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关于建设世界赛事名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

    时间:2021-09-30 08:55:1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21号)和《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9〕43号),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15〕21号)精神,为抢抓我市承办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和建设“全国体育消费试点城市”重大历史机遇,加快推动体育产业与“6+5+6+1”现代产业体系融合发展,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论述,以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要求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发展定位,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康需求为出发点,加速提档升级现有国际国内赛事,积极申办和创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等级、品牌赛事,推进大型体育场馆和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积极引进和培育高水平职业俱乐部,大力实施以运动休闲类赛事为主体的“一区一县一品牌”计划,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力量多元参与的体育产业发展格局和赛事运营体系,到2035年,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世界赛事名城。

    二、主要目标

    ——2021年,以办好第十四届全运会为主要任务,精心组织好西安市承担的全运会和残运会项目比赛;全力唱响“全民全运、同心同行”“相约西安、筑梦全运”主题,精心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系列活动;配合做好开闭幕式、火炬传递、双先观摩等重大活动,确保第十四届全运会“精彩、圆满、顺利”;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的基础更加完善。

    ——2023年,认真贯彻国家体育发展战略,持续放大全运会综合效应,统筹推动全市体育产业新发展,将体育场馆、设施路径、竞赛表演、健身休闲、生产供给、商贸物流等体育产业要素充分链接,逐步建立和完善以赛事聚集产业要素的体育产业发展新格局。以举办亚洲杯足球赛为重大契机,不断提高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发展水平,积极承办国际a类体育赛事,每年举办各类高水平体育赛事40场次以上,初步形成以赛事经济为主导的体育产业发展新格局。把“办赛”与“营城”充分融合,以赛事举办提升城市传播力影响力。实施开放办赛、多元办赛,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年,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赛事活动深入开展,市民身体健康水平和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大幅提升,体育消费持续旺盛。世界赛事名城体系基本形成,各项指标均达到或接近国际标准。全市体育产业法人单位数量超过4000家,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或示范单位、项目达到3个以上,体育产业总营业收入超过500亿元。

    三、重点任务

    (一)推动竞赛表演业健康发展

    1.打造体育精品赛事。认真贯彻国家体育发展战略,不断提高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发展水平,积极承办国家a类体育赛事;支持引进对城市具有一定影响力,且市场价值高、前景好、观赏性强的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逐渐形成赛事与城市良性互动,体育与消费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大力发展职业赛事,鼓励有条件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冰球、围棋、自行车、拳击等运动项目俱乐部(协会)举办职业赛事。持续放大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西安国际马拉松赛等“一带一路”系列精品赛事的影响力,着力打造一批内涵丰富、前景良好、可持续运作的自主ip体育精品赛事。2021年举办各类体育赛事活动80场次以上;2022—2025年每年举办国际国内体育赛事活动40场次以上;到2025年,培育自主体育品牌赛事2—3个。

    (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公安局、市文化旅游局;配合单位:市委外办,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2.丰富赛事活动载体。重点围绕发展迅速、群众基础较好的乒乓球、羽毛球、击剑等项目,积极举办申办国际国内知名赛事;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积极承办冰球、冰壶等国家和区域性赛事活动,不断提升城市活力,扩大对外开放。围绕射击、跳水等我市优势项目,通过举办落地西安、持续打造的国际国内品牌赛事,不断扩大竞技体育交流,提升优势竞技项目整体水平。鼓励各区县、开发区广泛开展“一区县一品牌、一区县一特色”体育赛事活动,依托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户外、水上、航空、马术、汽摩、电竞等休闲特色体育运动,促进赛事体验与运动健身、与旅游观光休闲等深度融合,积极创新社会力量举办业余体育赛事的组织方式,支持民间开展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马拉松、路跑、户外、自行车、轮滑、拳击等项目赛事。大力发展滑雪、滑冰、冰球、冰壶等冰雪体育项目,不断提高冰雪运动的普及率。支持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创新发展,着力打造武术、围棋、象棋、龙舟、跳绳、摔跤等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品牌。逐步培育棒球、垒球等体育小众项目,扩大我市体育运动项目种类。2021年,以承办“十四运”为契机,举办各类迎全运赛事活动,持续提升群众参与体育的热情;到2023年,承接国际体育赛事的基础条件和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申办、实施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国际赛事;“一区县一特色”体育品牌基本形成,地区性体育活动赛事品牌效应初步显现;到2025年,引进或承办一批国际顶级单项赛事,全方位提升办赛水平,为实现举办国际综合性赛事奠定基础。

