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维多利亚惊悚小说研究的里程碑

    时间:2020-03-27 07:58:5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维多利亚惊悚小说是英国19世纪伴随现实主义小说一道发展起来的一种小说类型,在大众文化语境下,该类型小说与正统的现实主义小说一样,具有文学的正向价值。然而,学术界对该类型小说研究的成果甚少且基本上以否定性观点为主流。李增教授等人的学术新作《英国19世纪惊悚小说研究》填补了该领域内研究的空白。该专著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从惊悚小说的生成、情节论、人物论和主题论四个主要方面论证了该类型小说生成的时代背景和该类型小说的正向价值。因而,该书在维多利亚惊悚小说研究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同时也是中国学者为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惊悚小说研究做出的重要贡献。

    [关键词]英国惊悚小说;时代背景;情节论;人物论;主题论

    [作者简介]胡铁生(1953-),男,法学博士,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教授(长春 130012)

    伴随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现实主义小说主潮,19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见证了英国文学领域内异军突起的一种新型小说类别——惊悚小说(SensationFiction)。具有大众文学性质的该小说类型一经面世就引起广大读者的阅读兴趣。维多利亚惊悚小说不仅在对红极一时的现实主义主流小说进行解构的基础上建构起自身的小说书写范式和思想内涵表达方式,而且又对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形成逆向影响,并促进了恐怖小说和哥特小说的兴起与繁荣。然而,在相当长时间内,尽管惊悚小说深受大众读者的喜爱,但是其文学性及其社会意义和人文意义并未得到批评界的应有好评,相反,批评界对其质疑的呼声倒很高,甚至在学术界形成了强劲的否定性批评势头。在当今新的大众文学语境下,通俗小说(或“流行小说”)与维多利亚时期惊悚小说的境遇差不多,也面临如何评价的问题。总体而言,广大读者对当代大众文学作品持欢迎态度,但文学批评界却对这类通俗小说也基本上持否定态度,其经典化之路的问题也成为该类型小说讨论的焦点之一。在大众文学语境下通俗文学或流行文学所面临的这种境遇下,由东北师范大学李增教授在维多利亚时期惊悚小说多年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英国19世纪惊悚小说研究》一书于2016年在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学者对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惊悚小说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学术研究成果。该成果不仅在中国学术界处于该领域研究的领先地位,而且在域外同类研究中也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同所有类型的文学作品一样,惊悚小说流派自形成以来就有相应的评论,但综观国内外对维多利亚时期惊悚小说的研究,人们可以发现,学术界对该类型小说的研究既不系统,又缺乏深度。19世纪西方学者对维多利亚时期惊悚小说的研究或仅仅聚焦于对“惊悚小说”的界定,或对惊悚小说的否定性评价,如牛津大学神学教授、哲学家亨利·曼塞尔(HeyMansel)于1863在学术期刊上撰文,以当时出版的24部惊悚小说为例,列举了惊悚小说的六大“罪状”:宣扬感性轻视理性,追求短暂的刺激,满足读者对“丑闻”的好奇心,有损社会道德风尚的重婚题材,内容的单一性和情节的相近性,其“垃圾”生产注定使其寿命短暂。对学术界大多数评论家而言,他们对该类型小说的质疑则聚焦于该类型小说的题材与人物与社会的主流道德背道而馳、情节和人物性格塑造之间的关系等。在有些现实主义文学的主流评论家看来,惊悚小说作品的轰动效应、震惊感和痴迷感等特征,如题材的颠覆性、女性人物的反传统性、情节的悬疑、叙事的戏剧性以及场景的真实性都与现实主义的主流小说相悖。

    欧美学术界真正对维多利亚时期惊悚小说的公正评价却在其百年之后。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蒂洛森(KathleenTillotson)的论文《19世纪60年代非严肃文学的阅读》(

