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哲学前提的反思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当代理解视野

    时间:2021-04-18 07:52:1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当代形态究竟是什么?答案在于对哲学前提的反思。经典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走过了一个超越德国古典辩证法反思传统走向对哲学现实前提反思追问重构的过程,最终形成了作为对现代性历史前提进行反思的社会批判理论的辩证法。马克思逝世之后,他的辩证法思想变成了一份充满着歧义而沉重的遗产。先是第二国际回避辩证法问题,而后来苏联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各自走向了不同的道路。在此过程中,辩证法经历了从主客体辩证法到人学辩证法,到结构辩证法,再到空间辩证法的多次转变。面对辩证法的多元化发展与实际上分裂的格局,针对后现代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不谋而合的对辩证法总体性逻辑的挑战,辩证法的当代形态重建仍然是一桩“道在途中”的未竟之业。其根本出路仍然在于回到历史与当代世界现实本身这个批判性前提上来。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经典形态; 当代形态

    [中图分类号] B0-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616(2015)05-0005-10

    整整一百年前(1915年),列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隆隆炮声中,写下了以《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和《谈谈辩证法》为核心,并因此而著称于世的“伯尔尼笔记”。自此伊始,辩证法便成为20 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心,由此也引发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当代形态究竟是什么”的世纪之争。这场由一战引起的百年思想大战一直没有停息,故也一直没有定论。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经典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三次探讨;20世纪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多元化探索争论及其困境;新世纪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根本出路在于反思与超越当代世界复杂而深刻变化着的社会现实这个思想前提。

    一、经典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三次探索及争论

    在马克思的哲学视域中,历史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是其思想体系中最为核心的两块基石。可以说,如何理解辩证法问题是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思想问题的关键所在。在其严格意义上,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并不能被宽泛地归结为人类思想史上的唯物主义辩证法传统之发扬光大,而是源自于德国古典哲学的观念论辩证法,即强调人作为社会历史认识主体的能动性、自由性、超越性和思想至上性的辩证法。所以,总体上说,马克思视野中的辩证法是革命的、批判的,“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1 ]作为思想领域中的思想活动,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一个不断地反思哲学自身思想前提的历史认识过程,主要是批判、怀疑和否定旧哲学的思想前提,不断地反复追问其思想前提或来源是什么,从而达到对旧哲学思想前提的重构并生成新的思想前提。马克思辩证法对哲学思想前提的反思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主要针对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唯心主义(观念论)前提的反思和改造,二是马克思不断地对自己哲学思想前提的反思和改造。也就是平常所说的那样一个“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双重性的反思过程。

    马克思对辩证法问题的探索与思考,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重要而明显不同的理论阶段,即人本唯物主义辩证法、物质生产实践的历史辩证法、批判资本逻辑统治的狭义的现代性批判辩证法,即历史认识论的辩证法。在这其中,每一步的理论创造都是对前一阶段思想前提的反思和突破。

    (一)从观念外化的辩证法到人本唯物主义辩证法

    在马克思创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时期,确立了以人的主体性为前提的人本唯物主义辩证法,这是马克思对辩证法的第一个探索阶段。其主要任务与内容是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观念论的哲学思想前提进行人本主义维度的反思和批判。黑格尔辩证法的根本错误就是把思想本身当成思想的前提,而忘记了“现实”——特别是“现实的人”及其“现实活动”本身才是产生思想的前提。黑格尔是把世界的万事万物看成是绝对精神的外化和对象化。反过来说,作为外化或对象化而存在的现实现象本身,在黑格尔的反思哲学中,反倒是作为绝对精神的环节或局部而呈现为暂时的自我本质丧失和异化,即对象化是绝对精神的物化和沉沦。青年马克思所说的现实正是黑格尔所反讽的观念的异化,而黑格尔所说观念主体本身倒是马克思所批判的现实的人的本质存在的异化:“黑格尔从异化出发(在逻辑上就是从无限的东西、抽象的普遍的东西出发),从实体出发,从绝对的和不变的抽象出发,就是说,说得更通俗些,他从宗教和神学出发。”[ 2 ] 200所以说,黑格尔哲学是颠倒的,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改造就是把被黑格尔唯心主义所颠倒的“原本与副本”或“主词与宾词”关系重新颠倒过来。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唯物主义颠倒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步骤:

    第一,马克思在费尔巴哈人本唯物主义的启发下,把黑格尔所神秘化的、从而抽象化发展起来的观念主体转换成感性的、现实的、实践的人的主体性。在马克思眼里,黑格尔把感性的东西变成一种抽象的精神东西,这是名副其实的异化和颠倒:“在黑格尔那里是这样表现的:感性、宗教、国家权力等等是精神的本质,因为只有精神才是人的真正的本质,而精神的真正的形式则是思维着的精神,逻辑的、思辨的精神。”[ 2 ] 204马克思把哲学本体理解为感性的人和人化自然,并不是把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还原为近代唯物主义意义上的那种客观(机械)自然,而是还原成费尔巴哈式的人的感性生命和自然。马克思哲学所关注的“存在”,被现象学化地理解成“感性自然”的存在物。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肉体的、有自然力的、有生命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这就等于说,人有现实的、感性的对象作为自己本质的即自己生命表现的对象;或者说,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 2 ] 210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感性对象化存在是对人自我的肯定,即作为“自己本质的即生命表现的对象”,也就是说,人只有在对象化中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黑格尔把对象化看成是绝对精神丧失自身的结果,而马克思则认为对象化恰恰是人的生命的体现和人的生命的确证。在1845年之后马克思的广义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中,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则被马克思改造和还原为能动的、对象化、改造现实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相关热词搜索: 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 反思 视野 当代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