    (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文化旅游局、市教育局、市民宗委;配合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秦岭保护局,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3.壮大体育市场主体。鼓励具有自主品牌、创新力强和有竞争实力的体育竞赛表演企业做大做强,支持中小微赛事运营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支持国际、国内知名体育组织或企业落户西安,总部迁入的,按照我市加快总部企业发展相关政策给予奖励。鼓励各类体育中介和咨询机构,向体育赛事提供经济信息、市场预测、风险评估等配套服务。推动体育竞赛表演业与资本市场对接,不断拓宽体育竞赛表演业的融资渠道。研究制定我市关于建设世界赛事名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对规模影响较大、社会效益较好的赛事活动,经评估后以购买服务或赛后补贴方式予以支持。鼓励企业以冠名、特许、专营和合作等方式赞助体育赛事,通过开发体育无形、有形资产,扩大赛事承办效益。到2025年,引进1—2个知名体育组织或企业落户西安,各类体育产业资金扶持政策配套完善。

    (责任单位:市投资局、市体育局;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二)夯实体育产业发展基础

    4.扩大体育用地供给。将《西安市体育设施空间布局专项规划(2020—2035年)》纳入全市国土空间规划,到“十四五”末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15平方米。鼓励各区县、各开发区将体育用地纳入区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优先保障用地需求。新建居住区和社区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面积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套建设全民健身相关设施,并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老旧小区体育健身设施不达标的,应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实际和小区实际,对有条件的根据现行政策完善体育健身设施。新建居住区体育健身设施不达标的,对有相关政策支持资金的,可以结合实际,由区县组织改造完善。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集体建设用地自办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建设体育设施,开办体育企业。从2021年起,每年规划建设或提升改造1—2个智慧化健身园区。每年实施1—2个社区全民健身中心项目建设,不断丰富区域体育服务配套功能,打造体育生活化示范片区。到2025年,实现全市50%的区县(开发区)拥有社区全民健身中心示范项目,配合“三河一山”生态绿廊建设,新建全民健身绿道达到200公里。

    (责任单位:市资源规划局、市城管局、市体育局,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配合单位:市住建局及其他相关市级部门)

    5.提升体育场馆设施运营水平。积极做好西安奥体中心等十四运会场馆的赛后运营管理工作,鼓励传统大型体育场馆向体育产业、体育消费和体育健康中心转型升级。加快实施丝路国际体育文化交流培训基地(西安市体育训练中心)等市级重点体育设施建设,积极谋划西安市水上运动训练比赛中心项目建设。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各区县、各开发区建设公共体育场馆设施,落实全民健身“四个一”工程建设,鼓励合理利用闲置土地等“金边银角”,插建笼式足球场地、多功能运动场地等室外运动场地设施,带动全民健身,拉动体育消费;支持各区县、各开发区对已建成的生态公园、城市公园在不影响公园整体布局的前提下,进行体育功能提升改造,增加室外运动场地、健身步道、乒乓球场、健身器材等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支持企业利用存量房地产用地、工业厂房、库储用房、传统商业用房等兴建体育设施,发展体育产业。到2021年,建成丝路国际体育文化交流培训基地(西安市体育训练中心),加速推进浐灞水上运动产业基地项目落地;到2023年,启动西安市水上项目运动训练中心项目规划工作;到2025年,各区县(开发区)全面建成“四个一”,即一个公共体育场、一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一片室外运动场地、一个国民体质监测和科学健身指导站。

    (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发改委、市城管局,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6.加快体育产业集聚发展。支持国际港务区、浐灞生态区、曲江新区、沣东新城等开发区,利用专业场馆资源优势建设体育产业功能承载区,进一步完善发展定位和功能布局,加快推进“产城一体化”发展。组建西安市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成立西安市体育产业协会,统筹各方资源力量,推动我市体育产业向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改造、运营体育场馆、体育产业园区、体育综合体等体育产业基础设施,支持各类市场主体申报国家级、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项目)和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到2021年组建完成西安体育产业集团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体育产业协会;到2023年,将白鹿原、翠华山等山地户外运动旅游景区等培育成国家体育旅游精品目的地;到2025年,将国际港务区、浐灞生态区打造为“体育+旅游+会展”增长极,成为我市体育产业功能的承载区;将沣东新城打造成为以足球产业为特色的产业聚集区;以电竞内容制作、赛事运营、周边产业为核心,将浐灞生态区、曲江新区培育成为电竞产业发展聚集区;培育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或示范单位、项目3个以上,运动休闲类的特色小镇1—2个。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体育局、市民政局、市商务局、市文化旅游局、市投资局;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市国资委、市市场监管局,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三)促进体育消费提档升级

