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总裁如何面对当代的管理变化

    时间:2021-01-17 07:57:2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姚伟均,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著名文化学者,目前主要致力于国际合作项目(美国环太平洋教育基金会)《世界主要文化传统研究》以及湖北省“十五”规划项目《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与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等科研工作。1998年被评为湖北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近30年来,姚伟钧教授在海内外出版个人专著7部,与人合著5部,并先后在《中国文化研究》、《中华文史论丛》、《中国经济史研究》、《文献》、《社会科学战线》、《光明日报》、《新华文摘》、《华中师大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篇,这些论著对中国社会生活史及中国文化方面贡献较大。

    今世界企业管理在经历了传统的经验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步入现代管理阶段之后,各种崭新的管理理论、思想、方法和手段不断涌现。寻求一套适合国情和自己组织的实情,又是当代先进的、合理有效的、更能促进生产力稳步持续发展的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管理体系,以获得最好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是每一个企业管理者的当务之急。作为管理者阶层顶端精英的总裁们,更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长期的管理实践中强烈而清酲地意识到必须从文化管理中寻求出路。因为,在知识经济占主导的今天,文化制胜的时代已经到来,这给企业组织的管理,更确切地说,是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与挑战。为此,记者于日前来到华中师范大学约访了我国著名文化学者姚伟均教授。

    记者:为什么将现代企业管理称为文化管理?文化管理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姚伟均:文化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正在把传统的管理从单项经济的层次扩大到文化层次。它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中一种新的必不可少的要素。因此,现代的企业管理可以称为“文化管理”。正如现代管理学奠基人彼得·德鲁克所认为的那样:“企业管理不仅是一门学科,还应是一种文化,即有其自己的价值观、信念和语言的一种文化。”可以说,管理源于一个组织的文化,而文化又为管理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源泉与思想支持。文化管理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主张通过先进的文化来教育人、培育人、提升企业人文价值,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形成人企合一的人文氛围,使企业经营管理更适应人文进步的现代社会。它在运作方式上也不是以物质强制力作为后盾的“硬性”管理,而是以文化的支配力作为后盾的“柔性”管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员工的需求层次更高,更愿意接受“柔性”的管理方式。因此,要想提升组织的竞争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就必须运用文化进行管理。文化为每个员工建立的共同信仰,将使员工的行为变得自觉自愿、和谐统一,组织就会表现出极大的整合力,目标也就会圆满实现。

    记者:您认为文化管理与传统管理方式比较有哪些优势?

    姚伟均:如果说“体制管理”是偏重于物质性、制度化管理,那么“文化管理”则是强调人的主体性管理。因此“文化管理”的理论,既有别于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也有别于梅奥的“行为科学”理论。因为泰罗只是把人当作“经济人”,重于利而轻于义,他特别强调实施标准化管理和刺激性付酬制度,以为纯粹的金钱物质刺激就能完全调动人的积极性。这显然忽略了人还是一种“社会人”这一面。梅奥虽然认为人的积极性,潜在能力的发挥除了经济因素外,更重要的还有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社会关系,包括人际关系,人与环境关系。特别是梅奥强调以情感为纽带的“非正式组织”所创造的和谐气氛有激发员工的士气功用,也注意到作为“社会人”的情感需求这些方面,然而对人作为“文化人”并未有充分的认识。人是有意志、会判断、要选择、有强烈的主体意识、有无限的能动性和自觉性的。人是精神动物、文化的存在者,西方科学发展,物质财富增加了,但社会问题却与日俱增,原因是忘记了人不只是追求经济实在而不顾廉耻地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而是要讲理想,讲精神,讲道德,讲伟大人格。所以“文化管理”并不只是意味着简单的信息沟通,不只是预防成员违纪、违法、犯罪的行为发生,更重要的是开启心灵深处的主人翁意识,对事业的献身精神,慎独的高度自觉性和向自我潜能极限挑战的勇气。“文化管理”是对“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理论的补充和完善,是比以往任何一种管理都更具有耦合性,更具有创新空间。

    记者:我国许多企业管理者都经历了传统管理不同层面的实践,面对文化管理他们在实践中该如何把握其内在的特点?