    TheLighterReadingofthe1860s,1969)和另一位美国评论家爱德华兹(PeterDavidEdwards)的论文《一些维多利亚中期惊险小说:惊悚小说,其朋友和敌人》(SomeMid-VictorianThrillers:TheSensationNovel,ItsFriends,andItsfoes,1971)开启了维多利亚惊悚小说当代研究的先河。美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肖瓦尔特(ElaineShowalter)的专著《她们自己的文学:从勃朗蒂到莱辛的英国女性小说家》(AliteratureofTheirOwn:BritishWomenNovelistsfromBrontetoLessing,1977)成为该领域当代文学批评史上的里程碑。斯蒂分·里根(StephenRegan)在新世纪到来时撰文指出,当今学术界对“惊悚文学”的评价犹如小说的洪流一样倾泻在文坛上,该类型小说正在取代莎士比亚(WilliamShakespeare)和司各特(WalterScott)在读者中的地位。亨利·詹姆斯(HeyJames)也总结出“惊悚小说”的两大特征:将神秘事物引入小说创作中,而这些神秘事物就发生在我们的家门口;将非法的世界揭示给合法的世界看。在惊悚小说的研究成果中,除肖瓦尔特的《她们自己的文学:从勃朗蒂到莱辛的英国女性作家》(1977)以外,萨丽·米歇尔(SallyMitchell)的《堕落天使》(1981)、威妮弗莱德·休斯(WinifredHughes)的《地窖里的疯子:19世纪60年代的惊悚小说》(1980)、安娜·萨维特克维奇(AnnCvetkovich)的《混杂的情感:女性主义、大众文化、维多利亚的惊悚文学》(1992)、林恩·皮凯特(LynPykett)的《“另类女性”:女性惊悚小说和新女性写作》(1992)、理查德·梵提纳(RichardFantina)主编的论文集《维多利亚惊悚文学》(2006)、帕米拉·凯·吉尔伯特(PamelaK.Gilbert)主编的《惊悚小说指南》等几部相关专著、论文集和工具书以及散见在学术期刊中的相关学术论文相继问世并推动了维多利亚惊悚小说研究的当代发展。

    中国学者对维多利亚时期文学的研究则主要集中于对传统的现实主义经典小说研究。在中国知网(CNKI)键入关键词“维多利亚惊悚小说”,查阅的结果显示,从2008年到2016年的八年间仅有11篇相关论文,其中6篇与东北师范大学的学者和研究生相关。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学术专著仅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冰副教授的《维多利亚时代与后现代历史想象:拜厄特新维多利亚小说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新东方教师王海萌的《建构文化:乔治·爱略特小说中维多利亚时代中产阶级自我塑形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和范一亭的《维多利亚小说的资本、文化与性别研究》(英文版,2014)等寥寥几本专著且在主题上与维多利亚惊悚小说研究相去甚远。在博士学位论文中,仅有山东大学杜丽丽的《“新维多利亚小说”历史叙事研究》(2012)、北京大学陈礼珍的《维多利亚时期女性地位叙事的双重性——盖斯凯尔三部女性主题小说研究》(2011)和吉林大学夏文静的《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女性小说伦理批评研究——以三位代表作家为例》(2013)等为数不多的几篇论文,而这些博士学位论文的核心点亦不在维多利亚时期惊悚小说研究之列。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的维多利亚时期惊悚小说研究团队在东北师范大学,带头人正是本书作者李增教授。因而,由李增教授撰写的《英国19世纪惊悚小说研究》一书在该领域研究中具有填补学术研究空白的作用。

    与先前的侧面研究成果不同,《英国19世纪惊悚小说研究》一书从惊悚小说的生成、情节论、人物论和主题论几个方面,对维多利亚时期惊悚小说以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总体研究。作者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使该书成为国内维多利亚时期惊悚小说研究的第一本厚重的学术专著,为推动大众文化语境下的维多利亚惊悚小说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文献资料。