    7.支持体育互联网业态发展。研发“西安智慧体育大管家”服务平台,依托平台大数据为体育产业提供科学分析和决策依据。鼓励企业借助平台实现体育产品、体育培训、体育服务等产业项目互联网交易,积极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体育领域万物互联、四通八达的产业发展新态势。支持“体育+科技”新业态发展,鼓励企业利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发展智能穿戴设备(体育领域相关)研发制造。到2021年,建成“西安智慧体育大管家”平台,并全面推广使用;到2025年,“体育+科技”在体育产业领域运用更加广泛,并成为优化产业供需结构、延长产业价值链、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强劲动力。

    (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工信局、市大数据局、市科技局;配合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8.推进“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深度推进“体育+教育”“体育+文旅”“体育+康养”“体育+医疗”等业态融合发展,打造体育旅游精品线路、体育健身康养、青少年体育培训等产品新业态,丰富体育消费供给,带动体育消费。鼓励市场主体延伸体育产业链,促进体育与餐饮、民俗、康养、广告传媒、科技信息、会展、商贸物流等产业体系创新发展,为构建“6+5+6+1”现代产业体系增加新动能。培育体育消费市场主体,开展体育产业统计监测,及时调整体育产业布局和政策措施。到2021年底,基本形成国内领先、符合西安特色的“体教融合”发展模式;到2023年,持续放大“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效应,推出夜跑路线、体育旅游线路20条以上;到2025年,全面形成“体育+”融合发展新格局;体育产业统计监测体系更加科学完善。

    (责任单位:市文化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商务局、市大数据局、市体育局、市统计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配合单位: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四)强化政策措施支持

    9.壮大体育产业专业人才队伍。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高校等多方共同参与的体育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人才培养、交流与合作,多渠道培养体育产业专业人才。支持省市有关高校建设体育产业研究基地,开设体育产业相关专业学科,重点培养赛事策划、场馆运营、品牌营销等专业人才。鼓励退役运动员、教练员从事体育产业领域相关工作,对符合引进培养条件的体育产业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按规定享受我市人才引进相关优惠政策。到2025年,依托省内高校资源形成较为全面的体育产业专业学科体系。

    (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体育局、市人社局;配合单位:市委编办,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10.完善产业投融资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体育企业依法通过发行债券、债务融资等方式筹措发展资金;支持鼓励全市融资租赁企业加大对体育场馆、设备的融资支持,吸引各类股权投资基金支持体育产业发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放大社会资本对我市体育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金融工作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11.落实产业税费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提供体育服务的体育类非营利组织,经认定后符合企业所得税免税优惠政策的,可依法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对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体育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符合相关条件的体育企业研发费用,可按照规定税前加计扣除。鼓励企业对体育事业进行公益性捐赠,对符合税收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按照相关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企业发生的广告费支出,可以按照税法规定进行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符合条件的体育场馆自用房产和土地,可按照规定享受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体育场馆等健身场所的水、电、气价格可按照不高于一般工业标准执行。

    (责任单位:市税务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体育局)

    12.完善产业信贷政策。持续推动银行和企业合作,充分发挥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功能和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增信作用,重点解决体育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鼓励保险企业根据体育运动特点,开发场地设施责任险、运动员人身意外伤害险等体育保险。

    (责任单位:市金融工作局、市体育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西安市建设世界赛事名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工作运行机制,由市体育局牵头,市级相关部门、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配合,强化职能,调动整合各方力量,统筹协调推进建设世界赛事名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各项工作。定期组织召开工作推进会议,研究全市体育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统筹解决体育产业发展中的矛盾问题,协调推进重大体育设施项目建设。鼓励各区县、西咸新区、各开发区结合自身情况,研究制定适合本区域需求的体育产业发展政策措施。

