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来华留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和“文化适应”

    时间:2020-04-04 07:51:5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留学生因不熟悉中国的语言和文化,在中国学习和生活期间会遇到“文化休克”,并由此产生不良情绪。通过加强语言培训,实行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尊重和包容留学生的文化习惯,同时潜移默化地灌输中国文化,及时疏导留学生的不良情绪,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制度和规范化引导,是帮助留学生克服文化休克,尽快适应异域文化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留学生;跨文化交际;“文化休克”;“文化适应”

    中图分类号:G1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1-0003-03

    随着世界政治多元化、经济一体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留学生教育事业得到较大的发展。但由于各国语言和人文背景的差异,造成来华留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

    一、“文化休克”的概念及其心理症状

    1960年美国人类学家Oberg提出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的概念,它是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因失去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符号与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留学生来到一个语言和文化环境不同的国家,对异国风情产生短暂新鲜感后,由于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的差异,加上性格、语言、文化背景以及受教育程度等的不同,必然会遇到文化冲突并产生各种心理波动。

    1.孤独无助。由于缺乏亲友的倾听和理解,留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得不到认同时,会产生一些孤独情绪。大部分学生能努力融入班级和社会,克服孤独情绪,而小部分学生会更加封闭自己,导致恶性循环患上心理疾病。

    2.焦虑担心。当留学生发现自己原有的行为模式与当地人存在较大差异,而这种差异在他们已形成的价值观中又得不到解释时,会产生焦虑、担心、急躁情绪,语言障碍更会加深这种情绪。

    3.精神紧张。如果学生的焦虑情绪得不到缓解,再加上学习压力,就可能导致精神紧张、学习效率低下,他们甚至觉得文化差异无法跨越,最终失去信心放弃学业。

    二、“文化休克”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

    留学生是个多元群体,他们适应异国文化环境的努力程度、心态表现都各不相同。文化休克期的表现大致有以下四种。

    1.语言文化冲突。语言文化冲突是指由于中文语言能力不够及文化差异等因素带来的冲突。语言不通不仅限制了留学生与当地人的交流,更阻碍了他们尽快适应并融入中国文化的进程。英国著名语言学家Leech曾把词汇意义分为概念意义、联想意义和主题意义等7种意义[1]。留学生进入新的文化环境,不能体会许多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语义差别,这是引起语言冲突的直接原因。(1)使用概念意义相同而内涵意义大相径庭的词汇。例如,韩国学生常用“完了?”来询问某事是否结束,但他们不了解在中国文化中,“完了”有时还表示“糟糕”、“完蛋”的意思。(2)使用表面上意义相同,但实际语义差别很大的词汇,特别是不规范的口语词汇。有部分留学生在社会上学到一些不规范的口语,常因分不清正确使用的场合而引起冲突。曾有学生在课上举手提出要去“尿尿”,这种过于口语化的表述惹得年轻的女教师脸红不已。(3)使用语言缺项的词汇。由于文化差异,某些词汇在概念意义上对一个非本族语言的人是陌生的,从内涵意义角度看,在另一种语言中根本无法找到专门对应的词汇,造成了语言使用者的词汇缺失,造成了语言上的冲突。例如,中国文化的宗法人伦结构复杂,三代以内的三大类称谓词语在汉语中至少有60种,而英语中不足20种。这就致使西方学生对汉语中的亲属关系及其称谓非常头痛。英语里“uncle”一词涵盖了所有叔伯关系,但文中却不尽相同,这就使得英语国家的学生完全搞不清楚叔伯、舅舅等称谓。

    2.课堂文化冲突。(1)教学目标上的冲突。留学生的话语体系常常来自日常交流和生活,是约定俗成的非规范化话语体系,这与课堂上书面化规范的话语体系必然产生冲突。经常有学生抱怨中文口语课的教学过于侧重语法,不能体现口语课特色。(2)教学管理理念上的冲突。留学生普遍认为课堂教学,特别是非学历教育的环境应比较宽松,他们很难适应繁重的作业和严格的考勤。当老师向留学生询问某学生缺勤原因时,他们会觉得这是侵害隐私的行为。他们讨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更要老师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平等独立观念的冲突。这类冲突常表现在课堂与宿舍管理上。留学生一般不习惯老师以命令的口气要求他们不要在课上打电话、迟到。他们希望取消宿舍门禁规定,能自己决定晚上回宿舍时间,甚至要求男女朋友同宿。

