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文化视野关照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略

    时间:2021-01-17 07:57:2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引入文化学的取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自身前途和命运的关注的必然。文化视野关照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关注“基于文化情境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具有深刻的文化关怀意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引入文化学取向所具有的特定含义和旨趣。

    关键词:文化 文化取向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初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建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毫不讳言,它在我国学界的研究地位始终不高,主要体现在:一是它总在不断地证明自己的学科存在及学科的科学性;二是它又总是成为别的学科侵袭的对象,成为“别的学科领地”,让坚守在这个专业领域的研究者不得不忍受“失语”的痛苦。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并没形成自己独有的、科学的、学科的研究范式,由此形成本学科独有的概念群、范畴群和原理系统。反思20年来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张耀灿教授将其概括为五种取向,即传统取向、德育学和教育学取向、管理学取向、工程学取向、行为学取向,并指出,“其范畴体系、理论框架、操作技术各有特点,也都有可取之处,但从总体上说,又都有不尽如人意的缺憾,难以满足社会历史发展、人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要求。” 鉴于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各种路向,我们无意在这里展开评论,作为历史性的陈述,它们自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事实上,任何一种取向都无法单独回答所有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它们应是从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方法对同一事物进行的研究。也惟有如此,才有可能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完整世界的真实理解与把握,达到对思想政治教育本然的事实世界与价值世界的真实还原。

    21世纪是一个价值多元、文化多样的时代,这为多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共存提供了极其宽阔的社会背景。近年来,“文化”范畴成为各个学科领域关注的重要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引入文化学的取向,从学术本身发展的角度看,既是文化学学科群在我国迅速发展的结果,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自身前途和命运的关注也使其成为必然。我们以为,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思维传统存在着“文化缺失”。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入文化学的视角加以审视和剖析,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加深、加宽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理论认识,使我们得以更为充分地把握其内在规律,更加自觉地全面发挥它的功能。我们毫不讳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还存在着诸多的迷惘和困惑。因此,它迫切需要面对现实,引入现实(历史)性、批判性、实践性、开放性的思考方式,注重从文化学、文化哲学的高度来反思具有文化特质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在理解文化、文化与人的关系的基础之上重建自己的方法论以求在理论建设上有所突破,深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目的和功能,不断丰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和思考,从而不断迸发出新的活力,不断增强学科自我意识。

    从文化学的视角来观照思想政治教育,即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文化特质、文化类型、文化创造、文化碰撞等问题纳入研究视野,也就是进行“文化还原”。正如在教育研究领域引入文化学时人们所认识到的:“引用文化概念来研究教育,只是把文化作为教育理论已有研究成果的代名词,或是把文化学的一些原理‘移植’到教育理论中来,是远远不够的” 在文化视野关照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存在同样的问题。我们赞同这样的观点:“文化概念本身孕含着一个根本的认识方法,即任何一个事物都有两种基本的理解,一种是本质的理解,是必要的,但不是我们解决具体问题所谋求的。另一种是围绕本质的各个具体方面的理解,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

    在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引入文化学的取向有其特定的含义和旨趣:

    其一,文化视野关照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关注“基于文化情境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可以说,任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都必定是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必然是“基于文化情境”的。但是,在文化情境中的研究尚未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的自觉行为。因此,我们在这里关注的“基于文化情境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从文化、文化与人的角度重新思考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其诸要素,并在此基础之上建立起新的方法论。

    在方法论上,传统哲学强调从个人主体的意识和客观世界的一致中探讨人类的一切活动;而文化哲学(这里是指以“文化和人”为研究主题意义上的“文化哲学”,不同于“对文化作哲学层面思考”的专门的文化研究的“文化哲学”。)则强调从社会、文化、历史三维架构的角度探讨人类的活动。文化哲学关注人的生存,“以生活世界为基地,绝不离开这个基地,也就是以文化世界为基地,绝不放弃这个基地”,使“‘人与世界的关系’这个古老的主题转换成具有当代气息的‘人生与人生存的世界的关系’,它以对人性的重新理解为基础,以对人所生存的世界特殊性的分析为深化点,最终进入到对现实的人与人所生存的世界相互作用的探讨。”