    (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级相关部门,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二)优化营商环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落实“放管服”改革措施,建立多部门联合“一站式”服务机制,优化办理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加强依法行政,提高对市场主体的规范化服务水平。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完善体育产业决策咨询和专题研究,建立体育产业智库。建立赛事安全保障机制,完善赛事举办指导服务制度,制定相关办赛指南、参赛指引,为各类市场主体举办体育赛事提供技术指导、办事指引和信息服务,明确举办基本条件、标准、规则和各相关主管部门的责任。改进商业性体育赛事活动的安全管理措施。加强体育赛事公共安全服务管理,鼓励专业保安公司参与体育赛事安保服务。

    (责任单位:市行政审批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公安局、市体育局;配合单位: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三)强化市场督导。在我市立法权限范围内,建立健全体育产业法规体系,完善监督管理机制,明确监管主体及其管理职能和各类市场主体的权利义务,规范体育市场主体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促进体育市场规范发展。加强体育组织、体育企业及从业人员的诚信体系建设,对在各类体育经营活动中有严重不良记录的单位和个人,依法采取惩戒措施。提高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专业水平,努力营造公开、公正、透明的体育产业营商环境。借鉴国际经验,遵照国际惯例,执行国际标准,加快体育产业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步伐。

    (责任单位:市司法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体育局、市民政局;配合单位: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附件:1.西安市建设世界赛事名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任务清单

    2.2021年主要工作计划表

    3.2022—2025年主要工作计划表

    西安市人民政府

    2021年1月21日

    附件1

    西安市建设世界赛事名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任务清单

    序号

    主 要 任 务

    责任单位

    配合单位

    一、推动竞赛表演业健康发展


    (一)打造体育精品赛事


    1

    大力发展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积极申办国际a类体育赛事;支持职业体育发展,鼓励足球、篮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运动项目职业俱乐部(协会)举办职业赛事,积极引进具有一定影响力、市场价值高的国际、国内重大赛事。2021年举办各类体育赛事活动80场次以上;2022—2025年每年举办国际国内体育赛事活动不少于40场次。

    积极申办国际a类体育赛事、积极引进具有一定影响力、市场价值高的国际、国内重大赛事。

    市体育局

    市委外办,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2021年举办各类体育赛事活动80场次以上;2022—2025年每年举办国际国内体育赛事活动不少于40场次,促进体育消费转型升级。

    市体育局

    市公安局

    市文化旅游局

    2

    每年举办并持续放大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西安国际马拉松赛等“一带一路”系列精品赛事效应,促进自主品牌精品赛事发展。到2025年,培育自主体育品牌赛事2—3个。

    每年举办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赛。

    市体育局

    市文化旅游局、市公安局、碑林区政府、曲江新区管委会、市委外办

    每年举办西安国际马拉松赛。

    市体育局

    到2025年,培育自主体育品牌赛事2—3个。

    市体育局

    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二)丰富赛事活动载体


    3

    积极承办乒乓球、羽毛球、击剑、跆拳道、冰球等赛事活动,不断提升城市活力扩大对外开放;发展“一区县一品牌、一区县一特色”体育赛事活动,促进体育产业文旅融合发展。2021年,以承办“十四运”为契机,举办各类迎全运赛事活动,群众参与体育的热情持续高涨;到2023年,长安女子马拉松赛、莲湖区“武林大会”、阎良轮滑赛、蓝田县冰雪体育特色活动等地区性体育活动赛事品牌效应初步显现,“一区县一特色”体育品牌基本形成;到2025年,各区县(开发区)赛事品牌效应全面呈现。

    发展“一区县一品牌、一区县一特色”体育赛事活动,促进体育产业文旅融合发展。

    市体育局

    市文化旅游局

    市农业农村局、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积极承办乒乓球、羽毛球、击剑、跆拳道、冰球等赛事活动,不断提升城市活力扩大对外开放。

    市体育局

    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到2023年,长安女子马拉松赛、莲湖区“武林大会”、蓝田县冰雪体育特色活动等地区性体育活动赛事品牌效应初步显现。

    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市体育局

    到2025年,各区县(开发区)赛事品牌效应全面呈现。

    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市体育局

    4

    发展冬季体育运动项目,提高冬季运动普及率;支持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创新发展,着力打造武术、围棋、象棋、龙舟、花样跳绳、摔跤等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品牌。

