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回家

    时间:2021-02-19 08:04:4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1959年11月6日,我出生在北京。

    记得1972年,我13岁,在青岛市太平路小学念五年级。学校老师要我们学生填写家庭登记表,上面有籍贯一栏。爸爸给我填写了台湾省籍。那时我才知道我们是台湾人,故乡在台湾。

    我的少年时代是在青岛海军北海舰队家属院中度过的,在我幼年的记忆之中,逢年过节邻居家总有亲人串门,而我家没有任何亲人,没有来自远方的电话、没有传递亲情的书信,更没有任何亲人的照片,我们家在邻居的眼中显得如此异类,犹如过客一般。

    直到1975年一首《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唱响在大陆土地上时,我终于开始意识到台湾是我的根,我父亲的家,我的祖籍,那里有我的爷爷和奶奶,还有很多亲人。直到今天我依旧记得那首歌这样唱到:“日月潭碧波在心中荡漾,阿里山云涛在耳边回响。”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不敢想可以回家。祖籍地台湾,对我来说像雾如梦,遥不可及。

    1978年2月,历经十年浩劫后全国高考首次举行。已随父母回到北京的我,入读北京北海中学文科班加紧复习。我和其他同学一样,希望把曾经丢失的时间补回来。记得当时填报高考志愿时,学校的刘校长对我说,因我是大陆台胞第二代,作为国家特别培养的对象。第一志愿必须是广州暨南大学。同年4月,我开始了在暨南大学中文系的4年大学时光。在那里我认识了我后来的太太,她也是台胞二代。也因这个关系,我们有着共同的话题,也梦想着为祖国的统一尽一份自己的心力。

    1982年7月,我们大学毕业一起回到北京。在国家教委和国务院侨办的分配中,我被分配至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北京市委,那时我的工作大多是联系在京台胞,接待来自海外各地的台胞乡亲。每每在与这些乡亲的接触中,我也知道了这些同我一样的台胞乡亲,大多是各个时期从岛内和海外回到大陆的。我常在想,这些乡亲们是否和我一样有想回到故乡的意愿?那时的我仅仅是充满着对故乡台湾的好奇与向往,却从未想到自己有一天可以踏上故乡的土地。这年秋天,在日本定居的大姑郭秀兰随旅游团来京观光,那时候我才知道原来我们家有亲戚,我们并不孤单。1985年10月我赴美求学,隔年在洛杉矶见到我另一位从台湾来美定居的姑姑郭秀美和表弟阿荣。那段日子里,我被亲情包围着,感到一种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幸福感,我也更加明白我和台湾的联系是真切而清晰的。

    1990年,我太太和儿子受惠于美国留学生移民特别政策来美与我团聚,成为美国公民。但我和太太常在想,我们的家在何方?1994年我们全家搬到洛杉矶,只因这里有我们的亲人在,两年后我太太怀孕,在姑姑和光生二叔的帮助下,我们在同一街区买下一栋独立屋,姑姑和二叔所做的一切,也让亲情的意义有了更为鲜活的内容。

    1999年,已届不惑之年的我入籍美国,正式成为美国公民。但一如当年我常常思索的,我们的家在何方?取得美国护照不久的首次旅行,我选择了飞往祖籍地——故乡台湾。当飞机降落在故乡土地上的一瞬,我听到自己内心中几十年的呼喊,我回家了。作为郭家在大陆第二代3个兄弟中第一个回到故乡台湾,这一切仿似如梦,不真实感充斥脑间。回顾往日岁月对故乡的思念不堪回首,我心中默唱着那首曾经红遍两岸三地的歌,“踏着沉重的脚步,回乡路是那么漫长,天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回来呦,浪迹天涯的游子;归来吧,回来呦,我已厌倦漂泊”。

    在故乡的日子,亲戚陪伴左右,我作为孙辈代父祭拜了爷爷郭清泉和奶奶郭许糖。我跪在墓前,周围香火袅袅,把思绪也带回到我的童年。在二叔家看着昔日爷爷和奶奶的照片,更真切地感到我是郭家的后代,我的根在台湾,这片土地是我的家。那次回乡之旅,让我生出无限的凄凉和感叹,40岁的我只会几句简单的家乡话,而我的回乡之旅用了40年的时间,悲哀的是浅浅的台湾海峡,竟是星条旗的铺垫才帮助我实现回家的梦想。

    如今的海峡两岸早已今非昔比,今年6月底,两岸开放大陆游客个人游赴台,我们这些在大陆的台胞二代再不用限制于“三等亲”和“团队概念”而回到故乡。我的父母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他们的回家之旅已可闻见。钟声低鸣,暮鼓阵阵,游子迟归,亲情再续。

    家,只有亲情才有真实的意义。我们的家不在洛杉矾,我们的家在台湾,我们的家在祖国,落叶归根,回家吧,回家的感觉真好!

    相关热词搜索: 回家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