    在这种语境下,基于文化情境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着重关注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其构成要素都看作是多样的文化世界之中的存在,注重从真实的文化情境中寻找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方法和答案。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人为活动,具有主观性和价值性。同时因主观价值和客观条件不同而千差万别,具有情境性和复杂性。简单地追求客观化和普遍化的研究范式难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不是无生命的物质世界,而是具有无限发展潜力的人,是生活于特定的文化世界中的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必须考虑他们的文化处境。人总是文化的塑造物。如,人的个性和行为是其文化塑造的结果。“习俗在经验和信仰方面都起着一种主导作用。……个体生活的历史中,首要的就是对他所属的那个社群传统上手把手传下来的那些模式和准则的适应。落地伊始,社群的习俗便开始塑造他的经验和行为。到咿哑学语时,他已是所属文化的造物”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自为人的活动,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世界是主观的世界,人文的世界,意义的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揭示文化世界中的意义,通过体验、表达、理解这种“解释学的循环”把生命推向更丰富、更深刻的发展阶段。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主题不在于外显的教育行为和现象,而在于教育行为所蕴涵的生命意义,重视被研究者的生活历史和环境对他们的影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行为的个体性和情境性。不同文化情境下的教育知识体系拥有不同的主题、方法和结论, 脱离具体的文化情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不仅不能提供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知识,也不能解决具体文化情境下的教育问题。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和文本积极进行对话、交流,充分发掘和利用研究者、被研究者、教育内容的文化背景丰富这种对话,而不是排斥,形成研究者的阐释意图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循环互动,追求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理解”和意义的建构,达到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视域融合”,形成新的交融的视域。它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研究,是一种充满“人情味”的研究。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目的,不只是要从客观量化的研究中来了解事实,它更重要的在于了解和解释这些事实背后的意义,以此作为批判、改进和超越不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基础。文化意义的增值存在于对文化的解读之中,正由于解读视角的不同,使得受教育者在和文化的互动中能从自己的独特角度发现新的意义,从而为受教育者发挥创造性提供了可能,也为文化的增值提供了可能。

    概而言之,基于文化情境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坚持从认识者自身所处的文化传统处境出发,将自己视作“文化世界的行动者”,对一切书写的或经验的文本进行批判的、创造的诠释;同时,坚持遵循全球学术界共同约定俗成的、普遍性的、形式化的逻辑规范和话语规则,来进行理论思考和书写,并积极参与和“他者”的对话。唯其如此,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才能既及时把握本民族时代发展的脉搏,又能在开放中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其二,文化视野关照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具有深刻的文化关怀意识。在认识论的意义上, 文化视野关照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定位在具体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 处于具体时空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政治、经济以及其它社会因素建立密切关系,因而具备强烈的“历史感”和“社会意识”,具有深刻的文化关怀意识。因为文化研究总是在特定的现实社会中展开,所以它总是按自己的理解把“文化”看成是某一“群体(社会)所遵循的生活方式”, 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文化”与其他社会活动领域的互动关系。霍加特早就指出:任何一种生活方式都无法摆脱由许多别的生活实践所建构的更大的社会网络系统。 面对当代中国文化的现状与未来,文化视野关照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应当积极参与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同时深刻关注研究对象如何在日益复杂的当代中国文化情境中生存与生活。

    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最重要的背景是全球化趋势下的社会转型。它“既是典型的走向现代性的标志,又体现结构性的变化。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有两方面的含义。首先是继鸦片战争开始的漫长的现代化进程的社会转型,其次是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建立,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变得非常僵化,因而基本上表现为现代化曲折的社会结构的改变。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具有双重的含义,因此,也体现激烈、快速的特征。转型既意味着结构的变化,某种意义上的‘重新开始’,也意味着转变还没有完成。这是中国社会的特征。” 这一深度和广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转型,导致了经济、思想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开放多元的格局。西方文化作为一种另类的“整体的社会生活方式”已经或者正在进入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及其运行机制。文化的多样化,一方面增加了文化冲突的可能性,同时又为实现新的文化整合提供了新的契机。司马云杰指出,在当代全球化与现代化的文化与社会环境下,中国文化的复兴只有建立在新的文化综合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实现。这种综合不是西方文化或种种其他文化的简单杂糅、调和拼凑,而是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立足于中国民族文化的深厚基础,并从现实生活中汲取激情,不断选择、融化、重组、整合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特质而实现的新的文化的“突变”,并由此产生出与中国现代化相适应的文化新物质、新结构、新体系。{11}“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增强感召力”{12} 如何在继承过去、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三个维度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走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综合的中国之路,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应该担负的重要文化使命之一。