    发展冬季体育运动项目,提高冬季运动普及率。

    市体育局

    市教育局

    市秦岭保护局、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支持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创新发展,着力打造武术、围棋、象棋、龙舟、花样跳绳、摔跤等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品牌。

    市体育局

    市文化旅游局市民宗委

    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组织参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市民宗委

    市体育局、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三)壮大体育市场主体


    5

    支持国际、国内知名体育组织或企业落户我市,按照我市加快总部企业发展相关政策予以支持。到2025年,引进1—2个知名体育组织或企业落户西安。

    支持国际、国内知名体育组织或企业落户我市,按照我市加快总部企业发展相关政策予以支持。引进1—2个知名体育组织或企业落户西安。

    市投资局

    市财政局、市体育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区县,西咸新区,各开发区

    6

    制定《西安市建设世界赛事名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对规模影响较大、社会效益较好的以购买服务或赛后补贴方式予以支持。到2025年,制定完善各类体育产业资金扶持政策。

    制定我市关于建设世界赛事名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

    市体育局

    市财政局、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对规模影响较大、社会效益较好的以购买服务或赛后补贴方式予以支持。到2025年,制定完善各类体育产业资金扶持政策。

    二、夯实体育产业发展基础


    (一)扩大体育用地供给


    7

    将《西安市体育设施空间布局专项规划(2020—2035年)》纳入全市国土空间规划,到2025年末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15平方米。

    将《西安市体育设施空间布局专项规划(2020—2035年)》纳入全市国土空间规划。

    市资源规划局

    市住建局、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到2025年末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15平方米。

    市体育局

    市资源规划局

    8

    从2021年起,每年规划建设或提升改造1—2个智慧化健身园区。每年实施1—2个社区全民健身中心项目建设,不断丰富区域体育服务配套功能,打造体育生活化示范片区。到2025年,实现全市50%的区县(开发区)拥有社区全民健身中心示范项目。配合“三河一山”生态绿廊建设,新建全民健身绿道不少于200公里。

    从2021年起,每年规划建设或提升改造1—2个智慧化健身园区。每年实施1—2个社区全民健身中心项目建设,不断丰富区域体育服务配套功能,打造体育生活化示范片区。到2025年,实现全市50%的区县(开发区)拥有社区全民健身中心示范项目。

    市体育局

    市城管局

    市资源规划局、市住建局、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配合“三河一山”生态绿廊建设,新建全民健身绿道不少于200公里。

    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市级相关部门

    9

    老旧小区体育健身设施不达标的,应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实际和小区实际,对有条件的根据现行政策完善体育健身设施。新建居住区体育健身设施不达标的,对有相关政策支持资金的,可以结合实际,由区上组织改造完善。

    老旧小区体育健身设施不达标的,应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实际和小区实际,对有条件的根据现行政策完善体育健身设施。

    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市住建局

    市体育局

    新建居住区体育健身设施不达标的,对有相关政策支持资金的,可以结合实际,由区上组织改造完善。

    市体育局

    市住建局

    (二)提升体育场馆设施运营水平


    10

    做好西安奥体中心等十四运会场馆的赛后运营管理工作,鼓励传统大型体育场馆向体育产业、体育消费和体育健康中心转型升级。鼓励支持合理提升改造已建成公园体育功能,插建室外运动场地设施。到2021年建成丝路国际体育文化交流培训基地(西安市体育训练中心);加速推进浐灞水上运动产业基地项目落地;到2023年,启动西安市水上项目运动训练中心项目规划工作。

    奥体中心等十四运会场馆的赛后运营管理工作。

    市体育局、国际港务区管委会


    鼓励支持合理提升改造已建成公园体育功能,插建室外运动场地设施。

    市城管局

    市体育局

    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到2023年,启动西安市水上项目运动训练中心项目规划工作。

    市发改委

    市体育局


    到2021年建成丝路国际体育文化交流培训基地(西安市体育训练中心)。

    市体育局、国际港务区管委会


    加速推进浐灞水上运动产业基地项目落地。

    浐灞生态区管委会

    10

    到2025年,各区县(开发区)须建成“四个一”,即一个公共体育场、一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一片室外运动场地、一个国民体质监测和科学健身指导站。