    姚伟均:具体而言,文化管理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文化管理本质上强调的是深层次的管理。文化管理建立在人本管理的基础上,是组织管理的新阶段。从管理的发展看,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和文化管理三个阶段。经验管理处于企业管理的初级阶段,它注重管理者个人的经验、能力和水平,主要表现为“能人管理”;科学管理是管理的中级阶段,注重管理手段、管理技术,强调制度化、法制化;文化管理是管理的高级阶段,注重员工的主动意识、自主管理。文化管理把人的因素当作管理中的重要因素和本质因素,它不仅把管理看作一个物质技术过程或一种制度安排,而且看作与社会文化、人的愿望、激情、意志等精神特征密切相关的。文化管理的至高境界就在于创造一种促进人不断学习和积极发展的组织氛围。

    第二,文化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在人、财、物等诸因素中,人是首要的因素,人应该成为组织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中心起码体现在两个方面:对内以员工为中心,尊重员工,关心员工,千方百计调动员工的内在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外,要以用户为中心,关心用户,时时为用户着想”,树立用户就是上帝的观念。

    第三,文化管理强调“软性”管理与“硬性”管理的巧妙结合。所谓“硬性”管理是指执行规章制度,进行直接的外部监督以及行政命令等“刚性”管理。所谓的“软性”管理是指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培育共同的价值观,建立良好的企业风气,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柔性”管理。科学管理主要依靠推行“硬性”管理,而文化管理则要求刚柔兼有、软硬结合。文化管理是通过价值观认同,并结合规章制度对员工行为进行规范,来促使行为习惯的形成。文化管理需要“硬性”管理以纪律、制度为载体,为组织价值观转化为员工群体积极向上的行为提供保证。纪律虽然是硬性的,但在它的约束条文下面,却有着内在的和谐美,它是文化理念的体现,它内在地配合着人们的行为,创造和谐与美;外在地配合着组织文化建设,营造它所需要的员工个体与企业的价值共识和行为规范共同性的文化环境氛围。

    记者:据本刊的读者调查信息反馈,众多企业家已相当关注目前这一深刻的管理变革,尤其是许多直接从事文化产业的总裁更是开始着手构建企业的文化管理模式或战略,但在实践中他们普遍感到专业人才的匮缺,对文化管理人才专业培育途径也不甚了解。您能就此谈谈看法吗?

    姚伟均:这是企业管理转型期必然会遇到的问题之一,解决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学习、专业的培训、专业的学习。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强势企业无疑都是学习型企业,成功的总裁都是坚持学习、善于学习、并积极引导和推动员工学习的人。我校在2000年就面向市场、面向企业设立了这一针对性的专业。我们首先重点培养文化产业管理的人才。文化产业管理,它的前提是文化,文化是这个专业的深层基础,是这个专业的灵魂所在。没有文化之根,管理就难以为继。中国缺乏管理人才,但更缺少真正了解本土文化底蕴,能把握文化内部深层的丰富性和同一性并因势利导对他们进行保护、管理并使其健康发展的人才。为此,我们开设了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中国文化概论、世界文化概论、文化学导论、文化产业学、文化市场概论、文化政策与法规、管理心理学、公共文化管理、文化策划学、中国企业文化理论与实务、广告文化学、信息管理系统、专业外语、计算机等课程。例如,文化经济学:从文化事业的角度研究预算和预算管理。内容应涉及到预算过程、市场收支、平衡预算、预算的执行和控制以及预算决策等;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文化产业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内容应涉及人力规划、培养、录用、选择、竞争、发展和绩效评估等;文化管理学:内容应有文化管理模式分析、新文化管理、管理者的角色认识、文化企业、文化政策、文化战略管理、内部因素管理、外部关系管理等等;文化管理案例研究:鉴于文化管理的实践性特点,案例教学对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有极为特别的意义,它需要较强的操作性和过程导向性。

    同时,我们还将开展一些实践、实习、考察等活动,如:文化调查、文化统计、文化评价、文化分析的技术学习与客观实践活动;文化沟通、文化交流的理论与技术的学习与实践;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市场化运作理论与技术的学习与实践;能够听、说、读、写熟练运用的第一外国语与第二外语,等等。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管理虽与一般管理有相同的共性,但它又有自己极为特殊的个性,且与历史文化、新闻传播和文学艺术有较近的“血缘”关系,所以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多科共同协作的平台,加强校内各相关专业的合作,争取社会资源的参与,计划与湖北省文化厅文化事业处的合作,争取国家文化部在我校设置“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与创新基地”;计划与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合作,成立湖北文化产业研究所;同时,还要加强武汉市人民政府的合作,在武汉社会文化研究院中承担一定的文化产业研究项目。

    相关热词搜索: 总裁 当代 面对 变化 管理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