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杂”字开路,突出综合素质和运用能力培养

    时间:2021-02-06 07:59:3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做一个“杂家”,对做好编辑工作至为重要,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杂家”虽然不是靠眼前的学位、学历教育培养出来的,但在编辑出版学的教学过程中树立“杂家”意识,灌输“杂家”思想,有目的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适应工作并做出成绩奠定扎实的基础是十分必要的。

    一、在教学过程中灌输“杂家”思想

    编辑出版学是编辑出版专业的主干课,内容非常丰富。我在授课中,将学生们能够在课下阅读和理解的内容,一律留给学生自学,而在课堂上围绕编辑出版学讲授书本上涉及不多或没有涉及的内容,其中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通过讲授具体的事实让学生们体会到做一个“杂家”的重要性。

    在正式讲授编辑出版学之前,我用了四课时讲述“怎样学习编辑出版学”,重点讲了十个方面的问题,即:养成品评图书的习惯;随时留心图书市场的变化;养成为图书纠错的习惯;多读书话书;多读编辑家、出版家的传记和回忆录;多读编辑家、出版家的文集;多练笔,试写一些书评和图书广告;多读与编辑出版有关的报刊;尝试编辑或制作一本书;多在“杂学”方面下功夫。为此,我特别强调了“杂学”的重要性,并试图为“杂学”正名。我认为,所谓“杂学”,实际上是针对专门的学问而言,通常不应含有贬义。而要成为一个真正的“杂家”比成为一个专家难度要大得多。照我的理解,真正能够称为“杂家”的,必然是“大家”。说得再明确一点,真正的“杂家”就是“博学家”。古今中外,没有一个“大家”不是“杂家”的。远的不说,近一点的,我们所熟悉的鲁迅、郭沫若、钱锺书、周振甫、启功等成就斐然的大学者,又有哪一个不是“杂家”呢?我还常常想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鲁迅那个时代的出版物质量大都比较高,很少有明显的差错,而现在的出版物却常常错误百出,竟然是“无错不成书”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那个时代编辑的水平比较高,尤其是在“杂学”方面,与作者不相上下,因此才能为作者把关。而现在的编辑主要的缺陷在于“杂学”的储备不够。一个编辑平时所面对的,是知识背景不同、文字风格各异的作者。这些作者的劳动成果都要汇集到编辑手中,如果编辑没有充分的知识储备,是不可能做好编辑工作的。

    为了说明“杂学”的重要,我列举了当前图书出版中的几个事例。

    例一,湖南美术出版社的《齐白石书法》和《齐白石印谱》,文字量很小,大部分内容是图版,但文字却是错误百出。编辑把《齐白石书法》中的“楷书”标注为“隶书”,把“隶书”又标注为“篆书”。在《齐白石印谱》一书中,编辑出于好心,为作品加了释文,但由于不甚通晓篆书,致使出错很多,如把“悔乌堂”释为“悔鸟堂”,将“九二翁”释为“九九翁”,将“慈园居士”释为“慈园居主”,等等。这些内容,编辑出版学是不会讲到的,但是我认为,一名编辑,尽管不一定是书法家,但对于书体、书风以及书家还是应该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借此机会,我结合《齐白石书法》和《齐白石印谱》,向学生们介绍了一些有关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以及篆刻的知识,同时还向他们讲明,对于书画、篆刻类的书籍,最好是采取传统的右翻页的形式,这样可以给读者的阅读带来很大的方便,同时也避免了长卷、信札的间断问题。通过这些知识的讲述,使学生们对于书法的源流和演变有了初步的了解。

    例二,三联书店出版的钱穆《新亚遗铎》一书中将《兒宽传赞》的“兒”排成了“儿”,即将“兒”误认为“儿”的繁体字,径直改为“儿宽”。其实,“兒”通“倪”,均是姓氏,万万不能简化为“儿”。针对这个问题,我在课堂上特地告诉学生们汉字中涉及姓氏、人名、地名的字是不能随意简化或改为繁体的。比如,“师范”的“范”字存在繁体字,但姓氏中的“范”只能是“范”字,没有所谓的繁体字。而且,在对名家著作的编辑中。也不能随意按照现在的汉语规范进行改动。比如,对于鲁迅先生《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记念”,就不能改为“纪念”,“绍介”也不能擅自改为“介绍”。