    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市体育局

    (三)加快体育产业集聚发展


    11

    发挥各大型场馆资源优势建设体育产业功能承载区,加快推进“产城一体化”发展,到2025年,将国际港务区、浐灞生态区打造为“体育+旅游+会展”增长极,成为我市体育产业功能的承载区;将沣东新城打造成为以足球产业为特色的产业聚集区;将浐灞生态区、曲江新区培育成为电竞产业发展聚集区。

    到2025年,将国际港务区、浐灞生态区打造为“体育+旅游+会展”增长极,成为我市体育产业功能的承载区。

    市发改委、市体育局、国际港务区管委会、浐灞生态区管委会

    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将沣东新城打造成为以足球产业为特色的产业聚集区。

    沣东新城管委会

    将浐灞生态区、曲江新区培育成为电竞产业发展聚集区。

    曲江新区管委会、浐灞生态区管委会

    12

    到2021年3月底,成功组建西安体育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办理公司组建手续。

    市体育局

    市国资委、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

    13

    2021年,成立西安市体育产业协会,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建设、改造、运营体育场馆设施。

    成立西安市体育产业协会。

    市民政局

    市体育局

    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建设、改造、运营体育场馆设施。做好重点体育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

    市投资局

    市商务局

    14

    支持各类市场主体申报国家级、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到2023年,将白鹿原、翠华山等山地户外运动旅游景区等培育成国家体育旅游精品目的地;到2025年,培育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或示范单位、项目3个以上,运动休闲类的特色小镇1—2个。

    到2023年,将白鹿原、翠华山等山地户外运动旅游景区等培育成国家体育旅游精品目的地。

    市体育局

    市文化旅游局

    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培育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或示范单位、项目3个以上,运动休闲类的特色小镇1—2个。

    市发改委

    市体育局

    三、促进体育消费提档升级


    (一)支持体育互联网业态发展


    15

    开发“西安智慧体育大管家”服务平台,依托大数据为体育产业提供科学分析和决策依据。借助平台实现体育产业项目互联网交易,积极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体育领域万物互联、四通八达的产业发展新态势。支持“体育+科技”新业态发展,发展智能穿戴设备(体育领域相关)研发制造。到2021年,建成“西安智慧体育大管家”平台,并全面推广使用;到2025年,“体育+科技”在体育产业领域运用更加广泛,并成为优化产业供需结构、延长产业价值链、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强劲动力。

    2021年,推广使用“西安智慧体育大管家”服务平台,依托大数据为体育产业提供科学分析和决策依据。

    市体育局

    市大数据局

    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发展智能穿戴设备(体育领域相关)研发制造。

    市工信局

    市体育局

    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借助平台实现体育产业项目互联网交易,积极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

    市科技局

    市体育局

    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发展“体育+科技”,推进全市体育产业硬科技布局。

    市科技局

    市体育局

    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二)推进“体育+”产业融合发展


    16

    推进“体育+文旅”“体育+康养”等业态融合发展,打造体育旅游精品线路、体育健身康养等产品新业态,促进体育与餐饮、民俗、广告传媒、科技信息、会展、商贸物流等产业体系创新发展,丰富体育消费供给,带动体育消费。到2021年底,基本形成国内领先、符合西安特色的“体教融合”发展模式;到2023年,持续放大“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效应,推出夜跑路线、体育旅游线路20条以上;到2025年,全面形成“体育+”融合发展新格局。

    促进“体育+旅游”,到2023年打造体育旅游精品线路20条以上。

    市文化旅游局市体育局

    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到2021年底,基本形成国内领先、符合西安特色的“体教融合”发展模式。

    市教育局

    市体育局

    推进“体育+会展”,做好体育会展活动谋划及组织工作。

    市商务局

    市体育局

    指导“互联网+”信息技术在体育领域应用。

    市大数据局

    市体育局

    发展“体育+康养”,推进以体育促健康的新业态融合发展模式。

    市卫生健康委市体育局

    17

    培育体育消费市场主体,开展体育产业统计监测。到2025年,体育产业统计监测体系更加科学完善。

    完善体育产业统计监测方案,修订体育产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市统计局

    市体育局、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四、强化政策措施支持


    (一)壮大体育产业专业人才队伍


    18

    多渠道培养体育产业专业人才。支持高校建设体育产业研究基地,开设体育产业相关专业学科。到2025年,依托省内高校资源形成较为全面的体育产业专业学科体系。

    支持高校建设体育产业研究基地,开设体育产业相关专业学科。

    市教育局

    市体育局

    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做好体育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市教育局