    李增教授的《英国19世纪惊悚小说研究》一书在维多利亚时期惊悚小说的生成研究中的最大亮点之一在于该书作者采取交叉学科研究的方式,既探讨了惊悚小说与英国现实主义小说之间的关系,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现实生活等几个方面论述了惊悚小说生成的基础。该书作者认为,惊悚小说的生成是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工业革命导致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因为工业化促进了英国经济的腾飞,英国由农业国转变为现代化的工业国。伴随现代社会城市化的步伐,是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贫穷与犯罪的社会问题也显现出来。英国社会转型时期犯罪率的上升和司法机关对案件的侦破报道为惊悚小说的文学书写提供了材料基础。

    在惊悚小说的情节论方面,该书作者从惊悚小说的文类渊源分析入手,认为该类小说主要源自现实主义小说、监狱小说、情节剧、家庭现实主义小说和哥特小说。因而,在惊悚小说情节的研究中,本书作者认为犯罪主题属于基本序列,即惊悚小说源自监狱小说;爱情主题的复杂序列则源自家庭现实主义小说。以惊悚小说的开山之作《白衣女人》(TheWomaninWhite,1860)为例,作家柯林斯(WilkieCollins)将这两种序列在该类型小说中交替出现,既产生了惊悚的艺术效果,同时又使读者从惊恐中体验到温暖和舒展,在邪恶和残酷之中窥探到人性的光芒。此外,该书作者从惊悚小说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论证了该类型小说的表层意义与深层内涵之间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惊悚小说对人们的伦理道德教化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该书作者从情节论的角度论证了惊悚小说的社会意义,驳斥了惊悚小说仅仅是宣扬感性而非理性、事件和行动的堆积、以丑闻来满足读者的好奇心和“垃圾”书写等负面评价,充分肯定了惊悚小说在“审丑”视域下的正向价值。

    在驚悚小说的人物论方面,本书作者从小说人物塑造原则的演进入手,认为该类型小说在小说人物塑造中打破了现实主义小说循规蹈矩的书写方式,在创新中发展,颠覆了男女性别形象的传统书写策略,一改“天使女性”的形象而代之以“恶魔化”的女性形象,使人物形象游离于“好人”和“坏人”之间,而有意造成不合常理的人物结局既有意为惊悚小说模糊了人物的道德界限,又为该类小说增添了作品的趣味性和增强了作品对读者的吸引力。作者在本书中特别强调了人物描写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惊悚小说在文学对人予以关怀层面上的人文意义。该书作者指出,该类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意义在于作家以作品中极端的人物形象塑造向社会传递的信息表明男权社会的地位已受到威胁,而女权问题则上升到不可回避的层面;作家采取这种人物形象塑造的方式向“话语表达”和“现实反映”的传统模式进行挑战,进而引起人们对社会及前沿问题的关注,在文学与权力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上进一步推动女性解放运动向前发展。

    在主题论方面,该书作者认为惊悚小说将犯罪与法律、婚姻与家庭作为主旋律,在爱情、阶级、财富、地位、正义、邪恶的探讨中打破了种种社会禁忌,展现了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风貌,在等级逾越、颠覆或维护社会制度等层面为该类型小说书写预设了书写主题。尤其家庭与婚姻主题使惊悚小说在表现家庭的空间功能时,将该空间构建成为社会的缩影,反映出维多利亚时期作家对英国抱有的焦虑感。本书作者同时又指出,惊悚小说在展现阶级逾越成功与失败的过程中,表现出作家的矛盾态度:一方面是作家对处于上升中的中下层阶级成功的社会逾越来肯定其自助精神,在对贵族美德沦丧的批判中反映出小说家对社会阶级本质的高度敏感性;另一方面,该类型小说家也表现出对贵族的同情以及对中产阶级下层的批判,表现出作家的矛盾态度,进而为维护维多利亚时期社会的稳定发挥了一定的文学意识形态功能和作用。

    该书作者在对惊悚小说的总体评价中,特别论及了该类型小说的经典化问题。作者认为,惊悚小说批评经历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学术界对惊悚小说的否定和诋毁态度转变为追捧和热议的过程,说明该类型小说逐渐被学术界认可,批评家开始从作品的艺术性、可阐释空间、意识形态和权力的演变、文类批评的价值取向、特定时期读者的期待视野、作品对人关注等几个文学经典建构的要素方面考察该类型小说,认为惊悚小说开始走上“经典化”的发展道路。