    例三,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云乡丛稿》一书中,责任编辑将作者邓云乡先生谈论《北平笺谱》中的“饾版”和“拱花”均改为“逗版”和“烘花”。之所以这样改动,是由于责任编辑不知道“饾版”和“拱花”的真正含义,或者说,他们没有见过这种印刷技术。实际上。“饾版”和“拱花”是中国明末清初套印技术的最高成就,在出版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只不过是,由于此种技术流传范围不广,大多数人不知道它的具体含义,因此,在编辑过程中就容易出现妄改和擅改的现象。基于此,我将自己平时收集的以饾版、拱花技术印制的笺谱和笺纸拿到教室,向学生们讲清楚饾版、拱花的来历和特征,同时让他们亲自触摸这些实物,增强感性认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例四,西北大学出版社的《鲁迅藏画欣赏》一书中收录了一幅鲁迅友人刘笠青画的《天风海涛》,前三个字一眼就可以认出来,“涛”字的写法则有些特别。是用汉魏时期印章用字(称为“缪篆”)书写的。该书作者将其误认作“泻”字,并在书中做了如此的解释:“《天风海泻》为水墨写意之作,笔墨浓淡有致,海水与树木动感分明。不过,题为‘海泻’,似有不确,因画面并未见海水汪洋,且写一小舟,上立一人,更示人以放舟江河之感。”其实,画家并没有题错,篆书的“涛”字通过查阅清人桂馥的《缪篆分韵》就可解决,但作者和编辑对此都不熟悉,因此出现失误。针对这件事情,我不失时机地告诉学生们,我们不一定成为书法家,但应该具备辨别书体(篆、隶、楷、行、草)的能力,同时,也应该能够借助有关工具书辨认篆书、异体字,不然就会出笑话。

    例五,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一本《雀巢人物画稿》,让人觉得书名有些奇怪,因为在古代诗文中,“雀”是令人生厌的飞禽,大多将之比喻为目光短浅、胸无大志的人,人们很少在斋号中使用这个字。翻开内文,才发现出了大错。原来,这本书是《鹤巢人物画稿》,郑孝胥题写书名时,写了一个“鹤”的异体字“寉”,编辑误认为“雀”,因此就把“鹤巢”改为了“雀巢”。

    在讲授“绪论”的时候,我结合“编辑”、“出版”的起源介绍了为数众多的编辑家、著作家的事迹和作品以及大量的典籍,并采取课下准备、课上提问的办法督促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知识,逐步提高素养。比如,让学生查找“二十四史”的书名、作者,查找《四库全书》的七处收藏地,《鲁迅全集》的五个版本,《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的收词(字)数量,《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纂时间、卷数等。这些知识,表面上看起来都是一些“记问之学”,琐碎不堪,但对于提高学生的素养却非常重要。因为,他们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查找,又得到了大量的知识,逐步找到了从事编辑出版的门径。

    编辑出版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选题策划,其中自然有一些规律性和原则性的东西。我在讲课中所强调的是,能不能找到好的选题,能不能完成图书策

    划,技术、技巧方面的东西不是最重要的,因为这些东西每个人都可以掌握。最根本的问题仍然是编辑的素养。比如,近年来比较成功的图书选题《老照片》、《哈利·波特》、“现代文学名著原版珍藏”、“闲趣坊”等,都是以编辑人员的素养为基础的。我对学生讲,好的选题的产生往往是一瞬间的事情,但是,“妙手偶得”的背后一定是千锤百炼。要想找到好的选题,就必须进行充分的信息准备,而信息准备的最好方式就是多读书,多思考,丰富学识,提高素养,从各个方面去寻找合适的选题。

    编辑出版学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组稿。而组稿最重要的是与作者的沟通。那么,怎样才能与作者进行沟通并达成默契从而保证书稿的质量呢?这仍然是由编辑人员的素养所决定的。假如编辑对作者所研究的领域一窍不通或知之甚少,怎能和作者进行沟通并深入交流呢?又怎能为作者把关呢?我还告诉学生,编辑的谈吐、举止,无不体现着他的素养,假如我们今后从事编辑工作,就要处处尊重作者。比如,约稿函不能打印,一定要亲自书写,字迹要清楚、美观,措辞要通顺、文雅,态度要诚恳、认真,格式要正确、完整,这样才能够得到作者的信任,才有可能组到理想的书稿。

    审稿是编辑的主要工作,同时也是编辑出版学教学的重点章节。我在讲授过程中,除了介绍审稿的作用、任务、内容、方法、程序之外,主要侧重于提升编辑的素养同审稿的关系,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审稿反映了编辑的素养,包括政治素养、学术素养、文化素养、知识素养、文字素养等。我在课堂上曾举例说明编辑修改书名对于图书传播的重要作用:中华书局曾编辑、发排了一本《张集馨日记》,由于书名一般,订数很少,不能开机印刷。为此,编辑将书名改为《道咸宦海见闻录》,结果订数大增,不断再版。这个书名不仅与内容非常贴切,而且通俗并不失典雅,这件事情的背后所体现的正是编辑的史学素养和文字素养。很值得借鉴。