    与此相对应,深刻关注研究对象在当代中国的文化情境中生存与生活的问题,也应当被列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日程。

    如果说,西方现代理论界自胡塞尔起就一直在寻找认识“生活世界”的途径,却又因为受自身的形而上学的局限,而只能停留在空喊口号、无法着陆的尴尬处境,那么,“文化研究”路向的开出,则为西方理论界摆脱尴尬局面、走入现实的“生活世界”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如果说,胡塞尔等人似乎只是提醒人们“生活世界”出了问题,而文化研究则可以告诉人们:哪些人在什么地方出了问题以及出了什么样的问题、甚至该怎么办。{13} 由此,文化研究范式的智慧启迪,有助于我们逐渐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象在当代中国的文化情境中生存与生活的问题的认识。

    就本体论而言,在文化视野的关照下,思想政治教育被视为一种价值活动, 主体的意识、情感和需要是整个活动的核心。因而,文化视野的关照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智慧的阐释方式不仅是逻辑的,而且是心理的和社会的。更重要的是它视自身与研究对象为共处于生活世界中的文化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整体文化经验的生成。我们需要活用文化研究的策略工具和思维方法,来探求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及其文化性和社会性的形成因素,并期望在此基础上可以使处于激烈而复杂的文化变迁中的人们理解正在发生什么,为什么会发生,又是如何发生的,如何改进所发生的事情等等,以及提供有效的思维方式和实践策略。只有深情地关注自己所处的文化情境,深切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代中国的现在和未来的文化发展中可能发挥的作用,对于自己的价值取向与方法选择保持深刻的自我反思、自我批判的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才能具有深刻的“文化关怀意识”。

    文化研究是一种综合的、发展的、拒斥话语霸权的研究范式,它要消除绝对对立的立场,回避机械地、形而上学地研究问题,实现与经济、政治的关照和对话,在一定范围内应该代表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范式。选取文化视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申明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引入文化学理路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刻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和本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遵循自身发展规律尤其是文化发展的规律向前发展。

    当然,我们也清楚地知道:意欲在文化视野关照下对历史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内在结构、精神特征和发展演变进行梳理,在历史性的社会背景下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如果没有对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结构变化的理论意义上的整体把握,不能整体性地认识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迁,就无法清楚地解释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理论的新走势。而这需要我们有超出原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知识积累和思想方式,要求我们跨越并综合各学科的理论积累与研究方法,因为文化研究本身就是没有恪守的学科规范和学科基础的,它总是在跨学科的丰富语境中建构自己研究新的话语。这无疑促使我们在这些要求下进行一种极富有挑战性的探索。

    彼得·科斯洛夫斯基早就十分犀利地指出:“本体的贫乏不可能由工具的扩展来替代。” {14} 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①陈桂生.略论教育学成为“别的学科领地”的现象[J].教育研究,1994,(7)

    ②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③④曹世敏.德育原理若干基本问题的文化探究[MA].,南京师范大学,1996.

    ⑤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⑥露丝·本尼迪克.文化模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⑦石中英.论教育学的文化性格[J].教育研究,2002,(3).

    ⑧R.E安德森等.社会环境中的人类行为[M].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⑨陶东风.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⑩虞友谦、陈刚.当代中国文化走向[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0.

    {11}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2}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3}周勇.论教育研究的文化学路向[J]. 教育研究2000,(8).

    {14}彼得·科斯洛夫斯基.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0.

    相关热词搜索: 关照 思想政治教育 视野 研究 文化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