    市人社局

    19

    对符合引进培养条件的体育产业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按规定享受相关我市人才引进相关优惠政策。

    做好体育人才引进工作。

    市体育局

    市人社局

    市委编办

    (二)完善产业投融资、信贷政策


    20

    鼓励有条件的体育企业依法通过发行债券、债务融资等方式筹措发展资金;支持鼓励全市融资租赁企业加大对体育场馆、设备的融资支持;推动银企合作,充分发挥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功能和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增信作用,重点解决体育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鼓励保险企业根据体育运动特点,开发场地设施责任险、运动员人身意外伤害险等体育保险。

    鼓励有条件的体育企业依法通过发行债券、债务融资等方式筹措发展资金;支持鼓励全市融资租赁企业加大对体育场馆、设备的融资支持;推动银企合作,充分发挥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功能和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增信作用,重点解决体育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市体育局

    市金融工作局

    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鼓励保险企业根据体育运动特点,开发场地设施责任险、运动员人身意外伤害险等体育保险。

    市体育局

    市金融工作局

    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三)落实产业税费优惠政策


    21

    对符合条件提供体育服务的体育类非营利组织、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体育企业、对体育事业进行公益性捐赠的企业、符合条件的体育场馆等可依法享受相关税费优惠政策。

    市税务局

    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体育局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22

    2021年初,建立西安市“建设世界赛事名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工作运行机制,强化职能,调动整合各方力量,统筹协调推进建设“世界赛事名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各项工作。

    建立西安市“建设世界赛事名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工作运行机制。

    市体育局

    市级相关部门,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二)优化营商环境


    23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落实“放管服”措施,建立多部门联合“一站式”服务机制,优化办理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加强依法行政,提高对市场主体的规范化服务水平。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体育企业办理流程,提高服务效率。

    市行政审批局

    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加强依法行政,提高对市场主体的规范化服务水平,推动实行统一市场监管。

    市体育局

    市市场监管局

    24

    建立赛事安全保障机制,完善赛事举办指导服务制度,制定相关办赛指南、参赛指引,为各类市场主体举办体育赛事提供技术指导、办事指引和信息服务,明确举办基本条件、标准、规则和各相关主管部门的责任。改进商业性体育赛事活动的安全管理措施。加强体育赛事公共安全服务管理,鼓励专业保安公司参与体育赛事安保服务。

    加强体育赛事公共安全服务管理,鼓励专业保安公司参与体育赛事安保服务。

    市公安局

    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三)强化市场督导


    25

    在我市立法权限范围内,建立健全体育产业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监督管理机制,明确监管主体及其管理职能和各类市场主体的权利义务。

    在我市立法权限范围内,建立健全体育产业法律法规体系。

    市司法局

    市体育局、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完善监督管理机制,明确监管主体及其管理职能和各类市场主体的权利义务,监督管理市场秩序。

    市体育局

    市市场监管局

    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做好体育社会团体登记管理及监管工作。

    市体育局

    市民政局

    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注:本任务分解表总牵头单位为市体育局。

    附件2

    2021年主要工作计划表

    序号

    主要任务内容

    项目名称(主要)

    时间

    1

    推动竞赛表演业健康发展

    推动竞赛表演业健康发展、丰富赛事活动载体

    西安市春节体育大拜年

    2021.2

    2

    西安市冰雪运动趣味赛

    2021.2

    3

    西安马拉松赛

    2021.4

    4

    西安城墙马拉松赛

    2021.4

    5

    长安女子半程马拉松赛

    2021.5

    6

    “舞动长安”全民健身技能大赛

    2021.5

    7

    全国毽球公开赛

    2021.6

    8

    举办各类“我要上全运”群众比赛5场

    2021.7

    9

    承办陕西省渭河长廊自行车联赛

    2021.7

    10

    白鹿原影视城荧光跑活动

    2021.9

    11

    全力办好全运会西安承担的田径、足球、体操、游泳、射击、射箭、篮球等10个单项比赛和残特奥会4个单项比赛

    2021.7—10

    12

    “一带一路”国际象棋大师巅峰赛

    待定

    13

    “一带一路”中国跆拳道公开赛

    待定

    14

    壮大市场主体

    研究制定我市关于建设世界赛事名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

    全年

    15

    夯实体育产业发展基础

    扩大体育用地供给

    将《西安市体育设施空间布局专项规划》编制完成后,按照《西安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方案》中《西安市体育设施空间布局专项规划编制指引》的具体要求,将其纳入到全市国土空间规划中