    在讲述有关“校对”的教学内容时,我强调,校对看似简单,实际上非常复杂,尤其是涉及“校是非”的时候,主要考察的是编辑、校对的知识素养。为此,我以新世纪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想念启功》一书中引述的一首诗为例,说明知识素养的重要。这首诗题为《夜中不寐,倾箧数钱有作》,书中全诗如下:“钞币倾来片片真,未亡人用不须焚。一家数米担忧惯,此日摊钱却厌烦。酒酽花浓行已老,天高地厚报无门。吟成七字谁相和,付与寒空雁一群。”这首诗,初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基本上可以读通。但是,如果念出声来,就会发现第四句的韵脚“烦”与前后韵脚“真”、“焚”、“门”、“群”不一致。因此,“烦”当是“频”之误,这是从诗词格律方面作出的判断。后来查看启功的手稿,果然是“频”字。这也说明,校对不是机械地核对原稿,而是要调动自己的所有知识储备,力求编辑出版高质量的出版物。

    二、在课下练习和考试中注意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我在给学生布置课下练习时较多采取为图书找错的方式。即每一名学生任选一本书,从文字内容到版面设计,找出这本书存在的差错。同时规定,所选的书出版单位和作者名气越大,找的错越多,则得分越高。

    这个办法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挑错的图书中,既有商务印书馆、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三联书店等著名出版社的图书,如《现代汉语词典》、《鲁迅全集》、《与鲁迅相遇——北大讲演录之二》等,也有孙犁、钱锺书、钱理群、白先勇等著名的作家、学者的著作。学生在为书籍找错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因为,为别人挑错的过程也是自己丰富提高自身素养的过程。有些学生态度非常认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下面是部分学生取得的主要成绩:

    宋娜为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的《与鲁迅相遇——北大讲演录之二》(三联书店版)一书中找出错字40余个,引文漏字漏句19处,引文不准确62处,注释错误18处,标点错误20处。

    蔡耀鋐为张大可、许盘清所著《话说三国——解读三国人物感悟人生智慧》(中国文史出版社)指出错字、病句、史实性差错、技术性差错等130余处。

    易萱以中华书局《春秋左传注》、《春秋公羊传》等为参照,为岳麓书社版《春秋左传校注》指出差错71处。在校记中引用了大量的资料来证实岳麓版的疏漏和错误,很有说服力。

    高燕为了给俞平伯先生的《唐宋词选释》(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版)进行校勘,以《历代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版)为参照,在遇到异文时,则参考《唐宋词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全宋词典故考释词典》等工具书,发现了书中的18处差错。

    宋玉在认真阅读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世界学术名著《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的过程中,随时记录、纠正书中的差错达41处。

    张妍为师永刚的长篇传记文学《读者传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版)查找出用词不当12处,语序不当1处,结构混乱3处,标点错误3处,缩略语使用不当或自造词语6处,概念或指代不明5处,技术性差错5处。

    通过完成课下作业,学生们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学会了查找工具书和相关参考书,弄清了平时不甚清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为图书找错,学生们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因为,他们在读书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书中的大多数差错是由于编辑责任心不强、素养不高所致。高燕同学在作业中写道:“这段工作下来,真是感慨很多。第一,不要迷信任何名家名社。假如把自己看成一个业内人士,用专业的眼光从方方面面去考察一本书,我们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第二,书到用时方恨少,更难找。为了查找资料,我几乎跑遍了文学院资料中心和图书馆。有些成套的书,各部放在不同的地方,查阅起来非常麻烦。另外就是中文图书的检索很不方便,好些书,尤其是古籍都是采用四角号码检索,但由于自己不熟悉,查找资料非常慢,真令人感到‘学无止境’。”刘昕同学在读完《孙犁书话》(北京出版社版)后深有感触地说:“在读《孙犁书话》之前,我还没有读过专门的书话书,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读书话书的益处:可以了解一些自己从未看过、涉及过的图书,还可以了解名人掌故,还有文章中作者简明、透彻的抒情和议论。最值得我学习的恐怕是作者对读书的痴迷和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

    在试题设置中,涉及死记硬背的仅占10分,其他均为知识运用题,重在检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相关热词搜索: 开路 综合素质 培养 能力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