    4.心理和性别因素产生的冲突。有些学生因汉语水平提高太慢,不能很快融入本土文化,就怀疑自己能否达成留学目标,产生焦虑无助的心理冲突。不同年龄、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对教师的性别和年龄有不同的喜好。例如,韩国女生偏爱男老师,而欧美学生更喜欢活泼年轻的女老师,觉得更容易交流和沟通。

    三、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适应对策

    “文化适应”一般是指处于不同于本体文化的文化氛围中的主体初步调整、接受、适应,融入该文化的渐进过程[2]。文化适应过程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蜜月阶段(honeymoon phase),休克阶段(cultural shock phase),调整阶段(adjustment phase)和适应阶段(adaption phase)。异国文化的适应不仅取决于留学生的个人因素,也与他们周围的社会因素相关联。留管人员有责任引导学生自我调整,尽快渡过文化休克期,顺利进入文化适应期。

    1.加强汉语培训,调动学习积极性。语言培训可采用课堂讲授、结交语言伙伴、到当地居民家作客等方式。目的是让留学生沉浸在形式多样的汉语语言学习环境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尽快提高汉语水平。

    2.建立交流平台,营造多元文化环境。教师可通过展示中国文化、介绍风俗习惯、教留学生唱歌、观看电影、练习书法、参加汉语演讲比赛等形式营造平等活泼的教学氛围。职能部门可组织各种文体、旅游、联谊活动,构建中外学生间的交流和沟通平台,促进多元文化交流。

    3.增强适应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留管部门在新生入学时,应从以下方面加以关心和引领,积极创造条件使其较多接触中国的人文地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1)提供快捷周详的生活服务和信息咨询。如介绍校园周边的交通工具,校内的学习和生活设施,介绍课程设置和时间安排,提供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信息,以减少留学生对异域文化的不适应,增强他们对管理人员的心理认同感。(2)进行中国法制教育和校纪校规教育。提前明确告知学生宿舍的门禁时间及各项规章制度,以预防留学生的犯罪行为和违反校规行为的发生。(3)发挥老同学的传帮带作用。发动老同学带领他们熟悉校园环境和设施,帮助新同学解决生活、学习问题,使新生能够尽快适应新环境。(4)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指导学生从中国人的角度去看待周边发生的事情,认同具有差异性的异域文化,而不是用自己原有的标准去衡量对错。多了解中国,正确认识中国,做到入乡随俗,尽快适应中国的学习环境。

    4.尊重学生的风俗习惯,完善后勤保障工作。(1)尊重学生的风俗习惯。在不违反我国法律和学校规章的前提下,学校与教师应尽量尊重学生的风俗习惯。比如,来自伊斯兰教国家的学生,要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禁酒、不吃猪肉、男女有别;周五要上清真寺进行大礼拜活动。每年4月14~16日是泰国、老挝学生的新年“泼水节”,其重要性相当于我国农历新年。学校开放喷水池供他们泼水,帮助他们按本国风俗购买新年食物,让他们在异国他乡欢度新年,减轻思乡之情。(2)向留学生宣传灌输中国文化。在与留学生交流过程中,学校和老师必须尊重他们本身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同时也应向其灌输中国文化,让他们了解中国、适应中国。留管人员要认识和尊重解决文化冲突的不同世界观和方法,以宽广的胸怀来包容和关心留学生的生活问题[3]。学校可组织各种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如体验赛龙舟、赏圆月、吃年夜饭等,使学生体会到更多中国文化的精髓。(3)安排好留学生的食宿。留学生的饮食习惯往往不同于中国学生,比如日韩学生不喜欢太油腻;欧美学生晚餐时间较晚,就餐环境要好;伊斯兰教学生信奉清真食品。为此学校想办法开设了印度餐厅和韩国餐厅,调整并相对延长了营业时间。一些留学生希望到校外租房住宿,管理人员提醒学生注意事项,以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

    总之,留学生作为进入异域国度的一个新群体,文化休克在所难免,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比对其管理更重要。通过加强语言培训,实行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尊重和包容留学生的文化习惯,同时潜移默化地灌输中国文化,及时疏导留学生的不良情绪,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制度和规范化引导,是帮助留学生克服文化休克,尽快适应异域文化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杰弗里·N·里奇.语义学[M].李瑞华,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296.

    [2]孙璐.中国留学生在瑞典的文化休克现象及对策[J].学术探讨,2010,(7):384.

    [3]莫骞.广西大学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75.

    相关热词搜索: 文化 休克 来华 留学生 交际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