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从“经济侨乡”到“文化侨乡”:侨乡可持续发展的新视角

    时间:2021-02-11 07:57:0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

    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侨乡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和新问题,有人甚至提出“侨乡衰退论”。“侨乡”理论的建构背后,既反映了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及变化,也寄托着我们的美好期待。新时期侨乡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还远未终结。如果我们能够从侨乡发展的理论和现实出发,调整对侨乡内涵的认识,转变发展思路,从“经济侨乡”到“文化侨乡”,侨乡的可持续发展是大可期待的。

    关键词:经济侨乡;文化侨乡;侨乡衰退;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熊燕军,韩山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近当代华侨史、侨乡社会变迁等;陈雍,韩山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潮汕区域史、侨乡社会变迁等(广东 潮州 521041)。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创新强校”课题“从‘经济侨乡’到‘文化侨乡’:当代潮汕侨乡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出路”(2014WTSCX086);潮州市委宣传部“2016年潮州市文化研究资金”课题“打造文化侨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潮州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398(2018)04-0039-08

    1978年以后,中国政府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国策,中国经济在20多年里以近10%的年增长率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中国沿海地区,尤其是沿海的侨乡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与产业升级远较中国其他地区更快。随着经济高速增长,侨乡地区的教育、文化、福利、就业、生活水平、对外联系等社会综合发展指数也迅速提高。但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侨乡经济社会发展出现分化,一批新的侨乡相继崛起,比如所谓都市侨乡。传统侨乡中,一些地区继续发展,比如浙江温州、福建泉州、广东江门等地;一些地区则无奈没落,比如广东潮汕,不仅国际移民人数锐减,社会综合发展指数也不断下降,成为广东省新的“贫困地区”。

    侨乡是中国特色的移民产物,既是特定内涵的区域空间,也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社会经济发展现象。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侨乡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逐渐成为一个学术界和行政部门都感兴趣的领域,出版了大量的论著,但由于视角的偏差,仍然有一些理论问题存在争议。比如什么是“侨乡”?通常认为,侨乡即华侨的故乡,但如果华侨大多数是第二代第三代、甚至是第四代华侨,则“华侨的故乡”意义何在?不过,这些地区纵然不再是“华侨的故乡”,其区域文化特征中仍然带有浓厚的“侨”味,明显区别于其它非侨乡,不叫“侨乡”又该叫什

    么呢?再如侨乡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评价问题。中国学者更多关注的是华侨华人在侨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正面作用,认为侨资、侨汇和华侨捐赠是侨乡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但华侨华人这一海外资源,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前即已存在。然而,其突出作用和地位却是改革开放以后才显现的。可见,政策因素比海外资源本身对侨乡的发展更具决定作用。即使抛开政策因素,华侨华人带给侨乡的也决非都是正面的东西,侨资、侨汇的进入使侨乡出现了某种畸形的消费,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侨乡不思进取的文化心态,使得部份侨乡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相对于非侨乡处于明显弱势。甚至有人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侨乡的特色会不断淡化,并最终消亡。程希:《侨乡研究:对华侨、华人与中国关系的不同解读》,《世界民族》2006年第5期,第30—37页。

    新时期侨乡(尤其是传统侨乡)的“衰退”真的是不可避免的吗?笔者以为,“侨乡衰退论”的确反映了当前侨乡发展的若干事实,值得政府部门和相关理论工作者参考和反思,但不得不说的是,这种论说在理论追求和价值导向上存在一定缺憾。它既未能突破当前侨乡研究的理论困境,也未能真实反映侨乡社会变迁的全部内涵及其意义,对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十分有限,甚至有时还会起到负作用,导致政府部门(特别是地方政府)在侨务及相关工作上的“缺位”,坐视侨乡“侨”元素的流失与消亡。在笔者看来,新时期侨乡发展虽然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但侨乡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还远未终结,尤其在当下“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中,侨乡更是沟通中外、凝聚乡情的核心和关键,不可自我否定,轻言放弃。笔者以为,“侨乡”理论的建构背后,既反映了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及变化,也寄托着我们的美好期待,因此我们完全可以从侨乡这一概念的内涵变化及意义入手,结合侨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布局的现实需要,思考侨乡可持续发展的合理路径。

    一“侨乡”定义:从“经济优先”转向“文化主导”

    侨乡是什么?侨乡又产生于何时?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讲,侨乡是中国海外移民的产物,是移民的故乡,两者是同步产生的,只要存在海外移民活动,侨乡就出现了。邵华泽:《中国国情国览》(侨务卷),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628页。从字面意思理解,侨乡即“华侨的故乡”,这也是“侨乡”最通俗、最流行的一种界定。周南京:《世界华侨华人词典》,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506页;潘翎主编、崔贵强编译《海外华人百科全书》,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8年,第27页。其实,不管是移民的故乡,还是华侨的故乡,言外之意,侨乡始终只是移民的迁出地而已。毫无疑问,这种界定太过笼统,缺乏质的规定性,忽略了侨乡固有的特殊内涵和社会意义。

    上世纪30年代,社会学家陈达开始了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侨乡研究。在《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一书中,陈达将海外移民称为“迁民”,“迁民”的家乡称为“华侨社区”及“侨区”。他认为华侨社区是移民人数较多、历史较长、迁民对家乡有着显著影响的区域社会。陈达:《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3页。陈达对华侨社区的界定,着眼于海外华人的数量、历史和影响,成为后来“侨乡”定义的基础。

    80年代后,由于改革开放的推动,侨乡研究渐入高潮。黄重言最早提到了侨乡的几个特点:“侨居国外的人数多,侨眷、归侨多;同国外联系密切,联系面广,经济信息多;侨汇、侨资多,商品经济比较活跃,但本地人多地少,资源比较缺乏;文化教育事业比较发达。”黄重言:《试论我国侨乡社会的形成、特点和发展趋势》,载郑民等编:《华侨华人研究论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1989年,第236页。方雄普观点与之类似。见方雄普:《中国侨乡的形成与发展》,载庄国土:《中国侨乡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79页。郑德华主要从经济角度强调侨乡具有三大特色:1侨汇或侨资成为维持和发展当地經济的重要支柱。2侨户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阶层,他们在经济上较为优越,但却没有政治权力;3消费性较强。郑德华、成露西:《台山侨乡与新宁铁路》,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郑的观点后来出现调整,认为既有侨乡定义皆过于强调经济因素,未能与时俱进。详见下文。在整个八九十年代,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背景下,经济因素一直都是侨乡定义的核心。

    相关热词搜索: 侨乡 可持续发展 新视角 经济 文化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