。笔者运用加味建中汤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6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所选116例均为本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儿科门诊或住院患儿。临床诊断:发病前或发作时常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肠炎;临床表现为发热和消化道症状如腹痛、呕吐、腹泻、便秘等,腹痛以右下腹多见,性质不固定;腹部柔软,压痛部位靠近腹部中线,无固定压痛点[3];高频彩超检查凡在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2个以上淋巴结显像,长轴直径>1.0cm或短轴直径>0.5cm,纵横比>2,或淋巴结成集簇状排列,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示淋巴结内血流增加均视为肿大[2];排除外科急腹症和小儿胃炎、肝炎、肠痉挛及肠系膜淋巴结结核等其它腹部疾病。按就诊先后顺序,将116例患儿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56例和治疗组60例。对照组56例,其中男26例,女30例;年龄2~12岁,平均(5.50±2.65)岁;病程2~10天,平均(4.62±3.15)天;腹痛56例,呈隐痛36例,痉挛性痛20例,脐周痛35例,右下腹17例,左下腹4例;伴发热29例,呕吐或恶心14例,便秘或腹泻12例;血常规白细胞≤10×109/L32例,白细胞>10×109/L24例;C反应蛋白增高26例。治疗组60例,其中男28例,女32例;年龄2~11岁,平均(5.47±3.01)岁;病程2~12天,平均(4.77±3.26)天;腹痛60例,呈隐痛38例,痉挛性痛22例,脐周痛35例,右下腹20例,左下腹5例;;伴发热30例,呕吐或恶心17例,便秘或腹泻14例;血常规白细胞≤10×109/L34例,白细胞>10×109/L 26例;C反应蛋白增高30例。全部患儿血肝功能检查治疗前后未见异常。两组患儿在病程、年龄、性别、临床表现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 应用常规西药治疗,头孢曲松50mg/Kg.d,利巴韦林10mg/Kg.d,每日一次静滴。7天为1个疗程。必要时口服布洛芬、654-2对症治疗。

    2.2治疗组 在西药基础上,口服加味建中汤(穿心莲15g、鱼腥草15g、吴茱萸9g、饴糖30g、桂枝9g、白芍18g、生姜9g、大枣6枚、炙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取汁约150ml(饴糖后兑入,文火加热溶化)。2~3岁,每次20ml;4~6岁,每次40ml;7~12岁,每次60ml。每日3次,温服。7天为1个疗程。每天观察记录症状体征变化。1个疗程后复查血象及高频彩超复查肠系膜淋巴结数目、大小的变化。根据病情变化必要时继续治疗1个疗程。

    3结果

    3.1疗效标准 痊愈:患儿症状、体征消失,超声检查肠系膜淋巴结不肿大。好转:患儿症状缓解或减轻,超声检查示淋巴结数目较服药前减少>4个,长轴直径缩小>0.2cm或短轴直径缩小>0.1cm。无效:患儿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超声检查淋巴结未见明显改变。

    3.2结果 治疗过程中记录两组患儿症状消失时间(见表1),治疗组症状消失早;1个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见表2),治疗组有效率91.67%,对照组有效率78.5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3.3典型病例 张某,男,10岁,因发热、脐周疼痛3天于2013年3月12日初诊。患儿3天前始发热,脐部疼痛,呈阵发性,恶心呕吐2次为胃内容物。在村卫生室按“上感”输液治疗不见好转来诊。查体:T37.8℃,咽部充血,扁桃体不肿大,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软,脐周及右下腹压痛,无反跳痛,无腹肌紧张。血常规:WBC10.6×109/L,N0.78,L0.18。C反应蛋白12.6mg/L。超声检查:肠系膜淋巴结成集簇状排列,最大者长轴直径15mm,短轴直径7mm,边界清楚,表面光滑,包膜完整,皮质和髓质分界较清楚,肠间隙可见少量游离液体回声。淋巴结内CDFl可见血流信号增多。诊断: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治疗:口服加味建中汤60ml,每日3次。头孢曲松1.5g/d,利巴韦林0.3g/d静脉滴注。第2日体温正常,腹痛减轻,无恶心呕吐。第4日腹痛消失,食欲增加,腹部无压痛。治疗1周后复查血象正常,超声检查脐部探及淋巴结2个,最大者长轴直径8mm。后经随访,愈后未发。