    全年

    16

    建成全民健身路径60套

    2021.12

    17

    建成全民健身室内健身房5套

    2021.12

    18

    建成多功能运动场10个

    2021.12

    19

    建成社区全民健身中心1个

    2021.12

    20

    建成全民健身园区1—2个

    2021.12

    21

    全民健身路径器材维修保养

    全年

    22

    提升体育场馆设施运营水平

    研究确定奥体中心赛后运营管理工作

    2021.11

    23

    建成丝路国际体育文化交流培训基地

    2021.12

    24

    加速推进浐灞水上运动产业基地项目落地

    全年

    25

    加快体育产业集聚发展

    组建西安体育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2021.3

    26

    成立西安市体育产业协会

    2021.7

    27

    促进体育消费提档升级

    支持体育互联网业态发展

    建成“西安智慧体育大管家”平台,并投入使用

    2021.3

    28

    完善体育产业统计监测方案,修订体育产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全年

    29

    推进“体育+”产业融合发展

    形成国内领先、符合西安特色的“体教融合”发展模式,举办各类中小学生体育赛事活动

    全年

    30

    在全市中小学范围内开展“共筑全运梦,最美大课间”展演活动

    全年

    31

    强化政策措施支持

    壮大体育产业专业人才队伍

    积极协调市属高校与体育局配合,探索体育产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学科建设

    全年

    32

    落实产业税费优惠政策

    指导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享受税费优惠政策

    全年

    33

    完善产业信贷政策

    根据实际情况,协调驻市金融机构为需要提供融资需求信息的体育小微企业开展融资对接活动

    全年

    34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西安市“建设世界赛事名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工作运行机制

    2021.2

    35

    优化营商环境

    落实“放管服”改革措施,努力营造宽松便捷的市场准入环境

    全年

    36

    强化市场督导

    按照市信用办失信惩戒措施清单对失信主体实施联合惩戒

    全年

    附件3

    2022—2025年主要工作计划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备注


    到2023年

    到2025年


    1

    每年举办国际国内体育赛事活动不少于40场次。

    每年举办国际国内体育赛事活动不少于40场次;培育自主体育品牌赛事2—3个。


    2

    举办足球亚洲杯比赛,提升“三大球”发展水平;“一区县一特色”体育品牌基本形成。

    各区县(开发区)赛事品牌效应全面呈现。


    3

    每年规划建设或提升改造1—2个智慧化健身园区,实施1—2个社区全民健身中心项目建设。

    每年规划建设或提升改造1—2个智慧化健身园区,实施1—2个社区全民健身中心项目建设;实现全市50%的区县(开发区)拥有社区全民健身中心示范项目。配合“三河一山”生态绿廊建设,新建全民健身绿道不少于200公里。


    4

    启动西安市水上项目运动训练中心项目规划工作。

    引进1—2个知名体育组织或企业落户西安,各类体育产业资金扶持政策配套完善。


    5

    培育2—3个体育旅游精品赛事或目的地。

    各区县(开发区)须建成“四个一”,即一个公共体育场、一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一片室外运动场地、一个国民体质监测和科学健身指导站。


    6

    持续放大“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效应,推出夜跑路线、体育旅游线路20条以上。

    到2025年,将国际港务区、浐灞生态区打造为“体育+旅游+会展”增长极,成为我市体育产业功能的承载区;将沣东新城打造成为以足球产业为特色的产业聚集区;将浐灞生态区、曲江新区培育成为电竞产业发展聚集区;培育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或示范单位、项目3个以上,运动休闲类的特色小镇1—2个。


    7


    “体育+科技”在体育产业领域运用更加广泛,并成为优化产业供需结构、延长产业价值链、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强劲动力;形成“体育+”融合发展新格局。


    8


    体育产业统计监测体系更加科学完善。


    9


    依托省内高校资源形成较为全面的体育产业专业学科体系。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