    从维多利亚惊悚小说对英国文学的贡献层面,该书作者认为该类型小说为英国现代侦探小说的书写开创了先例;惊悚小说游离于现实主义传统之外,却又逆向影响到正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家;惊悚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具有鲜明的叛逆性和非传统性。惊悚小说这些特质虽然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大相径庭,但彰显出该类型小说在反映中产阶级,尤其中产阶级女性的伦理道德观方面具有极大的创新性。

    本书作者认为,维多利亚时期的惊悚小说作为大众文学的一种特殊小说类型,不仅对广大读者具有愉悦和教化的意义,而且对读者阐释和文学批评提出了诸如相同历史社会文化语境下为什么会产生现实主义小说和惊悚小说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小说、广大读者热捧惊悚小说时为什么批评家却对其持否定态度、如何把握惊悚小说的文学性、惊悚小说的经典化之路该如何走、高雅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区别是什么等尖锐的文学思考问题。针对这些研究问题,该书作者以维多利亚时期惊悚小说作品为分析个案,以著名文学理论家韦勒克(RenéWellek)的文学理论为依据,采取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以艾伯拉姆斯(M.H.Abrams)在《镜与灯》中所提出的作品、艺术家、世界和欣赏者的艺术作品四要素为基准,克服了以往批评家仅对作家和世界两个层面进行研究的传统方式,将研究重点置于作品层面,在关注惊悚小说的外部影响因素的同时,重在惊悚小说的内部研究,从小说的情节、人物和主题入手,揭示了惊悚小说的文类基本特征,进而对其文学价值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维多利亚时期惊悚小说的繁荣期在19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距今已有一个半世纪的时间了,似乎对其进行研究已无与时俱进的意义。然而,从小说文类来看,维多利亚时期惊悚小说属于通俗文学或大众文学的范畴,而当今世界文学所面对的境况恰恰也处于大众文学语境下,对维多利亚时期惊悚小说的系统研究,亦可将其作为当代文学的一面镜子,折射出当今世界文学的新特征,在反思惊悚小说在当时历史语境下的兴起与发展、惊悚小说的历史意义及其对文学贡献方面,该书对阐释当代大众文学语境下通俗文学的生成原因、现实意义的表现形式、新形势下文学如何对人予以关注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作为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惊悚小说研究的一部学术专著,该书是中国学者对当今文坛浮躁、读者对文学作品欣赏品味各异的时代,不仅具有文学批评的重要学术价值,同时也具有读者阐释的创新意义,因而该书也成为当代文学批评对维多利亚时期惊悚小说研究具有权威性的学术专著并对该类型小说的文学批评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毋庸置疑,当今的大众文学时代与19世纪中叶出现的通俗文学相比,两者在本质上既有相同之处,又各有自身的独特性。在共同性方面,维多利亚时期和当代社会均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重要历史节点。社会转型必然会引起作家思维方式的变化和读者阐释视角和阐释方式的革新。在差异方面,维多利亚时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鼎盛时期,而如今却是“精英文学边缘化”、“大众文学市场化”的时代;当代传媒手段的革新对文学的传播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传播形式和达到了非同凡响的效果;哲学上的语言游戏论对当代文学语言的影响以及作家创作手法的多元性;后现代社会的不确定性及其各个不同学科的成果融会而成的不确定性对当代文学创作的不确定性影响;碎片加拼接形成的文学创作新特征;文化产业迅猛发展对文学价值的重新定位等,均构成了当代文学的现实语境。于是,“文学已死论”也就不绝于耳。在这样的语境下,《英国19世纪惊悚小说研究》一书的面世,对于当代文学批评重新审视维多利亚时期的惊悚小说,挖掘其文学价值,以史为鉴,在大众文化语境下推动当代作家在创作中坚持创新精神和读者阐释领域内的革命,无疑具有重要的引领性作用。

    相关热词搜索: 维多利亚 里程碑 惊悚 研究 小说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