    4讨论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又称Brennemann综合征,多见于7岁以下的小儿,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发或继发于肠道炎症之后。本病多由病毒、细菌感染所致。小儿肠系膜淋巴结沿肠系膜动脉及其分支分布,十分丰富,回肠末端和盲肠部尤著,小肠内容物常因回盲瓣的作用,在回肠末端停留,肠内细菌及病毒产物易在该处吸收进入回盲部淋巴结,而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病理表现淋巴结增生、充血、水肿。典型症状为发热、腹痛、呕吐,有时伴腹泻或便秘。腹痛部位以右下腹多见,表现为隐痛或痉挛性疼痛,压痛部位靠近正中线或偏高,少有反跳痛及腹肌紧张[1]。高频超声能清晰显示肿大肠系膜淋巴结,能为临床提供准确信息,对临床诊断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作为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及随访的首选检查方法[2]。治疗主要是原发病的处理和对症、支持治疗,一般经治疗观察24小时后腹痛可明显好转,症状不见好转者可行剖腹探查。当淋巴结出现脓肿或腹膜炎症时,可行手术引流[3]。

    中医学将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归属于“小儿腹痛”范畴。《素问?举痛论》中说“寒邪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引急,故痛”。六淫外邪侵袭,恣食生冷、肥甘厚味、油腻之品等为发病的诱因。张巧凤[4]等认为小儿形气未充卫,卫外功能不足,易于感触外邪,脾常不足,易聚湿生痰,复感外邪,邪雍气滞,痰气交阻,结于腹部,“不通则痛”。小建中汤出自《伤寒论》,方剂组成为:饴糖、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方中重用甘温质润之饴糖为君,温补中焦,缓急止痛;臣以辛温之桂枝温阳气,祛寒邪;酸甘之白芍养营阴,缓肝急,止腹痛;佐以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脾益气;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是为佐使之用。其中饴糖配桂枝,辛甘化阳,温中焦而补脾虚;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缓肝急而止腹痛。本组病例使用的加味建中汤组方中添加穿心莲清热解毒、凉血消肿;鱼腥草清热解毒、排痛消肿疗疮、利尿除湿、健胃消食;吴茱萸温中止痛、理气燥湿。诸药并用共奏清热解毒、柔肝健脾、理气燥湿、温中止痛之效。现代药理学研究[5]证明小建中汤具有抗炎、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穿心莲具有解热抗炎、抗细菌、抗病毒、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鱼腥草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抗内毒素、抗变态反应、增强免疫作用;桂枝具有解热、镇痛、抗菌抗病毒、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吴茱萸具有抗炎、镇痛、镇吐、对胃肠功能有双重调节作用,生姜能加强其镇吐作用;芍药具有解痉止痛、双向免疫调节作用;甘草有类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加味建中汤诸药共用协同发挥增强机体免疫力、抗菌、抗病毒和抗炎作用,调节胃肠功能,促进肠系膜淋巴结炎症消退。

    全部116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均经1~2个疗程治愈,未出现肠套叠、淋巴结脓肿、腹膜炎等并发症。治疗组在西药基础上使用加味建中汤治疗腹痛、呕吐、发热等症状消失早;1个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加味建中汤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有确切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褚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363

    [2]李卓然,师少锋.高频超声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2011,18(2),156-157

    [3]吴梓粱.实用临床儿科学[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8,1091

    [4]张巧凤,林广裕,陈思红,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观察[J].中医儿科杂志,2008,4(3).34-36

    [5]孙建宁.中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29-221

    相关热词搜索: 加味 建中 肠系膜 小儿 临床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